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免

為免去官員職務而進行的投票

罢免选举是指为免去一位当选官员职务而进行的特别投票选举。同创制权复决权一样,罢免选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提倡的一种主要的选举改革。罢免投票与弹劾不同的是,被弹劾的官员是涉及严重违法事件,并由议会投票或监察机关提案免职,而罢免投票则是选民通过投票,提前结束民选官员的任期,被罢免人通常是因未积极实现政见,或有失职情形导致选民不满。

罢免民选官员或代表是人民参政权之一环

美国

光是2011年一年当中,美国就举行了150次罢免投票,有75位官员被罢免,9位官员在罢免的声浪下辞职。[1]

美国州长罢免投票当中,2位州长被成功罢免,分别是1921年被罢免的北达科他州州长Lynn Frazier,以及2003年加州州长Gray Davis。2012年,美国威斯康辛州州长斯考特·沃克因废除工会集体谈判权被公民连署发动罢免,但在罢免投票中胜出,保住州长一职,是首位在罢免投票中胜出的州长。

成功的罢免

  • 1911 罢免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长Hiram Gill
  • 1913 旧金山法官罢免案
  • 1916 罢免爱达荷州博伊西市市长J. W. Robinson
  • 1921 罢免北达科他州州长Lynn Frazier
  • 1928 罢免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议会议员Lester R.Rice-Wray
  • 1932 罢免洛杉矶的三名法官
  • 1977 罢免威斯康星州麦迪逊郡法官 Archie Simonson
  • 1977 罢免威斯康星州拉克罗斯市拉克罗斯学校董事会的五名成员
  • 1983 罢免密歇根州参议员Phil Mastin和David Serotkin
  • 1987 罢免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市长Mike Boyle
  • 1987 罢免弗吉尼亚州朴茨茅斯市长James Holley
  • 1992 罢免了拉克罗斯学校董事会的四名成员
  • 1994 罢免新泽西州河谷市的官员:沃尔特·琼斯(Walter Jones)市长,女议员帕特里夏·盖尔(Patricia Geier)和议员伯纳德·萨蒙(Bernard Salmon)
  • 1995 罢免加利福尼亚州议员保罗·霍彻(Paul Horcher)
  • 1995 罢免加利福尼亚州议会议长多丽丝·艾伦(Doris Allen)
  • 1996 罢免德克萨斯州卡罗尔顿市市长加里·布兰切特(Gary Blanscet)和市议员琳达·考德威尔(Linda Caldwell)、伯尼斯·弗朗西斯(Bernis Francis)、斯坦·汉普顿(Stan Hampton)、鲍勃·诺文斯基(Bob Novinsky)以及伯特·科特(Bert Colter)和斯坦·塞维尔(Stan Sewell)
  • 1996 罢免威斯康星州州参议员乔治·皮塔克(George Petak)
  • 1998 罢免阿拉斯加北极市市长蒂姆·彼得斯(Tim Peters)
  • 2002 罢免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市长Woodrow Stanley
  • 2002 罢免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郡的多名当选官员,其中包括托马斯·安门(Thomas Ament), Karen Ordinans, Penny Podell,LeAnn Launstein,David Jasenski,Kathy Arciszewski,James McGuigan和Linda Ryan。
  • 2003 罢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Gray Davis
  • 2003 罢免威斯康辛州州议员加里·乔治(Gary George)
  • 2005 罢免华盛顿州斯波坎市市长James E. West
  • 2006 罢免新泽西州罗斯福市市长Neil Marko。
  • 2008 罢免俄勒冈州阿灵顿市市长Carmen Kontur-Gronquist。
  • 2010 罢免弗吉尼亚州朴次茅斯市市长James Holley。
  • 2010 罢免俄亥俄州朴次茅斯市市长Jane Murray
  • 2011 罢免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郡市长卡洛斯·阿尔瓦雷斯(Carlos Alvarez)。
  • 2011 罢免迈阿密戴德郡专员Natacha Seijas。
  • 2011 罢免威斯康辛州州参议员兰迪·霍珀(Randy Hopper)
  • 2011 罢免威斯康星州州参议员Dan Kapanke
  • 2011 罢免俄勒冈州科尼利厄斯市市长尼尔·奈特(Neal Knight)以及市议员Mari Gottwald和Jamie Minshall
  • 2011 罢免了德克萨斯州基林市当选的多名官员,其中包括Pro Tem Scott Cosper市长和四名市议会议员。
  • 2011 罢免亚利桑那州参议员拉塞尔·皮尔斯(Russell Pearce)
  • 2011 罢免密歇根州州众议员Paul Scott
  • 2012 罢免了加利福尼亚市富勒顿市议员唐·班克黑德(Don Bankhead),F。理查德·“迪克”·琼斯(F. Richard "Dick" Jones)和帕特里克·麦金莱(Patrick McKinley)。
  • 2012 罢免威斯康星州希博伊根市市长鲍勃·瑞安
  • 2012 罢免威斯康星州州参议员范·H·旺加德的召回事件
  • 2012 罢免密歇根州特洛伊市长珍妮丝·丹尼尔斯
  • 2012 罢免科罗拉多州Saguache郡文员兼唱片公司Melinda Myers。
  • 2013 罢免科罗拉多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翰·莫尔斯
  • 2013 罢免科罗拉多州民主党州参议员安吉拉·吉伦(Angela Giron)
  • 2013 罢免路易斯安那州艾伦港市长Deedy Slaughter
  • 2014 罢免马萨诸塞州福尔里弗市市长William A.Flanagan
  • 2014 罢免华盛顿州布里奇波特市市长Marilynn Lynn
  • 2015 罢免马萨诸塞州索格斯的四名候选人
  • 2015 罢免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三名学校董事会成员
  • 2016 罢免俄亥俄州东克利夫兰市长兼市议会主席
  • 2018 罢免马里兰州女议员黛安·波朗宁(Diane Polangin)鲍伊(Bowie)
  • 2018 罢免在圣塔克拉拉郡的加利福尼亚高等法院法官亚伦·佩斯基(Aaron Persky)
  • 2018 罢免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乔什·纽曼因提高汽油税的投票而被召回
  • 2018 罢免俄勒冈州托勒多市长比利·乔·史密斯(Billie Jo Smith)
  • 2018 罢免新泽西州市长Mahwah威廉·拉福雷特(William Laforet)。
  • 2019 罢免德克萨斯州Rusk市议会成员Jan Pate和Ken Ferrara

