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三葉半夏(山西、河南、廣西)、三步跳(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麻芋果(貴州)、田裏心、無心菜、燕子尾、地慈姑、地鷓鴣、地文、和姑、守田(古稱)[2]、貝母[3]、痰宮劈歷[4]等,是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除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外的中國各省份[5]以及朝鮮半島、日本等地[2]有野生分佈,野生半夏生長於海拔 2500 米以下,多見於草地、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半夏 | |
---|---|
半夏(佛焰苞)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目: | 澤瀉目 Alismatales |
科: | 天南星科 Araceae |
屬: | 半夏屬 Pinellia |
種: | 半夏 P. ternata
|
二名法 | |
Pinellia ternata | |
異名[1] | |
|
中醫學認為,半夏具有消痰、鎮咳、鎮吐、祛風、消痙、消瘀等作用[6][7],前194年左右的醫方《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半夏入藥的記載[8],一些含有半夏的中藥方近年來成為了現代醫學的研究對象,並在部分病症的治療作用上通過了雙盲實驗[6]。藥用半夏在中國的甘肅、貴州、雲南、山西、山東和湖北等省區廣泛栽培,形成產業[9]。
半夏在東亞文化中具有一定地位。在中國,半夏常以雙關語的身份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10]。日本則有名為「半夏生」的雜節,約在每年的7月1-2日慶祝這一節日,不同地區各有一些特定的習俗[11]。
詞源
半夏的學名中,屬名來源於16世紀意大利植物學家喬瓦尼·文森佐·派內利,種加詞意為「三出的,三數的」,指的是半夏三出的複葉。半夏最早由卡爾·彼得·通貝里於1784年描述,最初分類於天南星科疆南星屬,並命名為Arum ternatum,1901年由牧野富太郎改為現名[12]。
中文正式名「半夏」的來源爭議較大,這一詞彙最早見於《禮記·月令》[5],原文是對小暑時節物候的記錄,稱半夏在小暑時節生:
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是月也,…… 半夏生,木堇榮。
顏師古《急就篇注》中也說:「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為名也。」這一時間與禮記基本一致,但並不符合事實[13]。
日本藥學家森立之在《本草經考注》中稱,他認為,所謂的「半夏生」指的是結果與採摘,而不是發芽[14],中國植物學家夏緯瑛在《植物名釋札記》中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13]。此說與事實相符。
夏緯瑛也在書中反駁了他人提出的「如今的半夏與古時所謂的『半夏』非同一植物,古代的『半夏』可能就是五月發芽的」這一觀點,他稱,如果不能說出所謂的「古代半夏」是今日的何種植物,那麼這一觀點就沒有學術意義[13]。
形態特徵
莖葉
半夏一般有葉2-5枚,少數1枚。葉柄長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是半夏的營養繁殖結構,在母株上或落地後可以萌發形成新植株。
幼葉為全緣,卵狀心形至戟形,長2-3厘米,寬2-2.5厘米,發育過程中逐步分裂,直至成熟葉片3全裂。小葉長圓狀橢圓形、披針形、竹葉形或芍藥葉形[8],中裂片長3-10厘米,寬1-3厘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葉片有密集的細網狀葉脈,側脈8-10對,細弱,集合脈2圈[2]。
塊莖圓球形,直徑1-2厘米,具鬚根[15]。
花
花序柄長25-35厘米,半夏的花屬於佛焰苞結構,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呈狹圓柱形,長1.5-2厘米;檐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厘米,寬1.5厘米,鈍或銳尖。
半夏的花序屬於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厘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同一植株的雌雄兩個花序包裹在同一佛焰苞里[16]。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厘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2][17]。
