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2年9月10日)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一套叢書,截至2024年已出22輯1000種。[1] 主要為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2]世界各國的各種古典學術作品的中文譯作,也有少量是現代或當代的外國學術作品。從1950年代起印行至今,包含五大類:哲學類,歷史、地理類,政治、法律、社會類,經濟類,語言類。除常規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還有精裝本和節選本。因收錄數目及翻譯質量頗佳,該叢書在中國頗受好評。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
---|---|
類型 | 世界各國古典作品的中文譯作 |
系列 | 22輯1000種(截至2024年)[1] |
語言 | 中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商務印書館 |
出版地點 | 北京 |
對於原有單行本的書籍,被編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後,一般仍用原紙型,並不重新排版,譯文及序跋都一仍其舊,故這套叢書體例並不統一。某些書籍的字體字型與現今出版物有差異。叢書中包括古希臘名著在內的各種學術名著大多是從原著直接漢譯,也有部分版本參照各種語言譯本翻譯,如企鵝叢書等。
2009年,商務印書館推出該叢書的「珍藏版」,共400種、490冊,並於9月24日在北京召開出版座談會[3]。2011年,商務印書館推出該叢書的「分科本」,分科本在2009年「珍藏本」的基礎上又增補了從2009年到2011年新出版的第十一、十二輯書目,共500種,以軟精裝形式出版,並於11月19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禮堂召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分科本出版座談會暨第十四輯專家論證會[4][5]。為紀念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2017年,商務印書館推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分科本700種,2018年,推出120年紀念版·珍藏本700種(包括前15輯之外的部分品種)。此後6年間,「叢書」品種進一步擴充,於2024年5月正式推出120年紀念版·珍藏本·增訂本300種(包括前22輯之外的部分品種)。至此,「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正式出版數量達至1000種。8月15日在上海書展隆重首發。9月7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第二十三輯專家論證會在商務印書館舉行。[6]
出版情況
輯數 | 開始出版時間 | 種數 | 哲學 | 歷史·地理 | 政治·法律 | 經濟·管理 | 語言·藝術 |
---|---|---|---|---|---|---|---|
一 | 1981年1月 | 50 | 19 | 6 | 8 | 17 | — |
二 | 1982年1月 | 51 | 11 | 4 | 22 | 14 | — |
三 | 1983年5月 | 50 | 15 | 11 | 14 | 7 | 3 |
四 | 1985年10月 | 50 | 17 | 7 | 14 | 12 | — |
五 | 1987年2月 | 30 | 15 | 4 | 7 | 4 | — |
六 | 1991年6月 | 30 | 10 | 6 | 6 | 8 | — |
七 | 1994年3月 | 40 | 17 | 11 | 7 | 5 | — |
八 | 1998年3月 | 41 | 14 | 9 | 8 | 8 | 2 |
九 | 2000年6月 | 28 | 10 | 7 | 6 | 5 | — |
十 | 2003年10月 | 37 | 10 | 8 | 9 | 10 | — |
十一 | 2009年10月 | 53 | 20 | 18 | 10 | 5 | — |
十二 | 2010年6月 | 40 | 19 | 7 | 7 | 4 | 3 |
十三 | 2012年1月 | 50 | 18 | 8 | 13 | 8 | 3 |
十四 | 2012年10月 | 50 | 16 | 8 | 14 | 10 | 2 |
十五 | 2015年3月 | 50 | 15 | 12 | 13 | 10 | — |
十六 | 2017年3月 | 50 | 18 | 13 | 10 | 7 | 2 |
十七 | 2018年4月 | 50 | 17 | 9 | 10 | 8 | 6 |
十八 | 2019年7月 | 50 | 13 | 11 | 12 | 12 | 2 |
十九 | 2020年7月 | 50 | 11 | 13 | 12 | 12 | 2 |
二十 | 2021年9月 | 50 | 10 | 12 | 12 | 8 | 8 |
二十一 | 2022年10月 | 50 | 10 | 10 | 15 | 8 | 7 |
二十二 | 2023年11月 | 50 | 11 | 11 | 12 | 8 | 8 |
總計[7] | —— | 1000 | 316 | 205 | 241 | 190 | 48 |
哲學類(書籍封底為橙色)
書名 | 國籍 | 作者 | 譯者 | 輯數 |
---|---|---|---|---|
形而上學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吳壽彭、呂穆廸 | 第一輯 |
懺悔錄 | 古羅馬 | 奧古斯丁 | 周士良 | 第一輯 |
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 | 法國 | 伽森狄 | 龐景仁 | 第一輯 |
倫理學 | 荷蘭 | 斯賓諾莎 | 賀麟 | 第一輯 |
人類理解論 | 英國 | 洛克 | 關文運 | 第一輯 |
人類理解研究 | 英國 | 休謨 | 關文運 | 第一輯 |
人類理智研究 | 呂大吉 | |||
人是機器 | 法國 | 拉·梅特里 | 顧壽觀、王太慶(校) | 第一輯 |
狄德羅哲學選集 | 法國 | 狄德羅 | 江天驥、陳修齋、王太慶 | 第一輯 |
袖珍神學 | 法國 | 保爾·霍爾巴赫 | 單志澄、周以寧 | 第一輯 |
先驗唯心論體系 | 德國 | 謝林 | 梁志學、石泉 | 第一輯 |
精神現象學 | 德國 | 黑格爾 | 賀麟、王玖興 | 第一輯 |
邏輯學 | 楊一之 | 第一輯 | ||
哲學史講演錄 | 賀麟、王太慶 | 第一輯 | ||
美學 | 朱光潛 | 第一輯 | ||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 俄羅斯 | 赫爾岑 | 李原 | 第一輯 |
物種起源 | 英國 | 達爾文 | 周建人、葉篤莊、方宗熙 | 第一輯 |
實用主義 | 美國 | 威廉·詹姆士 | 陳羽綸、孫瑞禾 | 第一輯 |
善的研究 | 日本 | 西田幾多郎 | 何倩 | 第一輯 |
西方哲學史 | 英國 | 羅素 | 何兆武、李約瑟、馬元德 | 第一輯 |
物理學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張竹明 | 第二輯 |
物性論 | 古羅馬 | 盧克萊修 | 方書春 | 第二輯 |
人性論 | 英國 | 休謨 | 關文運、鄭之驤(校) | 第二輯 |
人類理智新論 | 德國 | 萊布尼茨 | 陳修齋 | 第二輯 |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 德國 | 康德 | 龐景仁 | 第二輯 |
法哲學原理 | 德國 | 黑格爾 | 范揚、張企泰 | 第二輯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國 | 叔本華 | 石沖白 | 第二輯 |
文明論概略 | 日本 | 福澤諭吉 | 北京編譯社 | 第二輯 |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 日本 | 中江兆民 | 吳藻溪 | 第二輯 |
實驗心理學史 | 美國 | E·G·波林 | 高覺敷 | 第二輯 |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 美國 | 加德納·墨菲、約瑟夫·柯瓦奇 | 林方、王景和 | 第二輯 |
巴曼尼得斯篇 | 古希臘 | 柏拉圖 | 陳康 | 第三輯 |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 意大利 | 布魯諾 | 湯俠聲 | 第三輯 |
健全的思想 | 法國 | 霍爾巴赫 | 王蔭庭 | 第三輯 |
判斷力批判 | 德國 | 康德 | 宗白華、韋卓民 | 第三輯 |
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 德國 | 費希特 | 梁志學、沈真 | 第三輯 |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 德國 | 費爾巴哈 | 塗紀亮 | 第三輯 |
基督教的本質 | 榮震華 | 第三輯 | ||
我的哲學的發展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溫錫增 | 第三輯 |
論靈魂 | 阿拉伯 | 伊本·西那 | 王太慶 | 第三輯 |
勸學篇 | 日本 | 福澤諭吉 | 群力、東爾(校) | 第三輯 |
原始思維 | 法國 | 列維-布留爾 | 丁由譯 | 第三輯 |
軀體的智慧 | 美國 | 坎農 | 范岳年、魏友仁 | 第三輯 |
發生認識論原理 | 瑞士 | 皮亞傑 | 王憲鈿 等、胡世襄(校) | 第三輯 |
藝術的起源 | 德國 | 格羅塞 | 蔡慕暉 | 第三輯 |
邏輯哲學論 | 奧地利 | 維特根斯坦 | 郭英 | 第三輯 |
理想國 | 古希臘 | 柏拉圖 | 郭斌和、張竹明 | 第四輯 |
回憶蘇格拉底 | 古希臘 | 色諾芬 | 吳永泉 | 第四輯 |
範疇篇 解釋篇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方書春 | 第四輯 |
