加略人猶大

加略人猶大(英語:Judas希伯來語יהודה איש-קריות‎,亞蘭語:ܝܗܘܕܐ ܣܟܪܝܘܛܐ‎,聖經希臘語:Ἰούδας Ἰσκαριώτης;?—公元33年),又稱猶大、背叛者,天主教翻譯為依斯加略的猶達斯加略人西門之子

加略人猶大
加略人猶大,由薩沙·施奈德英語Sascha Schneider所繪,1908年。
個人資料
出生約公元前10年或公元前3年
逝世公元30或33年
死因上吊自殺
父母加略人西門
知名於背叛耶穌
聖經人物或地方名稱
天主教譯名 猶達斯
新教譯名 猶大
正教譯名 伊屋達
伊斯蘭教譯名 卡梅爾
希伯來語 יהודה
希伯來語轉寫 y'hudá
古希臘語 Ἰούδας
希臘語轉寫 Ioúdas
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جمل [1]
基督教:يهوذا
阿拉伯語轉寫 伊斯蘭教:jamāl
基督教:yahūḏā
巴西畫家阿爾梅達·茹尼奧爾繪《猶大的悔意》,圖中猶大在耶穌被釘死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新約》中是耶穌最初的十二使徒之一。受猶太公會三十塊銀錢賄賂親吻並背叛耶穌[2]。他的名字常用來指代背叛。

雖然猶大的死法有很多說法,傳統上認為他背叛後自絞,如《馬太福音》中記載。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後由馬提亞替代。

雖然猶大在福音書中臭名昭著,但在基督教歷史上頗有爭議。例如,猶大的背叛導致耶穌受難以及之後的復活,從傳統神學上講耶穌死而復活為全人類帶來拯救。而異端諾斯底主義則認為猶大為人類帶來救贖,稱讚他是最佳使徒[3]

早年和家庭

聖經沒有對猶大有過多的描述,他的早年生活神秘,沒人知曉,經文頂多只是隱約提到或暗示他的家庭背景或早年生活。關於猶大,經文主要記載他是十二使徒之一,並且是賣了耶穌的滅亡之子,然後因悔恨而上吊自殺,但是在一些傳說和偽經中有一些有關猶大的家庭和早年資訊,不過內容大多都不統一,大多學者認為這些多為後人所創。

家庭

聖經紀載猶大的父親叫做西門,他被暗示是一名住在加略英語Kerioth或出生於加略英語Kerioth的商人,在一些不被承認的旁門經典和福音書中西門被記載為是法利賽人西門英語Simon the Pharisee,而因一些偽經記載是法利賽人賣了耶穌,為此根據這些,一些人認為他實際才是賣耶穌的人,他的罪被他的兒子猶大背起了,不過也有其他旁門典集和早期歷史書籍稱西門是住在耶利哥撒都該人富商[4],屬於便雅憫支派[5]。至於猶大的母親,聖經沒有紀載,但在17世紀出版的歷史書籍中提到猶大的母親名叫賽博雷亞(Cyborea),是一名屬於以薩迦支派的富有少婦,她約公元前20年出生和死於公元30年[6][7],她在公元前10年至前3年這段時間時生下了猶大。

早年

猶大確切的出生時間聖經沒有記載,出生地聖經只有暗示猶大可能來自凱里奧斯英語Kerioth,但一些偽經、歷史書籍、傳聞稱猶大約在公元前10年至前3年[8]這段時間的1月22日或4月1日[9]出生,出生地可能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凱里奧斯英語Kerioth迦南某個港口城鎮,然後他大約在30歲時成為使徒[10]