果實
半夏的果實屬於漿果,呈黃綠色卵圓形,從花序管部的下部產生[2]。
-
半夏葉片由全緣單葉至三裂複葉的生長過程
-
半夏全株
-
半夏的珠芽,這一結構可用於無性繁殖
-
半夏的佛焰苞及其未成熟的漿果
-
半夏成熟的漿果及已枯萎的花序
繁殖
半夏的繁殖有有性生殖和營養繁殖兩種繁殖方式,其中有性生殖是通過花來完成的,營養繁殖可以通過珠芽和塊莖兩個結構來完成。
有性生殖
半夏的花為單性花,傳粉方式是異花傳粉,同一植株的雌花成熟早於雄花,當雌花柱頭髮育成熟,可以接受花粉,胚囊也發育成熟時,雄花的花葯卻還尚未開裂散粉,因此無法進行同株傳粉。而半夏的花序被佛焰苞緊緊地包裹着,因此需要特定的長喙昆蟲來完成授粉[18]。在沒有相應昆蟲的地區,半夏的自然結實率很低,繁殖主要通過營養繁殖來完成。
半夏在受精後短時間內就會開始發育,並迅速消耗掉胚乳中的營養。因此,農業生產中收穫到的「種子」不是植物學上的種子,而是一個原球莖[18]。
營養繁殖
珠芽
半夏的珠芽位於葉鞘處[19],由分生組織發育而來,並在珠芽周圍貯存大量澱粉,整個組織不斷向外生長,成熟後就會脫離母體,落入土中,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半夏個體,而有性生殖所需要的佛焰苞,要在珠芽萌發一年後形成。半夏的每片葉子都可以在生長期內可以不斷形成珠芽,珠芽的形成十分迅速,效率很高。珠芽結構有利於半夏的野外繁衍,但對生產不利,長期用珠芽進行繁殖,會導致生產上的品種退化,藥用的球莖部分越來越小,而有性生殖則沒有這種問題[18]。
半夏的珠芽在葉柄上的位置與品種有關,也受到多種植物激素和礦物質的影響[20]。
塊莖
半夏的塊莖在健康狀態下沒有繁殖功能,一般只會不斷擴大,不會產生子塊莖,更不會產生新個體,只有在受到了機械性損傷一分為二的情況下,才會發展成兩個新植株。[21]這在自然狀態下是對於受干擾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但在生產上可以作為一種營養繁殖途徑。
分佈區與生境
半夏廣泛分佈於除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外的中國各省份和朝鮮、日本,雜草性明顯,常生於草坡、荒灘、田邊或疏林下,以及玉米、小麥等旱地作物的田地里。
半夏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生長,但土層深厚、肥沃、pH 5.6-7的偏酸性壤土或砂壤土、20-50%的土壤含水量為最適宜的環境。[22][23][24]
半夏對環境的抗逆性極強,當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變得較不利於半夏生存時,植株的地上部分會逐漸枯黃、倒伏,以地下塊莖渡過不良環境。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又可重新發芽生長。不論葉的發育狀況如何,其「珠芽」均有生命力,因此,倒苗同時又是一次以珠芽為主要繁殖材料的無性繁殖。[21]
半夏的開拓性較差,常常在有限的生境中群集。伴生植物多屬喜陰濕植物,具體種類各地差異較大,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半夏常與葉下珠、紫花前胡、藎草、向天盞、梓木草、雞矢藤、三葉鬼針草、野古草等植物共生。在長江以南的竹林和桔林下也常見半夏分佈[5]。斜紋夜蛾、小翅蛾、芋雙線天蛾等部分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以半夏為寄主[25],鷓鴣也以半夏為食[26]。
演化與分類
演化
比較解剖學研究顯示,以珠芽、子塊莖和根狀莖的有無及葉形變化等為依據來進行判斷。半夏屬內,盾葉半夏(Pinellia peltata)、鷂落坪半夏(P. yaoluopingensis)為較原始的支系,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半夏和滴水珠(P. cordata)則為較晚期出現的支系。鷂落坪半夏與半夏在一些解剖學性狀上存在連續性的差異,這說明半夏與鷂落坪半夏親緣關係較近,二者的共同祖先在形態、生理上可能更類似於鷂落坪半夏[27]。
細胞學研究顯示,半夏是一個多倍體複合種,染色體基數有7,8,9,29不等,倍性有4,6,8,11,12,16不等;且染色體倍性越高,平均每片葉的珠芽數越多。綜合上述研究及半夏屬內其他物種的分子生物學特徵,半夏的祖先可能是一種無珠芽且2n=14,16,或18的二倍體植物,其7,8,9的基數可能是在該屬的早期進化過程中由染色體基數為13的祖先(可能近似於鷂落坪半夏)的經非整倍性下跌形成,後經二次多倍化出現了珠芽,使得半夏在生殖上發生了從有性到兼性無融合的變化,[28]大大加強了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使得半夏由僅適應較濕潤的林下生境演化至現今能適應多種不同生境,擴張性增強,分佈範圍擴大,變成了常見的田間雜草。
