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版面佈局/存檔2

建議改名:「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格式手冊/版面布局」

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 → 「格式手冊/版面布局」:如下--Yyfroy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2:37 (UTC)

根據: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8%83%E5%B1%80,

兩岸一直都是使用「布局」字樣,「佈」是異體字,屬畫蛇添足。

此外,台灣方面關於漢字許多通假字,在「公文寫作」與「法制用語」中,早已明定使用【布】而非【佈】,且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司法院《法律統一用字表》都有網路可供查詢,教育部詞條也如是選擇。

至於香港方面,其屬於粵語,應在粵語維基百科使用。Yyfroy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2:37 (UTC)

 未完成,港澳標準不論漢語白話文或粵語白話文皆以「佈」為標準,此應透過字詞轉換解決。--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2年5月20日 (五) 03:23 (UTC)
其實台灣也常用「佈」,不是非「布」不可。可以不必為此費太多精力。--Hjh474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03:36 (UTC)

版面佈局字詞轉換模板

有一個問題請教:維基百科:格式手冊/版面佈局里的字詞轉換模板順序是不是有點問題?字詞轉換模板應該放在首位,否則消歧義連結和維護模板里的字詞無法被正確轉換。--InstantNull留言2023年4月23日 (日) 23:06 (UTC)

公共轉換組本質上是要轉換條目內容,而其他模板本質上都不屬於條目內容。其實我覺得不論公共轉換組模板放在哪裡,都應該要預設轉換整篇頁面的內容才對呀,現在這樣運作反倒個人無法理解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4月24日 (一) 01:57 (UTC)
轉換組就是一票-{H|zh-cn:XYZ; zh-tw:ABC;}-語法的打包。而這個語法只能作用於其原始碼後面的文字。--洛普利寧 2023年4月24日 (一) 14:57 (UTC)
就是不想轉換消歧義和維護模板的字才要這樣放,例如{{redirect}}裏的「XXX重定向至此」,如果noteTA有轉換規則是跟「定向」有關的(例如「1=zh-cn:定向;zh-hk:定位;」之類的),把noteTA放在最前會造成意外轉換。--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2:57 (UTC)
我覺得要看情況。有些時候如果消歧義連結的用詞是應該轉換的,那把noteTA放在最前是正確的,但如果是不應該轉換的,那放在最前反而不妥。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4日 (一) 03:13 (UTC)
即使把noteTA放在最前面時在當下衹轉換了參數自定文字而沒有意外觸及模板自帶的文字,模板本身以後如要修改時很難確保自帶文字不會被意外觸及(很難叫人修改模板後再逐個條目檢查noteTA吧)。當消歧義或維護模板的自定文字裏有字詞需要轉換,最好還是在自定文字裏重複一次手工轉換語法便可,這樣產生的技術問題最少。--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4:09 (UTC)
這樣是不是因噎廢食了。我認為這樣的問題只是特例,相反在消歧義模板和維護模板內轉換不正確才是常見問題。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作為讀者看到了未轉換的字詞而感到有一些困惑(忘記具體是哪個條目了)。而且如果要說這個問題不僅只存在於消歧義連結和維護模板,在noteTA之後的任何模板,包括信息框、導航模板等等也都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InstantNull留言2023年4月24日 (一) 07:34 (UTC)
至少消歧義和維護模板可以不需要為此再做技術維護,而不應僅因為其他模板都會出現同類問題所以就不理。而且,在消歧義模板需要字詞轉換的情況,在我看來都是因為名稱地區譯名不同所致,這通常僅侷限於特定範疇,反而通過在消歧義的參數重複一次手工轉換語法可能更合適(例如魯邦三世VS名偵探柯南 THE MOVIE的做法),至少日後該條目要添加維護模板時不需要再理會新的維護模板會否有字詞與條目內的noteTA發生衝突。--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07:50 (UTC)
(~)補充,將noteTA放在最前會導致Twinkle工具添加維護模板時出現異常——無故將全部維護模板置頂。--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1:58 (UTC)
我覺得這不算「異常」。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4日 (一) 13:48 (UTC)
正常狀態是原地添加而不是置頂。--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3:52 (UTC)
我還是覺得這不算「異常」,不然你直接問現版本Twinkle維護人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也行。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6日 (三) 09:11 (UTC)
維護模板的用詞真的應該是全站轉換+模板內聯轉換解決,而不是依賴每個條目的{{NoteTA}}。
標題頂注這個有些矛盾。比如瑪利歐系列,完整的頂注應該是:

「馬力歐」「瑪利歐」和「馬里奧」重定向至此。關於電子遊戲角色,請見馬力歐 (角色)。關於其他類似名稱,請見馬里奧

此例「馬力歐 (角色)」宜地區詞轉換,即马力欧 (角色)/瑪利歐 (角色),而開頭三處名稱和最後一個連結不應轉換。現行轉換組有马里奥=>马力欧/瑪利歐熱修復,將轉換組放到頂注前,基本所有地方都會GG。但另一方面,頂注模板用內聯語法來轉換也挺麻煩(比如要用馬力歐 (角色){{!}}-{zh-cn:马力欧; zh-tw:瑪利歐;}- (角色)這種hacking技巧),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好的實現辦法。--洛普利寧 2023年4月24日 (一) 14:46 (UTC)
這真的沒甚麼再好的辦法了。而如果把noteTA放在redirect模板前面,前三個要在參數裏另外添加-{}-來防轉換,最後一個也還是要用內聯語法(即馬里奧{{!}}馬-{里}-奧這種hacking技巧),需要動用更多的語法才達到全部正確。反之把noteTA放在redirect模板後面的話,則衹需要馬力歐 (角色){{!}}-{zh-cn:马力欧; zh-tw:瑪利歐;}- (角色)一個語法就足夠應付了。--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4日 (一) 15:46 (UTC)
我覺得在規範上,可以選取本站出現最多的情形;至於其他狀況,則另外提示如何處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5月4日 (四) 09:33 (UTC)
規範上應先考慮技術執行上的情形。以TW工具的處理情況來看,noteTA肯定不能先於維護模板(因為它不管怎樣都會把維護模板放得高於noteTA,原因Lopullinen君上面大概已經解釋了);而又因為要顧及視障工具解讀上的技術需要(例如熒幕閱讀器盲文顯示機),維護模板亦不能先於消歧義模板(讓失明讀者首先摸到消歧義模板以確認自己是否在對的條目,確認對了後才讓他摸條目有何素質問題)。--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5月4日 (四) 15:56 (UTC)

「Reference」翻譯為「參考資料」

「Reference」翻譯為「參考資料」是否比「參考文獻」更好?因為有時候所引用的來源不一定是文獻,改成這個的話局限性會小一些。--DoroWolf留言2023年3月17日 (五) 01:48 (UTC)