聖經有關的敘述

作為使徒

猶大在對觀福音約翰福音使徒行傳開頭提及。而猶大在新約時期是個非常普遍的俗名,因此不應將加略人猶大與十二使徒中的猶達·達陡猶大·多馬混淆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稱耶穌派出「十二」(包括猶大)能夠戰勝邪靈、醫病的使徒去傳道:很明顯,猶大和其餘十一使徒一道行動[11]奧利振在評論《約翰福音》時認為猶大在背叛之前和其他使徒一樣都是自信十足[12]。然而,在約翰福音中,猶大形象與他人不同,由於講道深奧難懂,許多門徒不再跟隨耶穌,耶穌就問十二門徒要不要退出。西門·彼得代表發言:「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但耶穌看了看後稱其中一位是「魔鬼」[13]

馬太對猶大背叛直言受賄「三十塊銀錢」[14][15],用親吻來向大祭司該亞法打報告,猶太公會隨即將耶穌轉交給猶太行省羅馬帝國總督本丟·彼拉多

《馬可福音》稱祭司長想要逮捕耶穌,但因怕生亂不敢在逾越節期間下手[16]。於是,他們在節日前趁天黑捉人。據路加記錄,此時魔鬼進入猶大的心[17]

據《約翰福音》記錄,猶大拿着使徒的錢袋子(希臘語γλωσσόκομον, glōssokomon[18],但沒有提及三十銀錢的事情。福音書作者就《約翰福音》第12章第5節至第6節評論稱猶大說要給窮人施捨,但事實上他自己貪污。但在《約翰福音》第13章第27節至第30節中,猶大離開大家前去密謀[19],一些門徒以為猶大是去買東西或做慈善

猶大之死

對猶大死法的敘述各不相同,包括兩部正典之間存在差異:

  • 馬太福音》第27章第3節至第10節中稱猶大把錢還給祭司,隨後上吊自殺。祭司用錢購買窯戶的一塊田。福音書稱這樣滿足了先知的預言[20]
  • 使徒行傳》第1章第18節至第19節中稱猶大用這些錢買了一塊地[21][22],但「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這片地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23][24]
  • 偽經《猶大福音》稱猶大看到使徒們拿石頭砸他的幻象[25]
  • 另一個記錄來自早期基督教領袖帕皮亞:「猶大在世是不虔誠的反面例子;他的身體膨脹之大以至於二輪戰車能過的都過不去,他被戰車輾死,內臟都流了出來。[26]

猶大之死現存記錄之間相互矛盾讓一些學者擔憂,認為這是威脅了經文的可靠性[27]。例如,這些問題讓C·S·魯益師反對「經文所有的話都是歷史事實」的觀點[28]

另一些人試圖協調線索。通常,他們採取奧古斯丁的解釋,認為這不過是同一事件不同的視角:猶大上吊自盡,繩子斷了,摔破身體[27][29];或者說《使徒行傳》和馬太說的是兩回事[30]。一些人則認為這是比喻:「身子仆倒」是猶大的痛苦[31],「肚腹崩裂」是精神崩潰[32]

詞源

在希臘語《新約》中,猶大叫做 Ὶούδας Ὶσκάριωθ 或 Ὶσκαριώτης。猶大是希臘常見名字 Judah (יהודה, Yehûdâh,希伯來語為「讚美上帝」),在古希臘語中為 "Ioudas" (Ιούδας),在拉丁語中為 "Iudas",都發音 yudas。《新約》中指代其它名字的希臘拼寫在英文中不同,為Judah和Jude。 加略人 "Iscariot" 不太清楚。此詞源有幾個主要理論:

