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讨论:脚注

Jimmy-bot在话题“关于同一网页参考资料不同版本的引用问题”中的最新留言:4个月前

关于注脚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用ref模板(即蓝字注脚)的页面,从页中前往注脚有时根本跳不过去,但从注脚返回页中就没有问题;而用ref语法(即紫字注脚)双向跳转都很快。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蓝字注脚的注脚名称不能用汉字? Burea Acupotter'n TALK? 06:17 2006年5月6日 (UTC)

请提供不能跳转的例子好么?推荐都使用<ref><references/>,{{ref}}我个人认为使用的空间不大,完全可以废除。— fdcn  talk  2006年05月6日10:04 (UTC+8 18:04)
李商隐就是一例。 Burea Acupotter'n TALK? 11:12 2006年5月6日 (UTC)
你的猜测是对的,{{ref}}不可以使用汉字,原因在于它使用了外部链接,而外部链接的锚点(即#后面的字串)也是UTF-8的URL编码,但维基对内部锚点使用了变形的编码。这个问题暂没有解决办法,我建议李商隐的注一与也采用<ref>,混用两种注脚不是好习惯。— fdcn  talk  2006年05月6日15:20 (UTC+8 23:20)

更新

已经更新注脚标示方法;旧方法移动到Wikipedia:脚注/模板。-- tonync (talk) 10:31 2006年7月28日 (UTC)

开条目附参考来源,增加条目长度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看看新条目,许多是侵权的内容,而一部分是广告,有许多则是短条目。侵权和广告有相应的程序处理,而短条目除了挂模板表示还没有完成之外,也要提倡写条目务必附上参考来源,如此一来增加条目的篇幅,也符合可验证性方针。

与其他语言版本作长度的比较 http://stats.wikimedia.org/ZH/TablesArticlesGt1500Bytes.htm 中文版大于2kb的条目只占14%,相近的俄文版占26%,挪威19%,芬兰29%。中文版前面的荷兰语超过2kb的条目占32%、西班牙语40%、法语30%、德语44%、日语19%。不多说,有空把条目写长一些吧,中文维基百科的平均条目长度为1200字节。只要附上完整的参考来源,条目长度很容易就突破1000字节,这也是提升百科整体的品质的方法之一。—Jasonzhuocn 2007年7月26日 (四) 07:23 (UTC)回复

现在正流行创立一些没有中立参考来源、没有知名度、没有重要性的生者小条目。— Marcus Hsu  talk  2007年7月26日 (四) 09:45 (UTC)回复
我这两天也在犹豫这个问题,遇见一个短条目是,究竟是加上reference模板还是直接把没有参考资料内容移去,然后作为小小作品处理,因为其实很多条目我觉得无法找出理论上存在的参考资料。或去我们应该定一个规则,让参考资料的问题,大于条目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参考资料的小小条目是可以删除的。—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7月26日 (四) 10:44 (UTC)回复
条目长度似乎是统计采用了新的标准,上一次统计时还是3000多,这一次只有1000多,难道是改成了字数,而不是字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7月26日 (四) 15:00 (UTC)回复
我也留意到这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它只是一时计算出错而已。中文维基百科条目中也提到条目平均长度约为3,000,在搞清楚统计数字为何转变得这样之前,暂时也不去改动吧。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7月27日 (五) 02:50 (UTC)回复
在我的贡献里面搜寻贡献纪录找出自己过去的创的条目,把过去的作品重新整理加长到平均值以上,没有加上参考来源的补上参考来源。—Jasonzhuocn 2007年7月27日 (五) 16:16 (UTC)回复

新发现的注脚分组功能

原来在<ref>和<references />都有个group属性,可以把注脚分组,像这样:

源代码:

AAA<ref group="ref">參考a</ref>BBB<ref group="note">注b</ref>CCC<ref group="ref">參考c</ref>
----
;參考
<references group="ref" />
;備註
<references group="note" />

显示:

AAA[ref 1]BBB[note 1]CCC[ref 2]


参考
  1. ^ 参考a
  2. ^ 参考c
备注
  1. ^ 注b

加了group之后,<ref>标签脚注会在对应<references />出现。但可是group属不能用汉字,如<ref group="參">1</ref>便会显示成[参 1]这样的乱码,而且不能对应<references />。

为了可以显示汉字,小弟特意做了{{MarkRefGroup}}和{{MarkNoteGroup}}先来试试显示“参”和“注”的效果,我也在这个条目做了一次白老鼠,大家看看效果如何和给点意见。—街燈電箱150號 熄灯致哀 2008年5月20日 (二) 18:37 (UTC)回复

两个字,漂亮!—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5月20日 (二) 18:51 (UTC)回复
这个功能太有用了。一点意见,不要用全文转换来实现它(会对正文处的key值也起作用),也暂不要大面积应用,还是报bug请开发者解决最好,我想,其它语种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fdcn  talk   — 2008年5月21日 (三) 03:08 (UTC+8) — 2008年5月20日 (二) 19:08 (UTC)回复
报bug当然是个好主意!奈何我不懂怎去报bugzilla…… —街燈電箱150號 熄灯致哀 2008年5月20日 (二) 20:00 (UTC)回复
谢谢告知。学习使用group。另外问题已提交Bugzilla:14216。--百楽兎 2008年5月21日 (三) 16:00 (UTC)回复
原来note和ref可分家的。YunHuBuXi 2008年5月22日 (四) 06:59 (UTC)回复
超级感谢百楽兔的帮忙!!orz—街燈電箱150號 熄灯致哀 2008年5月22日 (四) 12:23 (UTC)回复
也请加入教学到wikipedia:注脚中。Stewart~恶龙 2008年5月29日 (四) 10:33 (UTC)回复
还是等这个bug修正好才写吧。—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5月30日 (五) 17:06 (UTC)回复

造了个更好的{{refGT}}模板,日后等到这个bug修正了那就只须改模板就可以了({{MarkRefGroup}}就此暂停使用)。另教学方法也已写到Wikipedia:脚注中。—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3日 (二) 11:04 (UTC)回复

很棒的工作!个人觉得应当{{RefGroupTag}}改用{{refH}}参考内容{{refF}}方式,{{NoteGroupTag}}改用{{noteH}}注释内容{{noteF}}方式,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参数中间不能加“|”符,有些老手用参数1的方式在引用内容上也容易出现“=”符。下面的列表模板名称最好{{RefGroupFoot}}改为{{refList}}、{{NoteGroupFoot}}改为{{noteList}}。— fdcn  talk   — 2008年6月4日 (三) 01:16 (UTC+8) — 2008年6月3日 (二) 17:16 (UTC)回复
谢谢赞赏!不过用{{refList}}很容易跟{{Reflist}}搞混呢…… 还有我也曾经想过用{{refH}}参考内容{{refF}}的方式,但问题是<ref></ref>不能拆成两个模板,还不能用参数。—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3日 (二) 18:11 (UTC)回复
我试验一会儿。不行也没办法。— fdcn  talk   — 2008年6月4日 (三) 02:15 (UTC+8) — 2008年6月3日 (二) 18:15 (UTC)回复
我在英文维基上连络了开发者Ævar Arnfjörð Bjarmason,但他说Group功能不是他开发的,所以请我们连络开发这个功能的人。那么,该连络哪一位呢?--百楽兎 2008年6月9日 (一) 03:37 (UTC)回复
在Cite.php中有关group的说明是由mw:user:Lionelbrits所加入,未知他是否为开发者。—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9日 (一) 16:39 (UTC)回复

更正代码已啪上,等着在维基百科上应用它了。— fdcn  talk   — 2008年6月19日 (四) 13:20 (UTC+8) — 2008年6月19日 (四) 05:20 (UTC)回复

最好下次更新的时候能把字词转换系统的问题修好。—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6月19日 (四) 05:32 (UTC)回复
fdcn辛苦了!—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20日 (五) 18:30 (UTC)回复
搞定了:)!<ref group="注">xxx</ref>[注 1]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23日 (一) 17:41 (UTC)回复

test

AAA[参 1]BBB[注 1]CCC[参 2]

refs
  1. ^ ref a
  2. ^ ref c
notes
  1. ^ note b

我预计的错误就是,不能自动把繁简看成一个group。— fdcn  talk   — 2008年6月24日 (二) 02:57 (UTC+8) — 2008年6月23日 (一) 18:57 (UTC)回复

英文大小写也是这个情况。—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6月23日 (一) 19:40 (UTC)回复
  1. ^ 1
  1. ^ xxx

我向管理员反映这件事情

隐藏部分讨论

我只是照着人家条目将参数进行归位,就像良美建设里头有显示红字就是我更改,可是突然冒出这个人阻止我,我很气又不明白我的好心做法是哪里错,所以就回他话,但对方一直拿帮助:注脚来阻止我对维基百科进步,奇怪了,特色条目与优良条目他们的标示参数也是跟我做的一样,为何会被当成破坏? —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3:42 (UTC)回复

我认为将意见当作动员令发给40位维基人是不妥的,发在这里就足够了。--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4 (UTC)回复
(:)回应Jasonzhuocn不要转移主题焦点,你说的事是不适合在这里讲。--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9 (UTC)回复
几乎所有的条目的注脚都是附在对应的段落里,你的特色条目、优良条目恐怕是少数。由于效果完全相同,你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对跟进修改的编辑者造成困扰。加上这样的编辑增加模板使用量、增加条目长度,因此这样的编辑建设意义不大。--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6 (UTC)回复
照你所言将<ref>...</ref>参数写在内文里头也感到认同?要是条目内容是长篇大论,满满的<ref>...</ref>参数夹在句与句之间,光看就觉得眼花嘹乱了,这那能叫人家编辑得下去。--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4 (UTC)回复

122.125.136.3先生在User_talk:Kolyma内的发言,已经违反了中文维基百科的WP:文明方针。--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8 (UTC)回复

Jasonzhuocn请不要在这里发表与讨论主题无关的事,有何不满,请自己去找管理员。--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2 (UTC)回复
是这样。编辑不下去,就用en:WP:WikEd吧。--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9 (UTC)回复
先不谈违反了WP:文明方针的问题,先谈一个严重的问题,特色条目优良条目是所有条目的标准,这样的问题是以特色条目优良条目为标准才出现的,这位仁兄(暂称)所提出的问题,不是代表我们在打自己的嘴巴吗!特色条目优良条目都不是标准,那该拿哪一种为标准?那些特色条目与优良条目所标示参数的条目是不是该改正,以免这样的问题又再发生。还有您们回答之间都不空格,看的不累吗?--Honmingju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43 (UTC)回复
随便说一下,Honmingjun你还不是我见过最傻逼的人。—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3 (UTC)回复
(:)回应空格这只是小事情,如果你在意,这当然会感到累呀。--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4 (UTC)回复
Honmingjun所言来看,被称为特色条目优良条目岂不是在误导吗,因为自己被称为“特色”、“优良”,难道不能凭着他们来修正其它条目吗?--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3 (UTC)回复
那位仁兄举的例子是徐向前,就在下看到的情况,有人对此种方式提出异议。--快龙后会有期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1 (UTC)回复
<ref>...</ref>式的注释会干扰编者,但也能直观的显示注释位置;另一方式比较清爽,但不利于编者查看注释,特别是对原编者来说。如何取舍还真是个难题,建议和条目原作者沟通一下。同时期待维基官方能推出真正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这将即大方便编辑者们,相信届时中文条目有望日破一万!--玖巧仔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1 (UTC)回复
(!)意见:使用太复杂的wiki语法,可能使别人修改页面变得困难,要考虑这种修改与得出的“改善”比较是否值得。--Mewaqua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4 (UTC)回复
( ✓ )同意--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6 (UTC)回复
没错,我就是站在使用者立场去反映,因为一打开下去编辑,结果里头密密麻麻,一不小心就会被更动到不是要修改地方,光看就觉得很头疼,结果你们这些人只会看我是在搞破坏,不明白我的诉求有其正当性,如果你们一昧把我贴标签看成是破坏,我也没办法跟你们讲下去。--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8 (UTC)回复
Mewaqua请再明白地说,你说比较什么?-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12 (UTC)回复
讲成破坏可能不太恰当,但是这样的编辑确实和惯例相违背。--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5:13 (UTC)回复
我也觉得无奈呀,错又不是在我身上,是你们维基百科里头存在两种版本,有人是那样标示,也有人这样标示,然后被人说我没依照帮助:注脚行事,拜托,你们自己不统一,就不要怪我在乱改脚注,我还不是看了很多条目,最后才选择站在使用者立场下去修改,搞得好像在批斗,又不是红卫兵时代。-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24 (UTC)回复
你的修改一点问题都没有。既然有了新的注释方式,所谓“惯例”也该变一变了。--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8 (UTC)回复