而在分子生物學上,關於半夏及其近緣物種具體的演化關係,通過ITS構建的演化樹與本文前面兩段所述的早先研究較為相符[29]:
| ||||||||||||||||||||||||||||||||||||||||
三葉半夏 P. tripartita | ||||||||||||||||||||||||||||||||||||||||
而通過AFLP構建的演化樹則與傳統研究的結論差別較大[30]:
| ||||||||||||||||||||||||||||
半夏屬的分化中心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起源中心可能位於華中或華東地區,並與亞熱帶森林密切相關[31]。
分類
半夏的種下等級目前無廣泛承認的分類,主要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
在恩格勒系統中,阿道夫·恩格勒曾於1920年根據葉形將半夏分為四個變種:[32]
- P. ternata var. vulgaris
- P. ternata var. angustata(產日本)
- P. ternata var. subpandurata(小葉形似提琴,產北京)
- P. ternata var. giraldiana(中間小葉無柄,兩側小葉不等長,產雲南)
裴鑒在《中國藥用植物志》中採用了恩格勒的分類[33]。
胡世林分半夏為5個變種,除上述四個外,另將五葉復出的半夏類群命名為五葉半夏(P. ternata var. quinquefolia)[34]。
除以上種下等級外,半夏曾用的種下等級還有以下變種或變型:
- Pinellia ternata f. angustata (Schott) Makino
- Pinellia ternata f. atropurpurea (Makino) Ohwi
- Pinellia ternata var. atropurpurea Makino
- Pinellia ternata f. subcuspidata Honda
而顧德興、郭巧生等認為,由於半夏主要是無性繁殖,因此絕大多數的自然群落都是無性系,也即均為同一株半夏的克隆[28],即使是有性生殖,由於半夏是同株異花授粉,故其遺傳基礎也不會太豐富[21][35]。而他們的研究及其他文獻均顯示,各地的自然居群內,半夏的葉形變化豐富,無規律可循,同一居群內仍可看到多種葉形,因此單純依據葉形來劃分變種是不妥當的[36][37]。他們據此主張不劃分半夏的種下等級,只以種名Pinellia ternata來代表所有半夏。英文版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也認為,根據鱗莖位置和數量的變化來看,恩格勒劃分的四個變種沒有分類學意義[12]。
毒性毒理
毒性
半夏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0.1-1.8 g生半夏就會引發中毒。
半夏可對口腔、喉頭、消化道黏膜等造成強烈刺激,少量中毒會造成口舌麻木,大量中毒則會印發燒傷腫痛、失聲[38]、流涎嘔吐、全身麻木、痙攣、呼吸困難、噁心、胸前壓迫感等症狀,最終麻痹而死[39][40]。
以小鼠進行的動物實驗顯示,給實驗動物注射相當於13.142 g/kg塊莖的半夏浸膏會引起慢性中毒及死亡,原因可能與刺激腸道產生腹瀉有關[41];注射20 g/kg塊莖的乙醇提取液,則會因共濟失調而死。
化學成分及毒理
半夏的塊莖含有多種有毒化學成分,其中主要的是刺激性甙,甙元為尿黑酸和3,4-二羥基苯甲醛。尿黑酸及其甙可以刺激舌根,具有強烈澀味,而且甙的刺激性比游離的尿黑酸更強;3,4-二羥基苯甲醛則具有強烈的辛辣味[42]。除此之外,半夏還含有麻黃鹼及多種有毒生物鹼,以及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劑、半夏蛋白(pinellin)、各種氨基酸等,其中半夏蛋白可引起流產[43][44]。
中毒處理
緊急處理
皮膚接觸處應進行洗滌,透過口服攝入的,應當用1%的雙氧水漱口,並進行催吐、洗胃和補液。
後期治療
栽培生產
半夏入藥雖有悠久歷史,但商業化生產從20世紀70年代才最早在中國開始,日本和韓國於80年代從中國引種[5]。
傳統農業生產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播種前用2%的硝酸鉀溶液於處理塊莖24小時,有利於發芽率的提高[46],而種子和珠芽則應用2%的磷酸二氫鉀和500ppm的三十烷醇處理[47]。播種時,2-5厘米或稍大於種莖直徑2.6倍的播種深度有利於半夏的塊莖重量和珠芽數量的增加[17]。
由於半夏喜陰,故可結合遮陰進行合理的間作套種,豆類作物、玉米、小麥、棉花等均可作為半夏的套種作物[48]。在與半夏的套種中,糧食產量略有減少,但可以增收100kg/畝的干半夏而使總產值大幅增加[49]。溫室大棚、地膜覆蓋、麥秸覆蓋等均有利於提高半夏的產量和抗逆性[50][51]。
