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fa

之前和紐約時報對線的大紀元,報道提到進入國會大廈的抗議者沒有砸搶燒([1]),在國會騷亂的是混進去的安提法成員,有組織雇傭(非川粉)部分人人衝進國會滋事([2]),有美國議員在衝擊事件的兩天前已經收到預告,是的安提法精心策劃的襲擊([3])。按這些媒體的說法,示威者都是被陷害的,主流媒體是假新聞    。以上觀點是否在合理比例下提一下?--Nostalgiacn留言2021年1月8日 (五) 12:32 (UTC)

由於自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起法輪功的媒體一直散播假消息和陰謀論,我倡議在本條目中禁止引用所有法輪功相關媒體作為參考來源。—同舟 · 2021年1月8日 (五) 12:38 (UTC)
何止,所有的輪媒都應該配享防濫用過濾器。--Newbamboo留言2021年2月10日 (三) 10:35 (UTC)
某功相關媒體除了與自己相關的條目,在其他領域都應屬於不可靠來源。——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21年1月8日 (五) 13:08 (UTC)
不是吧,根據WP:RSP,是該相關媒體有游擊隊性質,所以涉及政治和宗教議題不可靠,尤其是有關中國相關議題,但社群對其他議題意見不一。感覺根據維基百科的標準,美國總統大選這些議題基本都變成了「不可靠」。不過同舟所說的「一直散播假消息和陰謀論」是從何得出的結論呢?感覺只要報道內容沒有太大爭議(例如現在條目用作支持示威者計劃延續行動),應該沒有不能用的,若有較可靠來源可以替換。--Sun8908 怯就輸一世 2021年1月8日 (五) 14:15 (UTC)
就算是「沒有爭議」的消息都要儘量避免引用不可靠來源,因為這樣會讓讀者和其他編者誤以為維基百科承認它們的一般可靠性。至於大法媒體在美國大選相關新聞做假:
大紀元的假新聞還需要談論麼?Antifa相關內容沒有一個美媒敢像大紀元這樣寫,連大紀元自己的英文媒體都不敢這樣寫。[4] 法輪功和美國政治相關內容絕對不符合WP:RS。--Sakuav留言2021年1月11日 (一) 01:36 (UTC)
相關內容已經有人寫成「栽贓陰謀論」一段。雖說是不愉快的東西,但是美國就是有人信,各大社交平台還去封鎖相關信息,未來這些陰謀論還可能引致一些過激的活動,是值得記一下的。--Nostalgiacn留言2021年1月11日 (一) 14:59 (UTC)
栽贓一段就是我翻譯英文版的,日文版有較大篇幅介紹大法媒體報導antifa的手法,但我覺得有點違反了wp:SYNTH,而且不想在這種高度受關注的條目中給大法貢獻流量而略過不贅。—同舟 · 2021年1月11日 (一) 15:50 (UTC)

這全篇就只缺被指控的當事人的證詞, 你們翻了很多外媒報導是都很好, 隨便找都有一堆安提法那幾個人的頭像被辨識出來, 這樣子還能說沒有, [1] -- 不要為了選舉而選舉 不要為了當官而當官 一心為台灣 -- 阿北留言2021年1月13日 (三) 02:33 (UTC)

台灣地區某些娛樂性評論節目的五手消息不準確,不知道這個「國際戰略磚家」是什麼背景,我隔着屏幕看他講都覺得好尷尬。坐在國會議長席(估計指的是參議院)上的有幾個人,最有名的估計是半身赤裸戴着羊角的Jake Angeli,匿名者Q追隨者,已經被識別與逮捕:[5]。至於他說的所謂「警察護送安提法」,這種瞎編的謠言當天就闢謠了,用於編造的片段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抗議期間的老視頻。[6]--Sakuav留言2021年1月13日 (三) 06:43 (UTC)

參考資料

現在有人在條目中加入一些證明Antifa參與的資料,有待觀察後續發展。--Nostalgiacn留言2021年1月17日 (日) 22:56 (UTC)

我援引英文版en:Wikipedia:Reliable sources and undue weight,關於約翰·沙利文的描述與整片條目相比被給予過多關注,他的被捕只能被歸類為個別事件,與其他已被證實有組織地策劃衝擊國會的右翼組織的關注度不能相提並論。英文版本文與被分拆出來的en:Domestic reactions to the 2021 storm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本土對事件反響)暫時拒絕收錄沙利文被捕內容。順帶一提,福斯新聞亦因為多番故意報導假消息或引用不可靠消息人士,政治相關新聞被英文版WP判斷為盡可能不要引用的類別en:Wikipedia:Reliable sources/Perennial sources,另一個被引用的新聞網站Deseret News被評定為可以用於本土(猶他州)新聞,但關於州外的新聞作為引用來源則是不理想。我的觀點是,除非有更多(非右派媒體)來源報導具規模的左派團體有組織煽動騷亂,否則本文中只需要以一句帶過沙利文牽涉的報導,並且註明這是個別事件,更加沒有開新章節的必要。-- 同舟 · 2021年1月18日 (一) 01:32 (UTC)
閱讀過所有引用來源後決定暫時隱藏該章節,1)該編者將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搞錯成聯邦調查局(FBI);2)司法部的宣誓書(Affidavit)沒有對Sullivan提及BLM或Antifa的身份標籤,完全是該編者自行杜撰;3)BBC的報讀(可引用來源)指Sullivan承認是BLM支持者但否認了Antifa的標籤。--同舟 · 2021年1月18日 (一) 02:30 (UTC)

@維基百科最忠誠的反對者請勿在有共識前加入個別案例,有一名BLM支持者被起訴不等於有「大規模」栽贓現象,大規模是該章節引用來源的說法。BBC的報導有提及他否認antifa不是將這被告加入栽贓章節的充分理由,個人比較接受的做法是在「拘捕與起訴行動」章節中加入有右翼以外人士被捕,但作為個別個案也就沒有另立獨立章節的必要。--同舟 · 2021年1月19日 (二) 00:25 (UTC)

關於發表神評論的「黎巴嫩駐聯合國外交官」

在看到一位記者在微博中說這個人其實是某非政府組織的CEO,並且和聯合國黎巴嫩代表團沒有任何關係後,我翻了下這個神評論發表者的Twitter,看到介紹里說他是一個名為Patriotic Vision的組織的CEO,不知道這個Patriotic Vision是幹嘛的。如果實際情況確如這位記者所說的那樣,那麼條目當中的相關描述該改改了。--🔨留言2021年1月7日 (四) 12:31 (UTC)