  • 流行的說法是 Iscariot 來自希伯來語 איש־קריות, Κ-Qrîyôth, 或 "Kerioth 的人"。《約翰福音》稱猶大是「加略人西門的兒子」,但一些翻譯之稱「西門的兒子」,欽定本Jn 6:71, Jn 13:26)[33],暗指是猶大的父親而非猶大自己是加略人[34]。一些人認為 Kerioth 指的是猶地亞某地,或許是其中的兩座城名[35]
  • 第二個理論是猶大的 "Iscariot" 說明他是匕首黨(sicarii)成員[36]。這些猶太起義刺客希望將羅馬人逐出猶地亞。但是,一些歷史學家堅持認為匕首黨在一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這麼看猶大不大可能是其中一員[37]
  • 恩斯特·威廉·亨斯登伯[38]提出的第三個可能性是 Iscariot 意思是「騙子」,可能來自亞拉姆語 אִשְׁקַרְיָא[39]
  • 第四,一些人根據亞拉姆語字根 סקר 得出該字意思是「紅色」[39]
  • J·艾爾弗雷德·莫蘭[40]給出第五個假設,根據亞拉姆語字根 סכר 或 סגר,根據《以賽亞書》第19章第4節LXX意思或許是「傳遞」 [41]
  • 最後,綽號可能與猶大自絞有關。這意味着 Iscariot 來自某種希臘亞拉姆語的混合: אִסְכַּרְיוּתָא, Iskarioutha,「窒息」或「壓縮」。這也可能說綽號由其餘門徒在事後添上的,但瓊·E·泰勒[42]認為這是耶穌給猶大的描述性名字,其他門徒如西門·彼得叫磯法(Kephas 即石頭)也有類似情況[43]

背信棄義

 
《背叛》,c.1504

一位門徒背叛耶穌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真實可信的,根據尷尬標準,早期教會不大會編造這種傳統,因為這傷了耶穌的面子[44]

猶大背叛耶穌有幾種解釋[45]。在最早的記錄《馬可福音》中,他跑到祭司長那裏告發,得到銀錢報酬,但這筆報酬是否是動機不得而知[46]。在《馬太福音》中,他問及告發能得到什麼[47]。在《路加福音》[48]和《約翰福音》[49]中,猶大被魔鬼附身而背信棄義。《約翰福音》提到猶大抱怨膏抹耶穌的香水太貴,可以將錢捐助窮人,但補充道猶大掌管錢財卻監守自盜[50]

另一個解釋是猶大希望耶穌能夠推翻羅馬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如此看來,猶大是個幻滅失望的門徒,背叛耶穌不是因為貪財而是愛國,但耶穌不予以滿足[51];或者說耶穌使局勢不安,很可能導致與羅馬當局關係緊張,眾人認為應該在逾越節後壓制一下,這樣大家回去後混亂就能消退[52]

福音書中提及耶穌預見到[53]並默許猶大背叛[54][55]。一個解釋稱這是成全上帝的旨意。另一個是無論背叛與否,耶穌註定受難[56]。一份公元200年的科普特紙莎草《猶大福音》於2006年4月翻譯,稱耶穌讓猶大背叛他[57],但一些學者對此表示質疑[58][59]

猶大成了哲學寫作的主題,包括伯特蘭·羅素的《罪惡問題》和豪爾赫·波赫士的短篇故事《猶大三見》[60]。他們提出各種思想上的矛盾及猶大行為和永刑的差異。布魯斯·賴興巴赫(Bruce Reichenbach)認為如果耶穌預見猶大背叛,那麼背叛就不是自由意志行為[61],因此不應該受到譴責。反駁則稱即便背叛可以預見,並不代表猶大不能使用自己的自由意志[62]。另一些學者認為猶大是遵行上帝的旨意[63]。福音書似乎在說猶大滿足了上帝的要求[64][55],「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65],這種說法的難在其中的悖論:如果猶大不出生,人子就不照「經上指着他所寫的」那麼做。這種護道說法得出猶大的行為是必然的,但會被詛咒[66]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認為猶大能夠改變意志,進行自由選擇,但馬丁·路德認為猶大冥頑不化。約翰·加爾文認為猶大註定被詛咒,但質疑他的罪孽:「當然在猶大的背叛中這不正確,因為上帝自己將兒子交付死亡,將罪孽歸給上帝而不是將救贖功勞歸給猶大[67]。」天主教在猶大被詛咒上沒有意見。梵蒂岡只是宣稱個人永恆拯救是來自聖徒的正典。沒有什麼「詛咒正典」,也沒有什麼詛咒猶大的官方宣言。