一堆我经手的条目都全被撤销,这不是被当成破坏处理吗?也不是我自己在说,用不着他们讲也知道他们认为我的举动是搞破坏,可是很好笑,我看yiken从2010年 5月11日 (二) 03:44 ,一直到2010年 5月14日 (五) 11:40,这段时间里编辑了20个条目,他举动也跟我一样将脚注做注解与来源分开标示,可是却一个人也没去撤销他的编辑,这算什么?--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45 (UTC)回复

已建立Special:AbuseFilter/78以阻止在用户讨论页大量留言的行为--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58 (UTC)回复
把注脚写在后面的语法是后加的,因此Help:脚注(我认为这个不算方针或指引)没有写。--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6:04 (UTC)回复
不太明白各位的讨论,没看出IP用户对注脚的修改有何问题呀?--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3 (UTC)回复
他的编辑应当是减小了长度,而不是增加了长度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4 (UTC)回复
有人反对的是r模板。在我看r模板是wp标注参考文献的一大进步,所有正规文献写作的时候都是用的这种方式——正文注释标签加上与正文独立的文献数据库,这样做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维护。--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6 (UTC)回复
(:)回应Gilgalad君:在整个过程中,在下并未“反对”R 模板;而是认为 ref、references 语法既然符合帮助:脚注(而且还用黄底字体凸显给读者看),实不宜被任意更改而已。如果 R 模板被普遍认同值得取代 ref、references 语法,建议先写入帮助:脚注,再来作这些更改才比较合情合理。-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3:34 (UTC)回复

有两种版本,一个是将<ref>...</ref>参数写在内文里头,另一个是使用{{r|參數名稱}}写在内文里头来取代<ref>...</ref>参数,{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这么解释是否明白?--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9 (UTC)回复

我和Gilgalad的看法一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54 (UTC)回复
(&)建议书生君:“解铃还需系铃人”,事件的远因系您于2009年9月28日 (一) 02:19将 R 模板引介进入Help:脚注时,仅在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写了小小一段,而且也没有去更改该页面占极大篇幅的 ref、references 语法使用说明,因此包括在下的许多人并未查觉。其后Walter Grassroot君使用 R 模板编修徐向前条目,并获得 GA。现有122.125.136.3 君据此更改数个原本使用 ref、references 语法写注脚的条目,在下以该等语法符合Help:脚注为由劝阻,未获回应后予以回退,因而引发争议。
如果书生君认为 R 模板值得“取代”ref、references 语法,建议先依正规程序更新Help:脚注页面,让大家有所依据,以免再度引发无谓的争端;如果书生君仍然认为 R 模板只是另一个“选项”(目前Help:脚注的相关描述便是如此),建议修饰一下您上面的表达方式,否则岂不形同鼓励大家改来改去,那么维基还有章法可言吗?!谢谢!-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4:34 (UTC)回复
虽然很多人反感我在条目中编写运用大量的参考,很多人反对我使用{{r}},很多人看到我用到那么多引用觉得非常不爽。当然了,增加那么多引用,岂不是增加你们中的某些人破坏条目的难度了么?你们不是不能随心所欲在你们想恶心的条目中增加自己的看法了么?我不想绑架别人,但是{{r}}引用是作为行政员的书生在我编辑邓小平时推荐给我的,这样当时使150kb的条目大小骤然降低到130kb。书生你最好也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把{{r}}引用到中文维基,以及你的考虑。对于我而言当然没问题,我此前已经说过我编辑的某些条目已经移除我的监视,你们随便破坏,你们大可把注释删了。你们全删除或者破坏了,也大可把我编写的优良特色都拉下马,你们自然可以抱在一起弹冠相庆,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但是我在编写的时候是我亲自借到或者买到书,一页一页地校对和增加,我在尽我最大努力使得条目中的内容能够正确、恰当、充分地呈献给真正的读者。无论如何,条目你们可以肆意地整,但是整理条目中的思绪、还有编写每个条目我都阅读的十几本书,某些你们人永远都无法得到,而且在条目被破坏删除的同时,你们也割断了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该条目内容的媒介。—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6:54 (UTC)回复
另外我说一下,当我整理资料编写条目的时候,当我翻阅资料校对内容同时,某些傻逼人却讨论给我戴个“五毛”好还是什么“新国家主义支持者”好。我已经受够了某些比还小十几岁的小孩,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还做出评头论足。真是觉得恶心至极,正如维基百科的规定,条目不属于个人,跳蚤王八蛋随便破坏,我还不懂怎么和这群混蛋进行沟通。还有就是我知道维基规则,管理员要封禁不用警告,我还会回来编辑。就是想表达一下看法。—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2 (UTC)回复
(:)回应楼上不要请太冲动,并请记住善意推定的原则。我知道楼上编条目很用心,才会有这样的反应,不过我想大家也不见得都是那种为反而反的人。或许是大家对这个模板还不是很了解,在相关的方针和帮助也没看到这个模板的缘故。-祥龙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回复
没有注释的时候他们当然可以随便增加自己看法或者打压自己反对的看法;当发现自己反对的观点有注释的时候,他们当然不能随心所欲地篡改内容了。我弄到他们的痛处了,他们当然只能要么给我盖帽子,要么就说注释规则不符合维基规范。我能指望这些人渣做什么?沟通?FUCK! 引用海子的一句话,“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5 (UTC)回复
(:)回应还是请楼上不要太冲动,我也知道有些人会破坏维基,但请保持善意推定原则,不要轻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且这里没有人在向阁下你盖帽子,我想最初只是因为某些用户对{{R}}的不了解以及对方针、帮助的叙述有些误解才导致这场纷争的。楼上的发言有可能将整个讨论变质,还请多加留意才是。-祥龙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34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与这讨论的主题有关系吗?—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回复
直接回答你的看法,我支持你的做法。—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0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请不要激动,从效果上看,{{r}}和<ref>...<ref/>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人(比如我)只是不太喜欢诸如[3]:123-124这样的形式,这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习惯不太相符,在正文中加入了过多的数字。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而已,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查找出处时非常方便。蓝色的顶夸克-对撞机·气泡室- 2010年6月13日 (日) 05:08 (UTC)回复

有些人名义上打着“程序正义”的幌子,实际上干的是破坏条目、破坏协作氛围的勾当。实际上r模板的核心还是ref标签,这些人在引用H:脚注的时候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你也可以使用模板{{注脚}}、{{R}}和{{reflist}}产生同样的效果,具体请参看模板的说明文档。”--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3 (UTC)回复

(:)回应Gilgalad君:在此事件之前,在下并未看过{{R}}模板的用法,也从没注意到帮助:脚注的后半段有这么一段话(据查应该是2009年9月28日才由Shizhao君添加的),“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绝非事实,敬请收回。另外,在下诉求的重点在于 ref、references 是符合帮助:脚注的正规注解方式(而且还用黄底字体凸显给读者看),不宜任意更改。当在下看到122.125.136.3君修改铁砧山等条目的注脚方式时,立刻于2010年6月12日 (六) 21:09在122.125.136.3君的讨论页发言劝阻,但并未获得回应,反倒于21:17再度修改火炎山 (苗栗县)条目,在下随后才于21:18予以回退,以避免更多的条目被修改。如此作法若有不妥,敬请不吝指正;但扣上“实际上干的是破坏条目、破坏协作氛围的勾当”的大帽子,实令人难以承受。-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3:17 (UTC)回复
Kolyma自己都没有完全看完帮助:脚注,就让别人遵守你认为所谓“方针、指引”,而滑稽的是,你要求对方遵守的帮助:脚注已经证明他编辑的合法性以及你回退的错误。你考虑过你自己的做法么?你道歉过么?没有。你反而继续滥用自己的回退权,还警告新手。现在你还避重就轻地说一个2009年9月就已经存在的解释,你到2010年6月还没有看到,你真无辜得“惊天地泣鬼神”。你连缺乏对新手最基本的尊敬和帮助都没有,只会规避责任。真不知道你这种人拥有回退权究竟做过多少次错误回退。另外,请蓝色的顶夸克仔细看该事情,究竟是谁在伤害新手。把IP用户的十多次合理编辑都回退了,Kolyma,你真他妈的善意。—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3日 (日) 05:57 (UTC)回复
(:)回应Walter Grassroot君:您弄清楚整个来龙去脉吗?您弄清楚是新手在伤害我,还是我在伤害新手吗?您一向都用如此心态去推断别人的用意吗?您一向都这样口出恶言吗?从您的发言中,看起来您为了使用 R 模板与特殊的注脚方式遭受相当大的压力,但那与我何干?我印象中从未与您对谈过,您在指控我的版面上借题发挥,对我公平吗?
请注意帮助:脚注那一句是“你也可以使用……”,表示它只是一个选项。我的解读是:这并不代表用它取代该页面最先(应该也是最早)介绍的 ref、references 语法是合理的。在昨天的过程中,我先到 122.125.136.3 的讨论页提醒 ref、references 是符合帮助:脚注,但未获回应。见他继续依此方式修改另一条目后,才予以回退。请问这样算是“滥用”回退权吗?如果您依然坚持立场,建议不妨前往维基百科:申请解除许可权申请注销,免得让我继续为害维基百科。
至于您的其他指控,我只能回复一句:“敬请善意推定”,其余多说无益。-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8:21 (UTC)-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1:39 (UTC)回复
(*)提醒Walter Grassroot君:要扣别人的帽子前,建议先把功课做好。依据122.125.136.3君的用户贡献记录,在事件发生前,他总共只编辑了7次,其中前2次还与我无关,“把IP用户的十多次合理编辑都回退了”,实有夸大之嫌。-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8:39 (UTC)回复
(:)回应,请注意善意推定原则,这种随意推测他人念头的说法只会容易导致更多纠纷。不过这么一来便可确定{{R}}的使用并没有问题,只是可能需要向大家多多推广才是(该模板的说明几乎全是英文)。-祥龙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3 (UTC)回复
谢谢提醒。--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7:35 (UTC)回复
Gilgalad,我根本没得罪你,请你不要拐个弯骂人,这叫指桑骂槐,你大可只说后面

这些人在引用H:脚注的时候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你也可以使用模板{{注脚}}、{{R}}和{{reflist}}产生同样的效果,具体请参看模板的说明文档。”

这一段话,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如果是为了让我听进去而这样子骂人,那就免了,我会感谢你。--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2 (UTC)回复
抱歉。说的不是你。谢谢。--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7:35 (UTC)回复
Gilgalad在说反对你的人。—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41 (UTC)回复
我不管是不是误会也好,大家都累了,先去睡一觉,平下心来,再将讨论矫正回主题,各位晚安。--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43 (UTC)回复

严格地说,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r模板会提高不会用此模板的人的编辑难度。所以建议应尽快促进上面的工具栏增加使用r模板的工具。—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23:35 (UTC)回复

H:脚注只是一个技术文档,教你如何使用脚注,根本不是什么方针和指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3:39 (UTC)回复
H:脚注是从WP:脚注被更名所致,其对应页面为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footnotes)(另有en:Help:Footnotes)。—RalfXἀναγνώρισις2010年6月13日 (日) 04:33 (UTC)回复

(!)意见:如果是选择“编辑某一段”而不是“编辑全部”时,用r模板就要分两次编辑,一次是修改正文某段落,一次是修改“参考资料”一段,反而不及用<ref>……</ref>方便。--Mewaqua 2010年6月13日 (日) 04:21 (UTC)回复

真是不明白,本来一个小问题为何要跑题跑得这么远。<ref>...<ref/>同{{r}}之间在显示效果上没有什么区别,特色、优良条目喜欢用这个模板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它们注释较多,用起来方便。就如同{{reflist}}同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references> </div>之间在很多时候没有多少区别一样。将<ref>...<ref/>转换成{{r}}虽然谈不上破坏,但对于普通条目来说只能说是多此一举。蓝色的顶夸克-对撞机·气泡室- 2010年6月13日 (日) 05:08 (UTC)回复