 完成,已修改,即使此人確實有聯合國權限,他也不夠資格代表黎巴嫩政府言論。--Sakuav留言2021年1月7日 (四) 12:47 (UTC)
他的個人描述的確很迷惑,黎巴嫩非政府組織駐聯合國代表,自詡外交官,歡迎更正。--Nostalgiacn留言2021年1月7日 (四) 13:45 (UTC)
留意到中國外交部華春瑩發言有提到這個「神評論」。也許可以在加入中國方面的反應。--Nostalgiacn留言2021年1月8日 (五) 00:05 (UTC)

騷亂發生前日本新興宗教聲援特朗普

英文版和日文版wp追加了這段小插曲(en: 2021 storm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Internationalja:2021年合衆國議會議事堂の襲撃#日本),而我已經將其追加到中文wp的涉事宗教團體條目中,但不確定是否適合加入到本條目中,有種它未到達足夠知名度卻變相給這宗教免費宣傳的感覺。—同舟 · 2021年1月10日 (日) 06:14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ca-s 留言2021年1月13日 (三) 03:09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2021年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時序

2021年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時序已經從英文版en:Timeline of the 2021 storm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完成翻譯,請各位編者審閱和修正。-- 同舟 · 2021年1月13日 (三) 09:35 (UTC)

條目內文「下午4點22分,特朗普在推特上敦促他的支持者「和平地回家」,同時將騷亂者描述為「愛國者」和「非常特別的人」」與「2021年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時序」最近版本內容不符。--Mewaqua留言2021年1月13日 (三) 17:01 (UTC)

1/5勘察國會大廈結構行程

1月14日,民主眾黨議員米基·謝裏爾英語Mikie Sherrill不點名指控有國會議員於騷亂爆發前一天即1月5日,違反防疫守則帶領外部人士導覽國會大廈內部。她稱呼這舉動為幫助衝擊國會人士了解國會大廈結構的事前「偵查」(reconnaissance)。已經有部分媒體按照一張拍攝日期不明的照片顯示一位女性共和黨參議員與懷疑衝擊國會人士在國會前的合照,發佈照片的共和黨議員隨後刪除了該照片的推文,因為有消息指該照片的拍攝時間為2019年。在有更多資料或後續調查報告前暫時不收錄這項資訊,由於已經有中文媒體根據英文媒體報導了這事,特意在此提示其他打算加入此資訊的編者注意。-- 同舟 · 2021年1月18日 (一) 09:40 (UTC)

極左派團體、反政府團體的參與

提醒,目前對於參與者的描述存在中立問題。有報導顯示極左派團體和反政府團體參與了衝擊國會,一個例子是「布加洛男孩」(反政府團體,也反川)的領導者在路透社的專訪中就說過他指揮的三、四批人幫助衝入了國會(three or four groups of loyalists under his command helped storm the Capitol)。這些例子也應該記載。--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8日 (一) 15:28 (UTC)