有猜想認為猶大被詛咒可能不是來自背叛耶穌,而是絕望以致尋短見,從福音書中看似乎這樣[68]。但這種說法也有問題,因為在自殺之前,猶大就被耶穌詛咒了[69],但這種說法迴避了猶大命定行為導致全人類得救,自己被詛咒的悖論。

偽經

秘傳組織對猶大興趣極大,如許多諾斯底派系。愛任紐記錄了一個諾斯底派系的信仰,該隱派認為猶大是索菲亞神聖智慧的工具,導致造物主的嫉恨。他對耶穌的背叛勝過了物質世界。該隱派日後分裂成兩派,對耶穌終極意義產生分歧。

《猶大福音》

猶大福音》失傳已久,原文應由希臘文寫成,但在1978年有人在埃及貝尼馬薩[70]附近的洞穴中發現,是古柯普特文莎草紙的譯本。經碳14測定確定為公元280年(誤差±50年)的文本[71][72]。2006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將其出版,並冠名《猶大福音》時引發世界轟動。該版包含支離破碎的抄本圖像和相關專家和觀察人員的分析註釋,但沒有完全翻譯。文章介紹稱:「失傳了1,700年之久的古老文字稱耶穌的背叛者是他最真摯的門徒[73]。」其中記述猶大應耶穌的要求而出賣耶穌,目的是為了幫助耶穌蛻除肉體的束縛,從而釋放神性。文章也給出證據,認為原始文檔約在公元二世紀:「在公元180年左右,里昂主教愛任紐在當時的羅馬高盧,寫了長篇大論《反對異端》[74],其中他攻擊一部『虛構歷史』,『仿造猶大福音的風格。』」[75]

在雜誌出版之前,其他新聞媒體也做出類似報道,節選了一部分內容公佈[57]

2007年12月,艾譜莉·德柯尼克在《紐約時報》的社論對頁版發表文章,認為《國家地理》翻譯有嚴重瑕疵:例如,《國家地理》譯本稱猶大是「daimon」,專家翻譯成了「spirit」。但普遍來說,「spirit」對應的是「pneuma」,而在諾斯底文獻中「daimon」總是對應為「demon」[76]。國家地理協會回應道:「艾譜莉·D·德柯尼克所提及的所有翻譯問題都在流行本和評論本中加以腳註[77]。」在隨後的研究和相關出版中,評論家瓊·阿柯希娜質疑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否取代了歷史分析,如發表《猶大福音》是不是想要撤回古代反猶主義罪名。她認為當下經文原旨主義和修正主義之間的衝突實在是幼稚,因為經文不可信。因此,她斷言:「人們一邊解釋一邊詐騙。問題不是修正《聖經》而是修正我們自己[78]。」另一些學者質疑《國家地理》專家對《猶大福音》最初的譯文和解釋[58]

《巴拿巴福音》

中世紀巴拿巴福音》副本(最早的為15世紀),釘十字架的不是耶穌而是猶大。它稱猶大與耶穌換臉,而遭到背叛的耶穌被羅馬軍隊拿去後升入天堂。換臉後的猶大與耶穌十分相像,以至於門徒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都沒認出來。猶大的身體被埋三天後被盜,耶穌死而復活的流言遍地。耶穌在第三重天得到消息,禱告上帝回到世界,與眾人團聚,說明真相。之後,耶穌再次升入天堂,末了以正義君王身份降臨。

該福音被大多數基督徒認為是後期偽造的假貨;不過,一些學者認為它存留了一些先前的偽經成分(可能是諾斯底、以便尼或四福音合參),編造出與回教教條相近的故事。一些回教徒認為它包含了原始使徒壓抑的版本。一些回教組織對此引述來支持回教版爾撒觀。