組織培養
半夏的葉片、葉柄、珠芽、花莖、塊莖、根尖、未成熟的種子及葉肉原先質體均可用作組織培養的外植體[5]。但以珠芽作為外植體的生產效率最高[52]。
生態問題
由於過度採挖、棲息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等原因,半夏野生資源急劇減少,而人工栽培受技術、成本等的制約,產量有限、發展較慢,導致野生半夏遭遇越挖越少,越少越貴,越貴越挖的惡性循環,對半夏野外種群產生了嚴重影響。[9][21]由於半夏資源日益減少,各地有約12種植物被充作半夏使用。[5][6]
藥用
臨床用途
半夏以乾燥塊莖入藥,藥材名半夏(Rhizoma Pinelliae)。
中醫認為,半夏具有消痰、鎮咳、鎮吐、祛風、消痙、消瘀等作用[6][7]。
中藥製劑半夏厚朴湯近年來因其對抑鬱和癌症化療引發的嘔吐具有治療作用而備受關注,鈎藤散對血管性痴呆的治療作用已通過了雙盲實驗,柴朴湯對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的良好治療效果已通過多中心臨床試驗證實。[6]
歷史
半夏入藥首見於出土於馬王堆漢墓中的《馬王堆帛書 · 五十二病方》中,處方用名為「冶半夏」,《五十二病方》是現存最早的醫方,成書年代約在前194年左右[5]。
現代藥學、生物學或化學上,對半夏有記載的最早研究是湯漢騰等於1934年用乙醚萃取從半夏中提取出生物鹼,並將生物鹼視為半夏的有效成分,但未有更深入的研究[7][53]。
1954年,日本藥學家島田克己從半夏中提取出一種生物鹼,100 mg/kg的劑量能使貓處於鎮靜狀態。[7]
大鹽春治於1978年從半夏中提取出左旋麻黃鹼和膽鹼[54],發現0.5~1.0 mg/kg的左旋麻黃鹼可以抑制阿朴嗎啡所致的小獵犬嘔吐,他因此認為左旋麻黃鹼是半夏鎮吐的有效成分,同時發現膽鹼也有鎮痛作用。
鹿野美弘於1987年從半夏中分離出鳥苷,並認為是半夏的有效成分[55]。
有效成分
半夏中含有生物鹼、有機酸、多糖、甾醇、半夏蛋白、氨基酸、揮發油及無機元素等多種化學成分[34],半夏中分離出的單一生物鹼有1-麻黃鹼[56]、膽鹼、鳥苷、胸苷[57]、次黃嘌呤核苷[58]等。
但半夏準確的有效成分尚無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沒有規定半夏的指標成分[59]。對於半夏的有效成分究竟為何,存在若干種不同觀點,詳見「歷史」部分。
文化
中國
由於半夏的中文名較為文學化,常被嵌在藥名詩、藥名詞、藥名曲等作品中用作雙關語[60],較為著名的有明朝馮夢龍《桂枝兒》中「你果是半夏當歸也,我情願對着天南星徹夜的等」、清代褚人獲所著的筆記小說《堅瓠集》中「吾念檳榔一去,已過半夏,豈不當歸耶」等[61]。
到了近現代,半夏一詞在普通文學作品中逐漸與本意脫鈎,不再以藥名雙關的形式出現,而是單指字面上的「夏天過了一半」之意。例如魯迅的文章《半夏小集》[62],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舉辦的以「半夏」為名的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63],湖南衛視芒果影業榮信達影視 2012 年出品的電視劇《花開半夏》[64]等。
日本
日本有名為「半夏生」的雜節,據傳因半夏在此時長成而得名[註 1],古代定為夏至後的第11天,現代日本採用太陽達到黃經100°的日期作為半夏生的日期,[65]約在每年7月1-2日[66]。
半夏生對日本人民的農業生產有着較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古代日本人民在夏至之後、半夏生之前完成插秧工作,有些地區的農民會從半夏生開始休息5天。[11]半夏生這天所下的雨稱為「半夏雨」或「半夏水」,在民間傳說中有毒,所以人們會蓋好井蓋防止生活生產用水被「半夏雨」污染,以避免中毒[11]。
日本的許多地區還有要在這天吃某種風俗食品的習俗,例如在日本關西地區有吃章魚的習俗,[65]在讚岐國有吃烏龍麵的習俗[67],而在福井縣大野市則有吃烤鯖魚的習俗[68][69]等,部分其他地區也有特別的地方習俗。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曾調查過關西地區半夏生期間的章魚消費支出,發現半夏生當天的章魚消費量約達到了平時的3-4倍[65]。
註釋
參考文獻
- ^ Catalogue of Life : Pinellia ternata (Thunb.) Makino. www.catalogueoflife.org. [201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英語).
- ^ 移至: 2.0 2.1 2.2 2.3 2.4 吳征鎰; 李恆 (編). 中国植物志 13(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主持工作. 科學出版社. 1979 [2018-05-08]. ISBN 97870300446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中文(中國大陸)).