对,其实122.125.136.3就是想为r模板正名而已。r模板不是不好,只是如果是对一个内容已经相对固定的条目说是很好,因为参考内容整理过后全都在后面。但是对于一个依然存在改进空间的条目就相当不好了,修改起来还要拉下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太支持122.125.136.3的,因为那个条目依然有改进空间。—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5:45 (UTC)回复
H:脚注只是说明cite语法如何使用,颜色标记也只是为了突出cite语法,而{{r}}模板只是对cite语法做了一个包装,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此外,站在读者角度,使用{{r}}模板后可能更有阅读体验,尤其是后面的参考文献部分会干净很多--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9:28 (UTC)回复
即使按照Kolyma的逻辑,H:脚注中的“注脚文本写在列表区”部分也写得很清楚了,{{r}}不过就是他的快捷方式罢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9:31 (UTC)回复
那么请问未来是倾向两种作法并存呢?还是倾向使用“注脚文本写在列表区”(或直接使用 R 模板)以取代传统作法呢?如果是后者,建议在H:脚注的一开头就说明清楚,而且最好将两者在文章中的位置对调。我认为游戏规则讲清楚最重要,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议。-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1:35 (UTC)回复

我是122.125.136.3,综合上述,整理如下

{{r}} <ref>...<ref/>
优点 由于内文与注脚是分开,故无内文与注脚夹杂,易于看出编辑的地方。 易于看出每个注脚位置。
因为是与内文放在一起,因此只需要找出准备增加注脚的位置即可直接编辑( 相对也是缺点 )。
缺点 难以一眼看出每个注脚的位置。
修改不便,必须找内文与注脚来对应才能修改。
由于内文与注脚是夹杂,故有不便于编辑之处,尤其以条目是大量的内文,在编辑是甚为明显。

---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05 (UTC)回复

附加说明,上面整理出来的表格可知道一件事,就是{tl|r}}与<ref>...<ref/>两者彼此间优缺点,其正好是互补关系,也就是A的缺点就是B的优点,相对B的缺点正是A的优点。---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34 (UTC)回复

(?)疑问楼上的表格是不是把内容放错格子了?例如像{{r}}的缺点那一格似乎是<ref>...<ref/>的优点内容-祥龙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09 (UTC)回复
(:)回应感谢提醒,已修正-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30 (UTC)回复
{{r}}和<ref>...<ref/>如果引用是网页或者新闻,那么从条目大小、还是条目的表现上亦无明显差异。但是如果引用的是带有页码的杂志和书籍,那么从编辑者角度上,只要在条目中表明不同页码即可,非常便于那些运用书籍、打算长期改良某条目的编辑;从维基百科自身角度,每增加一个同书异页码的来源,{{r}}就比<ref>...<ref/>省上200字节左右(如果是30个同书异页码,那么就省下6000字节,以此类推),{{r}}的优势自然非常明显。当然从读者角度,很多人不习惯有页码插入正文的(虽然美国的APA\MLA标准书写格式都是这样的),这取决于个人的阅历和专业习惯。举三个例子,我在汶川大地震条目中,运用的是<ref>...<ref/>,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因为暂时没有系统的专论,新闻和期刊则为主要,且因表述分散,普通的ref是最好选择;我在邓小平条目中,运用的是{{r}},因为一些巨著比如《邓小平文选》,我是不可能一天读完,只能在两个月内,看一点补充一点,{{r}}则是最方便的;我在涂尔干条目中,运用的是{{reflist}},因为条目的基础是我以前的书籍阅读和笔记,我可以一次性整理出来。所谓的注释本身就是方便编辑者,方便读者,以及保护维基条目质量。条目选用某种,完全应当是自由裁量的标准,是依条目具体内容和题材而有所选择。把选用某种注释当做破坏的理由而进行回退,才是别有用心人的干的事情。—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4日 (一) 08:10 (UTC)回复

仅ref注脚显示:

条目内码 <ref>...<ref/>
<ref name="...">...<ref/>
脚注内码 <references /> 也可改用{{reflist}}

范例条目:很多条目可见此用法,是目前最常见且常用。

ref与note两注脚分开显示( 第一种 ):

条目内码(注释) {{noteTag|1=...}}
条目内码(参考来源) {{refTag|1=...}}
脚注内码(注释)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Foot}}</div> 使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div>是为了使字体变小,若去之,则与内文字体相同大小。
脚注内码(参考来源)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noteFoot}}</div> 同上( 省略说明 )

范例条目:炉石塘

ref与note两注脚分开显示( 第二种 ):

条目内码(注释) 略(与第一种相同)
条目内码(参考来源) 略(与第一种相同)
脚注内码(注释)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noteFoot|refs=<ref name="...">...</ref>}} 使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div>是为了使字体变小,若去之,则与内文字体相同大小。
脚注内码(参考来源)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Foot|refs=<ref name="...">...</ref>}} 同上( 省略说明 )

范例条目:白眼塘 (澳门)

第一种与第二种不同是在于:前者是同于<ref>...<ref/>,直接放在句子里;后者是注脚集中在{{refFoot|refs=這裡}}。

122.125.136.3开启本讨论是看到这种用法:

条目内码 {{r}}
脚注内码 {{reflist|refs=<ref name="...">...<ref/>}}

范例条目:邓小平

我把H:脚注整理出来成四个表格,其实122.125.136.3提出只是为了将{{r}}取代<ref>...<ref/>,这样的简化,实际上显示效果仍是一样,这个简化只有打开编辑才看得到内码,从编辑历史可知其差别,若有人计较条目的字节大小( 计较那人想法,我猜应该是为了新条目推荐 ),其不然是可不拘这种小节,这也就是会出现有人阻止122.125.136.3这种编辑了,人家看到只是位置换掉或者是内码简化了,122.125.136.3说是要使其之易于编辑而不会眼花缭乱,这只是为了让编辑的人容易下手去增加脚注,不会为了找出放在那个句子的苦寻,这也是合理的考虑,但未必什么条目都这么做,就Kolyma所言,我想他意思是指你这种做法应用在篇幅不大的小条目,似乎是杀鸡用牛刀,就如同蓝色的顶夸克所言,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做法,讲到这里就不难看出为何你被人视为破坏了。另外,翻阅你的对话页,就依蓝色☆枫叶回复给你的意思,我想他也认为直接将<ref>...<ref/>放在句子里是正规的做法,如果你用心点的看上面的讨论,就可以知道为何会有人站的立场是同于蓝色☆枫叶,你想的容易编辑,相对也是带来困扰,凡事都有一体两面,没有一个绝对的平衡点,这种要求对维基百科似乎有些强人所难。-61.225.80.199 (留言) 2010年6月15日 (二) 15:36 (UTC)回复

你们认为这需不需要修改帮助:注脚?

这一则讨论是时候该结束了,所以提交至此,询问各位,看是否有必要去修改帮助:注脚,请过目。—122.125.136.46 (留言) 2010年6月14日 (一) 16:26 (UTC)回复

修改什么呢?又有新的功能出现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5日 (二) 04:18 (UTC)回复
不需要修改,难道只因为这一则讨论不足以支持?还是说,继续给它乱下去呢?“它”并不是指我,是讲讨论里头提到的争议或使用上缺陷。—122.125.61.29 (留言) 2010年6月15日 (二) 10:20 (UTC)回复
应该新建一个格式指引。--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5日 (二) 10:50 (UTC)回复
刚才我在阅读条目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我不熟悉{{r}}模板,因此以下我用来自mediawiki cite扩展本身的语法叙述):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name="n" />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ref name="n" /> Excepteur sint occaecat cupidatat non proident, sunt in culpa qui officia deserunt mollit anim id est laborum.<ref name="n"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ref name="n">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references>

如果这样写的话,即使上面的一些段落被移除,对加入的参考影响也不大。然而: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name="n">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ref name="n" /> Excepteur sint occaecat cupidatat non proident, sunt in culpa qui officia deserunt mollit anim id est laborum.<ref name="n"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但如果这样,一旦第一个段落被移除,后面的段落引用的内容就没了。而删除第一个段落的人,常常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6日 (三) 03:31 (UTC)回复

请管理员移到VPM。--达师147228 2010年6月16日 (三) 10:23 (UTC)回复
没有必要制定强制性的规范。愿意用ref标签就用ref标签,愿意用r模板的就用用r模板,本来这几个方式就可以共存,编辑的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编辑风格。如果有人愿意抽空用reflist或者references整理参考文献,那是更好不过的事情。--Gilgalad 2010年6月17日 (四) 19:05 (UTC)回复
(+)支持,两者完全可以自由选择。-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8日 (五) 03:35 (UTC)回复
(+)支持。在下也认为两者完全可共存。如在个别条目中确实造成了很大麻烦,则可适当修改。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出现Liangent所说的问题,也会很快被发现而改正的。—蓝色☆枫叶拉呱 2010年6月19日 (六) 05:06 (UTC)回复
但是删除少了(脚注在最后忘记删了)比删除多了(我前面提到的情况)容易修复。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20日 (日) 14:33 (UTC)回复
(+)支持:应该允许编者选择自己习惯的脚注方法,而且应该尊重之前的编者,不要特意将其全盘修改掉。--快龙后会有期 2010年6月20日 (日) 10:40 (UTC)回复

是否应该统一注脚位置

现在中文维基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标注整句的注脚的位置,一种是标在句号或逗号内(如“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1]。”),另一种是标在句号或逗号外(如“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1]”)

特色条目中也出现了这个使用上的分歧。使用中文的编辑者自己创建的条目(如邓小平起锚 (口号)唐朝等)第一种标法,而翻译自外文的条目(如病毒威廉·莎士比亚美国等)往往用第二种标法,有的特色条目甚至两种混用(如超新星等)。

我听说以前曾组织过一次投票但后来不了了之。是否应通过讨论并再次投票选定一种用法,从此消除以上分歧?--I.R.A. 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03:29 (UTC)回复

我的意思是是否要统一。如果帮助:注脚规定要放在句号内的话,是否应将所有名字空间的放在句号或逗号外的注脚都改过来?--I.R.A. 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09:53 (UTC)回复
我觉得在条目内文要统一使用,但不应将全域所有条目的用法都统一到任意一种,应视乎条目编者而定。H:注脚那个“规定”不知何时加入,正正扼杀了编写上的弹性。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10:35 (UTC)回复

昔日讨论

--Mewaqua 2011年2月7日 (一) 10:49 (UTC)回复

感觉ref name造成编辑不便

虽然<ref name="XX" />使编辑者当时感觉界面比较简练,但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 条目在以后(由他人)编辑时,如果原始的参考资料被移除了,那么一堆使用<ref name="XX" />的出错。
  • 拆分条目时,也容易使参考资料出错。
  • 想从这个条目中复制某个 ref 的具体信息(用于编辑其他条目)时,遇到<ref name="XX" />非常火大,因为还要去慢慢找出处。

总之我觉得<ref name="XX" />只不过使得编者爽一时,他人对这个条目后续处理时就辛苦了。而用{{r}}呢又割裂了正文与脚注(我觉得违背多数人的编辑逻辑),同时也没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而且name="XX"都是自己起名,有时很莫名其妙...

