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道光帝
道光帝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政治家及领导人类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Untitled
刚刚查cctv的电视节目,旻寕的寕是这么写的,所以修改
请查[1]
- 不好意思,搞了乌龙,把电视节目的意思弄反了,道光是旻宁没错,寕是避讳用的写法,所以改回来
“Ibekolu 13:06 2007年2月5日 (UTC)” 道光皇帝是不是先取缔了天主教,然后又在西方的压力下,解禁天主教?
《穿鼻草约》是否需最终经清帝批准才能生效?对于《穿鼻草约》道光是不承认还是不批准?琦善与义律拟定《穿鼻草约》过程中有否超越授权?wingman 13:06 2007年2月25日 (UTC)
道光跟咸丰
话说这父子俩怎么都喜欢把嫔妃的地位一下子升一下子降的啊?祖民 (留言) 2010年8月29日 (日) 12:31 (UTC)
北京改成燕京
2011年10月14日10:00的修改[2],莫名奇妙。--Mewaqua 2012年11月11日 (日) 14:04 (UTC)
讨论:道光帝继位之历史疑云一至五
祖制家法
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1],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道光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𫔎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学者[谁?]认为“‘𫔎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宗室建议
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2],建议由旻宁继位。《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𫔎匣,否则,托津、戴均元等就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北京皇宫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是因为这个做法,让母子二人后来的感情更加亲近,后来所有正史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𫔎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𫔎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谕……谨将𫔎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孝庄太后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虽被后世称颂为无私之举,但这在当时是违背“祖制”、“家法”的,况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庆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旻宁?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政事治理
道光帝在位时因循守旧,绝少建树,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3]。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战败后,前方将帅还不断谎报战绩,掩败为功[4],责任重大的指挥官靖逆将军奕山竟被钦命“交部优叙”,赏白玉翎管[5]。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批评道光时代:“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6]乃至太平天国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隐讳,不敢上报。
道光朝稍可称善的政绩是用陶澍改革盐法,革除了垄断商贩的束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道光帝崇尚俭朴,所穿龙袍甚至是宫内旧料所制,“衣非三澣不易。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内务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饥欲死’状。颂之者谓其俭德实三代下第一人,虽汉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但如此极端的节俭,反而让满朝文武投其所好,所穿朝服故意打上补丁,以示清廉;尤有甚者,北京城内旧官服的价格更高于新官服。 ,
朝臣态度
《清史稿.托津[7]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这两条记载,同《清史搞.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𫔎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寻觅𫔎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实录记载
《清仁宗实录》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是道光继位之后修纂的。
《清宣宗实录》也记戴:“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
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𫔎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𫔎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蒙古大汗?
道光帝是蒙古大汗?!请你提出相关史料证明!否则,本人将删除该头衔--首医女张德㊣奏本 2014年8月13日 (三) 06:35 (UTC)
关于清代帝王到底有几位以嫡长子身份登基
嘉庆帝长子为𫍯贵妃所出,道光帝是他与孝淑睿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是嫡长子。以此类推,道光帝长子为和妃所出,二子、三子为静皇贵妃(“孝静成皇后”为咸丰帝登基后追谥)所出,咸丰帝是他与孝全成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所以登基时的身份应该也是嫡长子。 康聪(留言) 2020年3月9日 (一) 06:42 (UTC)
- ^ 皇帝立储的𫔎匣,按清朝家法应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乾隆叙述开启𫔎匣的过程说:“逮皇考传位朕躬,宣示密缄,仓猝之际,朕不敢自行启封,召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当面展缄敬阅。”由此可见,“密缄”是嗣君与朝臣共同开启的。乾隆内禅皇位给嘉庆,是由乾隆亲自开启𫔎匣宣谕的。
- ^ 禧恩,宗室,满洲正蓝旗,睿亲王淳颖之子。先是睿亲王多尔衮没有儿子,其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袭睿亲王。多尔衮被革王爵、撤庙享后,多尔博归宗多铎。后乾隆给多尔衮平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多尔博仍为多尔衮的继承者。当时多尔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孙淳颖袭睿亲王爵。睿亲王淳颖是嘉庆惩治和珅时依靠的重要亲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儿子禧恩,初入宫为头等侍卫,继升为御前侍卫,后升内务府大臣。
- ^ 朱克敬《瞑庵二识》
-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战败后的广州,并没有像通常那样死气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地互贺升迁。”
- ^ 易中天:《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 ^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
- ^ 托津,满洲富察氏,自嘉庆十年(1805)开始任军机大臣,又任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东阁大学士,可谓枢密老臣、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