- ^ 王錦繡. 《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 -- 植物考据学个例研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文(中國大陸)).
- ^ 陶穀. 清異録.
- ^ 移至: 5.0 5.1 5.2 5.3 5.4 5.5 5.6 郭巧生. 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998 (中文(中國大陸)).
- ^ 移至: 6.0 6.1 6.2 6.3 6.4 Ji, Xiao; Huang, Baokang; Wang, Guowei; Zhang, Chunyan. The ethnobotanical, 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the genus Pinellia. Fitoterapia. 2014-03, 93: 1–17 [2018-05-27]. ISSN 0367-326X. doi:10.1016/j.fitote.2013.1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英語).
- ^ 移至: 7.0 7.1 7.2 7.3 周倩,吳皓,許風清. 半夏中生物碱的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2006, 13 (1): 102 (中文(中國大陸)).
- ^ 移至: 8.0 8.1 張君毅. 半夏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及质量评价研究.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中文(中國大陸)).
- ^ 移至: 9.0 9.1 王化東,吳發明. 我国半夏资源调查研究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安徽農業科學. [2018-05-08].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01.1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中文(中國大陸)).
- ^ 王偉. 唐宋药名诗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年 (中文(中國大陸)).
- ^ 移至: 11.0 11.1 11.2 倉石忠彥. 民間伝承の分布から見た内陸文化の性格. 內陸文化研究 (信州大學人文學部). 2001, (1): 61–79. ISSN 1346-4108 (日語).
- ^ 移至: 12.0 12.1 吳征鎰; Raven, Peter (編). Pinellia ternata. Flora of China. 北京,聖路易斯: 科學出版社與密蘇里植物園出版社. 1994 [201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3) (英語).
- ^ 移至: 13.0 13.1 13.2 夏緯瑛. 81.半夏. 植物名释札记 第一版.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90: 91. ISBN 7109003485. OCLC 26762942.
- ^ 森立之. 本草经考注. Shanghai: Shanghai ke xue ji shu chu ban she. 2005. ISBN 7532377911. OCLC 62116522.
- ^ 付書暇 (編). 湖北植物志(第四卷). 湖北省武漢市: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2: 420-421. ISBN 7535224350 (中文(中國大陸)).
- ^ 馬煒梁; 王幼芳; 李宏慶 (編). 植物学 2015年8月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42 [2009]. ISBN 9787040427776.
- ^ 移至: 17.0 17.1 Yumiro Nagao(長尾 弓郎). Growth of flower stalks and seed setting of Pinellia ternata Breit.. Weed Research. 1980, 25 (2): 93-97 [2018-05-24]. doi:10.3719/weed.25.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英語).