请教有何比较好的编辑方法。-- 豆腐daveduv留言 2012年8月22日 (三) 23:12 (UTC)回复

可参考天卫二这种格式,虽然个人觉得仍然一般。--CHEM.is.TRY 2012年8月23日 (四) 00:10 (UTC)回复
还行吧,我是Ctrl+F直接查找的……--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8月23日 (四) 01:21 (UTC)回复
<ref>url</ref>党笑而不语--Fanglongzong(╯3╰) 2012年8月23日 (四) 08:39 (UTC)回复
一般修葺的较好的(在英文和日文)都使用<ref name/>+{{reflist|ref=}}来处理参考注脚的,如果怕有漏,就把后面的参考列表全复制掉,缺的再全篇找一次——路过围观人士 2012年8月23日 (四) 01:39 (UTC)回复
在<references/>里面放<ref>的用法是后来加的。其实当时删除某个参考资料的用户应该负责看看编辑后的样子有没有出错。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23日 (四) 05:51 (UTC)回复

实话说<ref name="ref名">还是挺好用的,至少出现重复参考本身就很奇怪,哈佛式脚注也值得一用.还有我觉得对条目做大改动的时候至少应进行一次概览,尤其是要注意一致性,多预览多留意吧. - Dr. Cravix ♬La Pluie 2012年8月25日 (六) 10:35 (UTC)回复

(!)意见:为什么使用“割裂了正文与脚注”的<ref name="" />或者{{r|xxx}}和为什么使用div+css进行网页布局的原因异曲同工,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开。每次编辑时看到一堆注释内嵌在文章中就火大,看不清哪个是正文。找不到ref在哪里有ctrl+F,出错有红字和过滤器,反倒不是大问题。最不便的是哈佛式脚注,不仅要费力找书目,而且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例)某脚注说出自Cravix 2012,但是后边书目里根本没有这位作者。这种情况既没有红字也没有过滤器,很难发现。--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2012年8月27日 (一) 14:00 (UTC)回复
注脚是内容不是表现形式。尽量使用DOI引用可能能部分解决问题。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27日 (一) 15:41 (UTC)回复
拆条目不经常发生吧...而且一般都是有经验用户执行,应该会注意到的。不过有时候误操作的出错提示的确是挺烦人的....-- 2012年9月6日 (四) 06:10 (UTC)回复

问:ref的标签问题

关于: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references/标签,我一直想知道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蓝雪留言2012年11月16日 (五) 16:59 (UTC)浅蓝雪回复

因为你没有根本没写references啊![1]这个东西要自己写,不会随着你写ref时自动跑出来的。我也曾经因此被机器打枪而不解--克劳棣留言2012年11月16日 (五) 17:48 (UTC)回复
  1. ^ 请注意我这段留言的维基码是怎么写的
ref相关的注释语法和模版,我以前花了很多的时间学习,才看懂那些参数分别所代表的意思。不用急,慢慢依样画葫芦试着用一用、改改看,也是可以上手的。加油。--章安德鲁留言2012年11月16日 (五) 18:09 (UTC)回复
@克劳棣大:不要忘记 <references/> 那个最重要的“ / ”,害我刚刚要帮章安德鲁大手动签名...tntchn 对话 · 贡献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5 (UTC)回复
總之,如果裡面有 <ref> </ref> 包起來的,記得在裡面放上 <references/> 或 {{reflist}} 讓 <ref> </ref> 裡的東西可以列出來,千萬不要忘記 <references/> 裡面的「 / 」喔。tntchn 对话 · 贡献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9 (UTC)回复
其实我并没有忘记"/",而是我以为可以省略而没有差别,今天才知道原来<references>后的所有东西都不会显示出来。克劳棣留言2012年11月17日 (六) 08:42 (UTC)回复
我倒觉得以读者思维来看,打开编辑页,看到内文密密麻麻如蚂蚁般挤在一起,这种中文内容还挟带英文一堆内容码,比如<ref></ref>里头放着一堆{{cite news|url=網址|title=標題|page=頁數|author=作者|publisher=出版者|accessdate=2012-11-17查閱|language=zh|date=2012-11-17}},光这一个是还好,当内容一多起来,那么这些内容码就看起来多到很头晕,说实在地,这种硬要将来源做制式处理也只是为显示整洁罢了,编辑功能却不太具人性化,倒满佩服那些手上一写就使留下数万字元,甚至超过十万字元的编者们,从首页随便点一个页面来看就很容易找到这种好几万字元的条目,很好奇地问你们,难道不会因为条目输入庞大的内容而感到手酸肩颈疼吗?--36.232.221.189留言2012年11月17日 (六) 11:41 (UTC)回复
长篇条目请爱用模板:reflist将所有的ref整合到最后,内文只要用模板:R或者<ref name="" />。--Reke留言2012年11月17日 (六) 12:00 (UTC)回复
ProveIt很方便的--lavixcanvas RED - Taylor Swift T-Swifty<3 2012年11月17日 (六) 12:09 (UTC)回复
我虽然开过ProveIt,但是不懂用。-- 贡南犬 2012年11月18日 (日) 08:17 (UTC)回复
@克劳棣:在XML中,“/”代表“结束”的意思,没有它就没有结束,所以后面的东西都会被认为被包在 <references> 里面。tntchn 对话 · 贡献 2012年11月17日 (六) 12:26 (UTC)回复
┌──────────────────────────┘
大概明白了。。我再试试叻--浅蓝雪留言2012年11月17日 (六) 13:31 (UTC)浅蓝雪回复
回上面IP:岂止手酸肩颈疼,头都痛,有时连心都痛。总有些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Oneam 01:00 AM留言2012年11月18日 (日) 06:11 (UTC)回复
tntchn君:那为什么<br>與<br/>就没有差别?(所以我才以为references/也一样可以省略)克劳棣留言2012年11月18日 (日) 12:17 (UTC)回复

相较于台湾大百科全书就简单多了,只要将文字输入稿中,再传给评审后,等待通知即可,中途不必动用到任何代码或内容码源,对编者而言,维基百科界面操作也是种困扰,说不定对某些人而言也算是阻碍,不知道下一个十年的维基百科,是否还会处于“缓慢进步”?当然我不会说原地踏步,因为我没十年一直待在这里。--36.232.214.101留言2012年11月18日 (日) 15:34 (UTC)回复

没办法,MW的编辑器是开放性编辑器,可以加装插件来扩展功能,但这也意味着由于开放,不能每个插件功能都提供所见即所得功能,如果像百度百科的功能模块是内建性的,完全可以在编辑器上实现所见即所得,但wp暂时不行(至少wikia的编辑器好像有一定程度的所见即所得),暂时维持为代码编辑模式,MW官网一直在做所见即所得编辑器开发,但进度你看下就知道了,最近才把IME输入问题解决掉,还只是实现所见即所得功能,还没包括页包含(即模板)和插件的所见即所得实现,你说进度有多慢?其实肯花功夫看一下大部分编辑代码指示,或边用边学,基本可以够用的(主要模板太多了,只能多参考现成的,学着用)——Sakamotosan 2012年11月19日 (一) 13:34 (UTC)回复
克劳棣:br 是HTMLXHTML里都有的语法,HTML跟XHTML的差别就是前者较灵活,后者参照XML标准较严谨,由于HTML比较灵活,所以直接打 <br> 就可以了,當然打 <br /> 也可以,瀏覽器都看得懂,而XHTML比較嚴謹,跟XML一樣任何標籤都需要有「 / 」作結尾,所以用XHTML就一定是 <br /> 而不是 <br>,但基本上所有的瀏覽器都支援HTML,加不加沒有太大的關係。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标准的XHTML中「 / 」前面是需要空一格的,所以事實上 <br/> 也是錯誤的語法。
而 references 這個標籤又比較特別了,它既不是HTML或XHTML的語法,這種情況通常都是是用XML來解析語法,前面說過,XML的任何標籤都需要有「 / 」作結尾,所以照理講 <references>(內容)</references> 這樣也是通的,總之「 / 」在XML裡就是需要就是了。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9日 (一) 10:28 (UTC)回复
说到这些代码,有时候新进或IP用户常常不明就里的把代码或模板砍掉了,或是写错了就丢在那里……--全无尊严先生留言2012年11月19日 (一) 12:07 (UTC)回复
说是技术,对熟练或资深的用户而言就不算是技术,相对地是对新进或IP用户而言就是很有难度的技术,所以常会不熟悉操作下或者忽略小细节,容易就显示红字一堆乱七八糟警告讯息,往往又不知怎么修正,或者自己找就一直看不出代码哪里有漏填或误写,于是有人为了怕麻烦就丢著不理,因为密密麻麻之中找出bug是很伤眼,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做程式工程师,找bug这档事还是建议系统要去自动将侦错之处选出来,并提示给编者是哪里环节或位置是操作错误,因为楼上有用户就说了,维基百科是开放给大家用的,当然要用大众角度走入人群,所以系统人性化操作是一定要的。--36.232.219.23留言2012年11月20日 (二) 15:39 (UTC)回复
但是wikitext的大部分地方是“没有任何代码是错误的”,通常认为的错误只是“无意使用了另一个功能”。Liangent留言 2012年11月20日 (二) 15:59 (UTC)回复

关于脚注

我使用的如: “<ref>”、 “{{Reflist}}”、“
[注脚群组 1]”;都如这样:如输入<ref>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ref>显示<ref>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ref>、
[1]显示[2]都不能正常标注脚注,请问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与上面那个“后台设定有问题? ”一样似乎是新首页上线后才出现的。 ♦ 二十八星宿 ♦留言2013年5月31日 (五) 11:04 (UTC)回复

special:永久链接/26727902,正常——Sakamotosan 2013年5月31日 (五) 12:42 (UTC)回复
太奇怪了为什么在您那里是正常的? ♦ 二十八星宿 ♦留言2013年6月1日 (六) 05:15 (UTC)回复
问题仍然存在,不只脚注,很多地方都出问题,基本上问题就如上述,原本文字前会出现不明程式码(非专业人士无法确定,只是猜想),看样子是想做什么功能(好像是自动添加连结),但是失误了?风鸣留言2013年5月31日 (五) 15:38 (UTC)回复
给个出这个问题的实例。乌拉跨氪 2013年5月31日 (五) 15:41 (UTC)回复
请截图——Sakamotosan 2013年5月31日 (五) 23:51 (UTC)回复


今早又出现了,已截错误点截图--风鸣留言2013年6月1日 (六) 01:28 (UTC)回复
列明版本号,如,[{{fullurl:index.<a class="ktg6us78hf8vdu7" href="javascript:void(0)">php</a>|diff=26732475&oldid=26729349}} 找到了],感觉好像使用了所示即所得编辑器造成,还是用了某些错误的转码工具?从差异来看,好像加入了<a class="ktg6us78hf8vdu7" href="javascript:void(0)"></a>——Sakamotosan 2013年6月1日 (六) 02:29 (UTC)回复
User:风鸣看似没有使用VisualEditor,请提供当时使用的编辑工具的清单(如可以提供的话)以便调查。-HW 2013年6月1日 (六) 03:00 (UTC)回复
WIN7 谷歌浏览器,就这样,没有其他工具--风鸣留言2013年6月1日 (六) 03:37 (UTC)回复
对了我在“后台设定有问题? ”上所说的问题可在special:永久链接/26786842看到。♦ 二十八星宿 ♦留言2013年6月1日 (六) 05:06 (UTC)回复
绝对是你的编辑工具有问题,我的对话给你改写了,请清理干净你的浏览器或其他代码转换工具——Sakamotosan 2013年6月1日 (六) 05:29 (UTC)回复

it:Wikipedia:Bar/Discussioni/Stringa ktg6us78hf8vdu7 che appare nelle voci, 最后一句话。Liangent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8:38 (UTC)回复

意思是有扩充套相冲?不过他没有讲是哪一个啊。。。。。。,已清理工具,等下来试试看还有没有问题--风鸣留言2013年6月1日 (六) 09:14 (UTC)回复
原文提到了,Facecons。Special:AbuseFilter/165Liangent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9:20 (UTC)回复
  1. ^ 注脚文字

关于{{refbegin}}/{{refend}}嵌套{{reflist}}的问题

User:Jarodalien最近一直在用{{refbegin}}/{{refend}}包围{{reflist}},使参考文献显示为双重加小字体。我已经指出如果他喜欢看这种字体就应该自定义css,而不是错误使用模板。我将一些条目恢复正常,他撤销了我的编辑,在另一名编辑回退后,他又继续将这个编辑也回退掉[1]。在这之前也有多名编辑指出过同样的问题,但他依然如此。请问是否有必要从技术上阻止此类的编辑?--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02:32 (UTC)回复