加拿大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议会在1995年容许罢免选举。

瑞士

瑞士,有六个州容许进行罢免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权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家军委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家领导人。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撤销职务,该罢免案违反了当时宪法的规定。1980年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宣布撤销该违宪决议。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宪法》保障人民罢免民选公职人员和罢免正副总统总统的权力,《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明定正副总统罢免制度,公职人员罢免制度则在至1975年完成[2] ,公民直选产生之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的去留能经由罢免[3]弹劾不信任案等机制令其强制退场。台湾曾数次发起公民罢免。[4]

  • 1953年,嘉义县大林镇公民成功罢免镇民代表陈朝风。
  • 1953年,苗栗县苗栗镇(今苗栗县苗栗市)公民提出罢免镇民代表郭兆才,并于8月16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53年,苗栗县苑里镇公民提出罢免镇民代表潘金涂,并于8月30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53年,台中县龙井乡(今台中市龙井区)公民提出罢免乡民代表林成奎,并于9月20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54年3月10日举行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罢免第一届副总统李宗仁
  • 1962年,屏东县内埔乡公民提出罢免乡民代表会主席赖乡春,并于1963年1月19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69年,苗栗县通霄镇公民提出罢免镇民代表洪水木,并于11月15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79年,高雄县内门乡(今高雄市内门区)第三选区举行地方自治史上第一次罢免公职当选人投票,并在7月28日成功罢免前一年当选的乡民代表游陈秋香。[4]
  • 1993年,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公民提出罢免镇民代表会副主席黄锦文,并于6月22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1994年,反核团体发动罢免拥核立委,包括台北县立委林志嘉洪秀柱詹裕仁韩国瑜等4人及台北市立委魏镛,但在连署期间,立法院两次修法,先通过“罢免案不能跟其他选举一起投票”之规定,又在10月将罢免案各项门槛上修,其中提案与连署门槛,在当时的选制下,变成原本的10倍以上,而投票与通过门槛也从“1/3以上投票,同意票多于反对票”,变成“1/2以上投票,同意票超过1/2”,11月27日台北县4名立委的罢免案进行投票,仅获得约2成的投票率,1995年1月2日北市立委的罢免案进行投票,投票更仅有8.62%,2案均因为未达投票门槛而无法通过。
  • 2003年,云林县林内乡乡长陈河山因为涉嫌贪污遭罢免,通过第1阶段门槛,但最后仍因为投票率不够高未过第2阶段门槛[5]
  • 2013年,冯光远等人发起宪法133实践联盟,对立委吴育昇提出罢免案,并通过第1阶段提议连署,但第2阶段罢免连署未达门槛而未送案。
  • 2014年,5月开始对立委蔡正元林鸿池、吴育昇3人进行罢免提案连署,其中对林鸿池、吴育昇的第2阶段罢免连署未达门槛而未送件,对蔡正元的罢免连署则顺利进入第3阶段罢免投票,在2015年2月14日投票,因投票率为24.98%不足50%,依法罢免案遭否决[6]
  • 同样在2014年,“全面罢免”于5月对立委蔡锦隆进行罢免提议连署,并于12月18日送出6322份提议连署书[7]。割阑尾计划在6月初先后对立委黄昭顺与立委林国正进行罢免提议连署。而桃园也有针对立委廖正井的罢免连署。
  • 2016年11月,第九届立法院修正罢免条文。删除罢免活动不得宣传外,罢免提出门槛由总选举人总数2%降至1%,连署门槛由总投票人数13%,下修至10%,罢免通过门槛由投票率二分之一、同意票过半,改为同意票多于总选举人的四分之一[8]
