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大腸(英語:large intestine;拉丁語:Intestinum crassum)是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大腸的作用是從腸道內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取水分與電解質[1],將剩餘的無用部分形成糞便並作暫時儲存以及最終排出糞便[2]。
人體大腸按《格雷氏解剖學》定義包括盲腸、結腸、直腸以及肛管[3][1],結腸並不等同大腸;但許多書籍與學者將之視為同義詞,且將盲腸視為升結腸的一部分[4][5]。
大腸始於骨盆右髂骨處,即腰的右側或略低於腰的右側,在那裡大腸銜接在小腸之後,在橫貫腹腔後向下彎折延伸至直腸與肛門處。大腸的長度約為1.5米,直徑約6.5厘米,是整個腸道長度的五分之一[6]。
功能與其他器官的關係
食物在大腸中大約需要16小時才可被消化,這個消化過程會把食物中水分以及剩餘的可以吸收的所有營養物質全部吸收,然後將殘渣通過腸道運動送至直腸並被排出。結腸則主要吸收大腸桿菌所產生的維生素如維生素K、維生素B12、硫胺素和核黃素[7][8]。
大腸在形態上與小腸的區別在於大腸腸內更為寬廣,且其表面有三條與大腸縱軸平行的結腸帶[9]。除此之外,大腸雖然沒有類似於小腸的外凸結構(小腸絨毛),但其具有內凹的大腸腺,且大腸內的上皮細胞要比小腸內豐富得多[10]。
在盲腸的內後壁上連接著闌尾的一端,闌尾內主要是淋巴組織。由於闌尾內部存在黏膜層淋巴組織,因此闌尾對於人體的免疫來說十分重要,當闌尾發生梗阻便有可能導致闌尾炎,闌尾可以通過手術摘除而不會給病人帶來永久性的傷害[11]。
組成部分、功能與環境
大腸的組成具體為[1]:
- 回盲瓣(拉丁語:Valva ileocaecalis,亦稱「迴腸瓣」[12]),用於控制從小腸流入大腸的消化物的流速以及防止倒流[13]。
- 盲腸(拉丁語:Caecum)與闌尾(拉丁語:Appendix vermiformis)
- 結腸(拉丁語:Colon),又分為以下幾類:
- 直腸(拉丁語:Rectum intestinum)
需要注意的是,在肛門處的肛門外括約肌不屬於大腸的一部分。
構造
大腸直徑大約為6厘米,長約1.5米。大腸沒有腸絨毛,在一些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大腸存在結腸帶,並被結腸半月襞分開。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大腸具有縱肌與環肌,在某些哺乳動物的大腸結腸帶處環肌會增厚。
功能
大腸的功能如下[7]:
環境
- 大腸前段約為5.5
- 大腸中段6.2以上
- 大腸下段6.8
細菌群落
在大腸內部一共有700種以上對的細菌生活並有著不同的功能。
大腸所吸收的部分物質產自在大腸內部生活的細菌。未被消化的多糖類物質(纖維)被大腸內細菌分解為短鏈脂肪酸,並通過被動運輸的方式被吸收,而大腸中所分泌的重碳酸鹽則幫助中和在生成短鏈脂肪酸的過程中產生的多餘酸性物質[16]。
大腸內的細菌還會產生大量的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K和生物素(一種維生素B)為主,這些物質也會被吸收進入血液[7]。雖然大腸中產生的這些維生素含量只占每日人體總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是當通過飲食維生素攝入不足時,這部分由腸道產生的維生素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依賴腸道產生的維生素生存的人同時服用了抗生素,那麼就會由於細菌無法在腸道內正常生存而導致維生素缺乏症。
另一些細菌的代謝產物包括氣體(俗稱「腸胃脹氣」或者「屁」),這種氣體主要是氮氣與二氧化碳的混合物,還包括少量的氫氣、甲烷以及硫化氫,這些氣體是由於未消化的多糖類物質發酵產生的[17]。還有一些細菌對於某些組織例如盲腸和淋巴系統的形成與成長至關重要。
大腸內的細菌還會參與到一些交叉反應性抗體的生產過程中,這些抗體由免疫系統產生,用來防止一些病原體,進而防止干擾與病原體入侵[18]。
大腸內最常見的細菌類型是類桿菌屬細菌,這類細菌也是導致大腸炎和結腸癌的原因之一。此外雙歧桿菌屬細菌也很常見,通常他們也被認為是「友善的細菌」[19]。
其他動物的大腸
動物中只有四足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及哺乳動物)的大腸彼此之間有顯著的不同,兩者之間是由回盲瓣隔開。對於大部份的脊椎動物而言,大腸只是一段連接到肛門,長度較短的組織,不過其寬度明顯比小腸要寬。雖然大部份的羊膜動物都有盲腸,但只有哺乳類的大腸中有發展出真正的結腸[21]。
一些小的哺乳動物,其結腸和其他四足類一様是直的。不過大部份哺乳動物的結腸可分為升結腸和降結腸,只有靈長類動物的結腸有橫結腸。而在食肉動物和反芻動物中都找不到結腸帶及結腸袋。除了單孔目外的哺乳動物,其直腸都是衍生自脊椎動物的泄殖腔。因此這些物種的直腸不是真正的同源器官[21]。
魚類沒有真正的大腸,但有一段較短的直腸連接腸道末端和泄殖腔。鯊魚的直腸有「直腸腺」,可以分泌鹽類,幫助動物在海水中的滲透平衡。腺體結構類似盲腸,但兩者不是同源器官[21]。
大腸疾病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 (PDF). 國立體育大學. [2013-09-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12).
- ^ 大腸癌:患者指南 (PDF).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4-23).