反川並不代表該團體是極左派,你所題的這個例子介紹了這些右派團體的不同和他們這次為啥一起活動。Cherrypicking.--Sakuav留言2021年1月18日 (一) 19:06 (UTC)
敝人知道反川不等於極左派。標題旨在表達有極左派團體參與、也有反政府團體參與,內容只舉例了反政府且反川的「布加洛男孩」。這個反政府且反川團體的例子也應該記載在條目中,否則讀者容易誤以為衝入國會的人都是挺川人士。--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2:50 (UTC)
你開這個話題的標題是「極左派團體」,然後唯一舉例的參與團體「布加洛男孩」卻是極右團體,所以我不知道你扯極左進來是有何目的。順帶一提,Black Lives Matter從來都沒有被美國情報機關定義為左派還是右派,就算有BLM人士參與了衝擊活動也不會與左派栽贓論扯得上任何關係,更別說是某些媒體刷邊球式報導中故意提及Antifa,然後被某些編者拿來WP進行WP:SYNTH。--同舟 · 2021年1月19日 (二) 03:58 (UTC)
目的在上面已經說過,「標題旨在表達有極左派團體參與」。根據已曝光的一個極左網絡群組的言論記錄,他們在事件當天有一大批人(large sum of anti Trumpers)混入了挺川人士之中並且也衝入了國會[7]。--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6:00 (UTC)
Not WP:RS--Sakuav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7:12 (UTC)
請說明為何不是。The National Pulse雖是保守派媒體,但維基百科對於媒體本身的立場並不設限。--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7:40 (UTC)
特別的主張需要特別的證據,開篇的例子最多說明這次集會有反政府人士參與。此外,thenationalpulse由一名為Raheem Kassam的人運營,我在英文維基百科注意到該英文媒體被引用次數幾乎為0(見搜索結果),且被描述為與Newsmax類似的媒體(見華盛頓郵報報道∶"This might be the most embarrassing document created by a White House staffer")。Newsmax至少還有文章在用,該媒體屬於幾乎沒有文章用的狀況。綜上所述,我認為該媒體不太可靠。退一步說,單單一則媒體報道算不上主流或重要少數觀點,如果想達到中立的觀點中的重要少數觀點,那麼舉證責任在於您,您要舉證證明該觀點是重要少數觀點,而不是其他編者來證明您的觀點不是重要少數觀點。--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08:15 (UTC)
報導中有極左網絡群組的言論記錄的螢幕截圖,此即為證據。
之所以是少數重要觀點,是因為美國的所謂「主流媒體」聲稱衝擊國會的人們是川普支持者,而現在這個來源卻證明了當天有一大批反川者混在其中。敝人認為這是重要的關鍵,不應被忽視。
此外,敝人覺得這篇報導是客觀的,沒有主觀的斷言,例如報導中提到一大批反川者的時候是採用引述的方式,也就是引述網絡群組用戶的說法(Other users, such as 「deaththreat,」 admitted that a 「large sum of anti Trumpers」......)。--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8:27 (UTC)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我認為如果要達到重要少數觀點,您應該至少考慮做到這個水平:politifact:No, facial recognition didn’t confirm antifa infiltrated Trump supporters at the CapitolTMZ:FLORIDA TEACHER Fired For Telling Students CAPITOL RIOT WAS THE WORK OF ANTIFAVOX:The far right is falsely blaming antifa for the pro-Trump insurrection on Capitol HillStatesman:Fact-check: Did antifa storm Capitol Hill?。綜上所述,我仍認為目前該主張的支撐來源可靠度存疑,關注度存疑。--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08:36 (UTC)
等一下,不是說一個觀點標新立異了就是重要的少數觀點了,決定它重不重要的是該觀點的顯著性——即被可信來源報道的次數。--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08:42 (UTC)
敝人沒有在說安提法。「關注度」不是用在此處。
敝人認為這篇報導的內容沒有不可靠之處,應該可以使用。--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9:14 (UTC)
。--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09:30 (UTC)
不是WP:可靠來源,其觀點無法被其他可靠來源佐證,出版網站本身的起源不明,en:Wikipedia:Reliable sources/Perennial sources甚至沒有對其可靠性作出過討論或評審。-- 同舟 · 2021年1月19日 (二) 09:36 (UTC)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上面已經說了,即便考慮該媒體半可靠,仍無法構成少數重要觀點(而不是極少數觀點),請給出更多來源。--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09:37 (UTC)
那些連結沒有提到The National Pulse。
The National Pulse(《國家脈動》)已經被《自由時報》、新頭殼引用過,例如[8][9][10],其可靠性已經獲得部分中文媒體認可。
敝人現在並非提議使用斷言的方式直接斷定衝入國會的人群的背景,敝人提議使用嚴謹的方式歸屬報導來源,例如:「美國保守媒體《國家脈動》指出,一個極左派人士的Discord網絡群組的螢幕截圖顯示,其成員坦承在1月6日當天有一大批反川普者(a large sum of anti trumpers)滲透了支持川普的集會並且衝入國會大廈。」因此這不應該受到不合理的比重等等限制。--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09:52 (UTC)
從該報道來看很顯然這就是在說上面的沙利文案,已經被華盛頓郵報數個更可信的媒體反駁過了。--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19日 (二) 10:04 (UTC)
敝人現在說的是極左派成員在螢幕截圖中透露的訊息。敝人沒看到華郵等媒體反駁這個螢幕截圖。--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10:51 (UTC)
不可靠來源的資訊不會因為被其他媒體報導了而成為可收錄對象,如果純粹是時事社評還好,但如果牽涉到刑法指控舉證則不可接受,due weight不能凌駕在來源可靠度之上。你可以嘗試以相同理由(National Pulse獲得中文媒體承認引用了)拿去英文WP的討論區要求加入到英文版的條目中,不論是中英版這種處理來源的手法都是不會過關的。-- 同舟 · 2021年1月19日 (二) 12:25 (UTC)
維基方針並沒有說The National Pulse是不可靠來源。--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12:57 (UTC)
「沒有寫」不等於「可以當可靠來源用」,就連自由時報自特朗普出任總統以來力挺特朗普的立場就變得非常鮮明不中立,新頭殼我不清楚沒關注過。有意見可以拿客棧情更多人討論,但既然內容有可能令個別人士面臨刑事責任,WP就更應該要慎重過濾所有可疑、非主流來源。-- 同舟 · 2021年1月19日 (二) 13:31 (UTC)
媒體本身是否中立從來不是判定可靠與否的依據,維基百科允許媒體有自己的立場,否則積極反川的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等媒體都不能引用了。敝人同意在互助客棧詢問社群意見。--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13:42 (UTC)
@Sakuav Tokisaki KurumiSameboat已在「互助客棧/方針」詢問。--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13:56 (UTC)
WP:RS問題我會在你所提之詢問下回復我的看法。除了RS問題,你所提的極左派參與還有WP:NPOV問題。你所提的極左派團體參與相關報道都與約翰·厄爾·沙利文相關,這一事件與其他被捕的右翼組織成員相比不成比例。--Sakuav留言2021年1月19日 (二) 22:17 (UTC)
敝人着重在螢幕截圖證明有極左派參與,並沒有提及沙利文。是閣下主動提及沙利文,然後藉此來反對。請閣下避免再這樣做,否則恐怕有「打稻草人」之嫌。--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3:47 (UTC)
你的來源稱這些截圖是沙利文的Discord頻道,稱該頻道和他所建立的Insurgence USA有關。截圖本身也和他少不了聯繫,9張截圖里6張與他直接有關,截圖之一的描述還是他的自拍,難道你所提的極左派團體參與相關報道與他無關?--Sakuav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8:07 (UTC)
敝人要加的內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提他,而是要說明有反川普者的極左派參與。敝人請閣下以後不用再主動提起他。--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9:27 (UTC)
(?)疑問,請問極左派組織/人士是指哪一個/哪些(Wikipedia:不要模稜兩可)?他們相比起目前條目內的組織在可靠來源中的報道程度,有提及的必要嗎?(Wikipedia:NPOV)--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21日 (四) 11:17 (UTC)
沙利文有被稱為極左派。其實敝人的用意不是要說明有「極左派」參與,而是要說明有「反川者」參與,以免讀者誤以為衝擊國會的人都是挺川者。這也是敝人舉例極右派「布加洛男孩」的原因,他們也是反川者。--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1日 (四) 13:03 (UTC)
閣下引用的方針WP:不合理的比重說:「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敝人從未主張把《國家脈動》報導的事情描述為與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一樣受歡迎,因此閣下不必在這方面擔心。敝人在上面說過,敝人提議用歸屬報導來源的方式敘述(「美國保守媒體《國家脈動》指出,一個極左派人士的Discord網絡群組的螢幕截圖顯示……」),而非直接斷言,因此這沒有比重的問題。--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3:47 (UTC)
WP:DUE:「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 」極左派團體參與衝擊國會需要列舉可靠來源證明不是極少數觀點。--Sakuav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8:16 (UTC)
可靠來源的問題,請在Wikipedia:可靠來源/佈告板進行討論。--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0日 (三) 09:27 (UTC)
Wikipedia:NPOV指出:「這些方針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不能被彼此孤立地理解,編輯者應熟悉這三大方針。」--ときさき くるみ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2021年1月21日 (四) 12:13 (UTC)
敝人在上面的最新回覆說了,敝人的用意不是要說明有「極左派」參與。因此這個「極左派」的問題可以停止了。如果閣下認為敝人應該修改這個討論的標題,敝人同意。--Matt Smith留言2021年1月21日 (四) 13:03 (UTC)

美國國會山騷亂的性質

我看到有人在在{{政變}}中添加了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遭衝擊事件,後@爪爪不能亡以「英文版並沒有將此事定為政變」為由刪除了這一事件。在此徵詢各位的意看法。--Johnson.Xia討論·貢獻·成就2021年2月4日 (四) 14:48 (UTC)

應該保留,有足夠可靠媒體評論這次事件為政變。--同舟 · 2021年2月4日 (四) 14:50 (UTC)
有爭議。避免英文維基中心。給模板底部的腳註新增一個類別吧,「d 有爭議」。--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4日 (四) 15:21 (UTC)
(!)意見:美國主流媒體是反川普的,對於此事件性質的描述很可能帶有偏見,引用時須注意。相關新聞請參考這篇:[11]。美國國防部將此次事件定性為「憲法第一修正案抗議」(First Amendment Protests)。──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Matt Smith討論貢獻)於2021年2月4日 (四) 15:27 (UTC)加入。
其實事件一度有被加入英維模板內容,但後來被移除了,並有輕微的編輯戰,所以「英文版並沒有將此事定為政變」這句話並不太精確。——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1年2月4日 (四) 15:41 (UTC)

將騷亂改為暴力衝突?

