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是一种中国传统记录时间的方式,从冬至后逢“壬”日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亦有从冬至开始之计法),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

缘起

传统华夏人民尤其北方,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其妙漫长。当时人民为捱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1]

内涵

传统华夏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因此中国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1]

九九歌

冬九九

九九歌是民间的顺口溜,诗句中记述自冬至起每9天的物候变化,直至惊蛰为止。因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数九天的气候有差别,因而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亦有所不同。

明代江南“九九歌”(摘自刘侗《帝京景物略》)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子跳蚤出。

北方地区流行的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简化版本: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燕不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参考:九九歌对应的现行阳历日期(若冬至日开始于12月21日,则相应推前一天;闰年时3月日期推前一天):

  •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 二九:12月31日—1月8日
  •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 八九:2月23日—3月3日
  • 九九:3月4日—3月12日

夏九九

夏季除数伏外亦有以夏至为起点的数九歌谣,最早出现于宋朝太湖流域流传的农谚中[2]。佚名(一说为宋朝人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水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露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单被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湖北老河口市原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曾发现写有以下版本的夏九九歌[3]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部分地区则流传如下变种[4]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对应的阳历日期如下(如夏至日为6月21日)[5]

  • 一九:6月21日—6月29日
  • 二九:6月30日—7月8日
  • 三九:7月9日—7月17日
  • 四九:7月18日—7月26日
  • 五九:7月27日—8月4日
  • 六九:8月5日—8月13日
  • 七九:8月14日—8月22日
  • 八九:8月23日—8月31日
  • 九九:9月1日—9月9日

参考文献

  1. ^ 1.0 1.1 海上,《中国人的岁时文化》,岳麓书社,2005
  2. ^ 钟葵. 夏日“数九”,以歌消暑. 广州日报: A14. 2020-07-31 [2021-01-12]. [失效链接]
  3. ^ 夏季数九歌. 北京晚报. 2003-09-16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9). 
  4. ^ 老北京的夏至日. 北京晚报. 2017-06-21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5. ^ 《夏九九歌》你知道吗?. 今晚报. 2004-08-29 [2021-01-1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