- ^ NCI Dictionary of Cancer Terms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Dictionary of Cancer Term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5).
- ^ 存档副本. [202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7).
- ^ 存档副本. [202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 ^ Henry Gray. 2h. The Large Intestine.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7.0 7.1 7.2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 遵義醫學院. [2013-03-12].[永久失效連結]
- ^ The Digestive System: Part 4 (PD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2013-03-12].[永久失效連結]
- ^ 盲肠. 中國醫科大學.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 ^ 消化管. 吉林醫藥學院.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盲肠、阑尾. 中國醫科大學. [2013-03-12].[永久失效連結]
- ^ 术语查询 - 回盲瓣.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3-03-12].[永久失效連結]
- ^ 盲肠Cecum. 南方醫科大學醫學數字資源中心.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 ^ S G NUGENT, D KUMAR. Intestinal luminal pH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ossibl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with aminosalicylates and other drugs.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 ^ Francisco Guarner, Juan-R Malagelada. 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PDF). [2013-03-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2-09).
- ^ 李春德. 癌症的饮食预防.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 1991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Roderick Mackie, Bryan White, Richard E. Isaacson.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logy, Band 1. Springer. 1997. ISBN 9780412983610.
- ^ Art Donohue-Rolfe, Ivanela Kondova, Jean Mukherjee, Kerry Chios, David Hutto and Saul Tzipori. Antibody-Based Protection of Gnotobiotic Piglets Infect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gainst Systemic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higa Toxin 2.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 ^ JMT Hamilton-Miller, S Shaha, JT Winklera. Public health issues arising from microbiological and labelling quality of foods and supplements containing probiotic microorganisms.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999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W Stremmel, U Merle, A Zahn, F Autschbach, U Hinz, R Ehehalt. Retarded release phosphatidylcholine benefits patients with chronic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2004 [2013-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6).
- ^ 21.0 21.1 21.2 Romer, Alfred Sherwood; Parsons, Thomas S. The Vertebrate Body. Philadelphia, PA: Holt-Saunders International. 1977: 351–354. ISBN 0-03-91028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