現在這個條目被定義為2021年1月6日在美國國會大廈附近發生的騷亂,將「騷亂」這兩個字更為「暴力衝突」會不會更好?因為「騷亂」帶有負面含義,「暴力衝突」會較為中性一點。 超級淆底獸留言2021年3月13日 (六) 18:38 (UTC)

@超級淆底獸我反而覺得「暴力衝突」才不中立(可以看看暴力的定義),騷亂基本上就只是「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或階層內部的衝突與對立」,故反對更動條目第一句的定義。--Sun8908 怯就輸一世 2021年3月13日 (六) 18:59 (UTC)
對應的英文是「riot」,翻譯成「騷亂」或「暴動」似乎都可以。——BlackShadowG留言維基百科20歲生日快樂! 2021年4月11日 (日) 16:34 (UTC)

核心內容方針WP:中立的觀點不應被逾越

@Tokisaki Kurumi根據核心內容方針「WP:中立的觀點#讓事實自己說話」的規範,編者不應在條目中貼標籤、道德說教。無論閣下對於「川普陣營指控拜登竊選」有什麼個人看法,閣下都只能羅列、引述相關來源,然後讓讀者自己決定,而不應該堅持道德說教、把川普陣營的指控貼上「錯誤說法」的標籤。閣下的操作不符合核心內容方針的規範,請自我回退。--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03:01 (UTC)

@Matt Smith我不明白為什麼「把某個陣營的指控貼上『錯誤說法』的標籤」等同於「道德說教」,而且這不是我貼的,而是學者貼的。如我之前在摘要所說的一樣,這樣的話,對0.999…=1的判斷也可以是一種道德說教。當然,我不是完全不給修改的機會,問題是,即便是以Wikipedia:NPOV中的論述,您也應該給予和目前條目中一樣權威的文獻(Wikipedia:UNDUE:「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即便我們假設這真的是觀點)、Wikipedia:BALANCE:「中立比重的觀點,是與它們的顯著程度成比例的」、Wikipedia:BESTSOURCES:「根據可找到的最好與最著名的權威來源,進行良好且不帶偏見的研究,是避免他人對事物的描述是否中立而產生質疑的常見做法」)來說服別人,而不是單純的說這樣敘述不符合一些人的觀點。--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9日 (日) 03:22 (UTC)
抱歉,敝人發現這個問題不是貼標籤的問題。敝人已經在下一個段落提出新的討論。--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05:43 (UTC)

@Tokisaki Kurumi川普陣營認為拜登竊選,保守派媒體也有報導。川普陣營的人可不是極少數人,因此川普陣營的觀點不可能被視為極少數觀點。按照核心內容方針WP:中立的觀點,這件事情目前是有爭議的,閣下不應該將川普陣營的觀點斷言為錯誤的,應該使用中立的描述,也就是不斷言對錯。請閣下自我回退。--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05:43 (UTC)