按照破坏处理,并继续指出可以自行定义自己显示的CSS样式。——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7日 (一) 03:21 (UTC)回复
最好能说明一下如何自订CSS。—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03:33 (UTC)回复
en:Template:Reflist。--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03:48 (UTC)回复
我也有移除过刘嘉所加入的多余{{refbegin}}/{{refend}}模板,因为字体太小实在看不见,但即刻被撤销。我再反撤销后,就没有再被反反撤销了。Refbegin/end模板是用来把正常大小字体改为Reflist所用的小字体,而不是把小字体再变小。既然社群不少人已提出异议,所以希望刘嘉可以尊重大家的意愿,使用通用的参考格式。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7日 (一) 06:36 (UTC)回复
采用某类注释方法是编辑的权利,既然Jarodalien君是一系列条目的主编,他这样编写自然有他道理。{{refbegin}}/{{refend}}另一个功能是将参考文献与注释分开的编辑,适合撰写超过50K的大型条目中,因为当点击注脚时,会自动链接到相应的书籍或资料。降低注脚字体以保证文章不会被过大的注脚占据篇幅,这个目的无可厚非。高阶的编辑当然会根据条目类型,选择采用不同的ref方式,比如R或者Refist。

只是未料到一位勤勉的编辑,在自己创建条目上所做的修改,还被人称之为“破坏”。只能恭喜User:Jarodalien君开垦的土壤中又招致了蛆虫,看来兄台又得改弦更张、编辑更冷门的条目类型了。--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08:05 (UTC)回复

滚,少火上浇油。因为{{refbegin}}/{{refend}}本身的设计就包含了{{reflist}}的设计理念,重复使用就会造成嵌套。根本没这个需要,这位编辑大概为WP做了不少不错的编辑,但大概还没搞懂这两个模板的使用和编辑规范,大概不愿意改变不应该有的习惯,大概有人说得太重,大概有人在借着小小问题就大立分裂之道。——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7日 (一) 08:17 (UTC)回复
在阁下尚未染指中文维基时(2010年初),敝人与其他编辑在撰写条目中,尚无{{reflist}}。2008年底此前,维基甚至条目咸有来源,最初我们是采用<references />开始,后因字体过大,采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缩小字体,这也成为维基定式,写入维基工具栏的“参考文献区”。此后采用{{refbegin}}/{{refend}},是指单纯一些翻译英文维基条目中,学术化的要求采用大量引用来自某一或几本书籍,而进行的有规律的整理。2010年,中文维基引入{{R}},用于减轻文章过度引用所导致的字数太多,但是由于阅读习惯不同,一直没有大方面推广。2011年左右,由于模板限制解除,{{reflist}}出现,用于取代此前的“<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而{{refbegin}}/{{refend}}/{{R}}继续保留,用于不同类型的条目编写。
敝人解释这些,是让其他编辑了解一下历史,不要被所谓“大家的意愿”误导。当然,对于那些不会编辑、只懂得侮辱咒骂资深编辑的人而言,想必是毫无意义的了。或许把每一位维基主编排除打击出维基,才是他们对中文维基百科最大的贡献。--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0:14 (UTC)回复
如你这般利用问题做别处文章的做法才令人失望。解释就解释,不要夹杂私货,更不要妄自尊大。--Zhxy 519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10:30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我的意思是Jarodalien使用“{{refbegin}}{{reflist}}{{refend}}”这种双重加小格式。即使在没有{{reflist}}的时候,也没有“{{refbegin}}<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refend}}”这种双重缩小用法吧。事实上我已经给刘嘉解释过{{refbegin}}/{{refend}}是包围General Reference,但在我解释完后,我的编辑就被旋即回退了。他对双重加小唯一解释是,他觉得双重加小更好看。--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11:13 (UTC)回复
User:Wangxuan8331800君,很早以前维基似乎对“小号”和“下标”的大小都有争议。维基选择何种索引模板,至今尚未形成共识;以往数年的编辑讨论我也参与不少,最终分歧强烈,注释各类议案全盘流产。这些经历使得我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敝人创建万余条目,绝大多数也采用{{reflist}},从编辑风格上我赞同阁下。然而,他人条目风格如何编写,我亦深表理解;如若别人强行干预敝人条目,一时半刻,我也做不到“欣欣然接受”。还望阁下能够换位思考。刘嘉兄为人宅心,全天忙于编写、远离争议,如若对方换成苏州兄、腾博士或维基皇帝,阁下不也自讨苦吃?至于动辄背后申报VIP将对方封禁,毕竟不是君子所为,还望阁下以后慎行。设想,如果主编因自己创建的条目编写被封,对申报者、创建者和执行者而言,总不会是一件美事吧。--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4:28 (UTC)回复
@Walter Grassroot:躺枪。。。其实我极少就格式问题与人发生争执,因为我本人对格式这类技术活不太明白,基本照搬他人。——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4月8日 (二) 02:33 (UTC)回复
即使在我之前,已经有多人就此事提醒过Jarod,连同我至少三人提及此事。唯Jarod将“没有规定”视为“明文允许”,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视而不顾,我想这对于讲求协作的wiki理念并不是件好事。我一直期望能做出杰出贡献的编辑在编辑以外方面也应该为榜样,但如他这几日在WP:GAN的一些言论,可能我的确对他的期望太大了。另外,我在提报前已对刘嘉声明我会考虑提报破坏,且无意亦深知无人会去执行封禁。--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14:59 (UTC)回复
各家自扫门前雪吧。Walter Grassroot先前的回复有一点情绪化,但他在上一段的见解(4月7日14:28 突然换了语气,变得像管理员一样,有点不习惯 =.=)提到的“换位思考、自讨苦吃”值得深思。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4月7日 (一) 15:05 (UTC)回复
假使“各家自扫门前雪”,此事就根本不会发生了。这些提议者所针对的,全部是User:Jarodalien自己从零创建、完善、翻译的优良条目和特色条目,而非他修改这些提议人所创建主编的条目。如果大家说我是“夹杂私心”,那么就算是鄙人“以小人之心,度诸位君子之腹”了。鄙人对很多维基管理员的尸位素餐、虚以委蛇、趾高气扬已经深恶痛绝,绝不会同这些官僚媾合。告辞。--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6:34 (UTC)回复
其他编辑当然可以(也理应)去阻止一些错误格式在wiki上出现,并无不可。另wiki好像没有"主编"一说?"他人条目"一说我恐不能接受。--Temp3600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17:28 (UTC)回复

大家还是就事论事,争取在字体大小上取得共识为好。—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16:01 (UTC)回复

不就是参考文献字体大小的问题吗?我觉得只要大不超过正文字体,小不让人觉得眼花,都可以接受。另外,据我的理解,对条目重要编辑者的尊重应该主要在条目内容方面,因为主编在这方面一般来说有更深入的思考,所以对条目不是很专精的其他编辑在进行重大改动之前有必要和主要编辑者沟通,避免无谓的冲突。不过,在格式、尤其是字体这种涉及到所有用户观感的问题方面,最好照顾照顾大众的感受。总之,不是什么大事。--Gilgalad 2014年4月7日 (一) 20:58 (UTC)回复
简单的字体大小问题被岔开去做了文章,希望可以拉回来以事论事地讨论。如果拿着方针来说,这件事应该可以套用WP:RULES当中的一句:“逐渐演化出的常规或惯例。将方针正式化的观点已在互助客栈、邮件列表、以及相关的条目对话页上彰著广告,持续合理的时间,并且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已经妥善处理。”绝大部分条目目前要么使用旧有的<references />,要么用{{Reflist}},应该可以当做“逐渐演化出的常规或惯例”。现在正在客栈讨论,只要妥善处理反对声音就可以写入格式手册了。据上面的讨论,似乎现在只有Jarod是反对者,就连User:Walter Grassroot也只是对维基百科的运作发发牢骚,实际在参考模板的使用上是符合现有的惯例的。(希望没有解读错你的观点)双重嵌套、双重小字体已经踏出了个别编者风格间的差异了,而是已经涉及到条目的可读性。
需补充的是,User:Temp3600没错,条目从不会“归属于”任何个别编者,无人有权利防止别人更改他的条目的任何部分。相信这里每个人都对Jarod的巨大贡献是深表钦佩的,而因他的编辑所延伸出来的小问题,有人因此发起讨论,绝不是也不应该看做是对某位编者任何程度上的攻击或否定。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7日 (一) 22:54 (UTC)回复
  1. 建议要是还没有试过的现在试一下看看,这样框起来,是不是字体就小得让你自己觉得实在看不清楚,无法接受,有必要去禁止他人用这样的字体;说会造成技术问题的,请拿出一个现有的例子做为证明;
  2. 如果的确无法接受,引起公愤,令人深恶痛绝,那通过共识达成规则写入手册甚至说就是不准用,用了永久封禁都肯定没问题;
  3. 很多人喜欢拿条目的所有权说事,只要我不认同他们的某一种编辑就是霸占条目,反过来,他们怎么样都不可能算,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编辑,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嫌疑;
  4. 如果要自称是“大家的意见”,只有怎么样的,没有怎么样的,以致于他人是怎么样就是破坏,那我认为,请你拿出这是“大家意见”的证据并不是过份的要求,所以在有以上第二项达成以前,这说来说去也只是不同个人的眼光和习惯问题,是有人非要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达成一致,想要一统江湖,想要从北极熊管到帝企鹅;
  5. 反正打了这些,就把你以前的一起回复:你要求我“原创”条目,说我就这样翻译,代表不了维基百科的“最高水平”。只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代表”什么最高水平,我想做的只不过是尽可能快地增加质量相对OK条目的数量;

吵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伤害对方来满足自己,所以题外话:看到你所说的某些话,我很高兴让你表现出了自己恶的一面。--刘嘉留言2014年4月8日 (二) 02:20 (UTC)回复

早恶过了,而且还不止一次……--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8日 (二) 02:28 (UTC)回复
可以把实际的效果在这里重现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太小,征求一下意见。—Snorri留言2014年4月8日 (二) 02:36 (UTC)回复
这个问题我也是最近排版更新后才注意到,一开始还以为是排版更新造成的,后来才发现是不当使用模板把字体缩小了两次。字体太小了,真的是看不清(英文还勉强,中文真的是太挤了),如果这也称得上是好看,那真的是没话说了(除非自己的浏览器放大了好几倍字体)--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02:51 (UTC)回复
无论是{{refbegin}}/{{refend}}或{{reflist}}都有将字型缩小约90%的效果,所以嵌套两次就变成约81%的大小。如果特定用户习惯比较小的注释字型就应该透过CSS去调整,使用模版嵌套很无意义(要吗就直接把模版字型设定成81%不就得了?)审美观与阅读习惯因人而异不可能找到一个人人都100%接受的格式,但整个中文维基整体上的格式统一远比个人的审美自由重要得多,所以强制设定一个人人都需遵守的格式规则还是有必要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创建一个条目并不代表这个用户就拥有这个条目。维基百科不是用贡献程度来定义一个人的权力大小的地方……--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4月8日 (二) 02:56 (UTC)回复
User:Jarodalien,我们应该按照制定方针的正规讨论途径,理性地解决分歧。就是字体大小的问题嘛,应该很容易解决的。对于有关封禁、指责破坏等言论,我认为和当下的问题毫无关系,你也不须放在心上。大家提出如此的疑惑,是因为双重嵌套参考模板确实是全所未见之风格,你作为最先使用者(未知有否前人),有责任向社群解释新格式的优胜之处。我很欢迎方针、格式向好的改变,但这须先通过社群讨论。不过,无论参考字体是否应该缩小,都应该直接更改{{Reflist}}、Refbegin/end等模板,而不是用双重嵌套的方法造成不必要的格式不统一。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8日 (二) 03:16 (UTC)回复
  • 现时直接使用<references/>即会产生90%大小的参考文献,
  1. ^ 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
  2. ^ 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

