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印刷是指將影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複製的一種技術。一般使用印刷機將油墨印在紙張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組成部分。印刷機是能夠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機械。活字印刷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可以說造紙術與印刷術這兩項偉大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傳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印刷的歷史
古代印刷術
印刷術最早可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近東兩河流域蘇美等文明使用滾筒印章製造印刷品,主要用作裝飾品和巫術。
雕版印刷最早是出現在中國,是拓石和印章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600年,即唐朝初期。
- 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 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經史論集》等書散布四方[1]:77。
-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 19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 1804年,英國人查爾斯·斯坦厄普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爭議性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是中國發明的。十九世紀末曾有日本學者島田主張中國在6世紀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據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書本」一詞;又根據明《河汾燕閑錄》中「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一語,認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2]
最早的印刷品紀錄
-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書始於唐貞觀,其主要依據是明史學家邵經邦的《弘簡錄》,唐太宗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約在貞觀十年(636年)印刷。書中還引唐馮贄《雲仙散錄》:唐玄奘印施普賢菩薩像(約645~664年)施送四方為旁證。
-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雕本《開元雜報》是世界最早的報紙。
唐代文獻根據有
雕版印刷佛像在唐朝的盛行,和佛教有莫大關係,在中國、朝鮮、日本,佛教技師對早期印刷術的改進及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3]後來印刷的範圍擴大到其他經典。
- (宋)朱益《猗覺寮雜記》:「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後唐方鏤《九經》」。
印刷品實物
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實物有:
- 1906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690年-699年《妙法蓮華經》,現藏日本。
- 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於7世紀末中國唐朝武則天時代。韓國學者認為此經刻於新羅。日本學者長澤規矩對《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是否刻於新羅抱懷疑態度,美國學者錢存訓、中國學者張秀民認為此經是唐朝武周刻本,流入新羅。近期研究表明《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在唐武周長安元年(701年)在洛陽佛瘦寺翻譯完畢,次年刊於長安,703年分批傳入新羅[4]。
- 日本奈良法隆寺《百萬塔陀羅尼經》,約770年印刷於日本。
- 敦煌發現的《金剛經》,868年印刷,雕工精細,遠勝早先的陀羅尼經。
中國傳統的年畫中至今還保留有木版年畫工藝,例如著名的楊柳青年畫。
由於雕版印刷製作的印版只能用於特定的印刷品,製版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貴。為解決製版的問題,後來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由於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複使用,使印刷的整體效率大大提高。早期的活字使用膠泥製作,近代則改進為使用鉛字。
活字印刷是由中國北宋1040年的畢昇發明。由當時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保存,完整無遺地包括制字、貯字、排版、拆板和刷印等一整套活字印刷術工序,與後世鉛字排版的原理完全相同。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經過精心設計,反覆試驗才獲得成功。早期活字印刷品的陸續發現和泥活字實證研究成果,證實了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金屬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發明的。在12世紀和13世紀,活字印刷術在亞洲廣為傳播,有許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圖書館,含有幾萬書印刷的書。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的根據是:
-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是中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說的近世當然是宋代,說明用錫活字印書是在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重大改革。
- 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在《藏書紀要》(1810)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確確說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印刷的傳播
朝鮮半島
日本
- 754年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主持印刷三部佛經,將印刷術傳入日本。
- 日本奈良時代《百萬塔陀羅尼經》刻本與韓國慶州發現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同屬中國唐武周洛陽刻本,可能是日本僧人道慈兩次來華時帶回日本的[5]。
- 1592年日本侵略朝鮮失敗,帶回數以萬計的銅活字,1593年刊行《古文孝經》。1607年直江兼續在京都刊行銅活字《本六臣注文選》61卷。1615年林羅山排印銅活字本《大藏要覽》125部,1616年又印銅活字本群書治要60部。活字多來自朝鮮補以在日本的漢人林五官鑄造的1.3萬字[6]。
- 1637年日本大僧天海受幕府將軍德川家興之名主持刻印木活字《一切經》1453部6323卷[6]。
菲律賓
西亞
中國的元代,中國和歐洲的交往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蒙古的遠征,將中國的文化帶到西方,一是西方的傳教土也多次來到中國,回國時也帶去了中國的印刷技術。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多年,在他的《遊記》中,敘述了中國印刷紙幣的情況。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印刷情況。據說,在這一時期,也有人把中國的印刷品及雕版帶到歐洲。中國的印刷術最可能通過穿過絲綢之路的維吾爾人傳入中亞,經過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母雕版,是在敦煌發現的14世紀古維吾爾文木活字。