@Matt Smith這並沒有回覆我上面那段陳述中除貼標籤外的任何一點。有關極少數觀點的問題,請參見我對0.999…=1問題的質疑。--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9日 (日) 05:51 (UTC)
敝人已經轉移到這個新段落來討論了,沒有在回覆閣下在上面的舊段落的留言,不過敝人在這個新段落的留言也多多少少回應了一些。關於閣下在條目的編輯摘要提到的某教授的論文,請問他有對選票做過什麼調查嗎?或者他的根據是什麼?並不是沒做調查、只在論文裏面說幾句話就一定合理。--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10:25 (UTC)
首先,Timothy Luke英語Timothy Luke教授是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政治學及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發表刊物為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英語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影響力因子(IR)為1.415(相關統計),且有同行評審。其次,建議您好好讀一下原文中(目前在參考文獻3的第一則來源中)他如何敘述的。--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9日 (日) 10:54 (UTC)
閣下如果已經閱讀並了解他的立論基礎,那麼就會知道他有否做過調查,或者他是否在引述其它論文或報章雜誌,因此閣下應該向敝人大略說明一下閣下了解的情況,而不是讓敝人自己去看。其次,敝人試着去閱讀他的論文,卻發現他在第一段就使用shameless、cynical、exploit等等人身攻擊的字眼攻擊川普的人格,這些字眼在川普支持者看來是無法接受的。這位「教授」明顯對川普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敝人認為他的論文難以算作公正客觀的來源。同時敝人也感到不可思議,使用人身攻擊的字眼竟然也能通過同行評審,足可見評審者的立場都是什麼樣的。--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11:59 (UTC)
首先,我在最初的編輯摘要中有寫明語句的來源,我也的確不知道您不知道這件事;其次,「在川普支持者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並不是違反同為核心內容方針的可供查證方針的好理由——尤其是在其中明確指出「學術性與同行評審出版物[在他們的相關領域中最為可靠]」這一點的基礎上,在我看來這和「一些人就是不喜歡」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退一步說,如果您認為這裏寫的不對,即便按照觀點來說,也是應該您來舉出同等的經過學術期刊的論文來寫明這名學者可能有偏見或者這名學者說的可能不對,而不只是「我認為難算客觀公正的來源」(尤其是在以上這些機構沒有異議且您未舉出相同水平經過同行評審的來源的基礎上)。--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9日 (日) 12:32 (UTC)
(~)補充:這篇論文中也確有引用((Woodward, 2018)、(Wright, 2021, 20–22)、(Luke, 2020)、(Curl, 2020)等),也確實被當作可靠來源引用過(12)。--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9日 (日) 12:37 (UTC)
一個來源是否客觀公正、是否抱有偏見,從作者的用字遣詞是可以看出來的,不過這可以稍後再討論。閣下引用的那段話(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2020 was not stolen from Donald Trump by Joe Biden on Election Day...)的立論基礎不明,文中的該段落結尾標注的參考文獻 (Contributing Author, 2021) 根本沒有那樣說,請問閣下對此有何想法?--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9日 (日) 14:38 (UTC)
我並不否認沒有立論基礎確實會削弱可信性,但問題在於學者寫論文時並沒有「不要原創研究」這種維基百科核心內容方針(但維基百科編者必須要考慮這個方針),可供查證方針中說的重點也是同行評審而不是必須有立論基礎(許多開創性的論文恰恰是原創研究),換言之這並未影響到這篇論文通過同行評審說明這在期刊的編輯和互審教授那裏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至於用詞遣句的問題,市面上恐怕超過95%的參考來源對納粹「抱有偏見」,我倒想反問這是否也因為與中立的觀點方針不一致而都不可靠?--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0日 (一) 09:11 (UTC)
敝人建議不要因為一篇論文有「同行評審」就認為它絕對沒問題、全盤接受,再者,當我們發現它有問題時,其「同行評審」之通過反而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顯示這個期刊的評審者本身可能存在某種問題。美國總統大選是否存在竊選,這必須藉由研究數據或調查選票才能得到結論,而不是藉由那位「教授」不進行調查也不引用其它文獻、光在論文上說句話就斷定了。有鑒於此,敝人認為這篇論文不是一個好來源,並考慮將其加上{{Dubious}}模版。此外,敝人暫時不再討論「抱有偏見」的問題。--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0日 (一) 10:40 (UTC)
當然,一篇通過了同行評審的論文當然不代表其絕對沒問題,歷史上曾經被人們認為是事實,是真理的觀念也一再被推翻。但問題在於維基百科編者無權去替別人否定論文,我在上面一再重複說「[請舉出]相同水平經過同行評審的來源」就是基於這點,同為核心內容方針的非原創研究方針明確寫有:「維基百科不是存放您的個人觀點、經驗或爭論的場所」。--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0日 (一) 10:52 (UTC)
維基百科沒有禁止編者在發現論文有問題後不贊成使用該論文。至於舉出「相同水平經過同行評審的來源」,應該是在目前的論文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有必要那樣做。--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0日 (一) 13:35 (UTC)
學術性與同行評審出版物的價值很高,通常是它們所涉領域中最為可靠的來源,譬如在歷史、醫學與科學中」。--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0日 (一) 14:33 (UTC)
另外,有關「美國總統大選是否存在竊選,這必須藉由研究數據或調查選票才能得到結論」,我認為這篇論文可能對您有參考價值。--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0日 (一) 14:38 (UTC)
同先前所述,有「同行評審」不等於絕對沒問題。如果不考慮人身攻擊的字眼,那麼那個 Timothy Luke 的「論文」至少有一個問題,也就是他聲稱沒有竊選的內容與他引用的參考文獻不符。
目前敝人尚未看過有反方論文是根據選票的調查結果而撰寫的。去年,亞利桑那州參議院主席凱倫·范恩英語Karen Fann下令針對被舉報舞弊最嚴重的馬里科帕縣進行選票調查,也就是審計(Audit),結果發現下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閣下有參考價值[12]
  • 來自馬里科帕縣之外的人的投票數: 23,344
  • 重覆選票: 17,322 (川普在亞利桑那州只落後10,457票)
  • 在多個縣投票的投票人: 10,342
  • 選民寄回的郵寄選票多於政府寄發的郵寄選票:9,041
  • 郵寄選票的簽名有問題: 2,580
  • 縣政府沒有寄出記錄但卻收回的郵寄選票: 397
  • 選舉日後收到的重覆選票:4,330
  • 比投票人數還多的計票結果:3,432
  • 重複選票比原始選票多:2, 592
  • 已經搬出亞利桑那州但依舊投票的人: 2,081
  • 沒有簽名的選票: 1,919
  • 投過票的人被再次計算的選票:836
  • 序號不正確的重複選票:500
  • 姓名不完整/缺失的投票人: 393
  • 死人投票: 282
  • 登記日期早於開放登記的日期(還沒開放登記前就登記)的投票人: 194
  • 重複的選民 ID: 186
  • 被重覆掃描並計算的選票: 50
--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06:07 (UTC)
您認真的?首先,我甚至找不到這個視頻能被辨認為可靠來源的依據(無州政府認證,無發佈者信息,ppt而非學術報告且未經過同行評審);其次,即便假設這是一個較為可靠的來源,數個更可靠的來源已經對其進行了反駁(新聞媒體:USAtodayThe GuardianVoxBBC;學術來源:紐約大學布倫南正義中心第一則紐約大學布倫南正義中心第二則;甚至還有白宮)。此外,我仍然不明白Timothy Luke教授的論文有什麼問題,據我所知維基百科的方針只規定維基編者不能原創研究以及學術文獻要經過同行評審才算最可靠,沒聽說過學術文獻沒有立論基礎就不可靠的事——這是評審專家和期刊編輯的事,但不是維基編者的事,如果您執意認為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文獻有問題,那可能會違反同為核心內容方針的Wikipedia:可供查證(另請參見Wikipedia:REFNOTTRUE)。--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06:32 (UTC)
另外,就選票問題我不想聽到「美國主流媒體」之類的反駁,因為據我所知至少衛報和BBC不是美國的媒體。而且,「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06:34 (UTC)
不知閣下有沒有先看看視頻內容,亞利桑那州參議院主席凱倫·范恩在視頻中就坐在主席台上聽取調查結果,這沒什麼不可靠的。這些調查結果的數字是在2021年9月24日發表的,閣下提供的那七個反方來源中只有兩個是在2021年9月24日之後發表的,而且那兩個也沒有反駁這些調查結果的數字。
既然閣下認為有同行評審就算可靠、編者無須質疑,我們不妨到互助客棧詢問社群。--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07:18 (UTC)
我對到互助客棧一事無意見,但請去客棧討論前先告訴我,什麼叫「閣下認為有同行評審就算可靠」?現在是我按照方針辦事,您要IAR,怎麼還成我的個人觀點了?難道「學術性與同行評審出版物的價值很高,通常是它們所涉領域中最為可靠的來源,譬如在歷史、醫學與科學中」不是可供查證里寫明的內容?--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07:33 (UTC)
敝人說的是「有同行評審就算可靠、編者無須質疑」,這段話不應被分割。--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14:09 (UTC)
那質疑也應該有至少同樣可靠的、明確反駁原文的理據(而不只是對某一個州的質疑,也不只是沒有經過同行評審並遭到了許多可靠媒體反駁的來源)。--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4:46 (UTC)
既然是非可靠來源,就無需尋求可靠來源重新反駁。舉例:今天我(非可靠來源)提出「1+1=3」,是否必須我留言後出版的可靠來源才能反駁我這個觀點?--同舟 · 2022年1月11日 (二) 09:45 (UTC)
@Sameboat但其實問題在於,Matt Smith君並不認為自己的來源不可靠,當然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商業視頻網站上的一則視頻(雖然實際上被亞利桑那州放在政府網站上了,我也是剛剛才發現的,來源在此,但他完全沒提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且最後什麼也沒駁倒,我找到的所有二手可靠來源——12 newsWaPoazfamilyRollingStone還提到這個調查的組織被罰款每天5萬後關停了甚至FOX都轉了AP的來源批——都在批這個視頻)是如何可靠的。--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0:36 (UTC)
或者換個說法吧,Matt Smith想直接將Cyber Ninja的「選舉舞弊」調查報告當作可靠來源引用,但因為被Maricopa縣政府指其報告錯漏百出,顯示Cyber Ninja不符合可靠來源的標準,並且不應該用來質疑已經獲得可靠來源支撐的觀點。--同舟 · 2022年1月11日 (二) 11:48 (UTC)
Maricopa縣政府聲稱Cyber Ninja的報告錯漏百出,並不等於Cyber Ninja的報告真的錯漏百出。--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14:16 (UTC)
這就是您的個人觀點了,如果針對其的二手可靠來源基本都說其錯漏百出那麼就應該按照錯漏百出來寫(Wikipedia:NOR)。--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4:49 (UTC)
「二手來源說其錯漏百出」與「二手來源說Maricopa縣政府稱其錯漏百出」是不一樣的概念。--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2日 (三) 01:46 (UTC)
無論這個視頻是放在商業網站或非商業網站,都不影響其真實性。敝人只知道那個商業網站的連結,雖然也聽說過亞利桑那州政府網站上有連結,但是敝人手頭上沒有。至於閣下所謂「最後什麼也沒駁倒」,敝人可不這樣認為。敝人沒看到閣下引述的報導有理有據地批這個視頻,只看到Maricopa縣政府聲稱審計方提出的理據有多少點是不實等等。--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14:15 (UTC)
首先,請讀Maricopa縣政府的報告,其次,是不是有理有據你我說了恐怕都不算,維基百科方針(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本方針與可供查證方針相互鞏固,並共同作出了以下要求:維基百科只應使用在可靠來源中發表的斷言、理論、意見與論點)說了算。--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4:46 (UTC)
「無論這個視頻是放在商業網站或非商業網站,都不影響其真實性」恐怕不為真,請參考Wikipedia:可靠來源/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YouTubeWikipedia:可靠來源/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acfun。--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4:53 (UTC)
不是那種概念。如果視頻是由有公信力的製作者製作,例如亞利桑那州參議院,那麼放在商業性質的視頻網站也不影響其公信力。--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2日 (三) 01:49 (UTC)
但本案中的除您之外的編者並不知道「視頻是由有公信力的製作者製作」這件事呀。--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2日 (三) 13:35 (UTC)
不知閣下在說哪個來源。--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14:09 (UTC)
另外,我剛剛還發現了另外一點,有關Matt Smith君稱「維基百科沒有禁止編者在發現論文有問題後不贊成使用該論文」,但其實維基百科禁止了,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可供查證:「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本方針與可供查證方針相互鞏固,並共同作出了以下要求:維基百科只應使用在可靠來源中發表的斷言、理論、意見與論點」。--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0:38 (UTC)
仍然沒有「禁止」編者不贊成使用之。--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1日 (二) 14:18 (UTC)
那請問您的「不贊成使用」是否等同於「不使用」?畢竟目前找不到更好的來源,如果不使用恐怕違反該條。--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1日 (二) 14:48 (UTC)
那麼敝人不再繼續探究。--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2日 (三) 01:54 (UTC)
我也同意等有更好的來源再考慮更改內容,需要加個結案模板之類的嗎?--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2日 (三) 13:35 (UTC)
加結案模版是可以的,但在那之前,敝人想再確認一下,只用一篇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就可以在條目中斷言嗎?如果有上億美國人持反對觀點呢?--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2日 (三) 15:14 (UTC)
哦,參考文獻3里不只有學術文獻,當然從方針角度來看最權威的確實是這篇論文,所以我聚焦點也在這,但實際上後面還有很多篇媒體的分析。--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2日 (三) 15:34 (UTC)
那麼如果有上億美國人持反對觀點呢?--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2日 (三) 16:38 (UTC)

