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源(1848年—1915年10月18日)[1],譜名文申,字亞甫,號冰若,一號幼丹,考名崧毓,官名心源,自號夔叟,晚號龍江先生湖北省嘉魚縣龍口騰雲洲人(今屬洪湖市龍口鎮),清末民初書法家、金石學家、錢幣考據家、官員。

1914年的劉心源。題詞為:「嘉魚劉心源,自號龍江先生。贊曰:是我相,是惠者相。民國三年甲寅酉月生日自題。」

生平

劉心源生於清朝道光戊申年八月初七日(1848年)。1873年,他參加同治癸酉科鄉試,由廩生中第六十七名舉人[2]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二甲第三十七名進士,朝考一等第十六名,點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散館編修國史館協修。光緒七年(1881年)丁母憂。光緒八年(1882年)應湖廣總督李瀚章湖北巡撫彭祖賢之聘,纂修《湖北通志》。[2]

光緒十四年(1888年),劉心源任戊子科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任己丑科會試同考官,管理正白旗官學。光緒十六年(1890年)補江南道監察御史。歷署江西道監察御史、掌廣東道監察御史,戶、工兩科給事中,稽查內倉。光緒十七年(1891年)奉欽派督理京城五城街道,轉掌江南道監察御史。

光緒十九年(1893年),劉心源調補京畿道監察御史,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府用。光緒二十年(1894年),簡放甲午科河南鄉試副考官。二十一年(1895年),簡放四川省夔州府知府,次年就任。任內圍剿土匪、賑濟災荒,因剿匪有功,曾獲四川總督鹿傳霖保薦,但「以不賄,為部議所格」,遂未能升遷。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調補成都府知府,任內再次因剿匪有功,得到四川總督奎俊保舉,署成綿龍茂道道員。[2]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劉心源升任江西督糧道道員。二十七年(1901年),署理江西按察司。二十八年(1902年),調補川東道道員,同年又調贛南道道員。二十九年(1903年),簡放廣西按察使,不久署廣西布政司。誥授榮祿大夫、賜二品花翎頂戴。當時,兩廣總督岑春煊正在督辦剿滅土匪事宜,遂與廣西巡撫柯逢時會奏,以「按察使劉,嚴重有度,韜略夙優」,調劉心源「出省周曆督剿」。此後駐柳州行營。光緒三十年(1904年),岑春煊奏撥劉心源提督三營。不久,他率軍回省,並告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缺回鄉。[2]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劉心源在家鄉主修《劉氏宗譜》。[2]辛亥革命前夕,出任湖北商辦川粵漢鐵路協會會長。[3] 任內,親自率湖北代表到北京請願,並三次致信負責鐵路管理的郵傳部,領導了「拒借款、爭路權」運動。[4]

武昌起義爆發後,劉心源被黎元洪聘請為顧問,任內為黎元洪謀劃,使湖北軍政府獲得穩定。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臨時議會議長,首任湖北民政長,國會議員,湖南巡按使[4]約法會議議員[3]

民國四年(1915年)10月18日於嘉魚逝世[5]

著作

  • 《奇觚室古文審》
  • 《奇觚室吉金文述》
  • 《奇觚室樂石文述》
  • 《奇觚室古音》
  • 《奇觚室三代六書存》
  • 《奇觚室瓿餘集》
  • 《通鑑系注》
  • 《考試文稿》
  • 《游西山記》
  • 《使豫軺程記》
  • 《川程坐遊記》
  • 《廣西兵事》
  • 《凡誨書》
  • 《孫子事證》
  • 《游太行山記》
  • 《詩韻》
  • 自著《年譜》

參考文獻

  1. ^ 生年據劉心源在《劉氏宗譜》中的自述。《約法會議記錄》作年六十八歲,按1915年68歲,則生於約1847年,與此差別不大。
  2. ^ 2.0 2.1 2.2 2.3 2.4 劉心源主修,劉氏宗譜,丙午年務本堂刻本,1906年
  3. ^ 3.0 3.1 約法會議秘書廳編,約法會議記錄,北京:約法會議秘書廳,1915年,第89頁
  4. ^ 4.0 4.1 洪湖史海先贤之金石学家刘心源,洪湖网,2011-11-8. [2012-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6). 
  5. ^ 贊助共和人又弱一個. 申報 (上海). 1915-10-26. 
官銜
前任:
希賢
清朝廣西按察使
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十三 - 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十六
1903年7月7日 - 1905年3月21日
繼任:
余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