并非必须

  • 使用
    <references/>
    不会双重缩小[2]
  • 可以类似地把

改成不进行双重缩小

  • 虽然如此,这更多的是社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用户可能通过<div style="font-size:90%"><references/></div>再次手动缩小文字
需要以上修改吗?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8:11 (UTC)回复
{{refbegin}} {{reflist}} {{refend}}会导致双重缩小,没必要因为照顾某人的写法而修改{{reflist}}。——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09:09 (UTC)回复
这样的话,既然<references/>已经缩小了字体,就没必要在这些模板里再次设定字体大小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09:01 (UTC)回复
现在模板都没设定字体大小,reflist加一个reflist的类,refbegin/refend加一个refbegin的类,<references/>本身是有references的类,然后都是靠MediaWiki:Common.css调整的大小(以上为某次从enwiki更新模板时调整)。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9:21 (UTC)回复
贴相关代码,<references/>的ol其实用到ol.references,reflist用reflist,refbegin用refbegin
#//bits.wikimedia.org/zh.wikipedia.org/load.php?debug=true&lang=zh-cn&modules=skins.vector.styles&only=styles&skin=vector&*
ol.references, div.reflist, div.refbegin {
    font-size: 90%;
    margin-bottom: 0.5em;
}
div.refbegin-100 {
    font-size: 100%;
}
div.reflist ol.references, div.refbegin ol.references {
    font-size: 100%;
}
div.reflist ol.references {
    list-style-type: inherit;
}
根据由此推得,reflist和refbegin共用应该导致字体缩小了两次(因为DOM结构变成div.refbegin还包裹了div.reflist,这两个分别算了两次90%),单独使用才会没问题的。——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09:37 (UTC)回复
所以div.refbegin ol.references后面加一个, div.refbegin div.reflist就完事。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10:19 (UTC)回复
技术性的细节上面的朋友们已经解释过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应该简化为“到底是90%还是81%的字体大小较适合?”我个人是觉得81%实在太小了老人家眼力差实在是吃不消……--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4月8日 (二) 10:21 (UTC)回复
既然默认认同是90%,那就是90%,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让整个社群迁就,甚至容许技术上不应该的行为,对于错用模板的行为应该要求纠正而不是妥协。——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12:15 (UTC)回复
现在这个已经是妥协过了的,当时从英文搬的时候
<references/>
结果就是81%,然后发现中文有很多已有的类似用法(通常是refbegin里除了references还有几个额外的内容),就加了div.refbegin ol.references的100%。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12:49 (UTC)回复
总之12px或11px比较合适,再小就看不清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13:23 (UTC)回复
@cwek:其实90%和81%分别是多?可否弄个例子?--Temp3600留言2014年4月10日 (四) 20:13 (UTC)回复
@Temp3600:,看上面L大的沙盒演示,配合源码来看,正常字体就是现在文本的(14px),正确使用参注脚的就是正常的90%(12.6px),双重嵌套的就是在正确使用下再缩90%,也就是81%(11.3333px,但奇怪的是用计算机算应该是11.34px……)。12px左右比11px的稍微大些,也能与正常文本足够区分。——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11日 (五) 00:53 (UTC)回复
总之认为,嵌套使用{{refbegin}}{{reflist}}{{refend}}会导致参注字体过小,不应该是合适的编辑风格,有必要进行指正。——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11日 (五) 00:53 (UTC)回复
话说对上面的修改(div.refbegin div.reflist)有何意见?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11日 (五) 16:55 (UTC)回复

不如来个投票吧

在下希望以投票来显示共识,于Help:脚注一页“格式指引”一段加入“脚注大小应为正文格式的90%”一项。--Temp3600留言2014年4月11日 (五) 16:30 (UTC)回复

转念一想,其实这和walter所恨的“订下死规矩来限制活人”(自己意译)一致,深感为难。--Temp3600留言2014年4月11日 (五) 16:41 (UTC)回复
我倒觉得此案的意见已经一致到不用投票也知道共识的程度:只有一名用户使用双重嵌套让字体缩写到81%,其余参与讨论者不是认为那样的字体太小,就是没有表达属意的参考文献字体大小值。--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4月11日 (五) 17:06 (UTC)回复
同意大象。--Zhxy 519留言2014年4月12日 (六) 06:38 (UTC)回复
已添加上面的样式规则。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12日 (六) 11:13 (UTC)回复

WP:CSH:FN的一处矛盾

Help:脚注/格式指引

句尾的脚注可选择放在标点符号之前或之后(如整段多句作注,请尽可能分段),但全文应该统一使用,而不应混用。

Wikipedia:列明来源/来源标示位置

若对某句内容标示来源,请附加在该句最后一字与句号(或标点符号)之间。

是否应修改前者的内容?--Zetifree留言2014年5月1日 (四) 12:45 (UTC)回复

(+)支持修改前者的内容,目前不少优良条目都不会这样[注 1]放脚注--M940504留言2014年5月5日 (一) 07:46 (UTC)回复
(:)回应,这似乎是另一个问题了,就是假如编者对某个词作脚注应该放在词旁边还是句子结尾。H:FN说放在词旁边是可以的,WP:CS则没有提及。--Zetifree留言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回复
(+)支持修改者的内容。这样也好[注 2]。那样也好。[注 2]都没问题吧。-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5月5日 (一) 07:58 (UTC)回复
(+)同意:我觉得都没问题。——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5月8日 (四) 10:32 (UTC)回复
(+)支持修改前者的内容以符合后者的内容:若对某句内容标示来源,请附加在该句最后一字与句号(或标点符号)之间[注 3]。若对某段内容标示来源,请附加在该段落最后的句号(或标点符号)的后面。[注 3]lssrn45 | talk 2014年5月5日 (一) 08:19 (UTC)回复
(+)同意您的看法。--Zetifree留言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回复
不矛盾吧?句尾的脚注可以是对某句内容做注,也可以是对前面多句做注。--Kuailong 2014年5月5日 (一) 18:53 (UTC)回复
(:)回应,如果是仅对某句做注就矛盾了,前者说标点前后都可以,后者说要放在前面。--Zetifree留言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回复
我的观点是如果对词语作注,放在该词的后面,如果对整句作注,放在句子及标点符号的后面[1][2]--Gqqnb留言2014年5月6日 (二) 22:33 (UTC)回复
  1. ^ 哪有人脚注这样放的?
  2. ^ 2.0 2.1 阁下有点误会吧?
  3. ^ 3.0 3.1 就像这样。
  1. ^ 这里对“后面”作注
  2. ^ 这里对整句话作注

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下十次了,还不是一样在争脚注放的位置是在前还是在后,真不晓得谈这么多次,这能有何帮助?大概又是不熟悉使用脚注的人才会讨论这样问题。可别想因为这次讨论出来什么结果,整个维基百科全部条目照着适用之,每个条目使用脚注方式不同是常见的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五官,不会因为有了五官就会每个人的面孔都长得一样,难道这也算是种矛盾吗?所以说,奉劝老是争论脚注位置放前放后这问题的人可以适可而止,多去先翻阅之前讨论,好好做个研究功课下功夫再来问,一看都知道问题与之前讨论一样就是没去研究功课,看见什么想到什么就跑来问的这种人,这样做法不会求得什么结果出来,他们会回答也是照之前讨论如出一辙,结果不会有所不同,这正是问题所在,没必要对明知没结果的讨论重新开相同议题来发问。--111.252.233.91留言2014年5月7日 (三) 17:01 (UTC)回复

"参考文献"或是“参考资料”

IP用户103.10.197.218统一将"参考文献"替换为“参考资料”,在下觉得这一做法没有必要。关于这一问题社群曾有争议但并无共识,因此应遵照先到先得,不应在争议未解决的情况下单方面刻意替换。因此在下将IP用户此次批量替换回退。--Wcam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0:19 (UTC)回复

是另外一个IP刻意把"资料"替换做"文献"在先,这里原先的版本本身就是用"资料"不是"文献",所以先到先得也是"资料"才对。--103.10.197.218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0:26 (UTC)回复
请问可否指出是哪一笔编辑把”资料“替换作”文献“?最早出现“参考文献”的版本在2009年9月27日:11261382的当前版本--Wcam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0:35 (UTC)回复
在你的版本里的用法例子很清楚是写"资料"来源而不是"文献"来源,在第一个"文献"出现之前的版本的例子都是"资料"。--103.10.197.218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0:45 (UTC)回复
这一版本中出现“资料来源”,但并未出现“参考资料”。先前有用户将“资料来源”改为“参考文献”并未引发争议。现存争议是关于"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这两个词汇,既然争议未解决,则不应单方面将"参考文献"批量替换为“参考资料”。--Wcam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0:54 (UTC)回复
这样不等于未引发争议,可能只是未有人发现。最少可见最初用的就是"资料"而没有"文献"。如果我这样做是不妥的,那么这个单方面把“参考资料”批量替换为"参考文献"都不妥。--103.10.197.218留言2015年6月11日 (四) 21:02 (UTC)回复

关于添加来源的格式

如果来源的标题有错字或者不符合格式手册要怎么处理?比如[3]的0x月0x日是否要把0拿掉--找来源好麻烦肯定帮不到你 2016年5月30日 (一) 13:11 (UTC)回复

可参考英文维基的类似讨论(en:Wikipedia_talk:Citing_sources/Archive_38#Typos_in_web_titles),大致意见是保持原样。--Wcam留言2016年5月30日 (一) 17:29 (UTC)回复
来源不受格式手册规范。--Gqqnb留言2016年6月2日 (四) 00:15 (UTC)回复
来源标题、作者那些应该维持原样。但是Cite模板内的date、accessdate就受规范。这应该是机器人设定不够精准,@Antigng:--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6月2日 (四) 09:00 (UTC)回复
这个任务已经停了。我期末考完以后再改吧。--Antigng留言2016年6月2日 (四) 14:09 (UTC)回复

假设在条目里,脚注标示方式只有这二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你会这么选?

芦洲大囍市社区火灾为例,脚注标示方式:

请问各位,在这二种方式当中,为何大家比较喜欢用第一种?若采用第二种,对编者与读者而言,这会是有什么问题呢?你们会建议用哪一种比较好?--111.252.233.233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14:47 (UTC)回复

个人支持前者。原则上对于来源无需进行这般详细的归类(读者无需在行内即立刻了解来源的类别),行内使用过多影响阅读,且若有需要标注注释(即H:FOOT中的解释性加注,补充说明,非数据源),容易与这些来源混杂在一起。--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19:25 (UTC)回复
同意不需像第二种分这么细,而且很少人用的同时也表示很少人懂,对于后来的编者而言,第二种方式修改与增加来源并不容易。-游蛇脱壳/克劳 2016年9月19日 (一) 04:31 (UTC)回复
(!)意见:怎么找个这样的例子,换个例子吧:

--7留言2016年9月19日 (一) 16:04 (UTC)回复

@Jarodalien:你想换例子去讨论你举的例子,请自便。但是呢……我(111.252.233.233)很清楚自己就是找芦洲大囍市社区火灾为例,而且也知道自己想讨论的就是第一种第二种的脚注标示方式。所以说,我很确信自己找来的例子与你举的例子是不一样,并且百分百没看错。(p.s.你我之间的例子需要细心点看才会看出差异)--111.252.232.134留言2016年9月19日 (一) 16:28 (UTC)回复
两个例子证明了没有绝对的事情,来源越来越多时(像是KOKUYO写的条目常常三四百个,甚至更多),做些分类我想是不错的,但是来源不多时,这么分反而会显得空洞(如芦洲大囍市社区火灾)--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20日 (二) 19:42 (UTC)回复
我(111.252.233.233)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第二种对脚注依来源性质而分类的标示方式,但是我看很多条目并不会这么做,仅管是长条目陈列的来源非常多,例如我在二二八事件看到对脚注标示的当前版本陈列来源多达690个,还有在中华民国对脚注标示所见到当前版本也陈列多达756个来源,它们却也不会这么用(……更多例子不胜枚举)。若是这么好用的话,为何编者选择弃而不用呢?--111.252.232.16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17:09 (UTC)回复

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

英文维基给的例子是在句号后的,其他语言的也大多是这样,然而日语的ref给的例子是在句号前的。中文维基上并没有对此举例或者说明。那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 LoveVanPersie留言2017年12月1日 (五) 04:34 (UTC)回复