《以馬內利的教誨》

1963年,希臘天主教的神父伊薩·拉希德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的斜坡上找到了一處小墓穴,他的朋友兼隨行人員的幽浮學比利·麥爾在墓穴中挖出了一個用動物皮和樹脂包裹的捲軸,捲軸已經腐爛絕大部分只剩36章,經過兩人確認是一份的用亞蘭語寫成的古老傳記,大約已有兩千的歷史[79]。在1973年,捲軸原稿在贖罪日戰爭中被燒毀,神父伊薩·拉希德也在不久之後身亡,所幸他有留下捲軸的副本和德文翻譯稿,兩樣東西都交由比利·麥爾保存。

在捲軸中耶穌被稱為「以馬內利」,捲軸顯示耶穌是預言中的彌賽亞,但他不是聖子而是先知,而在背叛耶穌的部分捲軸內容只有寫背叛和賣了耶穌的人是法利賽人沒有明確寫是加略人猶大出賣了耶穌,可是加略人猶大在捲軸中一些部分被稱為「猶大·伊哈略」(Juda Ihariot),意思為「法利賽人猶大」,在一些部份又被稱為加略人猶大[80],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出賣耶穌法利賽人就是猶大,另一些學者認為猶大·伊哈略與加略人猶大並不是同一個人[81],這個觀點在比利·麥爾的著作《塔木德·伊曼紐爾》中得到他的認同[82],也有一些學者則認為法利賽人指的是加略人猶大的父親西門,是父親西門出賣了耶穌而不是兒子猶大,更有一些學者認為加略人猶大是捲軸的作者,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捲軸與翻譯稿等一切都只是比利·麥爾的騙局。

這份捲軸沒有受到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猶太教的承認,一些基督徒認為這只是基於馬太福音的偽作。

代表和象徵

 
中世紀,一個描繪猶大之吻的繪畫,擁有紅髮的猶大和耶穌
 
約維爾施洗者聖約翰大教堂的猶大頭頂黑色圓光

猶大在許多語言中成了「叛徒」的同義詞,猶大也成了西方文學中叛徒的原型。幾乎所有提及猶大的文學都會講述耶穌受難的故事,包括現代小說和電影。

宗教儀式

東正教神聖周三的聖詩中(在復活節前的周三),一位婦女用昂貴的香水膏抹耶穌,並含淚給他洗腳,猶大與她做了對比。據《約翰福音》,猶大抗議奢靡浪費,認為應該賙濟窮人。隨後猶大受賄,向大祭司告發。神聖周三的聖詩對比二人,鼓勵信徒遠離墮落門徒,學習瑪麗的懺悔。同時,周三也是齋戒日,禁戒肉、奶或橄欖油等來反思猶大的背叛。準備接受聖餐禮的禱告也提及猶大的背叛:「我不會向敵人告發你的秘密,也不會像猶大那樣用親吻來背叛,但要像十字架上的小偷那樣向你懺悔。」

藝術表現

紅髮

歐洲藝術和文學中,紅髮通常被用於描繪罪人和聖人,例如威廉·莎士比亞時常將猶大描繪成紅髮[83][84][85][85][86]。人物性別和宗教背景影響每個西方藝術作品中的紅髮的涵義,而耶穌抹大拉的瑪利亞、猶大都被時常描繪成擁有紅髮,他們的紅髮各代表着不同的涵義,耶穌的紅髮意為他聖子的身份,象徵着聖潔、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紅髮則是意為她做過妓女的過往,是慾望的象徵,至於猶大的紅髮自然是意為他滅亡之子的身份,為墜落的象徵[87],也因紅髮有罪惡的含意,所以紅髮常被用於描繪並貶低猶太人[88]

