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來
何德來(1904年8月14日—1986年2月1日),臺灣苗栗縣造橋鄉人,臺灣畫家,職業生涯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在日本發展。[4][5][6]
何德來 | |
---|---|
羅馬拼音 | HO Te-Lai (中華民國國語)[1] Ka Tokurai(日語)[1][2] |
出生 | 1904年8月14日[3] 日治臺灣新竹州淡文湖莊 |
逝世 | 1986年2月1日 日本東京都目黑區 | (81歲)
死因 | 心臟病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12-1945) 中華民國(1945-1986) |
民族 | 臺灣人 |
語言 | 臺語、日語 |
職業 | 畫家 |
配偶 | 何秀子 (1931-1971) |
生平
早年
何德來出生於新竹州淡文湖莊(今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由於因生父無力繳付佃租,他在五歲時被父母送給店號「何錦泉」的何氏紳商家族的地主何宅五[7]作為養子,並改名為何鏡章。由於養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他經由友人的幫助,進入了東京的錦華小學校,後來轉學至牛山吹小學就讀。完成小學學業後,他回到臺灣進入台灣公立臺中中學校就讀。在這段期間,他接觸到了油畫,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8]
1921年,何德來從台中一中畢業後,前往日本考取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然而卻連續落榜。在關東大地震期間,他認識了和木邑謙二郎一家。並在經過數次落榜後,終於在1927年成功考上東京美術學校。並在就讀期間師從和田英作。同時,他結識了其他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如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張舜卿、范洪甲等人,並一同成立了「赤陽洋畫會」[9]。並在1929年和當時年輕新銳的藝術家成立「赤島社」,在臺北市開辦首屆展覽,[10]此外,他與木邑謙二郎的女兒秀子墜入愛河,兩人於1931年於乃木神社結婚。
1932年,何德來從神戶搭乘朝日丸返回臺灣,與李澤藩、谷喜一等人共同成立「新竹美術研究會」[11]:21[12],並參與「新竹水彩畫會」、「一廬會」[13]、「白陽會」[14]等藝術組織。在顧問南條博明[15]、有川武夫[16]協助下經常集會研討繪畫理論,在新竹居住了兩年,期間,他對於新竹地區的現代美術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北門街自己的畫室舉辦第一屆「新竹美術研究會畫展」。[17][18]
然而由於胃潰瘍問題,何德來於1934年底再度返回日本進行治療,在離開臺灣之前,他在新竹公會堂舉辦了「何德來離台送別展」。
居日
在日本定居後,何德來常因胃腸疾病須往返醫院,也因此結識了日產建築株式會社社長的祕書職位,藉此認識了日本藝術團體「新構造社」[19]創辦人改井德寬。1942年,他首次參加「新構造社」第16回展,並於1947年成為正式會員,同時擔任著重要職務。然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台灣美術界的交流逐漸中斷。
戰後,何德來夫婦仍然定居於東京都目黑區。其中何德來並未申請日本籍。[20][21]自1947年起,他持續以「新構造社」會員的身分,投入日本公募展體系,繼續進行繪畫創作。每年都積極參展,發表新作品。但拒絕參加任何藝術商業活動。1956年,何德來回到臺灣在台北中山堂舉辦個展,並參與了由「飛鳥會」主辦的作品發表會,分別在新橋飛鳥畫廊、銀座松崎畫廊和日本橋柳屋畫廊等地展出作品。
1961年,何德來當選為日本美術家聯盟候補委員,並連續八年擔任候補委員,並在此期間在日本藝術界的地位和聲望逐漸提升。然而在1970年,妻子因發燒而住院治療,自此他開始陪伴愛妻在醫院中,並親自照顧他。直到1973年,愛妻因病情惡化而辭世,給他帶來極大打擊[22]。他透過畫作〈背影〉來表達愛妻生前的最後時光。並於1974年出版了類自傳詩集《我的路》(私の道)以紀念愛妻。[23]並藉由畫筆與教學來撫平傷痛,前往郊外各地寫生創作。[24]
晚年
1973年,「新竹會」為紀念已故夫人秀子,在涉谷畫廊舉辦了何德來的個人油畫展。何德來成立「佳德會」定期舉辦展覽,並促進會員間的美術研究。
1980年,何德來榮獲第一屆「林維源先生紀念定靜文化藝術賞」獎項,以表彰他在藝術界的貢獻。然而由於身體健康開始出現問題。1983年,他的右眼出現異常,前往眼科醫院治療,在1985年的第五十七屆「新構造社」展覽期間,由於左眼也出現白內障,他再次住院手術治療。然而,右眼的青光眼卻未獲得治療,在隨後的日子裡,他的視力逐漸喪失。
1986年2月1日凌晨,因心臟病,何德來於目黑自宅中驟逝。享壽81歲。[25]
1994年,為紀念90週年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何德來九十紀念展」。[26]
遺產
作畫風格
何德來的作品深受現代藝術的極大影響。他在創作中常採用單色系、和諧、簡樸的色彩,主要運用現代性的語彙、極簡主義及平塗色彩、線條來描繪日常物件等意象、呈現出反映自身內心變化的主題。並均以環境為出發的創作視角而展開,尤其在〈月夜〉系列作品。[33][34]
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期間,他的自畫像和畢業製作展現學院藝術的特色,特別是在嚴謹的人體素描訓練方面。其畢業製作作品〈大震災的回想〉更顯示了他對社會的關注。在1940年代經歷戰亂和舊疾惡化等生活變遷後,何德來的作品更深入地描繪了對社會問題的批評、以及對世界和平的想像,例如〈惡夢〉(1950)、〈戰後〉(1950)、〈今日仍在描繪和平之夢〉(1951年)[35]等作品。1950年代,何德來持續思索生命起源等議題,並表現宇宙哲學和天文星象等元素,同時開始出現家鄉回憶、母親形象等主題。例如〈古琴演奏〉(1949年)[36]、〈白日〉(1956年、現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37][38]、〈黎明〉(1962年)[39],〈吾之生〉(1958年)、〈母與子年〉(1959)以及〈西湖之夢〉(1952年)等作品。
除了圖像的視覺意象,何德來也借重於字型、字義融入他的感懷,其構成原理不僅受到日本書藝的影響,更引詩歌文字入畫,創造文字與圖像融合的藝術形式。[40]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文字和圖像共同創作的自傳式作品〈五十五首歌〉(1964年)。[41]
參考文獻
- ^ 1.0 1.1 藝術家特藏:何德來 Special Collection: HO Te-Lai (Ka Tokurai).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4-12-04].
