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舒尔策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3月20日) |
皮特·舒尔策(德语:Peter Scholze,德语发音:[ˈpʰeːtʰɐ ʃɔlʦə],1987年12月11日—),德国算术代数几何学家,数学领军人之一[2][3][4]。他提出了状似完备空间理论,并在动机理论和朗兰兹纲领这两个代数几何学的大方向上有杰出贡献。他于2018年获得菲尔兹奖,现任教于德国波恩大学[5]。
皮特·舒尔策 Peter Scholze | |
---|---|
出生 | {{DDR}德累斯顿 | 1987年12月11日
国籍 | 德国 |
母校 | 波昂大学 |
知名于 | 状似完备空间 |
儿女 | 1个女儿 |
奖项 | SASTRA拉马努金奖(2013年) 柯尔奖(2015年) 费马奖(2015年) 莱布尼茨奖(2016年) 突破奖(2016年) 菲尔兹奖(2018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数学 |
机构 | 波昂大学 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 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 |
论文 | ([//web.archive.org/web/20180920124816/http://www.math.uni-bonn.de/people/scholze/PerfectoidSpaces.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状似完备空间](2011) |
博士导师 | 麦可·拉坡坡特[1][需要较佳来源] |
受影响自 | 安德鲁·怀尔斯 |
经历
舒尔策在东德德累斯顿出生,在腓特烈斯海因长大,后因成绩优异进入位于柏林的海因里希-赫茨-强化高中(Heinrich-Hertz-Gymnasium)就读。[6]他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3金1银:2004年银牌,2005年满分金牌,2006、2007年金牌。[7]他的高中老师觉得他已经出色到老师无法指导他了,所以将他推荐给柏林自由大学的克劳斯·奥特曼(Klaus Altmann)教授。[8]舒尔策极强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给奥特曼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印象,能让许多博士研究生倍感吃力的代数几何教材却能被当时还是高中生的舒尔策只凭自学看懂。[8]2007年中学毕业后[9],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数学。他只用3个学期完成本科课程,2个学期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2012年,他在迈克尔·拉坡坡特(Michael Rapoport)的指导下,凭借硕士论文,破例获得了波恩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成果
舒尔策的工作集中于算术几何中的纯局域特性(purely local aspects),属于朗兰兹纲领的范畴,比如p-进数的几何及其应用。他将格尔德·法尔廷斯、让-马克·方丹及基兰·凯德拉雅(Kiran Kedlaya)等人的工作以更紧凑化的形式表述。他在圭依·恩尼亚(Guy Henniart)、迈克尔·哈瑞斯(Michael Harris)和理查·泰勒等人的基础上,补充了朗兰兹局部域联络(法语:correspondance de Langlands local)的一种新表示方法。他在博士论文中引入了一种名为状似完备空间的新概念及相关技术[13][14],可将局部域上的算术问题简化表示为特定的特征及特征域的组合。他在论文中利用此技术导出了皮埃尔·德利涅的“权重单值性猜想”(英语:weight-monodromy conjecture, 法语:conjecture de monodromie-poids)在一个特殊情形下的解。[15]应用该技术也可将霍奇理论中的法尔廷斯“近纯定理”(法语:théorème de presque pureté)加以推广。[16]此外,此技术也能提供新角度展现其它问题,在志村簇或由拉坡坡特(Rapoport)和钦克(Zink)引入的空间中都可找到实例。
个人生活
舒尔策与一位女数学学者玛丽-施密特结婚[17],育有1女[18]。
逸闻
评价
奖项与荣誉
出版物
作者作品
参见其官网。
相关作品
- Jean-Marc Fontaine. Perfectoïdes, presque pureté et monodromie-poids (d'après Peter Scholze). Société mathématique de France (编). Séminaire Bourbaki, année 2011/2012, exposés 1043-1058 (pdf) 352. 2013: 1057 [2017-12-31]. Fontaine.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05) (法语).