黑色圓光

在教堂建築上的藝術中,例如花窗玻璃,猶大被描繪成頭上有黑色圓光,這是強調他的使徒身份,並與其他使徒的白色圓光對應以表示他背棄了主,但更常見的是使徒中唯獨猶大頭上沒有圓光

在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中

西方

猶大在西方文化中成為叛徒原型,幾乎所有文學都提及受難故事。

東方

隨着基督教的傳入,亞洲一些地區的文學小說和流行文化等開始出現了受難和猶大等聖經故事和宗教人物。

畫廊

加略人猶大

最後的晚餐

猶大受賄

前往客西馬尼園

猶大之吻

猶大的悔恨

猶大自縊

參見

參考文獻

  1. ^ شيفرة القرآن. يهوذا الاسخريوطي...في القرءان. facebook. 2019-1-25 [2024-9-24] (阿拉伯語). 
  2. ^ 馬太福音》第26章第14節至第16節、《馬太福音》第26章第47節至第56節、《馬可福音》第14章第10節至第11節、《馬可福音》第14章第42節至第52節、《路加福音》第22章第1節至第5節、《路加福音》第22章第47節至第53節、《約翰福音》第13章第18節至第30節、《約翰福音》第18章第1節至第11節
  3. ^ 見《猶大福音
  4. ^ TRUTHBOOK. Who Was Judas Iscariot, Why Did he Betray Jesus, And What Happened To Him?. TRUTHBOOK. [2024-9-26] (English). 
  5. ^ Unknow. Full and true account of the birth, life, and death of Judas Iscariot. Scotland,Glasgow: MDCCLXXIV. 1774 [2024-9-26] (English). 
  6. ^ Collective Biographies of WOMEN. Cyborea, the Mother of Judas Iscariot. Collective Biographies of WOMEN. [2024-9-26] (English). 
  7. ^ Thomas Heywood. The Generall History of Women, Containing the Lives of the Most Holy and Profane. London: WH. 1657 [2024-9-26] (English). 
  8. ^ discoverjesus. Judas Iscariot. discoverjesus. [2024-9-27] (English). 
  9. ^ The Orange County Rescue Mission. Judas Iscariot. The Orange County Rescue Mission. [2024] (English). 
  10. ^ TruthBook. Birthdays of the twelve apostles. TruthBook. [2024-9-26] (English). 
  11. ^ 馬太福音》第10章第5節至第10節、《馬可福音》第6章第6節和《路加福音》第9章第1節
  12. ^ see Samuel Laeuchli, Origen's Interpretation of Judas Iscariot, Church History, Vol. 22, No. 4 (Dec., 1953), pp. 253–68, available at http://www.jstor.org/stable/316177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6 April 2015.
  13. ^ 約翰福音》第6章第67節至第71節
  14. ^ These "pieces of silver" were most likely intended to be understood as silver Tyrian shekels.
  15. ^ 馬太福音》第26章第14節至第131節
  16. ^ 馬可福音》第14章第1節至第2節
  17. ^ BibleGateway.com – Passage Lookup: Luke 22:3. BibleGateway. [200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5). 
  18. ^ 約翰福音》第12章第6節至第131節和《約翰福音》第13章第29節至第131節
  19. ^ John 13:2, Jerusalem Bible translation
  20. ^
  21. ^ Bart D. Ehrman. The Lost Gospel of Judas Iscariot: A New Look at Betrayer and Betray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October 2008: 147 [2017-04-29]. ISBN 978-0-19-5343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22. ^ Interlinear Bible: Greek, Hebrew, Transliterated, English, Strong's. biblehub.com. [2017-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 
  23. ^ Acts 1: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4. ^ Perseus Project: καὶ πρηνὴ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γενόμενος ἐλάκησ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μέσο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καὶ ἐξεχύθ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πάντα τὰ σπλάγχν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αὐτοῦ
  25. ^ Gospel of Judas 44–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6. ^ (Papias Fragment 3, 1742–174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7. ^ 27.0 27.1 Zwiep, Arie W. Judas and the choice of Matthias: a study on context and concern of Acts 1:15–26. : 109. 
  28. ^ letter to Clyde S. Kilby, 7 May 1959, quoted in Michael J. Christensen, C. S. Lewis on Scripture, Abingdon, 1979, Appendix A.
  29. ^ Easton’s Bible Dictionary: Judas. christnotes.org.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30. ^ The purchase of "the potter's field," Appendix 161 of the Companion Bible.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9). 
  31. ^ The Monthly Christian Spectator 1851–1859 p.459 "while some writers regard the account of Judas's death as simply figurative ..seized with preternatural anguish for his crime and its consequences his bowels gushed out."
