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酒,(排灣語kavava ),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類,亦是有南島語系血統的台灣原住民常見的傳統酒精飲料,通常用在各祭典上,代表豐收的訊息。

歷史

原料為小米(簡稱「粟」),為禾本科(或早熟禾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株高0.3~1.3米。至少在公元前第三千年中國就已開始栽培這種作物,如今在大部分的亞洲國家、俄羅斯非洲西部是重要糧食。

營養

小米的營養價值高,蛋白質脂肪的含量均高於小麥粉及稻米。其中胡蘿蔔素每100公克含0.019mg,含纖維素8.6%則僅低於燕麥接近糙米,以營養價值而言,小米為健康食品。而以小米原釀的小米酒酒精含量較低,且含豐富的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文化

小米酒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禮俗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怡情、祭祖、交誼...有其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場合。

製作

原料:小米、蕎麥

  1. 將已搗殼後的小米磨成小米漿(在石磨上水導小米磨成米漿)
  2. 小米漿裝布袋(透氣的)滲乾成膏狀。
  3. 已成膏狀的小米,以適量條狀方式用蘆葦葉密實包紮綑實,在水鍋中煮熟。
  4. 煮熟後去掉蘆葦葉。 
  5. (排灣語:djuljis)搗碎放在釀酒甕底。
  6. 將熟小米膏以手捻取一團一團的置於酒甕裏。
  7. 將喬麥與其它食用植物磨成粉粒灑在最上層成為調味品。
  8. 以菇婆竽葉覆蓋在酒甕裏的最上層。
  9. 用樹葉封口,再用石板壓蓋即完成。
  10. 釀的時間愈久就愈醇香。

禁忌:家有孕婦不可釀酒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