有許多人認為的一個觀點不代表維基百科就應該將之當作事實來收錄,因為他們的觀點已經被獲得同行評審的來源推翻了。舉例說,有許多現代人堅信地平說但維基百科不會因此而在en:Figure of the Earth條目中為地平說的觀點背書(儘管有內部鏈接),因為那是已經被同行否定了的觀點。(跑題:我不知道你的「上億美國人」是從何得來的,2020年總統選舉特朗普獲得的選民票(popular vote)約為7422萬,MSNBC在2021年4月報導有約半數共和黨支持者依然認為選舉被偷竊了,所以粗略估計有3711萬人抱持這個觀點。退一萬步將2020年總統選舉的投票率66.2%都考慮進去的話也就5606萬人,與1個億還差了44%。)-- 同舟 · 2022年1月13日 (四) 03:22 (UTC)

敝人沒說要將之當作事實來收錄,敝人的意思是目前雙方的意見都是觀點,不應將其中一方的觀點描述為事實。敝人覺得「他們的觀點已經被獲得同行評審的來源推翻了」言之過早,在雙方都不認同對方的理據的情況下,誰能說自己推翻了對方呢?
持觀點的人不一定必須是有投票的人;沒投票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上億美國人」是從這個民調結果推算來的。--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3日 (四) 04:20 (UTC)
我們尋求的是權威來源的觀點而非大眾的觀點,因為單純的大眾觀點並非可靠來源,有許多人認為「選舉被偷竊」的觀點頂多只能說明為什麼會發生了國會大廈衝擊事件,不能說明這個大眾觀點與反駁偷竊論的權威觀點具有相同分量。而你明顯是想以大眾觀點來增加「選舉被偷竊」觀點在條目佔的比重分量,這不是維基百科的可靠來源和觀點比重所支持的。--同舟 · 2022年1月13日 (四) 05:40 (UTC)
敝人並不是想「以大眾觀點來增加「選舉被偷竊」觀點在條目佔的比重分量」,而是想將「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存在舞弊的錯誤宣稱英語Stop the Steal」這種斷言改為中立的「「停止竊選」運動英語Stop the Steal」。請見敝人的相關編輯。--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3日 (四) 07:39 (UTC)
這件事相當有爭議,我理解。我的觀點是,首先我絕對尊重(也許還有點擔憂)這件事,但是問題在於維基百科的方針整體就傾向學術來源,也許改字了之後可能更對應大眾觀點了,但是這樣就造成更不能反應學者觀點了。我之前一直想用的一個例子(很可能不太恰當)就是上百萬人質疑html的編寫代碼並不會導致html網頁實際的顯示效果變化,所以我在這裏想說的是,如果將來確實證明有問題或如何,到時候再改並不會有什麼很大的爭議,但維基百科不應該在時間上替未來來源要寫的東西分憂解慮。當然大多這些是我的個人看法,畢竟中維(也許還有英維)的方針只是強調學術來源重要以及應該按照最重要的來源寫。--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月13日 (四) 16:13 (UTC)
只得如此。目前由於雙方的來源數量相差懸殊,且維基百科又允許以來源數量斷定對錯。敝人表示無奈,閣下想結案就結案吧。--Matt Smith留言2022年1月14日 (五) 02:20 (UTC)