新工具 | 英國 | 培根 | 許寶騤 | 第四輯 |
培根論說文集 | 水天同 | 第四輯 | ||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 法國 | 笛卡爾 | 龐景仁 | 第四輯 |
思想錄 | 法國 | 帕斯卡爾 | 何兆武 | 第四輯 |
知性改進論 | 荷蘭 | 斯賓諾莎 | 賀麟 | 第四輯 |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 德國 | 費希特 | 王玖興 | 第四輯 |
小邏輯 | 德國 | 黑格爾 | 賀麟 | 第四輯 |
自然哲學 | 梁志學、薛華 等 | 第四輯 | ||
人類的由來 | 英國 | 達爾文 | 潘光旦、胡壽文 | 第四輯 |
感覺的分析 | 奧地利 | 馬赫 | 洪謙、唐鉞 等 | 第四輯 |
美學史 | 英國 | 鮑桑葵 | 張今 | 第四輯 |
精神分析引論 | 奧地利 | 弗洛伊德 | 高覺敷 | 第四輯 |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 日本 | 幸德秋水 | 馬采 | 第四輯 |
科學的社會功能 | 英國 | J. D. 貝爾納 | 陳體芳、張今(校) | 第四輯 |
論有學識的無知 | 德國 | 庫薩的尼古拉 | 尹大貽、朱新民 | 第五輯 |
野性的思維 | 法國 | 列維-斯特勞斯 | 李幼蒸 | 第五輯 |
哲學史教程 | 德國 | 文德爾班 | 羅達仁 | 第五輯 |
科學與近代世界 | 英國 | 懷特海 | 何欽 | 第五輯 |
人類的知識 | 英國 | 羅素 | 張金言 | 第五輯 |
科學與假設 | 法國 | 昂利·龐加萊 | 葉蘊理 | 第五輯 |
哲學的改造 | 美國 | 杜威 | 許崇清 | 第五輯 |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 奧地利 | 弗洛伊德 | 高覺敷 | 第五輯 |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 波蘭 | 塔爾斯基 | 周禮全、吳允曾、晏成書 | 第五輯 |
自然宗教對話錄 | 英國 | 休謨 | 陳修齋、曹棉之 | 第五輯 |
基督教並不神秘 | 英國 | 托蘭德 | 張繼安、吳雲貴(校) | 第五輯 |
自然哲學 | 德國 | 莫里茨·石里克 | 陳維杭 | 第五輯 |
人有人的用處 | 美國 | 維納 | 陳步 | 第五輯 |
科學史 | 英國 | 丹皮爾 | 李珩、張今(校) | 第五輯 |
時間與自由意志 | 法國 | 柏格森 | 吳士棟 | 第五輯 |
笛卡爾哲學原理 | 荷蘭 | 斯賓諾莎 | 王蔭庭、洪漢鼎 | 第六輯 |
哲學辭典 | 法國 | 伏爾泰 | 王燕生 | 第六輯 |
人類知識起源論 | 法國 | 孔狄亞克 | 洪潔求、洪丕柱 | 第六輯 |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 德國 | 康德 | 何兆武 | 第六輯 |
蘇魯支語錄 | 德國 | 尼采 | 徐梵澄 | 第六輯 |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 德國 | 李凱爾特 | 塗紀亮 | 第六輯 |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 英國 | 沃爾夫 | 周昌忠、苗以順 等 | 第六輯 |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 周昌忠 等 | 第六輯 | ||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 波蘭 | 盧卡西維茨 | 李真 | 第六輯 |
科學哲學的興起 | 德國 | 賴欣巴哈 | 伯尼 | 第六輯 |
天象論 宇宙論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吳壽彭 | 第七輯 |
靈魂論及其他 | 吳壽彭 | 第七輯 | ||
斯賓諾莎書信集 | 德國 | 斯賓諾莎 | 洪漢鼎 | 第七輯 |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 德國、英國 | 萊布尼茨、克拉克 | 陳修齋 | 第七輯 |
純粹理性批判 | 德國 | 康德 | 藍公武 | 第七輯 |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 法國 | 克洛德·貝爾納 | 夏康農、管光東、郭慶全(校) | 第七輯 |
最後的沉思 | 法國 | 昂利·龐加萊 | 李醒民、范岱年(校) | 第七輯 |
純粹現象學通論 | 德國 | 胡塞爾 | 李幼蒸 | 第七輯 |
釋夢 | 奧地利 | 弗洛伊德 | 孫名之 | 第七輯 |
性心理學 | 英國 | 靄理士 | 潘光旦 | 第七輯 |
人生的親證 | 印度 | 泰戈爾 | 宮靜、章堅(校) | 第七輯 |
佛教邏輯 | 俄羅斯 | 舍爾巴茨基 | 宋立道、舒曉煒 | 第七輯 |
神聖人生論 | 印度 | 室利·阿羅頻多 | 徐梵澄 | 第七輯 |
邏輯與知識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苑莉均 | 第七輯 |
哲學研究 | 奧地利 | 維特根斯坦 | 李步樓、陳維杭(校) | 第七輯 |
形而上學導論 | 德國 | 海德格爾 | 熊偉、王慶節 | 第七輯 |
結構主義 | 瑞士 | 皮亞傑 | 倪連生、王琳 | 第七輯 |
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 古希臘 | 柏拉圖 | 嚴群 | 第八輯 |
詩學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陳中梅 | 第八輯 |
新系統及其說明 | 德國 | 萊布尼茨 | 陳修齋 | 第八輯 |
泛神論要義 | 英國 | 約翰·托蘭德 | 陳啟偉 | 第八輯 |
自然的體系 | 法國 | 霍爾巴赫 | 管士濱 | 第八輯 |
道德情操論 | 英國 | 亞當·斯密 | 蔣自強、欽北愚、朱鍾棣、沈凱璋、胡企林(校) | 第八輯 |
實踐理性批判 | 德國 | 康德 | 韓水法 | 第八輯 |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德國 | 叔本華 | 任立、孟慶時 | 第八輯 |
數理哲學導論 | 英國 | 羅素 | 晏成書 | 第八輯 |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 丹麥 | 尼耳斯·玻爾 | 戈革 | 第八輯 |
歷史與階級意識 | 匈牙利 | 盧卡奇 | 杜章智、任立、燕宏遠 | 第八輯 |
面向思的事情 | 德國 | 海德格爾 | 陳小文、孫周興 | 第八輯 |
多元的宇宙 | 美國 | 威廉·詹姆士 | 吳棠 | 第八輯 |
物理學和哲學 | 德國 | 維爾納·海森堡 | 范岱年 | 第八輯 |
談談方法 | 法國 | 笛卡爾 | 王太慶 | 第九輯 |
道德原則研究 | 英國 | 休謨 | 曾曉平 | 第九輯 |
算術基礎 | 德國 | 戈特洛布·弗雷格 | 王路、王炳文(校) | 第九輯 |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 德國 | 胡塞爾 | 王炳文 | 第九輯 |
路標 | 德國 | 海德格爾 | 孫周興 | 第九輯 |
心的概念 | 英國 | 吉爾伯特·賴爾 | 徐大建 | 第九輯 |
計算機與人腦 | 美國 | 約翰·馮·諾伊曼 | 甘子玉 | 第九輯 |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 美國 | 羅伯特·金·默頓 | 范岱年 等 | 第九輯 |
卡布斯教誨錄 | 波斯 | 昂蘇爾·瑪阿里 | 張暉 | 第九輯 |
聖教論 | 印度 | 喬荼波陀 | 巫白慧 | 第九輯 |
宗教經驗之種種 | 美國 | 威廉·詹姆士 | 唐鉞 | 第十輯 |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 德國 | 海德格爾 | 孫周興 | 第十輯 |
權力意志 | 德國 | 尼采 | 孫周興 | 第十輯 |
拓撲心理學原理 | 德國 | 庫爾特·勒溫 | 高覺敷 | 第十輯 |
薄伽梵歌論 | 印度 | 室利·阿羅頻多 | 徐梵澄 | 第十輯 |
尼各馬可倫理學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廖申白 | 第十輯 |
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 | 古羅馬 | 西塞羅 | 徐奕春 | 第十輯 |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 英國 | 牛頓 | 趙振江 | 第十輯 |
科學社會學 | 美國 | R. K. 默頓 | 魯旭東、林聚任 | 第十輯 |
哲學和自然之鏡 | 美國 | 理查德·羅蒂 | 李幼蒸 | 第十輯 |
動物四篇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吳壽彭 | 第十一輯 |
動物志 | 吳壽彭 | 第十一輯 | ||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 德國 | 埃克哈特 | 榮震華 | 第十一輯 |
邏輯大全 | 英國 | 奧卡姆 | 王路 | 第十一輯 |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 荷蘭 | 斯賓諾莎 | 顧壽觀 | 第十一輯 |
宗教的本質 | 德國 | 費爾巴哈 | 王太慶 | 第十一輯 |
耶穌傳(第一、二卷) | 德國 | 大衛·弗里德里希·施特勞斯 | 吳永泉 | 第十一輯 |
耶穌傳 | 法國 | 歐內斯特·勒南 | 梁工 | 第十一輯 |
科學的價值 | 法國 | 昂利·龐加萊 | 吳永泉 | 第十一輯 |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 德國 | 埃德蒙德·胡塞爾 | 倪梁康 | 第十一輯 |
普通認識論 | 德國 | 莫里茨·石里克 | 李步樓 | 第十一輯 |
藝術即經驗 | 美國 | 約翰·杜威 | 高建平 | 第十一輯 |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 英國 | 羅素 | 段德智 | 第十一輯 |