  • 2017年10月,由安定力量发起对黄国昌罢免连署通过门槛。2017年12月16日投票,总投票人数为70,924人,同意票为48,693票,不同意票为21,748票,无效票为483票,投票率为27.75%。由于未达法定同意的63,888票门槛,依法遭否决。
  • 2020年4月,由罢韩四君子发起的高雄市第三届市长韩国瑜罢免案第二阶段连署由中选会宣告通过,并于6月6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韩国瑜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遭罢免的直辖市市长[9]
  • 2020年5月,宜兰县员山乡中华村村民提出罢免村长许正东,并于7月4日举行罢免投票通过罢免。
  • 2021年1月16日,桃园市议员王浩宇罢免案通过[10]
  • 2021年2月6日,高雄市议员黄捷罢免案不通过[11]
  • 2021年10月23日,台中市立法委员陈柏惟罢免案通过。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罢免成功的立法委员。
  • 2022年1月9日,台北市立法委员林昶佐罢免案不通过。
  • 2024年10月13日,基隆市市长谢国梁罢免案不通过。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2000年后通过的委内瑞拉宪法,需以罢免选举作为罢免委内瑞拉总统的方式,取代过去由委内瑞拉国会弹劾总统的权力。2000年委内瑞拉宪法设立了罢免总统的全国公民投票制度—也就是委内瑞拉的人民能够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提前撤换总统。这样的公民投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连署才能发起。宪法的条款要求必须收集20%选民的签名才能发起罢免公投。在2004年实行过一次,但并未成功。

参考文献

  1. ^ The Recall Elections Blog: The Year in Recalls - 151 Recalls in 2011 (edited to add another recall). Recallelections.blogspot.tw. 2011-12-27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 ^ 陈朝建. 20140507有話好說:割闌尾?斬綠草?立委太爛怎麼辦?. 台湾: 公共电视: 22:00. 2014-05-07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1). 
  3.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Law.moj.gov.tw. 2011-06-20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4. ^ 4.0 4.1 高雄县内门乡第三选区的公民,首次行使罢免权,投票通过罴免乡民代表游 陈秋香。[永久失效链接],《重修台湾省通志 卷一 大事志》,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5. ^ 颜幸如、徐珮君、杨雅颖. 自治史首例 林內罷免鄉長失敗. 苹果日报. 2003-09-21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2). 
  6. ^ 蔡正元罷免案不通過 投票率未過2成5. [2015-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7. ^ 王家俊. 罷免蔡錦隆案 台中割闌尾:已達提議門檻. 苹果日报. 2014-12-18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7). 
  8. ^ 选罢法修法三读通过 罢免门槛降低、可宣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6.11. 29 自由时报
  9. ^ 韓國瑜成史上首名被罷免市長 同意票破93萬.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10. ^ 魏圣凌. 開票結束!中壢8.4萬人投下同意票 王浩宇確定遭罷免. 三立新闻网. 2021-01-16 [2021-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11. ^ 王昭月、王慧瑛. 罷捷行動失敗!黃捷留任鳳山 不同意票65391、同意票55261. 联合新闻网. 2021-02-06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