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元
王承元(801年—834年2月3日[1][2]),封岐國公,唐朝將領。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鎮,但他在兄長王承宗死後拒絕統領成德軍,此後做了朝廷將軍直至去世。
王承元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801年 成德 |
逝世 | 834年2月3日 平盧 |
國籍 | 唐朝 |
職業 | 軍人 |
活躍時期 | 9世紀 |
親屬 | 父 王士真 兄 王承宗、王承系 弟 王承通、王承迪等 |
代表作
|
王承宗生前
王承元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是王士真的兒子,上有兄王承宗、王承系、王承迪、王承慶、王承恭,下有弟弟王承泰、王承通等。[3][4]史料沒有記載王承元的母親,僅可知非王承宗母吳氏。王士真在其父王武俊死後接管了成德。[5]
元和四年(809年)王士真去世後,王承宗控制了成德,朝廷對他擅自繼承父位予以制裁,他起初予以抗拒。[6]五年(810年)朝廷對王承宗作戰失利後,他卻接受了制裁。[7]十一年(816年),在王承宗要求下,王承元被任為充鎮冀深趙觀察支使、朝議郎、左金吾衛胄曹參軍,兼監察御史。[3]當朝廷宣布討伐王承宗的前盟友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時,王承元建議兄長出二千騎為朝廷助戰。雖然因為他還年輕,所言未被王承宗採納,但此後軍隊經常詢問王承元的意見。[8]
王承宗死後
十五年(820年)十月,王承宗去世,手下秘不發喪。王承宗的兩個兒子王知感、王知信在都城長安為人質。[9][10]成德諸將想從彼此中選一個或從周邊選節度使繼承王承宗,而王承元的參謀崔燧則與諸校合計,假託王承宗祖母涼國夫人李氏之名,宣布王承元繼任。當士兵向王承元鞠躬時,他流淚拒絕,請求和監軍宦官商議。監軍到後,也要求他接受推戴。在得到士兵忠於朝廷的承諾後,王承元接受了,但只以觀察支使的名義,不稱留後。他還秘密上表唐穆宗,請求朝廷派人永久接替他。[11][12][13]監軍也上表奏王承宗病篤,以王承元權知留後。作為回應,穆宗下達了一系列節度使調令:鄰鎮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任成德,王承元以鎮冀深趙等觀察度支使、朝議郎、試金吾左衛胄曹參軍兼監察御史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14][15]義成節度使劉悟調任昭義,武寧節度使李愬調任魏博,任田弘正之子田敦禮為河陽節度使。[10][16]並加成德軍將士官爵,賜錢一百萬貫、軍錢百萬緡,全部釋放鎮內囚徒,給孤獨、殘廢不能自理者粟帛,[8]派官監視王承宗葬事且務令周厚,下詔贈賻,[17]並封涼國夫人為晉國太夫人。[18][19]
十一月,當起居舍人柏耆前來宣詔時,諸將及鄰道都勸王承元繼續割據。王承元與柏耆於館驛召諸將告諭,諸將號哭喧譁。[20]王承元勸他們接受朝命,引用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的部將挾持師道,抵抗朝廷,師道被朝廷討伐,將領們卻殺了師道投降的事例,求他們讓他離開,哭泣下拜。他還把家財賞賜給士兵。十將李寂等十餘人堅持不讓王承元離職,王承元將他們處決,上表表示願意赴闕,加上宣諭使諫議大夫鄭覃曉以大義,軍中才安定。[21]他很快離開成德,[22]領兵二千前往義成。他的一些將吏想把成德的器用財貨帶走,被他下令制止。[10]王承元的四個兄弟和堂兄弟被任為刺史,另有四人被用為朝臣。[23]長慶元年(821年)正月,因王承元請求入朝,穆宗以京兆府司錄參軍溫造為太原鎮州等道宣慰使。[24]三月,涼國夫人覲見穆宗時,[18]穆宗在宮內為她賜宴,還送了她很多禮物。[3]
同年七月,王承元在成德軍時的衙內兵馬使王廷湊在成德發動兵變殺死田弘正,[19]諸鎮節度使討伐王廷湊,時盧龍、魏博也生亂,朝廷擔心義成軍與成德軍接壤,王承元部下的二千成德軍卒會被成德軍勸誘,命鄜坊丹延節度觀察等使韓充與王承元互換軍鎮。[18][25][26]王承元調任途經長安時入朝,得到穆宗的讚許,也在一些場合被穆宗召見。二年(822年)二月,穆宗不得已以王廷湊為成德軍節度使,復其軍中將士官爵,以兵部侍郎韓愈為宣慰使,王廷湊以甲士相待,韓愈對甲士們舉王承元歸順朝廷故二十歲即為節度使等例子,王廷湊擔心甲士心變,麾出甲士,韓愈趁機說服其放過被其圍困的深州刺史牛元翼。[27][28]