宗教與科學 | 林國夫、徐奕春 | 第十一輯 | ||
尼采(上下卷) | 德國 | 海德格爾 | 孫周興 | 第十一輯 |
感覺與可感物 | 英國 | J. L. 奧斯汀 | 陳嘉映 | 第十一輯 |
行為的結構 | 法國 | 莫里斯·梅洛-龐蒂 | 楊大春、張堯均 | 第十一輯 |
自我的超越性 | 法國 | 讓-保羅·薩特 | 杜小真 | 第十一輯 |
保衛馬克思 | 法國 | 路易·阿爾都塞 | 顧良 | 第十一輯 |
真理與方法 | 德國 |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 洪漢鼎 | 第十一輯 |
阿維斯塔 | 伊朗 |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 元文琪 | 第十二輯 |
薄伽梵歌 | 古印度 | 毗耶娑 | 黃寶生 | 第十二輯 |
給塞倫娜的信 | 英國 | 約翰·托蘭德 | 孫啟偉 | 第十二輯 |
人類知識原理 | 英國 | 喬治·貝克萊 | 關文運 | 第十二輯 |
邏輯學講義 | 德國 | 康德 | 許景行、楊一之(校) | 第十二輯 |
倫理學體系 | 德國 | 費希特 | 梁志學、李理 | 第十二輯 |
認識與謬誤 | 奧地利 | 恩斯特·馬赫 | 李醒民 | 第十二輯 |
科學與方法 | 法國 | 昂利·龐加萊 | 李醒民 | 第十二輯 |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 俄羅斯 | 普列漢諾夫 | 王蔭庭 | 第十二輯 |
第一哲學(上下卷) | 德國 | 胡塞爾 | 王炳文 | 第十二輯 |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 德國 | 胡塞爾 | 倪梁康 | 第十二輯 |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 法國 | 皮埃爾·迪昂 | 李醒民 | 第十二輯 |
思維方式 | 英國 | 懷特海 | 劉放桐 | 第十二輯 |
心的分析 | 英國 | 羅素 | 賈可春 | 第十二輯 |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 德國 | 馬克斯·舍勒 | 倪梁康 | 第十二輯 |
愛因斯坦文集 | 美國 | 愛因斯坦 | 許良英、李寶恆、趙中立、范岱年、張宣三 | 第十二輯 |
事實、虛構和預測 | 美國 | 納爾遜·古德曼 | 劉華傑 | 第十二輯 |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 匈牙利 | 拉卡托斯 | 林夏水、薛迪群、范建年 | 第十二輯 |
聲音與現象 | 法國 | 雅克·德里達 | 杜小真 | 第十二輯 |
示教千則 | 印度 | 商羯羅 | 孫晶 | 第十三輯 |
奧義書 | 黃寶生 | 第十三輯 | ||
偶像的黃昏 | 德國 | 弗里德里希·尼采 | 李超傑 | 第十三輯 |
悲劇的誕生 | 孫周興 | 第十三輯 | ||
意義與真理的探究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賈可春 | 第十三輯 |
真理、意義與方法 | 美國 | 唐納德·戴維森 | 牟博 | 第十三輯 |
科學的規範 | 英國 | 卡爾·皮爾遜 | 李醒民 | 第十三輯 |
論原罪與恩典 | 古羅馬 | 奧古斯丁 | 周偉馳 | 第十三輯 |
論神性 | 古羅馬 | 西塞羅 | 石敏敏 | 第十三輯 |
論隱秘的上帝 | 德國 | 庫薩的尼古拉 | 李秋零 | 第十三輯 |
倫理學 | 德國 | 朋費霍爾 | 胡其鼎 | 第十三輯 |
護教篇 | 古羅馬 | 德爾圖良 | 塗世華 | 第十三輯 |
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 | 德國 | 康德 | 李秋零 | 第十三輯 |
論《創世記》 | 古羅馬 | 斐洛 | 王曉朝、戴偉清 | 第十三輯 |
神秘神學 | (偽)狄奧尼修斯 | 包利民 | 第十三輯 | |
哲學片段 | 丹麥 | 克爾凱郭爾 | 翁紹軍 | 第十三輯 |
智者 | 古希臘 | 柏拉圖 | 詹文杰 | 第十三輯 |
科學-神學論戰史(第一、二卷) | 美國 | 安德魯·迪克森·懷特 | 魯旭東 | 第十三輯 |
裴洞篇 | 古希臘 | 柏拉圖 | 王太慶 | 第十四輯 |
會飲篇 | 王太慶 | 第十四輯 | ||
精神的婚戀 | 比利時 | J. V. 呂斯布魯克 | 張祥龍 | 第十四輯 |
如何以言行事 | 英國 | J·L·奧斯汀 | 楊玉成、趙京超 | 第十四輯 |
神學與哲學 | 德國 | 潘能伯格 | 李秋零 | 第十四輯 |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徐奕春 | 第十四輯 |
過程與實在 | 英國 | 懷特海 | 李步樓 | 第十四輯 |
德國的科學 | 法國 | 皮埃爾·迪昂 | 李醒民 | 第十四輯 |
論宇宙的體系 | 英國 | 伊薩克·牛頓 | 趙振江 | 第十四輯 |
宇宙體系論 | 法國 | 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 | 李珩 | 第十四輯 |
自然哲學概論 | 德國 | F. W. 奧斯特瓦爾德 | 李醒民 | 第十四輯 |
神學論文集 哲學的慰藉 | 古羅馬 | 波愛修斯 | 榮震華 | 第十四輯 |
道德形上學探本 | 德國 | 康德 | 唐鉞 | 第十四輯 |
認識的途徑 | 美國 | 威廉·佩珀雷爾·蒙塔古 | 吳士棟 | 第十四輯 |
新實在論 | 美國 | 霍爾特等 | 武仁益 | 第十四輯 |
美學原理 | 意大利 | 克羅齊 | 朱光潛 | 第十四輯 |
琉善哲學文選 | 古羅馬 | 琉善 | 羅念生、陳洪文、王煥生、馮文華 | 第十五輯 |
論存在者與本質 | 意大利 | 托馬斯·阿奎那 | 段德智 | 第十五輯 |
天球運行論 | 波蘭 | 哥白尼 | 張卜天 | 第十五輯 |
論靈魂的激情 | 法國 | 勒內·笛卡爾 | 賈江鴻 | 第十五輯 |
宗教的自然史 | 英國 | 休謨 | 曾曉平 | 第十五輯 |
亞當·斯密哲學文集 | 英國 | 亞當·斯密 | 石小竹、孫明麗 | 第十五輯 |
拉奧孔 | 德國 | 萊辛 | 朱光潛 | 第十五輯 |
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 | 德國 | 黑格爾 | 賀麟 | 第十五輯 |
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 德國 | 亨利希·海涅 | 海安 | 第十五輯 |
善惡的彼岸 | 德國 | 尼采 | 趙千帆 | 第十五輯 |
經驗與自然 | 美國 | 約翰·杜威 | 傅統先 | 第十五輯 |
物理科學的哲學 | 英國 | 阿瑟·愛丁頓 | 楊富斌、魯勤 | 第十五輯 |
數學基礎研究 | 奧地利 | 維特根斯坦 | 韓林合 | 第十五輯 |
哲學論稿 | 德國 | 馬丁·海德格爾 | 孫周興 | 第十五輯 |
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 法國 | 梅洛-龐蒂 | 羅國祥 | 第十五輯 |
泰阿泰德 | 古希臘 | 柏拉圖 | 詹文杰 | 第十六輯 |
斐德若篇 | 朱光潛 | 第十六輯 | ||
論三位一體 | 古羅馬 | 奧古斯丁 | 周偉馳 | 第十六輯 |
神正論 | 德國 | 萊布尼茨 | 段德智 | 第十六輯 |
視覺新論 | 英國 | 貝克萊 | 關文運 | 第十六輯 |
哲學書簡 | 法國 | 伏爾泰 | 閆素偉 | 第十六輯 |
功利主義 | 英國 | 約翰·穆勒 | 徐大建 | 第十六輯 |
論道德的譜系 | 德國 | 尼采 | 趙千帆 | 第十六輯 |
超窮數理論基礎 | 德國 | 格奧爾格·康托 | 陳杰、劉曉力 | 第十六輯 |
邏輯研究 | 德國 | 埃德蒙德·胡塞爾 | 倪梁康 | 第十六輯 |
美學的歷史 | 意大利 | 克羅齊 | 王天清 | 第十六輯 |
自然的觀念 | 英國 | R.G.柯林武德 | 吳國盛 | 第十六輯 |
哲學語法 | 奧地利 | 維特根斯坦 | 韓林合 | 第十六輯 |
存在與時間 | 德國 | 海德格爾 | 陳嘉映、王慶節 | 第十六輯 |
林中路 | 孫周興 | 第十六輯 | ||
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 荷蘭 | 愛德華·揚·戴克斯特豪斯 | 張卜天 | 第十六輯 |
文明的滴定 | 英國 | 李約瑟 | 張卜天 | 第十六輯 |
西西弗神話 | 法國 | 加繆 | 杜小真 | 第十六輯 |
卡爾彌德篇 枚農篇 | 古希臘 | 柏拉圖 | 王太慶 | 第十七輯 |
論獨一理智 | 意大利 | 托馬斯·阿奎那 | 段德智 | 第十七輯 |
論第一原理 | 英國 | 司各脫 | 王路 | 第十七輯 |
論無限、宇宙與眾世界 | 意大利 | 喬爾丹諾·布魯諾 | 時永松、豐萬俊 | 第十七輯 |
造物中展現的神的智慧 | 英國 | 約翰·雷 | 熊姣 | 第十七輯 |
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 | 英國 | 貝克萊 | 關文運 | 第十七輯 |
人生道路諸階段 | 丹麥 | 克爾凱郭爾 | 京不特 | 第十七輯 |
敵基督者 | 德國 | 尼采 | 餘明鋒 | 第十七輯 |
現象學的觀念 | 德國 | 胡塞爾 | 倪梁康 | 第十七輯 |
倫理學原理 | 英國 | G.E.摩爾 | 陳德中 | 第十七輯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 | 美國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張卜天 | 第十七輯 |
小說理論 | 匈牙利 | 盧卡奇 | 燕宏遠、李懷濤 | 第十七輯 |
生命是什麼? | 奧地利 | 埃爾溫·薛定諤 | 張卜天 | 第十七輯 |
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 | 德國 | H.賴欣巴哈 | 侯德彭 | 第十七輯 |
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 法國 | 亞歷山大·柯瓦雷 | 張卜天 | 第十七輯 |
摹仿論 | 德國 | 埃里希·奧爾巴赫 | 吳麟綬、周新建、高艷婷 | 第十七輯 |