- ^ 廖春鈴; 林宣君、馮達威. 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展覽專輯.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12月1日 [2024-12-04].
- ^ 08月14日 何德來 生日快樂!. 非池中藝術網.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何德來.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何德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黃琪惠,[https://map.tfam.museum/content/MA0209_02 何德來與臺灣畫壇——以其在臺展覽活動為探討中心 Ka Tokurai and the Taiwan Painting Circle: On His Exhibition Activities in Taiw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現代美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3-08-31 [2024-04-16]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1980年何錦泉家祖厝-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張肇烜 - 【人心人術】海的彼端是故鄉!堅守台灣籍的旅日畫家:何德來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想想論壇.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8) (中文(繁體)).
- ^ 赤陽會. nrch.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桑梓散步】「愛妻家」何德來和他的故鄉. www.fountmedia.io.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竹光重現:戰後新竹美術發展. 新竹市文化局. 2020.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新竹美術研究會-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一廬會-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廖雪茹. 獨家》1930年新竹西畫推手 日本畫家南條博明後代來台尋根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3-06-03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名單之後】南條博明在新竹留下的三段故事. 聚珍臺灣. 2019-06-10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有川武夫 -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2020-11-01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5)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一)何德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林柏亭. 竹塹文獻雜誌第10期:黃旺成和他那個年代 / 書畫巢窟 / 傳統書畫 / 新美術. 新竹市: 新竹市文化局. 1999-03.
- ^ 新構造概要 of 新構造展. 新構造展.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ja-JP).
- ^ 陳維仁. 旅日畫家何德來 70年堅守台灣籍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2-06-01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Storm.mg. 從不賣畫的畫家!旅外多年的他悍然拒絕當外國人,只願一生保留台灣國籍…-風傳媒. www.storm.mg. 2016-11-04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性別人權協會:新聞. gsrat.net.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何德來 《我的路》-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新竹市文化局. 鉛筆-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文化局. 2018-09-22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旅日藝術家何德來的人生軌跡:「何德來與日本美術團體—新構造社」展. 典藏ARTouch.com. 2019-12-27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國際化,雙語編排,文化整合,全球華人的雜誌,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描繪和平之夢——何德來 - 台灣光華雜誌.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國際化,雙語編排,文化整合,全球華人的雜誌. [2023-07-27] (中文(臺灣)).
- ^ 新竹市文化局. 「何德來與日本美術團體-新構造社」展. 新竹市: 新竹市文化局. 2019-12. ISBN 9789865421168.
- ^ Team, Internet. 台灣前輩畫家回顧展─逝世33周年 何德來的愛與死.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Japan. [2023-07-27] (中文(臺灣)).
- ^ ETtoday. 「何德來與日本美術團體-新構造社」展 文化局展出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www.ettoday.net. 2019-12-11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繁體)).
- ^ 臺北市立美術館:【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非池中藝術網.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聯合新聞網. 離鄉30年無法返台 北美館辦「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聯合新聞網.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凃盈如. 【藝術文化】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北美館開展 - 自由藝文網. art.ltn.com.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英語).
- ^ 何德來. 何德來:異鄉與故鄉的對話+我的路. 臺灣: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1-06-01.
- ^ 林育淳, 林皎碧, 王蓓瑜.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專冊Ⅳ:何德來. 臺灣: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5-11-30. ISBN 9789860463132.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今日仍在描繪和平之夢-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古琴演奏-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何德來-白日-國美典藏. 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白日-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黎明-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
- ^ 「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登場!畫背藏詩、日月文字入畫等5大亮點呈現大師的藝術哲思. MOT TIMES 明日誌.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美國英語).
- ^ 臺北市立美術館. 五十五首歌. 臺北市立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