建議改名:「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遭冲击事件」→「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袭击」

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遭冲击事件」 → 「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袭击」:英維已經改名為attack(討論存檔),私以為我們中維也可考慮是否也更改命名。--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2年12月27日 (二) 00:24 (UTC)

(+)傾向支持,但感覺似乎「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要更好些?看了看似乎現在媒體用騷亂的變多了不少,英維當初改名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國防部用的是「January 6th attack」(也就是這份文件),不過美國駐華大使館和share.america.gov到現在都沒動靜,而美國之音的用法隨記者不同而各不相同。--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2年12月27日 (二) 01:23 (UTC)
說到底還是話語權,之前是「衝擊事件」,特朗普支持者希望條目更為「中立」。兩年了,人走茶涼,最近中期選舉也完了,有些事情就「蓋棺定論」了。--Nostalgiacn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02:25 (UTC)
(+)傾向支持:更爲簡潔,對中文足矣。--Gohan 2022年12月27日 (二) 10:57 (UTC)
(&)建議:作為參考,新華社使用的是「國會山騷亂」[13]中央社使用的是「1月6日襲擊事件」[14]。英文維基百科條目標題是January 6 United States Capitol attack。相應的眾議院委員會全名為Select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the January 6th Attack on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簡稱為January 6th Committee。由此看來「1月6日」是這個事件名稱中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傾向條目名稱中包含「1月6日」。--小林子沖留言2022年12月28日 (三) 01:49 (UTC)
您所説的中央社相關文字是「調查去年美國國會暴亂的美國聯邦眾議院1月6日襲擊事件調查特別委員會」,並不是對條目所指事物的名稱,而是對委員會名稱的忠實翻譯。
英文維基百科對日期、年份也只取其一,對後人而言年份標示更佳,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日文、阿拉伯文等維基百科即取年份。--Gohan 2022年12月28日 (三) 04:49 (UTC)
我對閣下「並不是對條目所指事物的名稱」的斷言有所異議。如您所說,這是對委員會名稱的翻譯,而「1月6日襲擊事件」正對應的January 6th Attack on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這和「條目所指事物的名稱」,即January 6 United States Capitol attack,是一致的。--小林子沖留言2022年12月28日 (三) 09:32 (UTC)
雖說如此,但中文媒體似乎很少使用「1月6日」代指這起事件,雖然在英文中「January 6」似乎已經跟「September 11」一樣有足夠的辨識度了。英維已經把「January 6 attack」作為重定向,但對中文用戶來說可能很難想到「1月6日襲擊事件」是指本事件。--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2年12月29日 (四) 00:19 (UTC)
支持命名為「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Kuailong 2022年12月28日 (三) 19:29 (UTC)

這裏的近乎大部分內容應該被貼上「可疑」的標籤,也要進行改名

各位,注意了喔,邁克·約翰遜已經把美國國會大廈示威事件的錄像,全部公開給公眾看了,來源在這裏:[15] 而且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作品,所以是無版權的,錄像裏面的人,壓根就不存在「衝擊國會大廈建築群」,「有蒙面人帶着警用塑料手銬企圖活捉佩洛西和副總統彭斯」,反正我是沒有在這完整的錄像裏面看到有喔,所以暴動者,襲擊者應該改為「示威者」才是正確的,說這場事件的暴動的,都是CNN和ABC,NBC,BBC的造謠,注意了喔 我要把這些眾議院的錄像全部上傳到維基媒體,哈哈哈,太開心啦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03:03 (UTC)

我來這裏講下,我為什麼要給這個條目加上「中立性有爭議」的模板

你們覺得條目裏面的這些內容,和約翰遜公佈的錄像比起來,算是暴動,算是襲擊嗎?我先說幾句,暴動襲擊這些東西都是民主黨,RINO,建制派們的稱呼,而共和黨這邊的保守派,MAGA都是否認的,都是認定是和平示威的,約翰遜比麥卡錫還厲害,直接把國會大廈事件的所有錄像都給公開了,應有盡有,大家去翻,你們覺得,和民主黨,RINO,他們的論述一致嗎?你們覺得和CNN的論述一致嗎?[16],如果這樣都能算是「襲擊」的話,那太陽花學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都得改成中華民國國會襲擊事件,或者是香港國會襲擊事件,你們覺得是不是?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03:18 (UTC)

建議更名:「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袭击事件」→「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事件」

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袭击事件」 → 「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示威事件」:改名的原因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03:43 (UTC)

