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慈𫍯宫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5年2月1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1年1月26日) |
25°05′22″N 121°31′28″E / 25.08954°N 121.5245°E
士林慈𫍯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大南路84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天上圣母 |
例祭 | 农历三月廿三(妈祖圣诞) 农历三月廿二(绕境日期) |
建筑详情 | |
本殿构造 | 硬山式 |
建立时间 | 大清嘉庆元年(1796年) |
地图 | |
士林慈𫍯宫 | |
---|---|
士林妈祖庙 芝兰街天后宫 | |
位置 | 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大南路84号 |
官方名称 | 士林慈𫍯宫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
评定时间 | 1985年8月1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士林慈𫍯宫,又称士林妈祖庙,旧称芝兰街天后宫[1]:24,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大南路士林夜市内,主祀天上圣母,是一座采两殿、两廊、两护龙平面配置的庙宇,也是台北市的直辖市定古迹。
慈𫍯宫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嘉庆元年(1796年),而位在“新街”的慈𫍯宫的与“旧街神农宫”、芝山岩惠济宫为士林地区的三大古庙[1]:31。慈𫍯宫的组织型态为管理委员会制,祭典日期则是每年农历之三月廿三。
慈𫍯宫为台北市唯一于正前方保有三座精致戏台的庙宇建筑,庙前的青石地铺绵延至戏台下,显示出该庙原来的恢宏气度。
沿革
慈𫍯宫肇建于清治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当时旧址是在今天的文林路731号附近,同治三年(1864年)才在今址重建[1]:25。乾隆年间士林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是供奉开漳圣王的芝山岩惠济宫,后来因为惠济宫离市街较远,嘉庆元年(1796年)业户何锦堂捐地建“芝兰街天后宫”(即慈𫍯宫),成为士林漳州人的妈祖信仰中心[1]:31。然而在咸丰年间的漳泉械斗中,芝兰街(旧街)遭到焚毁;日后该庙异地重建,并更名为慈𫍯宫,成为新街的重要中心[1]:31。
日治时期的慈𫍯宫有部分空间曾被借作他用,例如在1898年时,慈𫍯宫东侧一栋曾作为台北辨务署士林支署的办公室[1]:39;此外在芝兰一堡第一区区长陈景南等人出资下,也曾借用慈𫍯宫的一部分作为八芝兰公学校的分教场[1]:38。该分教场从1904年4月启用后,运作到1904年12月八芝兰公学校迁到今天士林国小的位置为止[1]:38。分教场停用后,又改为区役场的联合壮丁事务所[1]:39。1921年“士林信用组合”创立时,也曾以慈𫍯宫的西厢作为办公室[1]:41。
福建学政孙诒经于光绪五年(1879年)书匾额 "寰海镜清" 赠与本宫。
建筑
慈𫍯宫兴建年代久远,虽兴修多次,留有多处古意。例如:宫内内殿木结构部分具有对场作,建庙之初延请两派大陆工匠,互为竞争,因此精巧的木雕工艺是参访时可以留意的特点。
另外,其宫内前殿为五开间的建筑样式结构,符合主神帝后级的神格,四面墙面有多处雕刻,其石刻工法相当精美,多数为日治时期重修时所安置,可从落款年代为昭和得知,惟多数被人以水泥涂去,造成政治力侵害文化的遗痕(现在多已复旧)。
近年由于社会经济水准提升,寺庙管理当局引进不少政治人物的碑刻牌匾,并增设不少石雕装饰,使得庙前空间显得局促繁杂,加上位于士林夜市内,被周围非法摊贩包围,渐渐失去大庙的恢宏格局。
神祇
重要文化财
图片集
-
弯拱门虎边《封神演义》之〈九曲黄河阵〉(1930年)
-
弯拱门龙边《白蛇传》之〈水淹金山寺〉(1930年)
-
大殿神龛-黄龟理所雕(1970年)
-
三川殿牌楼龙边窗棂三教大会万仙阵
-
右次间石雕
-
郭邦光心不善求神无益
-
郭邦光心心即是神
-
陈玉峰绘制门神
-
大殿东侧李铁拐
参见
参考文献
- 台北市民政局编,《台北市寺庙概览》,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