1880年考古學家在埃及法尤姆發現五十餘幅自900年至1350年的雕版印刷品殘片,其中包括祈禱文和古蘭經片斷,這些印刷品都是用黑墨印在紙上,拓印如同中國印刷,並非壓印。學界一般認為埃及的雕版印刷來自中國而不是土生土長的[8][9]。
1294年當時統治波斯的蒙古人凱嘉圖汗在大不里士印發仿元鈔票,上印有漢文「鈔」字[10]。
1310年波斯歷史學家拉希德·丁在《世界史》一書中詳細記載中國雕版印刷術[11][12]。
儘管印刷術很早就傳入阿拉伯世界,但受到宗教的阻撓,尤其在1727年,伊斯蘭最高領袖宣布,印刷古蘭經有違伊斯蘭教義,明令禁止,以致印刷術在阿拉伯世界未能發展 [13]。1707年,有個名叫依拉希姆的匈牙利人,曾向土耳其申請在君士坦丁建立印刷所,當時蘇丹亞海默特三世雖予批准,但規定古蘭經只可抄寫,不准印刷,1729年該所出版了一部埃及史,引起了強烈的反對。一直1825年,阿拉伯各地再沒有進行過印刷的嘗試。不過15世紀也仍有在義大利印刷的阿拉伯文古蘭經,不過16世紀敘利亞也仍然存在用阿拉伯文印刷。1797年俄國凱薩琳大帝還在俄國用雕版印刷古蘭經[14]。
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爾後出現的是活字印刷。歐洲人發現中國的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效率更高於是很快就把雕版印刷淘汰掉了。關於中國印刷術當時是如何傳入歐洲,在多方研究著述上談及主要有三個路線:
- 其二是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
發明於中國宋朝的紙牌在十字軍東征前傳入西亞14世紀初傳入歐洲,1377年西班牙和德國出現紙牌,1379年義大利和比利時出現紙牌,1381年法國出現紙牌[16][10]。
德國人認為美因茲的約翰內斯·古騰堡在1440年發明了印刷技術,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騰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一開始就使用油性墨。不過,研究學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與考證得出結論,西方的活字印刷術來源就是中國,[原創研究?]漢學家安田朴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騰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17]。
工業時代印刷術
印刷機的發明,將印刷技術從手工階段帶入到機械階段。
印刷對知識傳播的影響
印刷機的開發使知識的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469年在威尼斯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即出版社),1500年該城就有印刷廠417家。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在英格蘭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在1539年,西班牙人Juan Pablos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Stephen Day於1628年在美國麻塞諸塞海灣地區建立了北美第一家印刷社,並協助成立了劍橋出版社。
資訊時代印刷術
在電子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印刷進入了電子控制和自動化的時期,電子排版、電子分色、電子雕版廣泛應用,在印刷質量和效率上都得到了巨大提高。計算機的應用繼續將印刷帶入了數字印刷時代,使傳統工藝難於完成的小品種、多變化印刷得以順利實現。
電腦印刷
文件可通過雷射印字機、噴墨印表機或其它電腦印表機。在最近幾年,計算機列印和工業化印刷工藝已經融合在一起,導致數位印刷的發展。
其他印刷
立體印刷
立體印刷立體印刷也叫3D透鏡印刷是一種印刷效果,光學折射出來栩栩如生的立體效果,物體是由傳統印刷(分層設計)和光柵材料。2008年,一公司例如宏大立體印刷提出立體印刷解決方案.
三維列印
三維列印 是一種製造技術,物體是由三維文件和三維印表機生成。物體製造是通過一層層材料的疊加而列印出來. 在2012年, 一些公司例如Sculpteo或Shapeways提出網上的三維列印解決方案.
參見
方法 | 人物
|
其它 |
參考文獻
- ^ 1.0 1.1 張秀民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 1958 人民出版社
- ^ 向達著《唐代刊書考》收入《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ISBN 978-7-5434-4237-5
- ^ 阿馬蒂亞·森.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07年11月: 62. ISBN 9787542626172 (中文(簡體)).
- ^ 潘吉星 《論韓國發現的印本》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科學通報 1997 42(10) 1009-1028
- ^ 潘吉星 《中國金屬活字印刷史》 第七章 《活字印刷術在日本和越南的傳播》 183頁
- ^ 6.0 6.1 潘吉星 《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 第七章 《活字印刷在日本和越南的傳播》 188頁
- ^ 張秀民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 1958年 人民出版社 168頁
- ^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The ronald Press, NY 2nd ed 1955, p176-178
- ^ 錢存訓 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2004 285頁 ISBN 978-7-5633-4472-7/TS
- ^ 10.0 10.1 韓琪 《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 136頁
- ^ 托馬斯·弗朗西斯·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The ronald Press, NY 2nd ed 1955, p172-173
- ^ 張秀民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 1958年 人民出版社 173頁
- ^ Thom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p178
- ^ Thom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p150-151
- ^ Geoffrey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 Gordon Press Publishers. 1976. ISBN 9780849017933.
- ^ 錢存訓 《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287頁
- ^ 《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法]安田朴著,耿昇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研究書目
-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潘吉星:《中國、韓國與歐洲早期印刷術的比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 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 T.F. Carter著,吳澤炎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