弗雷格——語言哲學 | 英國 | 達米特 | 黃敏 | 第十七輯 |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 英國 | B.威廉斯 | 陳嘉映 | 第十七輯 |
歷史、地理類(書籍封底為黃色)
書名 | 國籍 | 作者 | 譯者 | 輯數 |
---|---|---|---|---|
塔西佗編年史 | 古羅馬 | 塔西佗 | 王以鑄、崔妙因 | 第一輯 |
法蘭克人史 | 法蘭克 | 格雷戈里 | O. M. 道爾頓(英譯)、壽紀瑜、戚國淦 | 第一輯 |
法國革命史 | 法國 | 米涅 | 北京編譯社、鄭福熙(校) | 第一輯 |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 瑞士 | 雅各布·布克哈特 | 何新譯、馬香雪(校) | 第一輯 |
古代社會 | 美國 |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 | 楊東蓴、馬雍、馬巨 | 第一輯 |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 | 美國 | R. 哈特向 | 黎樵 | 第一輯 |
高盧戰記 | 古羅馬 | 凱撒 | 任炳湘 | 第二輯 |
佛羅倫薩史 | 意大利 |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 李活 | 第二輯 |
路易十四時代 | 法國 | 伏爾泰 | 吳模信、沈懷潔、梁守鏘 | 第二輯 |
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 | 德國 | 威廉·戚美爾曼 | 北京編譯社 | 第二輯 |
希羅多德歷史 | 古希臘 | 希羅多德 | 王以鑄 | 第三輯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古希臘 | 修昔底德 | 謝德風 | 第三輯 |
長征記 | 古希臘 | 色諾芬 | 崔金戎 | 第三輯 |
亞歷山大遠征記 | 古希臘 | 阿里安 | 李活 | 第三輯 |
羅馬史 | 古羅馬 | 阿庇安 | 謝德風 | 第三輯 |
塔西佗歷史 | 古羅馬 | 塔西佗 | 王以鑄、崔妙因 | 第三輯 |
阿古利可拉傳 日耳曼尼亞志 | 古羅馬 | 塔西佗 | 馬雍、傅正元 | 第三輯 |
查理大帝傳 | 法蘭克 | 艾因哈德 | 戚國淦 | 第三輯 |
克拉維約東使記 | 西班牙 | 克拉維約 | 楊兆鈞 | 第三輯 |
拿破崙時代 | 法國 | 喬治·勒費弗爾 | 河北師範大學外語系《拿破崙時代》翻譯組、端木正(校) | 第三輯 |
摩奴法典 | 印度 | 迭朗善(法譯)、馬香雪 | 第三輯 | |
內戰記 | 古羅馬 | 凱撒 | 任炳湘、王士俊 | 第四輯 |
史集 | 波斯 | 拉施特 | 余大鈞、周建奇 | 第四輯 |
一六四〇年英國革命史 | 法國 | 基佐 | 伍光建 | 第四輯 |
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 | 意大利 | 貝奈戴托·克羅齊 | 傅仁敢 | 第四輯 |
古代的地理學 | 蘇聯 | 波德納爾斯基編 | 梁昭錫、趙鳴岐(校) | 第四輯 |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 德國 |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 張翼翼 | 第四輯 |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 德國 | 阿爾弗雷德·赫特納 | 王蘭生、張翼翼(校) | 第四輯 |
新科學 | 意大利 | 維柯 | 朱光潛 | 第五輯 |
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 英國 | G. P. 古奇 | 耿淡如、盧繼祖 等(校)、譚英華(校注) | 第五輯 |
新史學 | 美國 | 詹姆斯·魯濱孫 | 齊思和 等 | 第五輯 |
地理學思想史 | 美國 | 普雷斯頓·詹姆斯 | 李旭旦 | 第五輯 |
工作與時日 神譜 | 古希臘 | 赫西俄德 | 張竹明 | 第六輯 |
西印度毀滅述略 | 西班牙 |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 | 孫家堃 | 第六輯 |
英吉利教會史 | 英國 | 比德 | 陳維振、周清民 | 第六輯 |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 西班牙 | 貝爾納爾·迪亞斯·德爾·卡斯蒂略 | 林光、江禾 | 第六輯 |
氣候與生命 | 蘇聯 | П. С. 貝爾格 | 王勛、呂軍 等 | 第六輯 |
理論地理學 | 美國 | 威廉·邦奇 | 石高玉、石高俊 | 第六輯 |
喀提林陰謀 朱古達戰爭 | 古羅馬 | 撒路斯提烏斯 | 王以鑄、崔妙因 | 第七輯 |
羅馬十二帝王傳 | 古羅馬 | 蘇維托尼烏斯 | 張竹明、王乃新、蔣平 等 | 第七輯 |
羅馬帝國衰亡史 | 英國 | 愛德華·吉本 | 黃宜思、黃雨石 | 第七輯 |
秘魯征服史 | 美國 | 普雷斯科特 | 周葉謙、劉慈忠、吳蘭芳、劉方 | 第七輯 |
舊制度與大革命 | 法國 | 托克維爾 | 馮棠譯、桂裕芳、張芝聯(校) | 第七輯 |
憲章運動史 | 英國 | R·G·甘米奇 | 蘇公雋、張自謀(校) | 第七輯 |
歷史著作史 | 美國 | J. W. 湯普森 | 謝德風、李活(校) | 第七輯 |
蒙古帝國史 | 法國 | 雷納·格魯塞 | 龔鉞譯、翁獨健(校) | 第七輯 |
歷史的觀念 | 英國 | 柯林武德 | 何兆武、張文杰 | 第七輯 |
地理學的性質 | 美國 | 理查德·哈特向 | 葉光庭 | 第七輯 |
地理學中的解釋 | 英國 | 大衛·哈維 | 高泳源、劉立華、蔡運龍、高泳源(校) | 第七輯 |
巴布爾回憶錄 | 印度 | 巴布爾 | 王治來 | 第八輯 |
印卡王室述評 | 西班牙 |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 | 白鳳森、楊衍永 | 第八輯 |
風俗論 | 法國 | 伏爾泰 | 梁守鏘 | 第八輯 |
法國文明史 | 法國 | 基佐 | 沅芷、伊信 | 第八輯 |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 英國 | 理查德·亨利·托尼 | 沈漢 等 | 第八輯 |
草原帝國 | 法國 | 勒內·格魯塞 | 藍琪、項英傑(校) | 第八輯 |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註 1] | 英國 | E·P·湯普遜 | 第八輯 | |
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 法國 | 費爾南·布羅代爾 | 唐家龍、曾培耿 等、吳模信(校) | 第八輯 |
人文地理學問題 | 法國 | 阿·德芒戎 | 葛以德 | 第八輯 |
世界征服者史 | 伊朗 | 志費尼 | J·A·波伊勒(英譯)、何高濟 | 第九輯 |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 英國 | 壽紀瑜 | 第九輯 | |
西方的興起[註 1] | 美國 | 威廉·麥克尼爾 | 第九輯 | |
中世紀的城市 | 比利時 | 亨利·皮雷納 | 陳國樑 | 第九輯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 埃及 | 艾哈邁德·愛敏 | 朱凱、向培科、史希同、張洪儀、趙軍利 等 | 第九輯 |
歷史是什麼? | 英國 |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 陳恆 | 第九輯 |
希臘史 | 英國 | N. G. L. 哈蒙德 | 朱龍華 | 第九輯 |
封建社會 | 法國 | 馬克·布洛赫 | 張緒山 | 第十輯 |
中世紀之秋[註 1] | 荷蘭 | 約翰·赫伊津哈 | 第十輯 | |
古代城邦[註 1] | 法國 | 古朗治 | 第十輯 | |
俄國史教程 | 俄羅斯 | 克柳切夫斯基 | 張草紉、浦允東 等 | 第十輯 |
蒙塔尤 | 法國 | 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 | 許明龍 | 第十輯 |
往年紀事 | 俄羅斯 | 涅斯托爾 | 朱寰、胡敦偉 | 第十輯 |
歐洲文明史 | 法國 | 基佐 | 程洪逵、沅芷 | 第十輯 |
宗教改革史 | 英國 | 托馬斯·林賽 | 孔祥民、令彪、呂和聲、雷虹 | 第十輯 |
明日的田園城市 | 英國 | 埃比尼澤·霍華德 | 金經元 | 第十一輯 |
歷史的地理樞紐 | 英國 | 哈·麥金德 | 林爾蔚、陳江 | 第十一輯 |
工業區位論 | 德國 | 阿爾弗雷德·韋伯 | 李剛劍 等 | 第十一輯 |
戰爭史(上下卷)(第九卷為《秘史》) | 拜占庭 | 普洛科皮烏斯 | 王以鑄、崔妙因 | 第十一輯 |
三十年戰爭史 | 德國 | 席勒 | 丁建弘、沈國琴 | 第十一輯 |
琉璃宮史(上中下卷) | 緬甸 | 蒙悅逝多林寺大法師等十三位僧俗學者 | 李謀、姚秉彥、蔡祝生、汪大年、計蓮芳、趙敬、韓學文 | 第十一輯 |
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 | 英國 | 托馬斯·卡萊爾 | 周祖達、張自謀(校) | 第十一輯 |
美國憲法的經濟觀 | 美國 | 查爾斯·比爾德 | 何希齊 | 第十一輯 |
思想自由史 | 英國 | J. B. 伯里 | 周穎如 | 第十一輯 |
法國革命史 | 法國 | 馬迪厄 | 楊人楩 | 第十一輯 |
美國文明的興起(上下卷) | 美國 | 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 | 徐亞芬、於干 | 第十一輯 |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 | 美國 | 理查德·霍夫施塔德 | 王世憲 | 第十一輯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 1919-1939 | 英國 |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 徐藍 | 第十一輯 |