各有利弊,无共识,条目中统一为佳。Help:脚注#格式指引Help_talk:脚注#是否应该统一注脚位置。--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1日 (五) 05:02 (UTC)回复
(:)回应:@YFdyh000LoveVanPersie:我的编辑依据是,「若前方整个段落都是参考这个来源」我会把这个来源脚注放在句号后面;那如果是「仅有某逗号到这个句号的内容参考这个来源」我会把这个来源脚注放在句号前面;那如果是「仅有某逗号到这个逗号的内容参考这个来源」我会把这个来源脚注放在逗号前面;以此类推。-- 宇帆留言·欢迎签到·2017年12月1日 (五) 05:35 (UTC)回复
这种做法也用过并有其道理,但其他编者、读者可能理解不到其含义而显得有些错乱(比如可能句号前后均有ref),不够统一风格。最理想情况是开发出有效的标注功能,ref覆盖哪些表述,ref来源的哪个位置(如这个提议),但短期内恐怕不会有。--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1日 (五) 05:53 (UTC)回复
其实我觉得在ref模板里加一个说明注释风格的可选参数就行了,想排除用法歧义的话,可以用此参数指明一下自己所引的资料是管一整段话、几句话、一句话、半句话还是只管单个词语,这样不同习惯即使全文混用影响也不大,顶多是形式上不美观。或者由第一个对条目有重要贡献的人在条目页首用注释说明一下脚注风格,便于之后的编辑者统一风格,这样就先到先得,都按第一个人的习惯来,也不会有歧义。不能完全照搬某种语言的学术文献的注释风格,学术文献都是针对纸质资料指定的注释风格,不可能为了追求精确注释而把纸面涂得花花绿绿,而网络百科可以利用语义化代码、自定义注释显示风格和交互式体验实现更加灵活准确的注释。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采用某一种固定风格,而是考虑什么风格最能够准确地满足精确注释的需要,同时又保证其实现代码不能太繁琐,美观性和是否会引起新手误解倒不是主要问题。我经常会对一句话的不同部分引用好几处不同的资料,而且是一整段一整段地加入比较密集的注释。如果实现精确注释的代码方案比较繁琐,那估计编辑的人和维护的人都会很头疼。--Giggle2005留言2017年12月5日 (二) 10:14 (UTC)回复

顺便问一个问题,时不时能看到有编辑者会这样使用注释:“你好,世界。[3]。”我只在中文维基上看到过这种注释方法,而且一般是出现在段落中间,猜不透其用意,所以感觉奇怪。这种“2个句号中间夹一个参考”的方式是一种手误还是一种特别的注释风格? --Giggle2005留言2017年12月5日 (二) 10:33 (UTC)回复

还没见过这样用,感觉比较奇怪、不符合标点格式要求,可以去掉一个句号。--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5日 (二) 11:20 (UTC)回复
哦哦,谢谢。--Giggle2005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回复
@Giggle2005::出现这样的注释:“你好,世界。[3]。”,我会认为是曾有句子被删去,原来可能是这样:“你好,世界。(被删掉的句子)[3]。”然后我会查看页面历史。删去句子但保留着两个句号围着一个Ref这种明显不符合格式的东西我会自然地认为是非维基经常用家的人所为,而该句子有时可能是没必要移除的。Silvermetals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15:06 (UTC)回复
(!)意见:像来源请求模板一样,把文献引用的段落用东西包起来如何例如「
娜娜奇[1]来自深渊》中的角色[2]外观为兔子形状毛茸茸的生骸[3]
[4]
源代码类似:
{{參考來源區塊| {{參考來源區塊|娜娜其}}<ref>娜娜其譯名的來源</ref>是{{參考來源區塊|來自深淵中的角色}}<ref>來自深淵角色的來源</ref>,{{參考來源區塊|外觀為兔子形狀毛茸茸的生骸}}<ref>原作一手來源</ref>。}}<ref>關於娜娜其角色的有效介紹</ref>
如此之类的,你们觉得如何?@YFdyh000LoveVanPersieGiggle2005:。-- 宇帆留言·欢迎签到·2017年12月9日 (六) 09:32 (UTC)回复
颜色方面要仔细考虑。其他方面或许可以试试,比如中文维基的{{fact}}等模板支持包裹标注,英文则不能。--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9日 (六) 11:31 (UTC)回复
(:)回应:@YFdyh000:颜色也许可以预设是透明,然后制作特定的上色小工具来检视之类的?-- 宇帆留言·欢迎签到·2017年12月10日 (日) 05:22 (UTC)回复
我也不是很确定这样做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之前是祈盼MediaWiki开发出方法。上色容易,class css就行。未查是否已有类似模板。是提供给编者还是读者呢。--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10日 (日) 06:08 (UTC)回复
(:)回应:@YFdyh000:我是认为改这样的话就没有争论参注要放标点前还是标点后的问题了,或者移动到方针区讨论?-- 宇帆(明年二月加入维基将满十周年!留言·欢迎签到·联络2017年12月16日 (六) 00:30 (UTC)回复
(-)比较反对:显得页面乱--偷窥ACU的用户页/留言余光中 2017年12月19日 (二) 06:00 (UTC)回复
(:)回应:@A-Chinese-Wikipedian:颜色只是为了在这里讨论时能看清楚,实际上是没有颜色的。-- 宇帆(明年二月加入维基将满十周年!留言·欢迎签到·联络2017年12月19日 (二) 06:06 (UTC)回复
设置视觉效果以示区别不是不好,只是别弄成默认效果就行了。具体的展示风格根据不同用户的自定义JavaScript给这类<span>添加指定的class属性即可,默认效果(包括未登录、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或禁用JavaScript的情形)就是不设置视觉效果(保护视力,预防眼花)。如果是使用背景颜色作为不同区域的区分标志,建议对其设置半透明的CSS背景色,这样即使有2处注释的区域发生部分重叠,也能看得出位置区别。更复杂的区域重叠经过适当的转换处理(比如必要时对整句注释拆开成对关键词分开注释)后,应该都有能靠颜色准确区分的简单处理办法。好像最多用上4种颜色就足够需求了,也不必要拉大行高。(怎么感觉像在讨论四色问题...)当然,可以用更好的做法排除掉可能使区域发生重合的情况,做法就是一次只显示一处注释区域。比如用户把老鼠移到“[1]”上,那就只给注释1的覆盖区域添加额外的醒目效果,注释2的区域特效此时不显示。这样就不会发生区域重合了(此时用下划线比用背景色好)。而显示颜色建议支持用户自定义,方便只混淆部分颜色的色盲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配色(虽然应该不多,嗯)。或许我考虑得太复杂了,反正加不加效果突出、加什么效果合适的问题只是锦上添花的非强制功能,最后再去考虑吧。--Giggle2005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回复
(+)支持:这个方式应该是能够解决标点位置的问题。但有一点,即使采用了此方案,中文维基可能会长期存在翻译外文条目的情况,所以旧式的注释风格会和新式的风格并存,这个似乎不可避免。另外,我突然觉得直接使用HTML标签而非模板来实现此标注风格或许更好,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比如就用<span>标签包裹要注释的文字,用起来不会比专门的“参考来源区块”模板麻烦。如约定用法:
哈,我要注释<span type="ref">这里<ref name="参考资料1" /></span>。
即可,用标记包裹文字和在标记区域末尾附注的整体风格不变。毕竟<span>是原生的HTML标签,接触过网页设计的人一看就明白,没有额外的学习成本。有的浏览器有网页结构3D化的显示功能,能直观展示HTML标签的层次关系,也比用不同颜色标记更清晰一些。我觉得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求就不必依赖于借助模板加以实现,除非能明显简化代码量或者有统一特殊显示格式的目的。--Giggle2005留言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回复
用HTML标签不利于统一维护。首尾调用模板则不反对,如{{col-begin}}。首尾标注估计能节省模板解析资源。--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21日 (四) 04:51 (UTC)回复
(-)反对:措施成效不大。现有的条目需要人手改掉,亦未见太大益处,根本是耗费人力物力之举。源码编辑时会十分混乱,视觉化编辑更是难操作。--【和平至上】💬📝 2017年12月21日 (四) 12:07 (UTC)回复
目前在讨论方案细节和利弊,远没到实施阶段(也肯定非强制要求),无需因此反对。如果名称简洁,不感觉会太混乱。视觉化编辑器不了解,但模板如果不输出可见内容,应该忽略才是,编辑器支持则可能需官方技术组支持。如果仅为标注,不知道“{{refi-s|name}}内容{{refi-e|name}}”可否。注:关于必要性和利弊,仍在讨论阶段。--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21日 (四) 16:09 (UTC)回复

文内引用摆放的位置

虽然已经编辑过不少文章后才来问,但引用的摆放位置应该在哪呢?是:

这段是引用[1]。还是
这段是引用。[1]

还是没有硬性规定?吉太小唯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09:46 (UTC)回复

不知道啊。。我的话,如果是在一个段落的结尾就放在句号后面,如果在段落中间就放在句号前面。——꧁༺星耀晨曦༻꧂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09:48 (UTC)回复
个人习惯若是运用此来源的文字为整句话,则置于句点后方;若仅有一段数据等,并非是整句文字皆出自该来源,则置于该段文字后方。--NHC、人家才不是NPC呢哼! 。:.゚ヽ(*´∀`)ノ゚.:。 2018年1月10日 (三) 09:53 (UTC)回复
使用说明:注脚→宜放置于标点之前。--Aizag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09:54 (UTC)回复
那就跟我原本的习惯一样了,看到引用跟文字中间空了一个句点的间隔,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吉太小唯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10:07 (UTC)回复
原来是以放在前面为绝大多数,不过现在放在后面也慢慢流行了。个人感觉保持文内统一先来先到为好。--Yangfl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10:57 (UTC)回复
Help_talk:脚注#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10日 (三) 17:06 (UTC)回复

若干语言学相关条目注释引用的文献没有列出

若干条目内注释引用的文献似乎是英文维基百科页面搬来的,但参考文献没有列出完整格式,如书名、期刊篇名等。这现象是在语言学相关条目中发现,如半闭后圆唇元音注释49列出Engstrand (1999),但参考文献下并没有该项,须至英文维基百科才找得到。类似情况在明清官话中古汉语也有,考量到可能还有其他大量条目有此问题,希望各位关注。因为不熟悉机器人的运作,不清楚这工作是否有机器人能大量修改。--Young0715留言2022年7月2日 (六) 14:54 (UTC)回复

这种翻译的条目却没有标注确实给后续编辑带来了困扰。--立日留言2022年7月2日 (六) 15:41 (UTC)回复
使用的哈佛参考文献格式中的{{Sfnp}},不会在缺少书目的时候报错,类似翻译但是缺失参考文献的不少,见Category: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上面中古汉语条目,应该把英文条目"Works cited"小节完整复制到中古汉语条目的"书目"小节下应该可以解决。
另外,可以在自己的common.js导入英维的脚本HarvErrors.js,可以显示出哪个引用缺失。效果如图[4]。方法是加入下面一行:
mw.loader.load(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vick/HarvErrors.js&action=raw&ctype=text/javascript" );"--Kethyga留言2022年7月2日 (六) 15:57 (UTC)回复

帮助:脚注是不是需要更新?还需要讲2005年的事吗?

该页面介绍了2005年之前标记脚注的方法和如何过渡到<ref>标签,这还需要留着吗,2013年的兼容性也不用再提了吧?还是说有纪念价值?