- ^ 移至: 18.0 18.1 18.2 張曉艷. 覃章錚. 半夏胚胎發育的研究. 武漢植物學研究. 1996, 14 (1): 30-32 (中文(中國大陸)).
- ^ 馬錦成. 洪家耀 , 編. 香港有趣植物2 初版.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 2018-06-07: 37. ISBN 978-988-15468-8-3 (中文(繁體)).
- ^ 常莉. 半夏珠芽的位置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 移至: 21.0 21.1 21.2 21.3 顧德興,李雲香,徐炳聲. 半夏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植物資源與環境. 1994, 4 (3): 44-48 (中文(中國大陸)).
- ^ Hatano, K. Cultivation studie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Pinellia ternata. Shoyakugaku Zasshi. 1996, 45 (3): 92-96 (英語).
- ^ Kim, T. S. Studies on the propagation of 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Research Report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Upland and Industrial Crops: 66-70 (英語).
- ^ Yumiro Nagao(長尾 弓郎). Dormancy and sprout of Pinellia ternata. Weed Research. 1979, 24 (2): 69-73 (英語).
- ^ 李澤善. 廖中元. 阆中发现半夏害虫新的为害种类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植物醫生. 2003, (6) [2018-05-11]. doi:10.13718/j.cnki.zwys.2003.06.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中文(中國大陸)).
- ^ 李時珍. 本草纲目. 金陵. 1596年. OCLC 23308120.
- ^ 高凱,李名旺,顧德興. 华东地区半夏属群体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及其演化.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98, 21 (2): 11-17 (中文(中國大陸)).
- ^ 移至: 28.0 28.1 李名旺, 顧德興, 劉友良, 徐炳聲. 半夏属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珠芽发生的关系. 植物分類學報. 1997, (35(3)): 208-214 [2018-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中文(中國大陸)).
- ^ 張文濤. 喻靜, 劉亦良, 張本厚, 陳集雙. 三种荆州半夏的ITS序列分析与种属鉴定.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15, 1 (35): 41-45 [2018-08-28]. doi:10.13523/j.cb.2015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 ^ 成玉. 陳成彬,薛梅,陳力. 应用AFLP技术探讨半夏属五个种的亲缘关系. 雲南植物研究. 2006, 6 (28): 559-564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7).
- ^ 李名旺,顧德興,劉友良. 半夏属若干变异式样及其演化. 武漢植物學研究. 1997, 15 (4): 317-322 (中文(中國大陸)).
- ^ 劉繼林. 水半夏代半夏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观察. 成都中醫學院學報. 1986, 2: 36-38 (中文(中國大陸)).
- ^ 裴鑒. 中国药用植物志. 1935 (中文).
- ^ 移至: 34.0 34.1 樓之岑; 秦波.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5: 919–974 (中文(中國大陸)).
- ^ 顧德興、郭巧生. 半夏群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90, 13 (2): 11-16 (中文(中國大陸)).
- ^ 郭巧生. 半夏种内居群形态变异的模糊聚类分析. 植物資源與環境. 1997, 6 (3): 29-34 (中文(中國大陸)).
- ^ Tominaga , T. Corm weight-dependent reproduction of Pinellia ternata. Journal of W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42 (1): 18-24 (英語).
- ^ 葛鴻源. 从延胡索的止痛谈到止咳.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57, 39 (6) (中文(中國大陸)).
- ^ 第四軍醫大學. 中草药中毒与急救. 第四軍醫大學. 1976年: 94 (中文(中國大陸)).
- ^ 張季平. 生半夏中毒. 中華醫學雜誌. 1962, 48 (8): 528 (中文(中國大陸)).
- ^ 河南醫學院藥理教研組. 半夏急慢性毒性研究. 河南醫學院學報. 1959, 25 (5) (中文(中國大陸)).
- ^ Suzuki M. Studies on the irritating substance of Pinellia ternata Breitenbach (Araceae).. Arzneim Forsch. 1969, (19): 1307-1309 (英語).
- ^ Oshio H; Tsukui M; Matsuoka T. Isolation of l-ephedrine from "pinelliae tuber". Chem Pharm Bull. 1981, 13 (3): 267-274 (英語).