  32. ^ Clarence Jordan The Substance of Faith: and Other Cotton Patch Sermons p.148 "Greeks thought of the bowels as being the seat of the emotions, the home of the soul. It's like saying that all of Judas's motions burst out, burst asunder"
  33. ^ 約翰福音》第6章第71節和《約翰福音》第13章第26節
  34. ^ Richard Bauckham, 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 The Gospels as Eyewitness Testimony, Eerdmans (2006), p. 106.
  35. ^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Bible, n. 11 in Matthew 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6. ^ Bastiaan van Iersel, Mark: A Reader-Response Commenta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1998), p. 167.
  37. ^ Brown, Raymond E. (1994). The Death of the Messiah: From Gethsemane to the Grave: A Commentary on the Passion Narratives in the Four Gospels v.1 pp. 688–92. New York: Doubleday/The Anchor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ISBN 0-385-49448-3; Meier, John P. A Marginal Jew: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Jesus (2001). v. 3, p. 210. New York: Doubleday/The Anchor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ISBN 0-385-46993-4.
  38. ^ Ernst Wilhelm Hengstenberg
  39. ^ 39.0 39.1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ages 367–3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369.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11-03-12.
  40. ^ J. Alfred Morin
  41. ^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p. 367–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370.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11-03-12.
  42. ^ Joan E. Taylor
  43. ^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p. 367–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pp. 379–83.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11-03-12.
  44. ^ Robert H. Stein, "Criteria for the Gospels' Authenticity," in Paul Copan, William Lane Craig, Contending with Christianity's Critics: Answering New Atheists & Other Objectors (B&H Publishing Group, 2009), p. 93; John P. Meier, "Criteria: How Do We Decide What Comes from Jesus?" in James D. G. Dunn, Scot McKnight,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Recent Research (Eisenbrauns, 2005) pp. 127–28.
  45. ^ Joel B. Green; Scot McKnight; I. Howard Marshall. 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InterVarsity Press. 1992: 406. ISBN 978-0-8308-1777-1. 
  46. ^ (《馬可福音》第14章第10節至第11節)
  47. ^ (《馬太福音》第26章第14節至第16節)
  48. ^ 路加福音》第22章第3節至第6節
  49. ^ 約翰福音》第13章第27節
  50. ^ 約翰福音》第12章第1節至第6節
  51. ^ Joel B. Green; Scot McKnight; I. Howard Marshall. 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InterVarsity Press. 1992: 407. ISBN 978-0-8308-1777-1. 
  52. ^ Dimont, Jews, God & History. p. 135 (New York: North American Library, 2d ed. 1962).
  53. ^ 約翰福音》第6章第64節、《馬太福音》第26章第25節
  54. ^ 約翰福音》第13章第27節至第28節
  55. ^ 55.0 55.1 Judas and the choice of Matthias: a study on context and concern of Acts 1:15–26, Arie W. Zwiep.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56. ^ Did Judas betray Jes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April 2006
  57. ^ 57.0 57.1 Associated Press, "Ancient Manuscript Suggests Jesus Asked Judas to Betray Hi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ox News Thursday, 6 April 2006.
  58. ^ 58.0 58.1 André Gagné, "A Critical Note on the Meaning of APOPHASIS in Gospel of Judas 33: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val théologique et philosophique 63 (2007): 377–83.
  59. ^ Deconick, April D. Gospel Truth.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 2007 [2007-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60. ^ "Tres versiones de Judas"
