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危機

一種自我內心衝突

心理學心理治療所述存在危機是指一種自我內心衝突,令人認定生活沒有意義、無法認清個人身份是其特徵。存在危機會與焦慮壓力一同出現,引發個體功能缺陷,並導致抑鬱存在主義思潮中的多項概念,均在這種消極面對人生,以及其中各樣意義的態度上得到體現。與之密切相關的術語包括存在之、存在之、存在神經官能症,以及疏離。有時,存在危機會被分解成情緒認知行為幾個部分。感情創傷、絕望、無助、內疚、焦慮、孤獨等易被引爆的感受,歸於情緒部分;意義、個體價值觀念、精神信仰缺失,以及琢磨自我之等思維狀態,歸於認知部分;成癮、反社會、強迫等外界易於觀察到的表徵則歸於行為部分。

面對大自然時感到孤獨與渺小是存在危機的一種常見表徵。

具體症狀在不同病患身上差異明顯。理論學家對各種存在危機進行甄別歸類,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存在危機的核心問題受人生階段、個人發展影響,因人而異——歸類正是依照這種觀點進行。學術文獻當中常見的危機類別,包括少年危機、青年危機中年危機,以及晚年危機——其均帶有思考人生意義與使命而引發的內心鬥爭。年少時期,危機多與未來相關:個體會因不知如何選擇人生道路感到焦慮、困惑;涉及學業、事業,以及社會紐帶中的個人身分、獨立意識時尤甚。年長時期,危機多與過去相關:個體認定再也無法企及人生巔峰致使危機爆發,並且常見內疚、遺憾、畏懼死亡等特質。多數時候,個體所經歷的危機類別與其年齡密切相關,但也並非絕對:自我發展水平每人各有不同。有人完全不會,或只會經歷某些存在危機。妥善解決年少時期的存在危機,會令化解後續危機變得更加輕鬆簡單。

意義——可為宏觀意義或是個體世俗意義——缺失是各類危機的關鍵肇因。問題如生命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存在,與宏觀意義相關;如個體本身存在使命、價值為何,與個體世俗意義有關。人對生活意義的渴望,與平庸、明顯缺乏意義的世界(偶被稱作「荒誕本體」)形成強烈反差,令意義缺失變成問題。奉行利他主義(造福他人);獻身特定事業例如宗教政治運動;揮灑創意(打造藝術作品);奉行享樂主義(追尋歡愉);自我實現(發掘天賦潛能);尋找面對困難的正確態度,均是意義之源,人們可循其徑,收穫意義。

存在危機帶給個人、社會許多負面衝擊。其致使個人焦慮、破壞正常人際關係;同時導致社會離婚率升高、生產效率下降。不過,其也可能帶來正面效應:例如迫使患者直面、解決內心深處問題,實現個人發展。可用生命意義問卷評估某人是否正在經歷存在危機。解決存在危機非常重要,畢竟其影響多屬負面。最常見的辦法是幫助患者在其生命中找到意義:實現信仰飛躍或可收穫這一成效。具體而言,人們可去全心接納、深信新的意義體系;或是對特定意義之源基於事實依據地審慎、理性評估,最終產生認同。部分理論學家認為,該用虛無主義解決這個問題:個體須先接受生命本無意義,再去尋找最佳應對方案。此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以及社會觀點接納法。

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範疇之外,偶用「存在危機」表示某物存在狀態受到威脅。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