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中国古代的。东汉时曾一度改名汉阳郡

历代变更
设置元鼎三年(前114年)
使用状况西汉时设置
西汉天水郡
东汉汉阳郡
三国天水郡
西晋天水郡

建置沿革

汉代天水郡

汉代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治所平襄县,属凉州刺史部西汉后期,天水郡领十二县、四道:[1]

县、道名 治所今在 简介 备注
平襄县 通渭县西 莽曰平相。
街泉县 庄浪县东南
戎邑道 清水县西北 莽曰填戎亭。
望垣县 秦州区西北 莽曰望亭。
罕幵县 麦积区东南
绵诸道 天水市
阿阳县 静宁县西南
略阳道 秦安县东北
冀县 甘谷县东南 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
勇士县 榆中县 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
成纪县 静宁县西南
清水县 清水县西北 莽曰识睦。
奉捷县 不详
陇县 清水县
豲道 陇西县东南 骑都尉治密艾亭。
兰干县 不详 莽曰兰盾。

新莽时,改天水郡为填戎郡东汉初复为天水郡[2]

东汉初领冀、望恒(汉书作望垣)、阿阳、略阳(《汉书》作略阳道)、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豲道、街泉、清水、奉捷、罕幵、戎邑道、绵诸道16县。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析成纪县置显亲侯国,后国除为县。[3]东汉时,天水郡移治冀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省戎邑、罕幵、绵诸、清水、奉捷五县(道),陇西郡之上邽、西二县改属天水郡。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4][5]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陇西郡上邽、西2县来隶[6]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之豲道县置南安郡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汉阳郡之上邽县置永阳郡[7]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安郡、永阳郡废,所属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7县来隶。

东汉末,领冀、望恒、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显亲、西、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18县。

魏晋北朝

初,复改汉阳郡为天水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天水郡改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立秦州。太康中,天水郡领六县:上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8]

北魏初,改上邽县为上封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天水郡置汉阳郡[9]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水郡,其地属秦州

隋代天水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秦州为天水郡。天水郡领六县: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10]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薛举,改天水郡为秦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秦州为天水郡,治所由成纪县之敬亲川迁移到上邽县。天水郡领五县:上邽、成纪、伏羌、陇城、清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天水郡为秦州。[11]

人口

  •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天水郡有60370户,261348口。[2]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天水郡有27423户,130138口。[7]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天水郡有8500户。[8]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天水郡有52130户。[10]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水郡有24827户,109700口。[11]

行政长官

天水太守(前114年—9年)

填戎大尹(9年—23年)

天水太守(23年—74年)

  • 周业,汝南安成人,汉光武帝建武初在任。[14]
  •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15]
  • 溤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汉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行天水太守事。[16]
  • 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视事十四年,卒官。[17]

汉阳太守(74年—220年代)

天水太守(220年代—557年)

天水郡守(557年—583年)

天水郡太守(607年—619年)

  • 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免官。[56]
  • 丘和,河南洛阳人,隋炀帝大业中在任。[57]

天水郡太守(742年—758年)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 ^ 2.0 2.1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3. ^ 〔建武〕八年夏,封〔窦融〕弟友为显亲侯。《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
  4. ^ 是岁(永平十七年),改天水为汉阳。《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5. ^ 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续汉志卷二十三郡国五》
  6. ^ 上邽,故属陇西;西,故属陇西。《续汉志卷二十三郡国五》
  7. ^ 7.0 7.1 《续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
  8. ^ 8.0 8.1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9. ^ 《魏书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10. ^ 10.0 10.1 《隋书 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11. ^ 11.0 11.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12. ^ 《汉书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13. ^ 13.0 13.1 《汉书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14. ^ 《后汉书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15. ^ 《后汉书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16. ^ 《后汉书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17. ^ 《后汉书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18. ^ 后汉书·后汉书·梁统传》:诏使汉阳太守郑据传考竦罪
  19. ^ 后汉书·后汉书·袁安传》注引袁山松后汉书》:河南尹王调、汉阳太守朱敞、南阳太守满殷、高丹等皆其宾客
  20. ^ 后汉书·后汉书·马援传》:永元二年,转汉阳太守
  21. ^ 后汉书·后汉书·西羌传》:至八年,友病卒,汉阳太守史充代为校尉
  22. ^ 后汉书·后汉书·张奂传》:父惇,为汉阳太守
  23. ^ 后汉书·后汉书·耿弇传》:冲官至汉阳太守
  24. ^ 后汉书·后汉书·盖勋传》:曾祖父进,汉阳太守
  25. ^ 后汉书·后汉书·西羌传》:汉阳太守赵博遣刺客杜习刺杀琦
  26. ^ 后汉书·后汉书·西羌传》:侯霸病卒,汉阳太守庞参代为校尉
  27. ^ 后汉书·后汉书·西羌传》:其年冬,将种众三千余户诣汉阳太守耿种降
  28. ^ 后汉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四年,汉阳太守傅众代为将军
  29. ^ 后汉书·后汉书·范冉传》:及奂迁汉阳太守
  30. ^ 后汉书·后汉书·西羌传》:三年夏,赵冲与汉阳太守张贡掩击之
  31. ^ 后汉书·后汉书·种暠传》: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
  32. ^ 太尉乔玄碑》:迁汉阳太守
  33. ^ 《甘谷汉简》.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34. ^ 后汉书·后汉书·皇甫规传》:凉州刺史郭闳、汉阳太守赵熹并老弱不堪任职
  35. ^ 后汉书·后汉书·傅燮传》:出为汉阳太守
  36. ^ 后汉书·后汉书·盖勋传》: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37.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
  38. ^ 魏略·魏书·裴潜传》:及马超反,干郡近超,民人分散。超破,为汉阳太守
  39. ^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40. ^ 魏略·蜀书·姜维传》: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
  41. ^ 晋书·晋书·鲁芝传》:转天水太守
  42.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
  43. ^ 晋书·晋书·张辅传》:又杀天水太守封尚
  44. ^ 《新唐书 卷七十 表第十》
  45. ^ 晋书·晋书·姚兴传》:天水太守王松忿言于嵩曰
  46. ^ 《魏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
  47.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48. ^ 《魏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49. ^ 《魏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
  50. ^ 《魏书 卷一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
  51. ^ 《周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52. ^ 《魏书 卷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
  53. ^ 《隋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十一》
  54. ^ 54.0 54.1 《周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九》
  55. ^ 《周书 卷十七 列传第九》
  56. ^ 《隋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二十》
  57. ^ 《旧唐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九》
  58. ^ 《旧唐书 卷十 本纪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