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葫芦科丝瓜属的植物
丝瓜(学名:Luffa aegyptiaca)也作圆筒丝瓜,粤语称水瓜,在台湾又称菜瓜[2],是原产于印度[来源请求]的一种葫芦科植物原生于印度次大陆,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在东亚地区被广泛种植。[1]
丝瓜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葫芦目 Cucurbitales |
科: |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
属: | 丝瓜属 Luffa |
种: | 丝瓜 L. aegyptiaca
|
二名法 | |
Luffa aegyptiaca Mill., 1768
| |
异名[1] | |
列表
|
历史
特征
丝瓜根系强大。茎蔓性,五棱、绿色,主蔓、侧蔓生长都繁茂,茎节有分枝卷须,易生不定根。掌状或心脏形叶片,被茸毛。雌雄异花同株,黄色花冠;雄花为总状花序,雌花单生,子房下位,第一雌花发生后,多数茎节能发生雌花。繁殖期时,雄花分泌较多荷尔蒙,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假性受孕。
果实形状如黄瓜,长20~100厘米,径3~10厘米,表面粗糙,有几条墨绿色纵沟;成熟后逐渐干燥,种子周围的部分仍由纤维支撑而形成空洞。此时果实末端可以像盖子一样打开,随风飘动,种子借离心力散出。
分布
近亲
“丝瓜”也用于称呼本种的同属近亲——棱角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又名八角瓜、十角瓜,粤语称“胜瓜”,珠江三角洲的“丝瓜”特指八角瓜,主要作为蔬菜食用。
两者之间有很多外观特征上的差别,无论从茎叶、花、果实还是种子,都可以分辨品种的不同,如下所列[4]:
- 茎叶:棱角丝瓜的叶色较淡,叶脉也不像圆筒丝瓜呈银白色。
- 花:圆筒丝瓜在清晨至中午间开花,花瓣呈黄色、花药为深黄色;而棱角丝瓜则在傍晚到隔日早晨开花,花瓣和花药都呈现淡黄色。果实部分,圆筒丝瓜的果实顾名思义为圆筒形,没有棱角,表面平滑有浅沟,果肉厚、肉质绵软、无苦味、纤维较粗。依照长度的不同,有米管种、长筒种及竹竿种的分别。
- 果实:棱角丝瓜的果实有10条棱角,可以依照颈部的形态细短、粗长及细长的不同再细分成三类。而棱角丝瓜由于果肉较薄,纤维细密且较少,肉质细脆密致,所以风味比圆筒丝瓜好。但是一旦瓜果成熟老化,却较难除去果皮,取出丝瓜筋来供作他用。
- 种子:圆筒丝瓜为黑褐色或黄白色椭圆形,厚度较薄,外皮光滑;棱角丝瓜则是黑色瓜子形,厚度较厚,外皮有花纹。
两类丝瓜的大多数品种都对日照敏感,秋冬比较适合播种,也较容易生雌花、结果,不过少数的品种可以全年采收。
用途
一般在7月至9月,果实中的纤维尚未发达成熟,此时可作为蔬菜食用。果实成熟形成的丝瓜络可以用来刷碗、洗澡。
营养分析
文化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谢景鱼(名沦)涤砚法: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
- 宋·杜北山《咏丝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 宋·赵梅隐《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谚语
参考文献
- ^ 1.0 1.1 Luffa aegyptiaca Mill..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0-12-06] (英语).
- ^ 菜瓜 tshài-kue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2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 ^ 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天丝瓜、蛮瓜;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布瓜;李时珍《本草纲目》: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
- ^ 絲瓜分類. 丝瓜主题馆.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中文(台湾)).
- ^ 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詞目-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2024-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