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波》(亞美尼亞語Պեպո),是一部在1935年上映、由哈莫·別克納扎良和阿爾緬·古拉基揚執導的蘇聯亞美尼亞電影。《佩波》被認為是亞美尼亞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並獲得不少正面評價。

佩波
Պեպո
《佩波》劇照
基本資料
導演哈莫·別克納扎良英語Hamo Beknazarian
阿爾緬·古拉基揚俄語Гулакян, Армен Карапетович
編劇哈莫·納扎羅夫
加布里耶爾·孫杜基揚英語Gabriel Sundukian
主演赫拉奇阿·涅爾西相[*]
阿韋特·阿韋季相[*]
Hambartsum Khachanyan[*]
Tatyana Makhmuryan[*]
David Malyan[*]
哈斯米克[*]
Grigor Avetyan[*]
Maria Beroyan[*]
Gurgen Gabrielyan[*]
阿爾緬·古拉基揚[*]
Nina Manucharyan[*]
Nadezhda Gevorgyan[*]
Maria Jrpetyan[*]
Mikayel Garagash[*]
Artavazd Kefchyan[*]
Pahare[*]
Venera Hakobyan[*]
Artem Beroyan[*]
配樂阿拉姆·哈恰圖良
攝影德米特里·費爾曼俄語Фельдман, Дмитрий Моисеевич
製片商阿爾緬基諾(即阿爾緬電影英語Armenfilm
片長88 分鐘
產地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語言亞美尼亞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蘇聯:1935年6月15日
 美國:1935年10月9日
發行商 美國阿姆基諾俄語Амкино

劇情

佩波(赫拉奇亞·涅爾西相英語Hrachia Nersisyan[1])為一名居於現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亞美尼亞人英語Armenians in Tbilisi,是個為人老實的漁民[2]。他的妹妹克克勒(塔佳娜·瑪赫穆良飾[1])快要出嫁,佩波答應給她嫁妝,但為安全起見而把嫁妝暫存在一名商人手上;到了婚禮當天,商人不肯交還嫁妝,婚事告吹[3]。克克勒被唯利是圖的未婚夫拋棄,奸商更以遺失收據的藉口佔據著她1,000盧布的嫁妝[2]

佩波要求奸商交還這筆錢,但徒勞無功;後來,奸商聲稱遺失的收據終於被人尋回,答應交還嫁妝並作賠償[2]。但是,佩波不接受奸商的提議,反與他對簿公堂,希望法律能伸張正義;他發現法官收受賄賂,於是告發之,但佩波因而被控以藐視法庭,更為此入獄[2]。雖然佩波淪為階下囚,但他因揭發奸商而贏得英雄的美譽,群眾隔著囚窗支持他,而佩波則向支持者聲言要在出獄後復仇;最終,克克勒與佩波的朋友結婚[2]

製作

製作人員在1934年春季開始為《佩波》的拍攝作準備[4]。《佩波》製作工序的規模頗大,取景範圍廣闊,地點包括葉里溫和提比里西,一些場景則在莫斯科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內拍攝;有一個場景是在提比里西庫拉河上乘筏子,旁邊的沙灘上還有不少群眾[5]

《佩波》的故事來自一齣由加布里耶爾·孫杜基揚創作的戲劇[6]

反響

以此電影為題材的亞美尼亞郵票

評論

《佩波》受到觀眾的歡迎,更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出色的蘇聯電影英語Cinema of the Soviet Union;有評論稱讚《佩波》有好的劇本、有具才華的製作人員,還有精通於拍攝電影的導演[7]。此外,電影中的配樂《佩波之歌》也在亞美尼亞境內普及起來,幾乎被視為一首亞美尼亞民歌[8];評論認為創作電影配樂的阿拉姆·哈恰圖良以音樂展示了提比里西人民當時的日常生活,又對描繪手工藝者和商販的《卡拉喬格利》、片尾播放的《克爾奧格利》等電影歌曲給予正面評價[7]

文化影響

《佩波》是亞美尼亞首部有聲電影,在1935年上映,而1935年也因此被認為亞美尼亞電影英語Armenian cinema的顯著轉捩點,而此電影令亞美尼亞電影的題材擴大了很多;《佩波》成功享譽國際,並成為亞美尼亞文化在國外的代表之一[9]

2010年,亞美尼亞郵政計劃把當地電影作為郵票的新題材,並打算發行以《佩波》為主題、包含三張郵票的郵品[10]。有關郵品最終在2011年2月發行,共印刷30,000張,紀念《佩波》上映75周年[11]

參考資料

  1. ^ 1.0 1.1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佩波》的資料(英文)
  2. ^ 2.0 2.1 2.2 2.3 2.4 Pepo (1935).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3. ^ Pepo. Hollywood.com.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4. ^ Пепо (Армянский фильм). РОО НКААНО.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5. ^ Фильм «Пэпо» является одним из символов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Армении. ARKA Style. 2015-06-11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6. ^ Peter Rollber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Russian and Soviet Cinema.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30 (Scarecrow Press). 2008: 96. ISBN 9780810862685. 
  7. ^ 7.0 7.1 Tatiana Egorova. Soviet Film Music. Contemporary Music Studies (Routledge). 2014: 54, 57. ISBN 9781134377251. 
  8. ^ Grigoriĭ Shneerson. Aram Khachaturyan.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59: 44. 
  9. ^ Suren HASMIKYAN. Armenian Cinema: Biographical Sketch. Armenian Cinema.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10. ^ “HayPost” intends to issue 33 items of stamps. ARMENPRESS. 2010-02-24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11. ^ Favorite Armenian films. 75th anniversary of screening of "Pepo". Haypost. [2015-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