翻譯成「參考」或「參考資料」都可以,如果可預見條目內只會引用文獻(比如歷史類條目),寫「參考文獻」也行。--🔨留言2023年3月17日 (五) 06:08 (UTC)
三種都有,「參考」、「參考資料」、「參考文獻」,前兩個的話對於參考腳註來源複雜的情況,後一個如果主要是書籍文獻等可以用(例如一些沒在文段中引用,而是在條目尾單獨列出的參考文獻類)。——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3月17日 (五) 06:39 (UTC)
再不然用「參考來源」應該也是可以的。——玖宸 2023年3月17日 (五) 07:24 (UTC)
我自己一直都是用「參考資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3月17日 (五) 09:25 (UTC)
哪些不算文獻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3月17日 (五) 09:39 (UTC)
至少多媒體都不算是吧(?)——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3月17日 (五) 11:43 (UTC)
楊燕起、高福抗主編:《中國歷史文獻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頁3);
現代廣義文獻的術語概念(GB4849-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匯——基本術語》),其定義是:「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頁4)
因此,根本不存在「參考資料」是否比「參考文獻」更好的問題,因為這裏的「文獻」指的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據廣義的說法,多媒體也是文獻。大概是這樣^-^。--Ghren🐦🕚 2023年3月17日 (五) 15:31 (UTC)
廣義上是如此,狹義上就不好說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這話題。--🔨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05:57 (UTC)
長期運用上有「參考」、「參考資料」、「參考文獻」等(或者參考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的說明),如果將「文獻」與「資料」等價的話,那就無法區分差異了,所以我認為「文獻」偏向狹義定義,只限(紙質)文本類的「文獻」,其他的話就算算入更廣義的「資料」。——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3月20日 (一) 07:03 (UTC)
多半「文獻」是用後面廣義的用法。黃愛平和謝玉傑《中國歷史文獻學》(兩著同名)都有現代文獻一節,然後談音像文獻,影音文獻等等。當然,您維的編者也可以以白壽彝的方式來定義「文獻」,不要在參考一節混用就好。--Ghren🐦🕙 2023年3月20日 (一) 14:25 (UTC)
(▲)同上,這裡的文獻應該是廣義的參考文獻,比如 GB/T 7714包含各種類型的文獻。--Kethyga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04:12 (UTC)
@DoroWolf: 不建議局限。因為綜觀整個維基百科,在條目內文中所引用的來源是相當廣泛且類型多樣,紙本有期刊、報紙、論文、圖書、地圖、摺頁、手冊,網路有電子書、電子報、網頁、PDF檔、線上影音、線上付費資料(需要付費才能在線觀看或下載),另外DVD也是會被人引用的一種來源,但DVD不是紙本,也不是網路。就此來看,局限的確是不適合。還有,特別要說PDF檔,網路上可以觀看的論文、期刊、地圖,很多都是屬於PDF檔,除了付費或大容量的資料以外(依網站,它們有自己的格式,未必是PDF檔)。--2001:B011:A401:5A51:5819:6BB9:B322:93B8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3:31 (UTC)
值得一提的是,維基百科也有不少條目會將電視節目播映的內容作為一種來源依據,比方說MIT台灣誌,畫面顯示畢祿山北面是斷崖,其實這樣就可以寫在「畢祿山」條目中。一旦我們將這類的來源(電視節目)給局限,恐怕會因為每個人認知差異,有可能會被「參考文獻」給誤導,他認為電視節目不算文獻,但你認為多媒體算是文獻(這是舉例),我們為何不使用較無爭議的解決方式呢?--2001:B011:A401:5A51:5819:6BB9:B322:93B8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3:45 (UTC)
不管算不算「文獻」,在大部分的時候,摺頁、手冊、電子報、不是足夠可靠的媒體所發布的線上影音、DVD、電視節目內容算是可靠來源?有編輯者拿它們當來源,不代表它們就是OK的。不可靠的來源即使能被歸類為「文獻」,也不能被維基百科所引用,請勿捨本逐末,認為凡「文獻」皆可用。-游蛇脫殼/克勞 2023年3月19日 (日) 15:39 (UTC)
這裡是討論Reference翻譯問題,而不是可靠來源。建議你發言前,請先看看DoroWolf開設的話題是什麼。--2001:B011:A401:1330:9043:9C77:AF42:C0A4留言2023年3月19日 (日) 16:07 (UTC)
本人更傾向於"參考內容"。--     2023年3月20日 (一) 07:19 (UTC)
多數情況下 Reference 的譯名都比較靈活,在同時出現 Bibliography 的時候需考慮一下差別。--東風留言2023年3月20日 (一) 14:45 (UTC)
從學術論文的角度,翻譯成參考文獻更好。但是一般的條目似乎參考資料更順口一點。--Leiem留言·簽名·維基調查 2023年3月20日 (一) 15:07 (UTC)
(+)支持參考資料,有時非文字內容也可以被用作reference,這些情況不能使用「參考文獻」一詞。--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04:00 (UTC)
都有、都可。「文獻」多令人感覺專業和嚴格,但如上所述,廣義的文獻是一切載體而無任何要求,此時與「資料」無異,無需區分。實際運用中章節常有可靠性不高的來源,此時稱文獻在狹義上「虛高」、觀感上像給來源標準注水。「資料」較中性,符合大眾對任何載體的認知。「參考來源」無問題,結合方針的合理意譯。「參考」無問題,但我感覺過於簡略而有些口語化和單調,且可能多源自機器翻譯草稿。「腳註」是另一回事。--YFdyh000留言2023年3月21日 (二) 21:32 (UTC)
參考一詞恐怕更適合用作動詞而非形容詞或名詞,不然ref翻譯都成問題。--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02:35 (UTC)
有點不明白,專業嚴格的要求不好麼?為何要自降身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3月22日 (三) 02:45 (UTC)
所以,現在的討論結果會進行全局替換?如果不是,這個討論好像沒什麼意義(WP:沒壞別修)。--Nostalgiacn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3:34 (UTC)
