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辭朝鮮王朝時期出現長歌國語詩歌體裁,是與時調(短歌)並駕齊驅發展的另一種重要的國語詩歌體裁[1]:582-[2]:194,與時調一起被稱為國語詩歌「雙壁」[1]:985。歌辭自由度很高,不分章節,不限長度,但也和時調一樣,每行由兩句構成,每句由兩個音步組成,每個音步有三四個字組成。作為一種長歌形式,歌辭對文字的依賴性很強。訓民正音的發明對歌辭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1]:582-583[3]:32[2]:194

歌辭
諺文가사
漢字歌詞 also 歌辭
文觀部式gasa
馬-賴式kasa

歷史

歌辭最初是高麗末期僧人向民眾宣揚佛教的詩歌形式之一,其發軔之作是懶翁和尚(1320-1376年)的《僧元歌》。但歌辭被作為一種國語詩歌體裁確立下來則是朝鮮王朝士大夫所為。一般認為,成宗年間(1470-1494年)丁克仁(1401-1481年)的《賞春曲》是歌辭的開山之作[1]:582-584[3]:32[2]:194鄭澈朴仁老是朝鮮王朝的兩位最著名的歌辭大師,被稱為朝鮮歌辭雙壁。鄭澈的歌辭主要收錄於《松江歌辭》中。朴仁老的作品主要收錄於《蘆溪集》。[1]:594-609[3]:33-34

朝鮮王朝後半期,歌辭的題材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創作隊伍也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歌辭也從原來的注重抒情向敘事方面轉變[1]:1020-1022[3]:34[2]:315-316。此外,隨着時調、歌辭向社會下層的發展,朝鮮王朝後半期在說唱藝人群體中出現了更為靈活的「雜歌」形式。雜歌不拘泥於歌辭三四調和四四調的音律模式,而是多種音節相互交錯、配合,可長可短,能靈活地表現複雜的社會生活。[1]:1011-1012[2]:320-321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岩; 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2. ^ 2.0 2.1 2.2 2.3 2.4 韋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3. ^ 3.0 3.1 3.2 3.3 金英今編著. 《韩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年2月. ISBN 978-7-310-0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