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主题序曲
《希伯来主题序曲》(英语: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俄语:Увертюра на еврейские темы),作品34,是俄国作曲家浦罗哥菲夫于1919年所创作的六重奏室乐作品,其后于1934年再亲自改编为管弦乐团版本[1],编号称为作品34bis,并由马尔哥于布拉格担任改编版本首演的指挥[2]。
创作背景
1918年秋天,浦罗哥菲夫与妻子离开苏联移居美国,并在纽约定居,他以钢琴家及作曲家的身份在美国公演,可是最初并不太成功,尤当他发觉其同乡拉赫曼尼诺夫深受美国乐迷所喜好时,他亦希望他朝亦有相同的待遇。
1919年,一队同样来自苏联的犹太人室乐组合 Zimro 合奏团进行世界巡回演出,刚好来到美国,其中组合内的单簧管乐手比利信邀请了浦罗哥菲夫为他们创作新乐曲,并把一本写有犹太民歌的记事簿交予他(后来有学者质疑犹太民歌的说法,并指很有可能只是由比利信自己所创作的一些旋律而已[3])。浦罗哥菲夫答应了有关请求,并且只花了不足两天便把乐曲写成[4]。1920年2月2日,Zimro 合奏团于纽约的波希米亚会所(Bohemian Club)作首演,浦罗哥菲夫亦以客串钢琴家的身份参与首演。
分析
配器
音乐内容
全曲均以2/4拍子进行,调性以c小调为主调,但演奏进行时其实不断都在转变。速度记号标示为“稍稍的快板”(Un poco Allegro),但现时一般演奏都倾向类近于小行板至小快板间的速度,演奏时间约为8-9分钟。
- 前奏(首8小节):除第1小提琴外的弦乐与钢琴的主和弦引子。
- 第1部分(由排练号1至9,共62小节):由单簧管奏出4小节的第1主题,第1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另外4小节的的答句,及后以这两个音乐动机来稍作发展,虽然在排练号6时第1主题和对答重现,但亦很快回复至动机的不同变化。
- 过场1(由排练号10至11,共16小节):不确定的调性,游走于C大调及G大调、G音四度和弦及降B大调的复合和弦。
- 第2部分(由排练号12至26,共130小节):
- 过场2(由排练号27至34,共64小节):沿用第1部分内的各动机所组成,但并非全句重复,而只是抽取各动机中的部分来作变化,调性上也是采用第1次过场时时的复合和弦,排练号29更将原来的旋律和对答改以“反形”(Inverted)写法显示。
参考资料
参照
- ^ 由Joseph Way所写的乐曲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4.来自 Sierra Chamber Society 网站。
- ^ Shlifstein, S. & Prokofiev, S. (2000). Sergei Prokofiev: Autobiography, Articles, Reminiscences.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p.298. (ISBN 0-89875-149-7)
- ^ Nice, David. (2003). Prokofiev: From Russia to the West, 1891–1935.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61. (ISBN 978-0-300-09914-0)
- ^ Hyperion Records 有关本乐曲的简介,由 Christopher Palmer 撰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2年)
- ^ 由出版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其他网上转载的网页中,乐队编制上均只显示乐曲只需要圆号,但实际乐谱内却包括有小号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