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 1500-1800 | 英國 | 勞倫斯·斯通 | 刁筱華 | 第十一輯 |
聖路易 | 法國 | 雅克·勒高夫 | 許明龍 | 第十一輯 |
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 | 德國 | 沃爾特·克里斯塔勒 | 常正文、王興中 等 | 第十一輯 |
區位和土地利用 | 美國 | 威廉·阿朗索 | 梁進社、王大偉、李平 | 第十一輯 |
比較城市化——20世紀的不同道路 | 美國 | 布賴恩·貝利 | 顧朝林、汪俠、俞金國 | 第十一輯 |
哥特史 | 拜占庭 | 約達尼斯 | 羅三洋 | 第十二輯 |
法國革命史 | 法國 | 喬治·勒費弗爾 | 顧良、孟湄、張慧君 | 第十二輯 |
十六世紀的無信仰問題 | 法國 | 呂西安·費弗爾 | 閆素偉 | 第十二輯 |
萊茵河 | 法國 | 呂西安·費弗爾 | 許明龍 | 第十二輯 |
經濟空間秩序 | 德國 | 奧古斯特·勒施 | 王守禮 | 第十二輯 |
哲學與人文地理學 | 英國 | R. J. 約翰斯頓 | 蔡運龍、江濤 | 第十二輯 |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 英國 | R. J. 約翰斯頓 | 唐曉峰 等 | 第十二輯 |
德國的浩劫 | 德國 | 弗里德里希·邁內克 | 何兆武 | 第十三輯 |
馬可波羅行紀 | 馮承鈞 | 第十三輯 | ||
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歷史 | 意大利 | 貝內德托·克羅齊 | 田時綱 | 第十三輯 |
中世紀史學史 | 俄羅斯 | 葉·阿·科斯敏斯基 | 郭守田等 | 第十三輯 |
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問題 | 俄羅斯 | 普列漢諾夫 | 王蔭庭 | 第十三輯 |
法國大革命講稿 | 英國 | 阿克頓 | 姚中秋 | 第十三輯 |
西域考古記 | 英國 | 斯坦因 | 向達 | 第十三輯 |
革命節日 | 法國 | 莫娜·奧祖夫 | 劉北成 | 第十三輯 |
歷史的輝格解釋 | 英國 | 赫伯特·巴特菲爾德 | 劉北成等 | 第十四輯 |
論李維羅馬史 | 意大利 | 馬基雅維里 | 呂健忠 | 第十四輯 |
多桑蒙古史 | 瑞典 | 多桑 | 馮承鈞 | 第十四輯 |
巴黎,19世紀的首都 | 德國 | 瓦爾特·本雅明 | 劉北成 | 第十四輯 |
治國策 | 波斯 | 尼扎姆·莫爾克 | 藍琪 | 第十四輯 |
古代世界的政治 | 英國 | M. I. 芬利 | 晏紹祥、黃洋 | 第十四輯 |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 | 澳大利亞 | 安東尼·瑞德 | 吳小安、孫來臣、李塔娜 | 第十四輯 |
劫餘錄 | 法國 | 阿伯拉爾 | 孫亮 | 第十四輯 |
羅馬史 | 德國 | 特奧多爾·蒙森 | 李稼年 | 第十五輯 |
神聖羅馬帝國 | 英國 | 詹姆斯·布賴斯 | 孫秉瑩、謝德風、趙世瑜 | 第十五輯 |
十九世紀歐洲史 | 意大利 | 克羅齊 | 田時綱 | 第十五輯 |
中國伊朗編 | 美國 | 勞費爾 | 林筠因 | 第十五輯 |
東方的文明 | 法國 | 勒內·格魯塞 | 常任俠、袁音 | 第十五輯 |
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 | 德國 | 洛維特 | 李秋零、田薇 | 第十五輯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 意大利 | 歐金尼奧·加林 | 李玉成、李進 | 第十五輯 |
羅芒狂歡節 | 法國 | 勒華拉杜里 | 許明龍 | 第十五輯 |
羅馬共和國政制 | 英國 | 安德魯·林托特 | 晏紹祥 | 第十五輯 |
製造路易十四 | 英國 | 彼得·伯克 | 郝名瑋 | 第十五輯 |
沙鄉年鑑 | 美國 | 奧爾多·利奧波德 | 侯文蕙 | 第十五輯 |
發現鄉土景觀 | 美國 | 約翰·布林克霍夫·傑克遜 | 俞孔堅 等 | 第十五輯 |
君士坦丁傳 | 古羅馬 | 尤西比烏斯 | 林中澤 | 第十六輯 |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 德國 |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E.蒂森(選編) | 李岩、王彥會 | 第十六輯 |
日本文化史研究 | 日本 | 內藤湖南 | 劉克申 | 第十六輯 |
論《獨立宣言》 | 美國 | 卡爾·貝克爾 | 彭剛 | 第十六輯 |
俄國革命史 | 蘇聯 | 列夫·托洛茨基 | 丁篤本 | 第十六輯 |
何為封建主義 | 比利時 | 弗朗索瓦·岡紹夫 | 張緒山、盧兆瑜 | 第十六輯 |
羅馬革命 | 英國 | 羅納德·塞姆 | 呂厚量 | 第十六輯 |
面對死亡的人 | 法國 | 菲利普·阿里耶斯 | 吳泓緲、馮悅、王振亞 | 第十六輯 |
試談另一個中世紀 | 法國 | 雅克·勒高夫 | 周莽 | 第十六輯 |
戀地情結 | 美國 | 段義孚 | 志丞、劉蘇 | 第十六輯 |
屠貓狂歡 | 美國 | 羅伯特·達恩頓 | 呂健忠 | 第十六輯 |
馬唐草邊疆 | 美國 | 肯尼思·T·傑克遜 | 王旭 等 | 第十六輯 |
巴黎高等法院史 | 法國 | 伏爾泰 | 吳模信 | 第十七輯 |
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 | 英國 | 喬治·馬戛爾尼、約翰·巴羅 | 何高濟、何毓寧 | 第十七輯 |
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 | 法國 | G·賽代斯 | 蔡華、楊保筠 | 第十七輯 |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 法國 | 費爾南·布羅代爾 | 顧良、施康強 | 第十七輯 |
羅得島海岸的痕跡 | 美國 | 克拉倫斯·格拉肯 | 梅小侃 | 第十七輯 |
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 | 英國 | M.I.芬利 | 郭小凌、郭子林 | 第十七輯 |
印度與世界文明 | 印度 | D.P.辛加爾 | 莊萬友 等 | 第十七輯 |
政治、法律、社會類(書籍封底為綠色)
書名 | 國籍 | 作者 | 譯者 | 輯數 |
---|---|---|---|---|
政治學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吳壽彭 | 第一輯 |
大洋國 | 英國 | 詹姆士·哈林頓 | 何新 | 第一輯 |
政府論 | 英國 | 約翰·洛克 | 葉啟芳、瞿菊農 | 第一輯 |
馬布利選集 | 法國 | 馬布利 | 何清新 | 第一輯 |
愛彌爾·論教育 | 法國 | 盧梭 | 李平漚 | 第一輯 |
拿破崙法典 | 法國 | 李浩培、吳傳頤、孫鳴崗 | 第一輯 | |
對勞動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 英國 | 約翰·勃雷 | 袁賢能 | 第一輯 |
勞動組織 | 法國 | 路易·勃朗 | 何欽 | 第一輯 |
烏托邦 | 英國 | 托馬斯·莫爾 | 戴鎦齡 | 第二輯 |
太陽城 | 意大利 | 康帕內拉 | 陳大維、黎思復、黎廷弼 | 第二輯 |
溫斯坦萊文選 | 英國 | 溫斯坦萊 | 任國棟 | 第二輯 |
傅立葉選集 | 法國 | 夏爾·傅立葉 | 趙俊欣 等 | 第二輯 |
政治正義論 | 英國 | 威廉·葛德文 | 何慕李、關在漢(校) | 第二輯 |
伊加利亞旅行記 | 法國 | 埃蒂耶納·卡貝 | 李雄飛 | 第二輯 |
祖國在危急中 | 法國 | 奧·布朗基 | 顧良 等 | 第二輯 |
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 德國 | 威廉·魏特林 | 孫則明 | 第二輯 |
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 意大利 | 托馬斯·阿奎那 | 馬清槐 | 第二輯 |
為英國人民聲辯 | 英國 | 約翰·彌爾頓 | 何寧 | 第二輯 |
神學政治論 | 荷蘭 | 斯賓諾莎 | 溫錫增 | 第二輯 |
論法的精神 | 法國 | 孟德斯鳩 | 張雁深 | 第二輯 |
社會契約論 | 法國 | 盧梭 | 何兆武 | 第二輯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法國 | 盧梭 | 李常山 | 第二輯 |
雪萊政治文選 | 英國 | 雪萊 | 楊熙齡 | 第二輯 |
拿破崙文選 | 法國 | 拿破崙 | 陳太先、胡平 | 第二輯 |
戰爭論 | 德國 | 克勞塞維茨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 第二輯 |
論自由 | 英國 | 約翰·密爾 | 程崇華 | 第二輯 |
潘恩選集 | 英國 | 托馬斯·潘恩 | 馬清槐 | 第二輯 |
聯邦黨人文集 | 美國 | 漢密爾頓、傑伊、麥迪遜 | 程逢如、在漢、舒遜 | 第二輯 |
什麼是所有權 | 法國 | 蒲魯東 | 孫署冰 | 第二輯 |
遺書 | 法國 | 讓·梅葉 | 陳太先、睦茂 | 第三輯 |
自然法典 | 法國 | 摩萊里 | 黃建華、姜亞洲 | 第三輯 |
聖西門選集 | 法國 | 聖西門 | 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董果良(校) | 第三輯 |
歐文選集 | 英國 | 羅伯特·歐文 | 柯象峰、何光來、秦果顯 等 | 第三輯 |
公有法典 | 法國 | 泰·德薩米 | 黃建華、姜亞洲 | 第三輯 |
人類幸福論 | 英國 | 約翰·格雷 | 張草紉 | 第三輯 |
皮佑選集 | 法國 | 讓·雅克·皮佑 | 陳太先 | 第三輯 |
回顧 | 美國 | 愛德華·貝拉米 | 林天斗、張自謀 | 第三輯 |
社會主義神髓 | 日本 | 幸德秋水 | 馬采 | 第三輯 |
笛福文選 | 英國 | 笛福 | 徐式谷 | 第三輯 |
羅馬盛衰原因論 附:論趣味 | 法國 | 孟德斯鳩 | 婉玲 | 第三輯 |
古代法 | 英國 | 梅因 | 沈景一 | 第三輯 |
代議制政府 | 英國 | 約翰·密爾 | 汪瑄 | 第三輯 |