- Takeshi Saito. Perfectoid spaces and the weight-monodromy conjecture, after Peter Scholze. Acta Math. Vietnam. (学位论文) 39. 2014: 55–68 (英语).
|issue=
被忽略 (帮助) - Bhargav Bhatt. What is a perfectoid space? (pdf). Notices AMS (学位论文) 61 (AMS). Oct 2014 [2017-12-31]. Bhatt.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6) (英语).
|issue=
被忽略 (帮助) - Sophie Morel. Construction de représentations galoisiennes, d'après Scholze (pdf). Séminaire Bourbaki. 27 June 2015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法语).
参考资料
- ^ Peter Scholze在数学谱系计划的资料。
- ^ 2.0 2.1 Mathematiker Peter Scholze (24) nimmt Ruf nach Bonn an – als jüngster deutscher W3-Professor. idw-online.de. 15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7) (德语).
- ^ Professor Dr. Peter Scholz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6 January 2016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英语).
- ^ Peter Scholze to receive 2013 Sastra Ramanujan Priz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 ^ HCM: Prof. Dr. Peter Scholze. Hcm.uni-bonn.de. [201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 ^ Mit ihm kann man rechnen. tagesspiegel.de. 2005年8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2日) (德语).
- ^ Scholzes results at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IMO officia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 ^ 8.0 8.1 8.2 8.3 Professor about Peter Scholze as a student: "I have never experienced such a person" [教授谈论学生时代的皮特·舒尔策:“我先前从未遇到过这号人”]. Spiegel online. 2018年8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19日) (英语).
He oversees complicated problems with incredible ease. And he has a crazy mind. There is a standard book on algebraic geometry, which I have given Scholze. It's our Bible, so to speak. Even for many doctoral students it is difficult to work through this text completely.
- ^ Mathematikunterricht am Heinrich-Hertz-Gymnasium. Heinrich-Hertz-Gymnasiu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德语).
- ^ 24-Jähriger wird Deutschlands jüngster Professor. Der Spiegel. 2012-10-16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2) (德语).
- ^ Mathe Genie Peter Scholze Juengster Professor Bonn. Bild.d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德语).
- ^ Torsten Harmsen. Hochschule Mathematikgenie aus Berlin. Berliner Zeitung. 2012-10-15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德语).
- ^ Perfectoid spaces, Publ. math. de l'IHÉS 116 (2012), no. 1, 245–313.
- ^ Bhargav Bhatt 2014.
- ^ Perfectoid spaces: A survey, to appea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2 conference on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Mathematics (pdf) (Ph.D论文). 2012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5) (英语).
- ^ Fontaine & 2011-2012 .
- ^ Schmundt, Hilmar. Bildung: Lieber Mathe als Rockband. Der Spiegel. 23 April 2016 [15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德语).
- ^ Klarreich, Erica. The Oracle of Arithmetic. Quanta Magazine. 28 June 2016 [15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英语).
- ^ Erica Klarreich. The Oracle of Arithmetic Works Best Without Writing Down a Thing [最溜的数学无需记录笔记]. Wired; Quanta Magazine. 2016年7月3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0日) (英语).
- ^ IMO Mannschaftsfotos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人物图集]. 德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官方网站.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8日) (德语).
- ^ Peter Scholze. claymath.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英语).
- ^ College de France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法语).
- ^ Peter Scholze to Receive 2015 AMS Cole Prize in Algebra. 美国数学学会. 2014年12月4日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13日) (英语).
- ^ The Ostrowski Prize for the year 2015 is confered to Peter Scholze. Ostrowski Founda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 Fermat Prize 2015. 2015年11月25日 [2017年12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9日) (英语及法语).
- ^ Leibniz Prizes 2016: DFG Honours Ten Researchers.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2015年12月10日 [2016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26日).
- ^ 2016 Breakthrough Prizes. breakthroughprize.org. [2015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30日).
- ^ Fields Medals 2018 [2018年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联盟. [2019年6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5日)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