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8月13日) |
鱗,又稱鱗片,是一些動物皮膚表面衍生的硬薄片狀結構,有保護作用。鱗見於魚類、爬行動物,一些哺乳動物的部分或全部體表,以及鳥類的足部。鱗翅目昆蟲的翅膀表面也覆蓋有細微的鱗片結構,肉眼下類似粉狀,也稱鱗粉。
魚類的鱗
大多數真骨魚類體表覆蓋鱗片。少鱗或無鱗的魚類一般體表分泌有保護作用的粘液。
盾鱗
盾鱗(placoid scale),為板鰓魚類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結構分基板和鱗棘兩個部分。基板由齒質構成,一般呈菱形埋在皮膚中。鱗棘露在皮膚外面,尖端朝後,外面覆蓋釉質,內部為齒質。鱗棘內部有含有結締組織、血管、神經的髓腔,其結構類似牙齒,因此又稱皮齒。盾鱗一般呈對角線排列。
每個鱗片在形成後,其橫向面積是固定的,只有隨着基板加厚略有增高。舊的盾鱗隨時脫落並被新生鱗片代替。
盾鱗見於鯊魚的全體,頭和背鰭表面。背部鱗片大而腹部鱗片小。鰩類的盾鱗一般分散不均分佈在背部、尾部和胸鰭部位。
硬鱗
硬鱗(ganoid scale)為埋在真皮下的菱形骨板,源於真皮。見於多鰭魚目和雀鱔目。硬鱗成行排列,相鄰鱗片可以凹凸面相嵌接,並且有伸縮餘地。
硬鱗最多可有四層結構:表面的硬鱗層(ganoine)為充分鈣化,堅硬有特殊光澤的閃光質(ganoin),類似釉質。下面有類似似齒質的科司美層(cosmine),具髓腔的管質層(vascular)和平行骨板構成的內骨層(isopedine)。
骨鱗
大多數硬骨魚類的鱗屬於骨鱗(bony scale)。由源於真皮的骨板構成。骨鱗前端生長在鱗囊內,後端游離,呈覆瓦狀排列。骨鱗終生不更換,但可隨魚體生長而長大,
骨鱗上由於生長速度變化造成同心的圓環稱為年輪。在北半球,春夏季的魚體生長快而環紋寬;秋冬生長慢而環紋密;故一年之間有疏密兩群環紋。年輪可以用來判斷魚體年齡、生長速度等。
多數魚體兩側覆蓋側線的鱗片上有側線孔,用來和外界相通感覺振動和水流情況。
骨鱗按形狀分成兩種:圓鱗(cycloid scale)的游離端光滑,見於鮭魚、鯉魚等。櫛鱗(ctenoid scale)的游離端有細小鋸齒狀突起。見於鱸形目等。
圓鱗和櫛鱗可以見於同一魚體的不同部位,如半滑舌鰨有眼側為櫛鱗,無眼側為圓鱗。它們也可見於同一魚體的不同階段,如鯡鯉的幼魚為圓鱗,而成魚為櫛鱗。
其他脊椎動物的鱗
多數爬行動物體表覆蓋角質化的鱗片,或真皮衍生的骨板或骨片。和魚類鱗片不同,蛇、鱷魚等動物的角質鱗來源於表皮而不是真皮。角質鱗也存在於鳥類的足部、鼠類的尾部,以及穿山甲、犰狳的體表。
鱗翅目的鱗
鱗翅目的多數昆蟲翅膀表面覆蓋有角質瓦狀排列的微小鱗片,在外物觸碰時很容易脫落。鱗翅目的鱗片顏色豐富多樣,有求偶、警戒、隱蔽等效果。有些鱗片本身含色素,另一些則不含色素,而是在光照下由其細微結構造成繞射而產生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