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 | 俄羅斯 | 克魯泡特金 | 李平漚 | 第三輯 |
論世界帝國 | 意大利 | 但丁·阿利蓋里 | 朱虹 | 第四輯 |
君主論 | 意大利 | 尼利洛·馬基雅維里 | 潘漢典 | 第四輯 |
利維坦 | 英國 | 霍布斯 | 黎思復、黎廷弼、楊昌裕(校) | 第四輯 |
塞瓦蘭人的歷史 | 法國 | 德尼·維拉斯 | 黃建華、姜亞洲 | 第四輯 |
懺悔錄 | 法國 | 盧梭 | 黎星 | 第四輯 |
革命法制和審判 | 法國 | 羅伯斯庇爾 | 趙涵輿 | 第四輯 |
聖西門學說釋義 | 法國 | 巴扎爾、安凡丹、羅德里格 | 王永江、黃鴻森、李昭時 | 第四輯 |
格雷文集 | 英國 | 約翰·格雷 | 陳太先、睦竹松 | 第四輯 |
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 一個貧苦罪人的福音 | 德國 | 威廉·魏特林 | 胡文建、顧家慶 | 第四輯 |
社會命運 | 法國 | 維克多·孔西得朗 | 李平漚 | 第四輯 |
烏有鄉消息 | 英國 | 威廉·莫里斯 | 黃嘉德 | 第四輯 |
民族主義 | 印度 | 泰戈爾 | 譚仁俠 | 第四輯 |
保守主義 | 英國 | 休·塞西爾 | 杜汝楫、馬清槐(校) | 第四輯 |
人口問題 | 英國 | 卡爾·桑德斯 | 寧嘉風、楠木(校) | 第四輯 |
法學總論:法學階梯 | 古羅馬 | 查士丁尼 | 張企泰 | 第五輯 |
為平等而密謀 | 法國 | 菲·邦納羅蒂 | 陳叔平、端木美 | 第五輯 |
論出版自由 | 英國 | 約翰·彌爾頓 | 吳之椿 | 第五輯 |
布朗基文選 | 法國 | 布朗基 | 皇甫慶蓮、許淵沖(校) | 第五輯 |
麵包與自由 | 俄羅斯 | 克魯泡特金 | 巴金 | 第五輯 |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 德國 | 麥克斯·施蒂納 | 金海民 | 第五輯 |
奧本海國際法 | 英國 | 勞特派特 | 王鐵崖、陳體強 | 第五輯 |
基督城 | 德國 | 約翰·凡·安德里亞 | 黃宗漢 | 第六輯 |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 | 德國 | 康德 | 沈叔平 | 第六輯 |
論特權 第三等級是什麼? | 法國 | 西耶斯 | 馮棠 | 第六輯 |
論平等 | 法國 | 皮埃爾·勒魯 | 王允道 | 第六輯 |
論美國的民主 | 法國 | 托克維爾 | 董果良 | 第六輯 |
人文類型 | 英國 | 雷蒙德·弗思 | 費孝通 | 第六輯 |
論宗教寬容 | 英國 | 約翰·洛克 | 吳雲貴 | 第七輯 |
政府片論 | 英國 | 邊沁 | 沈叔平 等 | 第七輯 |
女權辯護 婦女的屈從地位 | 英國 |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約翰·密爾 | 王蓁、汪溪 | 第七輯 |
關於國家的哲學理論 | 英國 | 鮑桑葵 | 汪淑鈞 | 第七輯 |
俄國社會思想史 | 俄羅斯 | 戈·瓦·普列漢諾夫 | 孫靜工、郭從周(校) | 第七輯 |
政治中的人性 | 英國 | 格雷厄姆·沃拉斯 | 朱曾汶 | 第七輯 |
自由主義 | 英國 | 霍布豪斯 | 朱曾汶 | 第七輯 |
雅典政制 | 古希臘 | 亞里士多德 | 日知、力野 | 第八輯 |
自然政治論 | 法國 | 霍爾巴赫 | 陳太先、眭茂 | 第八輯 |
論實證精神 | 法國 | 奧古斯特·孔德 | 黃建華 | 第八輯 |
社會靜力學 | 英國 | 赫伯特·斯賓塞 | 張雄武 | 第八輯 |
海軍戰略 | 美國 | 艾·塞·馬漢 | 蔡鴻、田常言 | 第八輯 |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 | 法國 | 愛米爾·杜爾凱姆 | 狄玉明 | 第八輯 |
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 | 美國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楊昌裕 | 第八輯 |
儒教與道教 | 德國 | 馬克斯·韋伯 | 王容芬 | 第八輯 |
國家篇 法律篇 | 古羅馬 | 西塞羅 | 沈叔平、蘇力 | 第九輯 |
法國革命論 | 英國 | 柏克 | 何兆武、許振洲、彭剛 | 第九輯 |
自殺論 | 法國 | 愛米爾·涂爾幹 | 馮韻文 | 第九輯 |
形而上學的國家論 | 英國 | 霍布豪斯 | 汪淑鈞 | 第九輯 |
司法過程的性質 | 美國 | 本傑明·卡多佐 | 蘇力 | 第九輯 |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 德國 | 卡爾·曼海姆 | 黎鳴 | 第九輯 |
論公民[註 1] | 英國 | 霍布斯 | 應星 等 | 第十輯 |
自然法權基礎 | 德國 | 費希特 | 謝地坤、程志民 | 第十輯 |
普通法[註 1] | 美國 | 霍姆斯 | 第十輯 | |
法律的道德性 | 美國 | 朗·L·富勒 | 鄭戈 | 第十輯 |
菊與刀 | 美國 | 魯思·本尼迪克特 | 呂萬和、熊達雲、王智新 | 第十輯 |
街角社會 | 美國 | 威廉·富特·懷特 | 黃育馥 | 第十輯 |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 英國 | 邊沁 | 時殷弘 | 第十輯 |
人類婚姻史 | 芬蘭 | 韋斯特馬克 | 李彬、李毅夫、歐陽覺亞、劉宇、李尚堅 | 第十輯 |
馬基雅維里主義 | 德國 | 弗里德里希·邁內克 | 時殷弘 | 第十輯 |
波斯人信札 | 法國 | 孟德斯鳩 | 梁守鏘 | 第十一輯 |
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法 | 英國 |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 覃俐俐 | 第十一輯 |
休謨政治論文選 | 英國 | 休謨 | 張若衡 | 第十一輯 |
新愛洛漪絲 | 法國 | 盧梭 | 伊信 | 第十一輯 |
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 | 德國 | 費希特 | 梁志學、沈真、李理 | 第十一輯 |
托克維爾回憶錄 | 法國 | 托克維爾 | 董果良 | 第十一輯 |
貧困的哲學 | 法國 | 蒲魯東 | 余叔通、王雪華 | 第十一輯 |
英國憲法 | 英國 | 沃爾特·白芒浩 | 夏彥才 | 第十一輯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法國 | 愛彌爾·涂爾幹 | 渠東、汲喆 | 第十一輯 |
原始分類 | 法國 | 愛彌爾·涂爾幹、馬塞爾·莫斯 | 汲喆 | 第十一輯 |
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 | 德國 | 塞繆爾·普芬道夫 | 鞠成偉 | 第十二輯 |
傑斐遜選集 | 美國 | 托馬斯·傑斐遜 | 朱曾汶 | 第十二輯 |
林肯選集 | 美國 | 亞伯拉罕·林肯 | 朱曾汶 | 第十二輯 |
普通法的訴訟形式 | 英國 | 梅特蘭 | 何勤華、王雲霞 | 第十二輯 |
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 美國 | 羅斯科·龐德 | 沈宗靈、樓邦彥(校) | 第十二輯 |
薩摩亞人的成年 | 美國 | 瑪格麗特·米德 | 周曉虹、李姚軍、劉婧 | 第十二輯 |
日本官僚制研究 | 日本 | 辻清明 | 王仲濤 | 第十二輯 |
華盛頓選集 | 美國 | 喬治·華盛頓 | 聶崇信、呂德本、熊希齡 | 第十三輯 |
美洲三書 | 英國 | 埃德蒙·柏克 | 繆哲 | 第十三輯 |
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 | 英國 | 埃德蒙·利奇 | 楊春宇、周歆紅 | 第十三輯 |
象徵之林 | 英國 | 維克多·特納 | 趙玉燕、歐陽敏等 | 第十三輯 |
互動儀式鏈 | 美國 | 蘭德爾·柯林斯 | 林聚任、王鵬、宋麗君 | 第十三輯 |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 美國 | 彼得·M.布勞 | 李國武 | 第十三輯 |
權威與個人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儲智勇 | 第十三輯 |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 | 法國 | 盧梭 | 李平漚 | 第十三輯 |
兵法 | 意大利 |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 袁堅 | 第十三輯 |
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 | 俄羅斯 | 巴枯寧 | 韓延龍等 | 第十三輯 |
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 奧地利 | 凱爾森 | 沈宗靈 | 第十三輯 |
法學導論 | 德國 | 拉德布魯赫 | 米健 | 第十三輯 |
權力論 | 英國 | 伯特蘭·羅素 | 吳友三 | 第十三輯 |
兵法簡述 | 古羅馬 | 韋格蒂烏斯 | 袁堅 | 第十四輯 |
新大西島 | 英國 | 弗·培根 | 何新 | 第十四輯 |
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方法 | 英國 | 約翰·彌爾頓 | 殷寶書 | 第十四輯 |
論財產 | 英國 | 葛德文 | 何清新 | 第十四輯 |
《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代憲法史論 | 德國 | 格奧爾格·耶里內克 | 李錦輝 | 第十四輯 |
金枝 | 英國 | J. G. 弗雷澤 | 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 | 第十四輯 |
公法的變遷 | 法國 | 狄驥 | 鄭戈 | 第十四輯 |
社會科學方法論 | 德國 | 馬克斯·韋伯 | 韓水法 | 第十四輯 |
巴黎公社公報集(第一、二集) | 李平漚、狄玉明等 | 第十四輯 | ||
