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
葫芦科丝瓜属的植物
絲瓜(學名:Luffa aegyptiaca)也作圓筒絲瓜,粵語稱水瓜,在臺灣又稱菜瓜[2],是原產於印度[來源請求]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原生於印度次大陸,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在東亞地區被廣泛種植。[1]
絲瓜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葫蘆目 Cucurbitales |
科: | 葫蘆科 Cucurbitaceae |
屬: | 絲瓜屬 Luffa |
種: | 絲瓜 L. aegyptiaca
|
二名法 | |
Luffa aegyptiaca Mill., 1768
| |
異名[1] | |
列表
|
歷史
特徵
絲瓜根系強大。莖蔓性,五棱、綠色,主蔓、側蔓生長都繁茂,莖節有分枝卷鬚,易生不定根。掌狀或心臟形葉片,被茸毛。雌雄異花同株,黃色花冠;雄花為總狀花序,雌花單生,子房下位,第一雌花發生後,多數莖節能發生雌花。繁殖期時,雄花分泌較多荷爾蒙,過度使用可能導致假性受孕。
果實形狀如黃瓜,長20~100厘米,徑3~10厘米,表面粗糙,有幾條墨綠色縱溝;成熟後逐漸乾燥,種子周圍的部分仍由纖維支撐而形成空洞。此時果實末端可以像蓋子一樣打開,隨風飄動,種子借離心力散出。
分布
近親
「絲瓜」也用於稱呼本種的同屬近親——稜角絲瓜(Luffa acutangula Roxb.),又名八角瓜、十角瓜,粵語稱「勝瓜」,珠江三角洲的「絲瓜」特指八角瓜,主要作為蔬菜食用。
兩者之間有很多外觀特徵上的差別,無論從莖葉、花、果實還是種子,都可以分辨品種的不同,如下所列[4]:
- 莖葉:稜角絲瓜的葉色較淡,葉脈也不像圓筒絲瓜呈銀白色。
- 花:圓筒絲瓜在清晨至中午間開花,花瓣呈黃色、花葯為深黃色;而稜角絲瓜則在傍晚到隔日早晨開花,花瓣和花葯都呈現淡黃色。果實部分,圓筒絲瓜的果實顧名思義為圓筒形,沒有稜角,表面平滑有淺溝,果肉厚、肉質綿軟、無苦味、纖維較粗。依照長度的不同,有米管種、長筒種及竹竿種的分別。
- 果實:稜角絲瓜的果實有10條稜角,可以依照頸部的形態細短、粗長及細長的不同再細分成三類。而稜角絲瓜由於果肉較薄,纖維細密且較少,肉質細脆密緻,所以風味比圓筒絲瓜好。但是一旦瓜果成熟老化,卻較難除去果皮,取出絲瓜筋來供作他用。
- 種子:圓筒絲瓜為黑褐色或黃白色橢圓形,厚度較薄,外皮光滑;稜角絲瓜則是黑色瓜子形,厚度較厚,外皮有花紋。
兩類絲瓜的大多數品種都對日照敏感,秋冬比較適合播種,也較容易生雌花、結果,不過少數的品種可以全年採收。
用途
一般在7月至9月,果實中的纖維尚未發達成熟,此時可作為蔬菜食用。果實成熟形成的絲瓜絡可以用來刷碗、洗澡。
營養分析
文化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謝景魚(名淪)滌硯法:用蜀中貢餘紙,先去墨,徐以絲瓜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
- 宋·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 宋·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
諺語
參考文獻
- ^ 1.0 1.1 Luffa aegyptiaca Mill..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0-12-06] (英語).
- ^ 菜瓜 tshài-kue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24-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9).
- ^ 見: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天絲瓜、蠻瓜;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天羅、布瓜;李時珍《本草綱目》: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
- ^ 絲瓜分類. 絲瓜主題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5-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中文(臺灣)).
- ^ 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詞目-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2024-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