- ^ 吳克佐; 陶宗晉. 半夏蛋白的分离、结晶、生物活力和一些化学性质. 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報. 1981, 13 (3): 267-274 (中文(中國大陸)).
- ^ 陳冀勝; 鄭碩; 曾建飛 (編). 中国有毒植物. 吳征鎰 (審定).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年: 621. CSBN 13031·3661 (中文(中國大陸)).
- ^ 萬美亮. 半夏块茎播种前的化学处理对生长的影响. 時珍國藥研究. 1991, 2 (1): 36-37 (中文(中國大陸)).
- ^ 盛應彪. 半夏野生变家种栽培技术研究. 中藥材. 1986, (5): 3-5 (中文(中國大陸)).
- ^ 楊德忠. 半夏套作农作物栽培. 中國中藥雜誌. 1990, 15 (6): 16 (中文(中國大陸)).
- ^ 范惠芳. 粮药套作种植旱半夏技术初探. 中國中藥雜誌. 1997, 22 (6): 340 (中文(中國大陸)).
- ^ 潘炳文. 春季地膜覆盖不同播种期对半夏产量的影响. 中國中藥雜誌. 1996, 21 (11): 659 (中文(中國大陸)).
- ^ 潘炳文. 夏季覆盖秸糠预防半夏倒苗试验观察. 中國中藥雜誌. 1996, 21 (9): 532-533 (中文(中國大陸)).
- ^ Tsay, H. S. Rapid clonal propagation of Pinellia ternata by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 Reports. 1989, 8 (8): 450-454 (英語).
- ^ 湯漢騰,曾在因. 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系实验报告. 國立山東大學化學系實驗報告. 1934, 364: 63 (中文).
- ^ 大鹽春治. Isolation of 1-ephedrine from “Pinelliae Tuber”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78, 26 (7): 2096 (英語).
- ^ 鹿野美弘,有元良幟子,趙昌代. 漢方 エ キ ス 製剤 の 品質評 価 に つ い て (第 3 報)小半夏加茯苓湯ぉけゐ [半夏] の指標物質. 生薬學雑誌. 1987, 41 (4): 282-288 (日語).
- ^ Yamamoto F.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containing radical removers as antioxidants. Chem Abs. 1991, 114: 88687 (英語).
- ^ 丸野正雄. Active priciples of Pinelliae tube and new preparation of crude drug. Journal of Trational Medicines. 1997, 14 (2): 81 (英語).
- ^ 吳皓,李偉,張科衛,等. 半夏药材鉴别成分的研究. 中國中藥雜誌. 2003, 28 (9): 836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國家藥典委員會 編 2010 年版.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6744393. OCLC 660533597 (中文(中國大陸)).
- ^ 劉虹. 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雲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2, (2) [2018-05-11]. doi: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2.0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2)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醫藥通報. 药名信趣话. 中醫藥通報. 2014, (1): 20 (中文(中國大陸)).
- ^ 魯迅. 半夏小集. 作家月刊. 1936, 2 (1) [2018-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中文(中國大陸)).
- ^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在京举行-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4).
- ^ 網易. 《花开半夏》:把明媚美好撕裂了给人看_网易娱乐. ent.163.com.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移至: 65.0 65.1 65.2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 たこへの支出-家計調査(二人以上世帯)結果より (PDF).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 2014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1-13) (日語).
- ^ 暦要項 - 国立天文台暦計算室. eco.mtk.nao.ac.jp.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日語).
- ^ いろいろなめんの日. 全國製麺協同組合連合會.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日語).
- ^ 藤井雄次. 黄金色で香ばしく 大野で「半夏生サバ」店頭に. 中日新聞. 2014-07-02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日語).
- ^ 越前おおの歴史道 半夏生さば(はげっしょさば). おおのじかん. 平成大野屋事業.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日語).
延伸閱讀
[編]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半夏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植物名實圖考·半夏》,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
- 半夏 Banx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半夏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半夏 Ban X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生半夏 Sheng Ban X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半夏 Pinellia ternata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半夏的照片(中文)
- 中國植物志中的半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文)
- 中醫藥資訊檢索 中藥的毒劇藥物及其解藥>生半夏
- 昆明植物研究所. 半夏.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