  61. ^ John S. Feinberg; David Basinger. Predestination & free will: four views of divine sovereignty & human freedom. Kregel Publications. 2001: 91. ISBN 978-0-8254-3489-1. 
  62. ^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gospel of John: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InterVarsity Press. 1986: 254. ISBN 978-0-87784-567-6. 
  63. ^ Authenticating the activities of Jesus, Bruce Chilton, Craig A. Evans.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64. ^ 約翰福音》第13章第18節、《約翰福音》第17章第12節、《馬太福音》第26章第23節至第25節、《路加福音》第22章第21節至第22節、《馬太福音》第27章第9節至第10節、《使徒行傳》第1章第16節、《使徒行傳》第1章第20節
  65. ^ 馬太福音》第26章第23節至第25節
  66. ^ The place of Judas Iscariot in christology, Anthony Can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67. ^ David L. Jeffre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68. ^ David L. Jeffre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69. ^ 約翰福音》第17章第12節
  70. ^ Beni Masah
  71. ^ Timeline of early Christian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National Geographic
  72. ^ Judas 'helped Jesus save manki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News, 7 May 2006 (following National Geographic publication)
  73. ^ Cockburn A The Gospel of Jud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l Geographic (USA) May 2006
  74. ^ On the Detection and Overthrow of the So-Called Gnosis
  75. ^ Cockburn A at p.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6. ^ Deconick A D Gospel Tru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1 December 2007
  77. ^ Statement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 in Response to April DeConick's New York Times Op-Ed "Gospel Tru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8. ^ Acocella J Betrayal: Should we hate Judas Iscariot?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9-07 The New Yorker 3 August 2009
  79. ^ 比利叢書. 以馬內利的教誨. FIGU. [2024-9-26] (中文). 
  80. ^ B.L.Greene. Talmud of Jmmanuel (Jesus) : The Clear Translation in German and English. USA: Granite Publishing, LLC. 1990 [2024-9-26]. ISBN 9780926524125 (English). 
  81. ^ jmmanuelsteachings. Judas Iskariot ja Juda Ihariot – kaksi eri henkilöä. JMMANUEL – totuus Jeesuksesta ja Jmmanuelin opit. 22.12.2010 [2024-9-26] (英文). 
  82. ^ Billy Eduard Albert Meier. Talmud Jmmanuel. Switzerland, Germany, United States: FIGU-Landesgruppe Canada. 2016-12 [2024-9-26]. ISBN 9780991857333 (German及English). 
  83. ^ pelo de Jud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das hair") in the Diccionario de la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84. ^ Page 3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f article Red Hair from Bentley's Miscellany, July 1851. The eclectic magazine of foreig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art, Volumen 2; Volumen 23, Leavitt, Trow, & Co., 1851.
  85. ^ 85.0 85.1 p. 25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f Letters from Spain, Joseph Blanco White, H. Colburn, 1825.
  86. ^ Judas colou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p. 473 of A glossary: or, Collection of words, phrases, names, and allusions to customs, proverbs, etc., which have been thought to require illustration, in the words of English authors, particularly Shakespear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Volumen 1. Robert Nares, James Orchard Halliwell-Phillipps, Thomas Wright. J. R. Smith, 1859
  87. ^ Sarah Dotson. Untangling the Symbolism of Art History’s Most Famous Redheads. artsy. May 25, 2019 [2024-9-26] (English). 
  88. ^ Judas' Red Hair and The Jews, Journal of Jewish Art (9), 1982, Melinnkoff R.M
  89. ^ 吳舒潔. 左翼的信仰之難─讀陳映真〈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中國現代文學. 2015-12, (28): Pp.31–4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