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質(protoplasm)是一古老而含糊的術語,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組成活細胞而被原生質膜包圍的全部物質」;其為小分子與大分子的混合物,前者如離子,單糖,胺基酸,後者如蛋白質,多糖,脂質等。但最早在1846年,Hugo von Mohl 首次使用此名稱時[1],是同義於後來的術語細胞質。隨著科技的進步,對細胞結構愈來愈了解,此術語已很少使用[2][3],目前均使用細胞質核質,甚或色素質來精確指稱。

原生質並非單一的某種或某些化合物,而是由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複雜的膠體,這種膠體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能力,成為一種生命物質的體系。原生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是被原生質膜包圍而具生命的細胞部分,細胞壁則不屬於原生質。

原生質構成了原生質體;在植物中,原生質體就是除去細胞壁後被細胞膜包圍的「裸露細胞」。

歷史

1839年,捷克生理學家浦金野把填滿細胞的膠狀液體定名為「protoplasma」(生命的原始物質)。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德國植物學家雨果·馮·莫爾用「protoplasm」概括細胞中的所有內含物(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德國解剖學家舒爾策(M.Schltze)強調指出,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並證明在所有的細胞裡,不論是動物或植物,也不論它們的結構是多麼複雜還是非常簡單,它們的原生質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十九世紀末生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給原生質下了一個定義: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亞原生質體

在分離原生質體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分離不完整,只能得到部分的原生質,這種情況下稱為亞原生質體(subprotoplast)。

組成

通過各種生物原生質的研究,發現化學成分上雖有區別,但從組成的的化學元素來分析,基本的構成是相似的。其中有6種元素在數量上較多,分別為:(占了總量的95%)。

原生質層

原生質層由細胞膜液泡膜和它們之間的細胞質所構成,其作用相當於半透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參考

  1. ^ Biographical Index of Former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783–2002 (PD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July 2006 [2017-10-06]. ISBN 0-902-198-84-X.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2. ^ Sharp, L. W. (1921). Introduction To Cytology. New York: McGraw Hill, p. 25.
  3. ^ 存档副本.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