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毛澤東創作的一首詞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2月的一首词,最早发表于1957年《诗刊》第一期。词作于红军第二次占领娄山关之际,集中描绘了冬末春初娄山关的自然景物,选取典型意象,实写景物而虚写战斗,表现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1]词作曾被多次改编为歌曲、京剧等通俗文化产品。[2][3][4]

娄山关景色,取自《人民画报》1967年第10期

创作背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离开遵义向川南挺进,拟从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川西北方面进行针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总反攻。[5]二渡赤水后,红一方面军转战黔北,并占领桐梓。2月25日,红军第二次占领娄山关,并与杜肇华所率之刘鹤鸣团在娄山关北麓的红花园遭遇,发生激战。次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对娄山关守军的总攻,并于27日占领遵义,28日将守军基本驱离至乌江北岸,红军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较大规模胜利。[5]《忆秦娥·娄山关》即作于红军第二次占领娄山关之后的一段时间。[1]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载:“2月28日,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到达大桥。随后,有感于娄山关战斗胜利,作《忆秦娥·娄山关》......”[6]

艺术特色

词作避免对战斗场面的直接叙述,而是选择描写战斗胜利后的间歇阶段。[1]词作选取典型意象如西风、飞雁等自然景物开篇,多处运用暗示,如以飞雁“北归”暗示红军北上的行军路线,兼用动静结合的手法。[7]下阙营造反差,守军的“雄关”与红军“迈步从头越”形成对比,复用动静结合,产生视觉冲击。[7]全词以实衬虚,实写自然景物,虚写红军战斗,将想象空间交给读者,两用叠唱,凝练地表达第二次攻占娄山关的意义,表现现实之艰、使命之重与对胜利的喜悦。[1]

发表过程

1957年1月,毛泽东的十八首旧体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集中发表,《忆秦娥·娄山关》随之公开。[6]词作发表后,毛泽东曾对这首词进行过三次自注自解,并亲自修改发表于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学》的郭沫若文章《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中对该词的解读,但改文并未刊出。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泽东诗词》英译者问时再度解读词作,这与未发表改文的解读类似。改文直至1991年12月26日才刊于《人民日报》。[6]

文化影响

文化大革命前后,《忆秦娥·娄山关》曾被多次谱曲。1965年前后,总政文工团作曲家陆祖龙曾将词作谱成一首通俗诗词艺术歌曲。[3]1971年,田丰完成的大型交响乐合唱作品《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将《忆秦娥·娄山关》谱曲,并作为组曲的一部分。[2]199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文艺晚会上,张君秋演唱了其创作的改编自《忆秦娥·娄山关》的京剧。[4]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刘序. 谈《忆秦娥·娄山关》词的意境.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1) [2023-01-01]. doi:10.13831/j.cnki.issn.1672-8254.1985.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2. ^ 2.0 2.1 王可为. 田丰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特色探究. 科技信息. 2013, (24) [2023-01-01]. doi:10.3969/j.issn.1001-9960.2013.24.2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3. ^ 3.0 3.1 胡吟久; 刘家乐. 浅析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黄河之声. 2019, (13) [2023-01-06]. doi:10.19340/j.cnki.hhzs.2019.13.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4. ^ 4.0 4.1 何长高. 妙词妙曲妙千秋──张派《忆秦娥·娄山关》唱腔赏析. 中国戏剧. 1998, (12)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5. ^ 5.0 5.1 蒋南华. 《忆秦娥·娄山关》词试析. 贵州文史丛刊. 1984, (4) [2023-01-06]. doi:10.14040/j.cnki.52-1004/k.1984.04.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6. ^ 6.0 6.1 6.2 汪建新. 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党史文苑. 2021, (4)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7. ^ 7.0 7.1 李文丽.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思维——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大众文艺. 2016, (21)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