另外的一个小问题是,该页面的例子写<ref>张三. 2005. 太阳. 学术出版社, 香港. pp. 23.</ref>,但这是很不规范的参考资料写法,现代的用法应该是用cite模板了。虽然帮助:脚注是帮助,不是指引,我觉得最好也用上现代写法。--Gqqnb留言2022年10月8日 (六) 16:44 (UTC)回复

始终是对新手介绍怎样用ref的地方,一来到就说用cite模板,似乎又太难了。对比英文版的en:Help:Footnotes,范例也是<ref>''LibreOffice For Starters'', First Edition, Flexible Minds, Manchester, 2002, p. 18</ref>,也是不用cite模板的。2005年旧的注脚方法到了今天倒是还有上千个条目在使用中的说。--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22年10月8日 (六) 17:06 (UTC)回复
可以调整和更新文档,但历史信息建议保留(调整位置)而非移除。cite是更规范、利于维护等优势,但顺便问一下,是否有转换参考文献文本到cite参数的工具/机器人,有时想偷懒(直接从其他学术工具导出引用),不想手动填各字段。--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8日 (六) 17:27 (UTC)回复
目前好像只有{{Cite doi}}可以偷懒?--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8日 (六) 19:41 (UTC)回复
doi自动生成的结果有时不全,且无法即时看到结果,不太放心。里面的[5]工具听上去不错且仍在更新,有待尝试。--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04:52 (UTC)回复
学术工具导出的话,你导出成BibTeX (.bib)引用格式,它是结构化的,应该很方便地用字符串替换的方法改成cite模板。--Gqqnb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02:17 (UTC)回复
感谢建议。不知道是否有已知的替换工具/脚本。--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04:53 (UTC)回复
2017源代码编辑器支援根据输入资讯自动生成注脚,通常只需要简单复核,可以省去一大半力气。——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0月9日 (日) 10:09 (UTC)回复
Zotero (73782253) 抓取学术参考文献很方便的,也方便转换到Wikipedia格式,官方库支持大多数英文学术网站,中文库有中国大陆几个常见学术网站。另外,维基可视化编辑中的“添加引用”,其中支持抓取的网站和Zotero基本是同步的。--Kethyga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2:20 (UTC)回复
能加当然好,但是会用 Cite 模板的也不见得真的有照着用,我有修复的某些乱七八糟的情况就不说了,就连我自己有时候纠结一番也只能瞎填。好比说从{{youtube}}外部资源模板改成{{Cite AV media}}引用时,有时候我会拿location属性来放该影片的频道连结,自首可以从轻发落吗。--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8日 (六) 19:57 (UTC)回复
YouTube一般用cite web了吧,我没有放过频道链接。cite格式细节挺多乱填,没有具体定论和检查(某些检查也很添麻烦)。像是新闻网站A转载媒体B的新闻,我会用cite web而非cite news,B填为作者,因为我不知道是否为媒体B原稿。我很想批评的是新浪等自媒体网页填website=新浪、作者不填,冒充可靠来源。--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04:50 (UTC)回复
例如Yahoo新闻这种的,我会一样用 Cite news,website 放 yahoo新闻,然后真正的新闻发布者(Udn、EtToday...etc)放 publisher,用这样来表示网站转载,因为他有点类似于新闻发布者放 publisher,然后外电来自于路透社的话 agency 放路透社这样的情况。别说author跟publisher了,有放 url 我就偷笑了,一堆空引用都是靠通灵能力下去修复的,最好<ref>{{cite web|||||}}</ref>是有人看得懂这想引用什么鬼啦。--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0:40 (UTC)回复
  • 但“publisher”参数似乎指发行机构(单位)而非撰稿者……
  • 我还想吐槽,cite最终展示效果的字段位置和含义,有时不是很好懂。包括期刊卷号、期号等本就不好理解和识别的概念。包括书籍主编、章节作者等如何体现区分。
  • 刚刚一例,大同号轻巡洋舰“皮明庥. 罗致通. 中山舰风云录. 武汉出版社. 1998-10: 138. ISBN 7-5430-1812-8.”,谁能看出这是“page=138|chapter=罗致通”,用at参数则“|at=和|page=只需其一”,用“page=138 罗致通”似乎很怪。舍弃章节标题感觉损失少许信息。或许该手动加上双引号/单书名号……似乎cite应该默认加书名号彰显这是篇名。en:Template:Cite book的chapter参数是加了双引号。
--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1:01 (UTC)回复
  • 例如我用这个新闻举例,网站(website)是Yahoo新闻、发行单位(publisher)是TVBS新闻网(标题上方)、作者或撰稿者(author)是王馨仪(标题下方)。
  • 对,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有人抱怨"很不规范的参考资料写法",因为其实规范很多,除了脚注说明页面中的芝加哥格式以外,还有什么 APA 等等,你符合其中一种通常就是其他规范的不规范。Cite 那一票模板具体是用哪个规范,我也没有深究过,但是基本上学术界搞参考文献是会这样搞就是了。罗致通前面是句号,所以他不会是作者,然后如果是编辑的话我记得好像不在那个位置,还会多一个"编"。我是有看过有人用 title 放例如说"《中山舰风云录》罗致通"之类的,至于预设加不加书名号我就没意见了。--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1:26 (UTC)回复
想做就做啊!皮明庥. 〈罗致通〉. 《中山舰风云录》. 武汉出版社. 1998年10月: 138页. ISBN 7-5430-1812-8. 。-游蛇脱壳/克劳 2022年10月9日 (日) 11:32 (UTC)回复
既然发现英文有加双引号,我觉得是中文的cite(CS1)可能要改,而非个例问题。但书名号还是双引号,书名号是否单双转换,就有点复杂了。--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1:55 (UTC)回复
刚刚发现有个{{Cite isbn}}的模板,底下有一堆子页面,这个模板还有在继续使用吗?--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0日 (一) 04:10 (UTC)回复
南社 (72601569) 有在用,删除内容前,需要清理。另外,看这个模板可以在不同条目使用。--Kethyga留言2022年10月10日 (一) 04:17 (UTC)回复
我会使用via参数,表明网站的内容通过第三方无关的服务提供。这个参数的存在感低到大家都不记得它。--MilkyDefer 2022年10月9日 (日) 11:17 (UTC)回复
你说的没错,参数的说明的确是把 Yahoo新闻放 via 会比较正确。--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1:40 (UTC)回复
如果是在yahoo!新闻看到的新闻,那么我不赞同这么做。以您刚刚举的例,url直接填TVBS新闻网的网址,而不填yahoo!新闻的网址,岂不是更好?不用填via,也不必区分website和publisher。我不理解为什么许多编辑者引用在yahoo!新闻看到的新闻,会沿用yahoo的网址。人家已经告诉你,它转载自哪家媒体了,那么编辑者是否应该自己去找一找被转载的媒体报导这则新闻的自家的网址?-游蛇脱壳/克劳 2022年10月9日 (日) 12:25 (UTC)回复
能找到原始的更好,但是有时候历史新闻的话,门户网站上还有,但是新闻机构的网站(比如TVBS)可能已经无法访问了,Yahoo新闻类似中国大陆的新浪、搜狐等。--Kethyga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2:31 (UTC)回复
撇开转载新闻,有时候若在Google书籍上能够找到某本书籍,不用亲自去图书馆,那当然比较方便,这时我就会填写相应之“via”参数。——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0月9日 (日) 12:41 (UTC)回复
我个人会用work搭配publisher展示主从关系。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2年10月10日 (一) 01:09 (UTC)回复
这种组合我通常只用于网站文章。毕竟Google书籍只是平台,不是真的出版者。——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0月10日 (一) 07:06 (UTC)回复
对的,之前我建议过“插入”工具增加该字段,不过后来没继续下去。当时讨论中也有人提到是否加单双书名号、卷号用中文表明等。via同时有局限性,某些格式会被拒绝。--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9日 (日) 12:02 (UTC)回复
的确需要更新一下。在那个年代(2005)还没有那么多平台网站,电子书等平台也是越来越多。应该恰当更新引用网络来源时的格式,如via这类参数。
另外,Help:脚注的定位很明显不是给新人看的,内在的要求就和写论文时引用资料的格式要求一样。置顶也有写明“如果您是新手,建议您阅读《Help:如何引用来源》一文。”,那边也是写“如果您想要了解更高级、更复杂的来源引用方式,请参考《帮助:脚注》”。--Nostalgiacn留言2022年10月19日 (三) 12:29 (UTC)回复

CITEPUNCT?

英文维基百科有w:MOS:CITEPUNCT,它说明脚注/来源/引文/参见/在这儿到底叫啥该放在标点符号的前面或者后面(在英维基上是在后面)。中文维基上有没有相似的内容? Aaron Liu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15:37 (UTC)回复

没有,甚至分为两个派系。--MilkyDefer 2023年8月18日 (五) 16:05 (UTC)回复
妈耶…… 有没有可以看到“放在标点前面”派的理由的地方? Aaron Liu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16:15 (UTC)回复
理由是句号前表示佐证句内(包括如半句或某个数据),句号后表示佐证整句或整段多句。没有统一做法,并且仍没法保证ref佐证的内容没被后续改动过。应该有挺多的历史讨论。--YFdyh000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16:23 (UTC)回复
佐证句内的半句不能直接放逗号后面吗? Aaron Liu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16:42 (UTC)回复
放逗号后面不美观,以及少数情况下放前面更精准。如“2000年冠军、2001年亚军、2002年冠军。”,如果该资料只写了2001年,放第二个顿号后面类似2000年也是它支撑的。--YFdyh000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17:04 (UTC)回复
好吧,差点儿忘了中文是全角的 Aaron Liu留言2023年8月18日 (五) 23:52 (UTC)回复
你想讨论的是不是“脚注标示放在句号之前、之后”这个话题?如果是,其实过去不少人讨论过,比如:放在句号前面放在句号后面。由此看来,还真的分成两个派系,甚至还有人指正对方。--2001:B011:A401:34DC:C111:EE79:9E7F:3D84留言2023年8月19日 (六) 01:21 (UTC)回复

怎么在注里添加来源

https://w.wiki/7KJa --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2023年8月24日 (四) 09:07 (UTC)回复

您的格式错了,帮您修正了:Special:Diff/78643092。--Valerianb24留言2023年8月24日 (四) 09:39 (UTC)回复
我为什么收不到你的回复?--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2023年8月24日 (四) 11:18 (UTC)回复
{{#tag:ref|這是註{{#tag:ref|這是註裡的來源}}這樣|group=註}}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对应的</ref>标签这样</ref>这样用。@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另外Valerianb24你可能误会他的意思了,注里面是可以放来源的。--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鲜果茶☕在维基百寻求休闲是否搞错了什么☎️·☘️2023年8月24日 (四) 12:22 (UTC)回复

注解

注里的来源

注里面放来源里面再放注也可以,可套娃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对应的</ref>标签[注 1]来为尾巴</ref>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对应的</ref>标签[注 2]来为尾巴</ref>来源尾巴</ref>。{{#tag:ref|這是一條來源{{#tag:ref|這是一條來源{{#tag:ref|這是套娃來源1}}{{#tag:ref|這是套娃註1|group=註}}來為尾巴}}{{#tag:ref|這是一條註解{{#tag:ref|這是套娃來源2}}{{#tag:ref|這是套娃註2|group=註}}來為尾巴|group=註}}來源尾巴}}。以上--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鲜果茶☕在维基百寻求休闲是否搞错了什么☎️·☘️2023年8月24日 (四) 12:28 (UTC)回复
感谢--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2023年8月25日 (五) 06:07 (UTC)回复

参考资料

注解

  1. ^ 这是套娃注1
  2. ^ 这是套娃注2

楼上说的也未免太复杂了吧?!给他看Help:脚注,不就好了吗?--2001:B011:A401:5546:C41:C9A9:F002:8396留言2023年8月27日 (日) 11:56 (UTC)回复

关于注释格式问题。请问现在社群的共识或条目撰写的要求是注释内容不需要与后续的正文内容空一格了么?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我记得以前是注释内容要和后续的正文内容空一格隔开。

例如:

正文內容,<ref>注釋內容</ref> 正文內容。

现在是不要求空格,还是统一标准而不再空格?

因为最近我在撰写条目的时候,多次被同一名编辑修改我的格式。如果这个空格格式已经不被允许,我后期编撰条目的时候也可以规避。但如果这个空格格式是可以自由选择,那该编辑专门针对我的条目进行修改是否算是不遵守社群礼节?

--Chiu Hsiao (✉️Message) 2024年6月14日 (五) 01:46 (UTC)回复

从未要求过空一格,中文环境下也没有空格的习惯和要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6月14日 (五) 03:17 (UTC)回复
多谢。那我知道该如何撰写了。--Chiu Hsiao (✉️Message) 2024年6月14日 (五) 03:21 (UTC)回复

本讨论已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在合适的讨论页提出,而非再次编辑本讨论。

关于同一网页参考资料不同版本的引用问题

我正在编写条目中科宇航。条目中部分内容的参考资料以前在该企业官网一页面上,但去年该网页内容进行了修改(但标题、url均不变)。

由于新旧两版本的网页都被互联网档案馆所记录,我该如何处理新旧参考资料?我目前的做法仅仅是把旧版设为dead-url=yes,并区分了参考资料名和引用时间。

链接:

--Yusancky留言2024年7月6日 (六) 06:16 (UTC)回复

这种处理方法初步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Sanmosa 蚌埠 2024年7月6日 (六) 11:06 (UTC)回复
参考资料的模板只支持一个连结,可以用备注的参数加注另外一个连结,或者使用2个<ref>--Rastinition留言2024年7月6日 (六) 11:09 (UTC)回复
我相信他是在代码上把新旧两版当成两个分别的来源处理的,也就是你所说的第二种办法。Sanmosa 蚌埠 2024年7月6日 (六) 11:53 (UTC)回复
返回到“脚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