過渡禮儀 | 法國 | 范熱內普 | 張舉文 | 第十四輯 |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 | 奧地利 | 阿爾弗雷德·舒茨 | 游淙祺 | 第十四輯 |
圖騰制度 | 法國 | 列維-斯特勞斯 | 渠敬東 | 第十四輯 |
法律與宗教 | 美國 | 伯爾曼 | 梁治平 | 第十四輯 |
中國家族法原理 | 日本 | 滋賀秀三 | 張建國、李力 | 第十四輯 |
政治論 | 荷蘭 | 斯賓諾莎 | 第十五輯 | |
致達朗貝爾的信 | 法國 | 盧梭 | 第十五輯 | |
山中來信 | 法國 | 盧梭 | 第十五輯 | |
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 | 法國 | 盧梭 | 第十五輯 | |
普通法的精神 | 英國 | 波洛克 | 第十五輯 | |
正義法的理論 | 德國 | 施塔姆勒 | 第十五輯 | |
犯罪社會學 | 意大利 | 恩里科·菲利 | 第十五輯 | |
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 | 法國 | 涂爾幹 | 第十五輯 | |
教育思想的演進 | 法國 | 涂爾幹 | 第十五輯 | |
法律史解釋 | 美國 | 羅斯科·龐德 | 第十五輯 |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 英國 |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 | 第十五輯 | |
努爾人 | 英國 | E.E.埃文思-普理查德 | 第十五輯 | |
地方知識 | 美國 | 克利福德·格爾茨 | 第十五輯 |
經濟類(書籍封底為藍色)
書名 | 國籍 | 作者 | 譯者 | 輯數 |
---|---|---|---|---|
經濟論 雅典的收入 | 古希臘 | 色諾芬 | 張伯健、陸大年 | 第一輯 |
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 | 英國 | 托馬斯·孟 | 袁南宇 | 第一輯 |
配第經濟著作選集 | 英國 | 威廉·配第 | 陳冬野、馬清槐、周錦如 | 第一輯 |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英國 | 亞當·斯密 | 郭大力、王亞南 | 第一輯 |
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 | 英國 | 彼羅·斯拉法 主編 | 郭大力、王亞南、蔡受百、壽勉成、胡世凱、於樹生、壽進文 | 第一輯 |
魁奈經濟著作選集 | 法國 | 弗朗索瓦·魁奈 | 吳斐丹、張草紉 | 第一輯 |
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 法國 | 杜閣 | 南開大學經濟系經濟學說史教研組 | 第一輯 |
政治經濟學新原理 | 瑞士 | 西斯蒙第 | 何欽 | 第一輯 |
政治經濟學原理 | 英國 | 約·雷·麥克庫洛赫 | 郭家麟 | 第一輯 |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 德國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 陳萬煦、蔡受百(校) | 第一輯 |
資本實證論 | 奧地利 | 龐巴維克 | 陳端 | 第一輯 |
財富的分配 | 美國 | 約翰·貝茨·克拉克 | 陳福生、陳振驊 | 第一輯 |
有閒階級論 | 美國 | 凡勃倫 | 蔡受百 | 第一輯 |
制度經濟學 | 美國 | 康芒斯 | 於樹生 | 第一輯 |
經濟學原理 | 英國 | 阿爾弗萊德·馬歇爾 | 朱志泰、陳良璧 | 第一輯 |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 英國 | 凱恩斯 | 徐毓楠 | 第一輯 |
經濟學 | 美國 | 薩繆爾森 | 高鴻業 | 第一輯 |
論農業 | 古羅馬 | M·T·瓦羅 | 王家綬 | 第二輯 |
貿易論(三種) | 英國 | 托馬斯·孟、尼克拉斯·巴爾本、達德利·諾思 | 顧為群等 | 第二輯 |
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 | 英國 | 約翰·洛克 | 徐式谷 | 第二輯 |
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 | 英國 | 坎南 | 陳福生、陳振鏵 | 第二輯 |
政治經濟學概論 | 法國 | 薩伊 | 陳福生、陳振驊 | 第二輯 |
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五大原理 | 德國 | 卡·洛貝爾圖斯 | 斯竹、陳慧 | 第二輯 |
自然價值 | 奧地利 |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 | 陳國慶 | 第二輯 |
利息與價格 | 瑞典 | 魏克賽爾 | 蔡受百、程伯撝 | 第二輯 |
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 | 瑞典 | 林達爾 | 陳福生、陳振驊 | 第二輯 |
貨幣均衡論 | 瑞典 | 米爾達爾 | 鍾淦恩 | 第二輯 |
現代經濟學導論 | 英國 | 瓊·羅賓遜 | 陳彪如 | 第二輯 |
價值與資本 | 英國 | 約翰·希克斯 | 薛蕃康 | 第二輯 |
投入產出經濟學 | 美國 | 沃西里·里昂惕夫 | 崔書香 | 第二輯 |
布阿吉爾貝爾選集 | 法國 | 布阿吉爾貝爾 | 伍純武、梁守鏘 | 第三輯 |
休謨經濟論文選 | 英國 | 休謨 | 陳瑋 | 第三輯 |
論財富的分配 | 英國 | 喬治·拉姆賽 | 李任初、張友仁(校) | 第三輯 |
俄國工人階級狀況 | 俄羅斯 | 恩·弗列羅夫斯基,原名: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別爾維 | 陳瑞銘 | 第三輯 |
穆勒政治經濟學概述 | 俄羅斯 | 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 | 季陶達、季雲 | 第三輯 |
政治經濟學理論 | 英國 | 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 | 郭大力 | 第三輯 |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 美國 | J·W·湯普遜 | 耿淡如 | 第三輯 |
農業志 | 古羅馬 | M·P·加圖 | 馬香雪、王閣森 | 第四輯 |
論貨幣和貿易 | 英國 | 約翰·羅 | 朱泱 | 第四輯 |
商業性質概論 | 愛爾蘭 | 理查德·坎蒂隆 | 余永定 徐壽冠 | 第四輯 |
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 英國 | 威廉·湯普遜 | 何慕李 | 第四輯 |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 德國 | 約翰·馮·杜能 | 吳衡康、謝鍾准(校) | 第四輯 |
政治經濟學大綱 | 英國 | 西尼爾 | 蔡受百 | 第四輯 |
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 | 德國 | 威廉·羅雪爾 | 朱紹文 | 第四輯 |
信用與商業 | 英國 | 阿爾弗萊德·馬歇爾 | 葉元龍、郭家麟 | 第四輯 |
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 | 美國 | 米哈伊爾·羅斯托夫采夫 | 馬雍、厲以寧 | 第四輯 |
現代英國經濟史 | 英國 | 克拉潘 | 姚曾廙 | 第四輯 |
貨幣論 | 英國 | 凱恩斯 | 何瑞英 | 第四輯 |
政治經濟學原理 | 俄羅斯 | 杜岡-巴拉諾夫斯基 | 趙維良、桂力生、王湧泉 | 第五輯 |
純粹經濟學要義 | 法國 | 里昂·瓦爾拉斯 | 蔡受百 | 第五輯 |
政治經濟學研究 | 瑞士 | 西斯蒙第 | 胡堯步、李直、李玉民 | 第五輯 |
富蘭克林·經濟論文選集 | 美國 | 本傑明·富蘭克林 | 劉學黎 | 第五輯 |
論英國本土的公共福利 | 英國 | 伊利沙伯·拉蒙德 | 馬清槐 | 第六輯 |
貨幣萬能 | 英國 | 雅各布·范德林特 | 王兆基 | 第六輯 |
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境 | 英國 | 約翰·巴頓 | 薛蕃康 | 第六輯 |
政治經濟學原理 | 英國 | 約翰·密爾 | 趙榮潛、桑炳彥、朱泱、胡企林 | 第六輯 |
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 法國 | 保爾·芒圖 | 陳希秦、楊人楩、吳緒 | 第六輯 |
經濟發展理論 | 美國 | 約瑟夫·熊彼特 | 何畏、易家詳等 | 第六輯 |
用商品生產商品 | 英國 | 彼羅·斯拉法 | 巫寶三 | 第六輯 |
法國農村史 | 法國 | 馬克·布洛赫 | 余中先、張朋浩、車耳 | 第六輯 |
論決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 英國 | 約瑟夫·馬西 | 胡企林 | 第七輯 |
通貨原理研究 | 英國 | 托馬斯·圖克 | 張勝紀、朱泱(校) | 第七輯 |
人口原理 | 英國 | 馬爾薩斯 | 朱泱、胡企林、朱和中 | 第七輯 |
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 | 美國 | 詹姆斯·W·湯普遜 | 徐家玲 | 第七輯 |
經濟分析史 | 美國 | 約瑟夫·熊彼特 | 朱泱、孫鴻敝、李宏、陳錫齡 | 第七輯 |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 | 法國 | 安東尼·奧古斯丁·古諾 | 陳尚霖 | 第八輯 |
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的來源 | 英國 | 理查德·瓊斯 | 於樹生 | 第八輯 |
金融資本——資本主義最近發展的研究 | 德國 | 魯道夫·希法亭 | 福民等、王輔民(校) | 第八輯 |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 美國 | 約瑟夫·熊彼特 | 吳良健 | 第八輯 |