可靠來源大多使用「襲擊」一詞描述事件,維基百科只會使用可靠來源中的常用名稱。自行依據事件錄像等內容給事件定性均屬於原創研究。--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3年11月18日 (六) 12:14 (UTC)
這些壓根就不是什麼可靠來源,你看塔克卡爾森,Newsmax,還有右派們的Twitter他們都把民主黨的這些左媒都給錘得說不出話了,我就拿瑪喬麗·泰勒·格林馬斯克的Twitter來說,馬斯克一上任Twitter首席,直接就把民主黨那些在Twitter骯髒的打壓言論自由,操控左媒的文件,通通都給爆了出來,瑪喬麗在Twitter上,直接就用錄像,把ABC,NBC給錘爆了,ABC,BBC這些媒體他們的來源根本就不可靠
你如果拿這些來定性可靠的話,那中共一大堆媒體,還有台灣紅媒,香港紅媒,海外紅媒,也把香港反送中,定性為襲擊事件,怎麼不見得有人改呢?這種聲音也不算少數了吧?
又或者,你說可靠來源,那Newsmax可靠不可靠,Fox News可靠不可靠,他們定性了嗎?要不你去YouTube上看看他們的新聞報道,和左媒,完全就是大相逕庭的,雖然FOX現在也是不能看的媒體了,但即便是建制派,也至少比左媒好那麼一點點,而這裏面的條目媒體,全都是NBC,ABC這些左媒,左媒就是可靠來源了?保守派的就不算可靠來源了?那所有條目不都得給你定性個「原創研究」?
噢對了,既然維基百科要講中立,那就應該把保守派們媒體,還有政治人物的對於此事的正確描述也給寫出來,也不是全部都是偏袒民主黨的左媒,左媒就算可靠來源了?NBC他們就是可靠來源了?Newsmax就不是了?哪有這樣的?可靠來源,還是由你來定義的,而且,這也不是我自己的研究,去Twitter,去YouTube上一番,揭露真相的媒體,政治人物,警察一大堆,我都不需要一一列舉出來,因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國會局長在Newsmax親自接受採訪,揭露了真相,多到FBI被麥卡錫的眾議院調查委員會,拿憲法壓他,讓他說出真相,這個一大堆,你如果會英語,來源一堆,而這篇條目裏面的來源,只是把民主黨的論述當作主流來打壓保守派們,對於真相的論述,既然要中立,要可靠,那保守派的觀點也寫出來,不然不算,大多數的右派根本不承認這是襲擊,怎麼,右派佔少數了嗎?右派們的來源就不可靠了嗎?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16:32 (UTC)
我再跟你講,美國大多數人,除了左的支持者,正常人,保守派,MAGA,他們都只會認定這是一場單純的示威,如果你說「常用名稱」拿出你做出的民調統計,有什麼中立性高的媒體做得民調表示襲擊是常用語嗎?襲擊也只是左媒的常用語,尤其是民主黨,RINO們,這些人能代表大多數嗎?而且,他們在中期選舉灌票,總統選舉管票,被Kari lake在Twitter上用監控拍到給猛錘了民主黨一筆,眾議院共和黨拿下,參議院居然奇蹟般沒拿下,這就像是,2024年中華民國大選,台灣人總統選國民黨,然後國會居然選了一堆民進黨一樣,然後馬來西亞人,首相選希盟,然後國會選了國陣或者是國盟一樣,這就是問題,所以民主黨,左媒,是沒有信意可言的,他們的來源怎麼可能可靠,都被Newsmax,還有政治人物,拿了很多證據事實,錄像給錘造假,所以這些來源,都不可靠的,捏造事實,NBC再怎麼捏造,也不如人家Newsmax找來國會警察局的局長當場作證民主黨是在編造謊言,來得直接,算是,錘了很多次,所以你應該多去關注他們的Twitter動向,有關他們的新聞就知道了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16:41 (UTC)
再多補充一點,保守派的可靠來源其實不算少數的噢,你去用英語搜索下就知道了,而且,是維基百科的用詞按照維基規定是採用中立的,示威是中性的詞彙,而襲擊只是民主黨左媒的常用詞彙你不能自己看那些左媒多,然後你就可以根據左媒的詞彙來定性這場暴動,而應該容納雙方的觀點,把雙方觀點都寫上,並且把名稱換成中性的,不然保守派的觀點,保守派的論述你可以無視,可以不當成可靠來源,這可就違背了維基百科的中立原則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8日 (六) 16:52 (UTC)

我為什麼要求更名?上面都寫好了理由了,因為襲擊,只是民主黨,RINO,建制派,還有左媒的詞語,現在約翰遜公開了所有的錄像,就已經證明了,這和「太陽花學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是一樣性質的,改成「示威」較為中立,而改成「襲擊」就很明顯是偏袒民主黨,偏袒RINO們了,你們見過MAGA們的社交媒體會說這是暴動,這是襲擊嗎?他們都說,這只是示威,普普通通的示威,不要什麼都用襲擊這兩個詞,襲擊會顯得,示威者是要推翻這個聯邦政府,尤其是現在錄像已經完全公開了,裏面的內容還說示威者打砸,燒選票,反正我在錄像沒有看到的

1.我認為,襲擊是一種反對這種政治運動的說法,為行動賦予暴力的負面色彩;示威是從民主角度對這種政治運動持支持而模糊其事件本質的說法。中國大陸媒體對此次事件的報道,有稱其為暴亂的,多稱其為騷亂,是以秩序角度對其持負面看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美國之音對事件的描述為衝擊國會大廈事件,而衝擊這個詞就很有趣,會因對此事件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詮釋,算是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了。如果真想中立一點,那用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或許是較為恰當的,而且這個命名並不違反原創研究。--名字長的讓人受不了留言2023年11月19日 (日) 08:22 (UTC)
(+)傾向支持:衝擊可以,我支持改成衝擊,但是你說示威是從民主角度懟這種運動持支持而模糊其事件本質,我就反對了,示威很簡單,就是上街遊行,在XXX地方遊行,沒有什麼傾向於支持誰,支持哪個,就是普普通通的遊行抗議的意思,而國會大廈的事件,他本質就是抗議民主黨搞作弊,既然是抗議,就可以叫做示威,很合理的,和民主不民主也沒有關係,中共國也有白紙運動啊,那算不算是一種示威呢?和民主有關嗎?不要什麼都扯到民主,還有美國是個憲政共和國,他從來就沒有民主過這是美國國父們說的喔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9日 (日) 08:37 (UTC)
其實更好一點,就是直接把「襲擊」兩個字去掉,就叫做「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事件」沒有偏袒誰,這樣才是更好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19日 (日) 13:11 (UTC)
顯然此次事件的重點在於襲擊而不是單純的示威,故不支持更名。——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04 (UTC)
那麼我想詢問下閣下,你在博物館裏面到處遊走,是襲擊嗎?你說下怎麼襲擊了呢?襲擊是要有「攻擊行動或軍事手段」,所以自己好好想想吧,國會的影像已經說明了一切,一個東西都沒有砸,一個東西都沒有破壞,一個人也沒有殺,沒有受傷,這怎麼就襲擊了,那我還要問閣下,太陽花學運重點是襲擊嗎,示威者全部改成騷亂者,暴動者可以嗎,畢竟很多所謂的「可靠來源」也是這麼稱呼的,還有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香港人做得比美國人還要勇喔 —— YOintment|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023年11月20日 (一) 03:36 (UTC)
@YOintment:有沒有一種可能,美國國防部用的是「暴力襲擊」。--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3年11月20日 (一) 13:52 (UTC)
傾向「騷亂」,感覺不是典型的襲擊案(持槍或持刀的個人或團體襲擊案)。--Kethyga留言2023年11月28日 (二) 02:15 (UTC)
返回 "国会山骚乱/存档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