七月,王承元又被調任到鳳翔為鳳翔隴州節度觀察等使。由於鳳翔地勢平坦,吐蕃經常輕易入侵。王承元占據戰略要衝在汧陽縣西北八十里建造堡壘,分兵千人防守,皇帝賜堡壘名為臨汧城。他隨後被封為岐國公,累加檢校左僕射。他還在鳳翔城東造了一座城,安置路過鳳翔的商人和保護受到烽火驚擾的居民。[3]四年(824年)三月,唐敬宗大赦天下,令王承元等在元和之後歸朝的節度使若因本道債務、非法之事被訴則不得受理,並各與一子正員官。[29]十二月,給來投降的吐蕃一十九人各賜衣一襲。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年,涼國夫人去世,文宗下詔表彰了王武俊的功勞,供給儀仗安葬。[8]太和年間,王承元奏稱:應管兵三萬人,內軍一千五百騎,請求再添置一千五百騎,請度支給衣糧草料。[24]
王承元累加檢校司空、御史大夫。太和五年(831年)十一月,入朝,改檢校司空、青州刺史、充平盧軍節度使、淄青登萊觀察等使(這時平盧已被一分為三,[10]軍部也遷到了今山東濰坊)。當時,全國幾乎都出現食鹽壟斷,平盧尚未受到影響,王承元請求將鹽的生意交給朝廷處理。他的請求被接受了,還被推廣到從平盧分出來的天平和兗海。[8]六年(832年)九月,王承元奏稱上繳治下五州兩稅共一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九貫。淄青自從反正後從未有兩稅上供,自此恢復。[24]王承元寬容謙和,不管在哪個藩鎮,都能把軍民治理得很好。八年(834年)十一月,他卒於平盧節度使任上,[1]追贈司徒。[3]
軼聞
《玉泉子》及《唐語林》載:夏侯孜還是秀才時,曾科舉落第,與一同落第的王生一起去鳳翔府遊玩,鳳翔節度使設館招待,從事還擲骰子祈禱二位秀才次年及第。後來夏侯孜進士及第,累官至宰相,而王生最終湮沒無聞。夏侯孜在長慶二年(822年)五月前後為鄉貢進士,於寶曆二年(826年)進士及第,可見當時招待他的鳳翔節度使即王承元。
注釋
- ^ 1.0 1.1 《舊唐書》卷一十七
- ^ 《舊唐書·王承元傳》作其繼任成德節度使時(820年)十八歲,李翱《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載韓愈語「王承元年始十七亦仗節」。此從兩唐書本傳卒年三十三。
- ^ 3.0 3.1 3.2 3.3 3.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無王承系名,且稱王承元是王士真次子,但《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卷第一百一十·宇文籍傳》記載王承元有弟駙馬都尉王承系,《新唐書列傳第八》記王承係為唐順宗女虢國公主之駙馬,《王士真墓志銘》也記王承係為王士真子、駙馬都尉,而王士真去世時王承元僅十歲,顯然王承系亦為王承元之兄。另本傳所載王士真子王承榮,據王承榮婿陳君賞墓誌,當系王士清之子。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七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八
- ^ 8.0 8.1 8.2 8.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
- ^ 10.0 10.1 10.2 10.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 ^ 《新唐書》卷八
- ^ 《宣慰鎮州制》
- ^ 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
- ^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九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
- ^ 元稹《李昆可權知滑州司馬兼監察御史制》
- ^ 元稹《贈賻王承宗制》
- ^ 18.0 18.1 18.2 《舊唐書》卷一十六
- ^ 19.0 19.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
-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 ^ 《新唐書》作其兄弟輩入朝者四十人。
- ^ 24.0 24.1 24.2 24.3 《冊府元龜》
-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
- ^ 李翱《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
- ^ 《御丹鳳樓大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