經濟史理論 | 英國 | 約翰·希克斯 | 厲以平 | 第八輯 |
民主財政論 | 美國 | 詹姆斯·M·布坎南 | 穆懷朋、朱泱(校) | 第八輯 |
經濟增長理論 | 英國 | 威廉·阿瑟·劉易斯 | 周師銘、沈丙傑、沈伯根 | 第八輯 |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 | 美國 | 道格拉斯·諾斯 | 厲以平 | 第八輯 |
經濟和諧論 | 法國 | 巴師夏 | 第九輯 | |
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展 | 德國 | 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 | 陳秀山、王輔民(校) | 第九輯 |
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 | 英國 | 萊·羅賓斯 | 朱泱 | 第九輯 |
資本主義發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 美國 | 保羅·斯威齊 | 陳觀烈、秦亞男 | 第九輯 |
貧困與饑荒 | 印度 | 阿馬蒂亞·森 | 王宇、王文玉 | 第九輯 |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 美國 | 奧利弗·威廉姆森 | 段毅才、王偉 | 第十輯 |
人類行為[註 1] | 奧地利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 黃麗麗、李淑敏、趙磊 | 第十輯 |
資本主義與自由 | 美國 | 米爾頓·弗里德曼 | 張瑞玉 | 第十輯 |
食利者政治經濟學 | 俄羅斯 | 尼古拉·布哈林 | 郭連成 | 第十輯 |
家庭論 | 美國 | 加里·斯坦利·貝克爾 | 王獻生、王宇 | 第十輯 |
福利經濟學 | 英國 | 庇古 | 朱泱、張勝紀、吳良健 | 第十輯 |
改造傳統農業 | 美國 | 西奧多·舒爾茨 | 梁小民 | 第十輯 |
自由的限度[註 1] | 美國 | 詹姆斯·M·布坎南 | 第十輯 | |
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 | 美國 | 約翰·康芒斯 | 壽勉成、方廷鈺(校)、張林(校) | 第十輯 |
各國的經濟增長 | 美國 | 庫茲涅茨 | 常勛等、石景雲(校) | 第十輯 |
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 | 美國 | 弗蘭克·奈特 | 安佳 | 第十一輯 |
國民經濟學基礎 | 德國 | 瓦爾特·歐肯 | 第十一輯 | |
企業的性質 | 美國 | 奧利弗·威廉姆森、西德尼·溫特 | 姚海鑫、邢源源 | 第十一輯 |
施蒂格勒論文精粹 | 美國 | 庫爾特·勒布、托馬斯·蓋爾·穆爾 | 吳珠華 | 第十一輯 |
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論文精選 | 美國 | 喬治·阿克洛夫、米高·斯彭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 謝康 | 第十一輯 |
政治經濟學要義 | 英國 | 詹姆斯·穆勒 | 吳良健 | 第十二輯 |
進步與貧困 | 美國 | 亨利·喬治 | 吳良健、王翼龍 | 第十二輯 |
資本與利息 | 奧地利 | 龐巴維克 | 第十二輯 | |
早期經濟思想 | 美國 | A·E·門羅 | 第十二輯 | |
官僚體制的政治 | 美國 | 戈登·塔洛克 | 鄭景勝 | 第十三輯 |
企業論 | 美國 | 凡勃倫 | 蔡受百 | 第十三輯 |
經濟落後的歷史透視 | 美國 | 亞歷山大·格申克龍 | 張鳳林 | 第十三輯 |
亞當·斯密通信集 | 英國 | 歐內斯特·莫斯納、伊恩·辛普森·羅斯 編 | 林國夫、吳良健等 | 第十三輯 |
經濟周期理論研究 | 美國 | 小羅伯特·E.盧卡斯 | 朱善利、雷明等 | 第十三輯 |
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 | 美國 | 托爾斯坦·凡勃倫 | 張林、張天龍 | 第十三輯 |
財產、法律與政府——巴斯夏政治經濟學文粹 | 法國 |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 秋風 | 第十三輯 |
商業循環問題及其調整 | 美國 | 韋斯利·C·米切爾 | 陳福生、陳振驊 | 第十三輯 |
利息理論 | 美國 | 歐文·費雪 | 陳彪如 | 第十四輯 |
傾銷 | 美國 | 雅各布·瓦伊納 | 沈瑤 | 第十四輯 |
動態經濟學 | 英國 | 羅伊·哈羅德 | 黃范章 | 第十四輯 |
經濟學展望 | 英國 | 約翰·希克斯 | 余皖奇 | 第十四輯 |
經濟學的三個世界 | 美國 | 勞埃德·雷諾茲 | 朱泱泱 | 第十四輯 |
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 | 美國 | 鮑莫爾 | 郭家麟 | 第十四輯 |
增長、短缺與效率 | 匈牙利 | 亞諾什·科爾奈 | 潘英麗 | 第十四輯 |
新左派政治經濟學 | 瑞典 | 阿薩·林德貝克 | 張自莊 | 第十四輯 |
民主與資本主義 | 美國 | 塞繆爾·鮑爾斯、赫伯特·金蒂斯 | 韓水法 | 第十四輯 |
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 | 英國 | 傑弗·霍奇森 | 於樹生 | 第十四輯 |
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定問題 | 英國 | 約翰·穆勒 | 第十五輯 | |
統制經濟學 | 美國 | A·P·勒訥 | 第十五輯 | |
經濟哲學 | 英國 | 瓊·羅賓遜 | 第十五輯 | |
經濟學與經濟政策 | 英國 | 阿列克·凱恩克勞斯 | 第十五輯 | |
最優化規劃論文集 | 俄國 | 列奧尼德 V. 康托羅維奇 | 第十五輯 | |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 美國 | 阿瑟·劉易斯 | 第十五輯 | |
福利經濟學評述 | 英國 | 李特爾 | 第十五輯 | |
公共選擇 | 美國 | 戈登·塔洛克 | 第十五輯 | |
經濟等級制、組織與生產的結構 | 美國 | 戈登·塔洛克 | 第十五輯 | |
貨幣、就業和通貨膨脹 | 美國 | 羅伯特·巴羅 | 第十五輯 |
語言類(書籍封底為赭色)
書名 | 國籍 | 作者 | 譯者 | 輯數 |
---|---|---|---|---|
語言論 | 美國 | 布龍菲爾德 | 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錢晉華(校) | 第三輯 |
普通語言學教程 | 瑞士 |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 高名凱、岑麟祥、葉蜚聲 | 第三輯 |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 | 美國 | 愛德華·薩丕爾 | 陸卓元、陸志韋(校) | 第三輯 |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 德國 | 威廉·馮·洪堡特 | 姚小平 | 第八輯 |
論語言的起源 | 德國 | 赫爾德 | 姚小平 | 第十輯 |
普遍唯理語法 | 法國 | 安托尼·阿爾諾、克洛德·朗斯洛 | 張學斌、柳利 | 第十二輯 |
語法哲學 | 丹麥 | 奧托·葉斯柏森 | 何勇 等 | 第十二輯 |
漢語的本質和歷史 | 瑞典 | 高本漢 | 聶鴻飛 | 第十二輯 |
語言 | 法國 | 約瑟夫·房德里耶斯 | 岑麟祥、葉蜚聲 | 第十三輯 |
語言分析綱要 | 美國 | B. 布洛赫、G. L. 特雷傑 | 趙世開 | 第十三輯 |
「格」辨 | 美國 | C. J. 菲爾墨 | 胡名揚 | 第十三輯 |
比較語音學概要 | 法國 | 保爾·巴西 | 劉復 | 第十四輯 |
語言學概論 | 英國 | L. R. 帕默爾 | 李榮、王菊泉等 | 第十四輯 |
註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最新“汉译名著”书目(850种)!一键收藏!.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 ^ [見該套叢書出版說明]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版)出版座谈会举行. 中國青年報. [2009-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分科本 2020年出2000种. 中國新聞網. 2011-11-19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 ^ 汉译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新浪. 2011-11-21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新起点,再出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专家论证会在京举行. 中國出版集團. 2024-09-12 [2024-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6) (中文(簡體)).
- ^ “汉译名著”书目(850种).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1).
外部連結
- 商務印書館網站「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簡體中文)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務印書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11辑、12辑隆重出版. 商務印書館的BLOG.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