理論上只應引用高度可靠的來源,那麼「參考文獻」不論狹義廣義都沒什麼問題。但實踐中各種來源都有,如果要統一為「參考文獻」而又無法提升來源質量,普通讀者的觀感是中文維基降低了對「參考文獻」的理解/要求/執行標準(類似改用廣義標準),或將認為網絡博客也是合格的參考文獻。而稱「資料」會好一些,品質承諾感低很多。--YFdyh000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5:13 (UTC)
我也覺得在當今質量偏低來源越來越多(比如少數情況下難免要用到的百家號、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等)的大背景下,更適合用狹義的角度定義「文獻」二字,只在所有來源都符合狹義「文獻」定義的條目當中使用「參考文獻」。--🔨留言2023年3月22日 (三) 10:30 (UTC)
(+)支持清楚分開「資料」與「文獻」,「文獻」只用狹義定義。
另外( π )題外話唉,又要我來糾正這些病態中文了,現在的人真是不懂簡潔,節省雙方時間,利己利人。
@DoroWolf局限性會小一些->較少局限
@YFdyh000可靠性不高的來源->不太可靠的來源
@Nostalgiacn現在的討論結果會進行全局替換->現在的討論結果會全局替換
@IP編者、@Liuxinyu970226:被歸類、被(引)用、被維基百科所引用->歸類、(引)用、引用到維基百科
——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捍粵者 2023年3月22日 (三) 15:00 (UTC)
@捍粵者
閣下如何翻譯這句呢?
那麼討厭「被」字麼?要不閣下就向Unicode提議把「被」字移除出Unihan得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3日 (四) 01:35 (UTC)
它是手球,但ref(裁判?)不認為其是刻意。
被不是不可用,而是只應用作有負面意思的被動,像被捕;但如可省則應省,且多數句式都可省。老師沒教閣下中文的被不一定要寫明咩?--——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捍粵者 2023年3月23日 (四) 13:11 (UTC)
(*)提醒:要糾纏被字使用的問題,還請換個地方。不要把這討論搞跑題了。--🔨留言2023年3月24日 (五) 00:55 (UTC)
關鍵是,捍粵者的這種邏輯,意味著ta要求中文強行「主動」,不能透露哪怕一丁點「被動」,很危險吶。--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03:19 (UTC)
閣下是否誤會了我上面那幾句寫的被字用法?——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捍粵者 2023年4月20日 (四) 10:00 (UTC)
沒有誤會,閣下本質上就是要求中文用戶強制「主動」,徹底放棄「被動」。但這是不可能的,萬事無絕對。--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18 (UTC)
而且那句話來自有道,ta們給出的中文翻譯是:這是手球做法,但裁判組認為不是故意的。(handball在此名詞代動詞,加州和佛州有的是俚語環境這麼玩的,此外是被動讓裁判組這麼認為的,而不是裁判組主動認定非故意)--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22 (UTC)
不是誤會,就是斷章取義囉?我何時說被動式要徹底放棄?
既然閣下連這麼白的說法都能忽略不理那繼續爭論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捍粵者 2023年5月1日 (一) 16:02 (UTC)
討論時怎麼說都可以吧,只要能讓人看得懂就沒有太大問題。被字我認為不需要移出Unicode,可以考慮丟到擴展I區之類的地方,大家自然就不會用了  ——魔琴 [ 萬戶涕淚 ] 2023年3月28日 (二) 06:53 (UTC)
我自己的感覺是把「Reference(s)」翻譯成「參考資料」或「參考」比較妥當,但翻譯成「參考文獻」並非不可容忍,畢竟「文獻」廣義上可以勉強等同於「資料」。把「Reference(s)」翻譯成「腳註」我自己比較沒那麽能接受,「腳註」我傾向於等同於「註釋」(「Note(s)」)。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28日 (二) 12:30 (UTC)
翻譯成腳註證明那位翻譯者的詞庫恐怕過時了N多個世紀,單從字面來看腳註也應該對應footnote才對吧?--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29日 (三) 09:51 (UTC)
@Liuxinyu970226:問題在於我還真看過有人這樣翻譯/寫(不排除不是翻譯過來的條目的可能)。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30日 (四) 11:31 (UTC)
我只想回應5個字:請勇於修正。--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3月30日 (四) 11:32 (UTC)
我也只是偶爾看到而已,也不是敢不敢修正的問題,不過我還是得慶幸這樣寫的人不是Jarodalien,不然我們很可能隨時跟他陷入編輯戰。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3月30日 (四) 11:40 (UTC)
  • 這種東西居然也需要討論?Reference不叫做「參考」請問要叫什麼?來源不用參考嗎?那以後是不是寫條目不用附上來源了?看了也真覺得默哀默哀,果真是沒事喜歡找事做的獨裁爛社群,最後到頭來一場空。倒不如看誰想要提出格式手冊,然後強制通過,但此舉以後也只是趕走更多願意想寫維基百科的人,呵呵。早就講過了,現在還想要出新的條目難度只會越來越高,因為條目都已經被前人寫過了。真正能夠寫出新條目的方式只剩下透過其它語言翻譯或者當重大時事發生時創建條目2種而已。真可憐,居然還要一講再講。請問透過其它語言翻譯或者當重大時事發生時創建條目都不用來源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3年4月4日 (二) 18:00 (UTC)
    主旨:爭論焦點是「資料」、「文獻」還是其它用詞。——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捍粵者 2023年4月4日 (二) 18:47 (UTC)
    References」=「參考資料」、「Further reading」=「延伸閱讀」、「External links」=「外部連結」、「See also」=「參見」、「Bibliography」=「參考文獻」。明明參考文獻就可以用Bibliography替代(比如派屈克·史賓賽·約翰遜),為何還在執著於References?那如果是這樣,真心乾脆不要再來寫條目了。為了回覆這種無聊的主標題討論,還得一一去翻寫過的條目,而且沒有統一名稱且搞不定共識,請問維基百科還有什麼資格教導別人寫新條目?--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3年4月5日 (三) 15:14 (UTC)
沒受過教育的來看條目管看什麼文獻,受過教育的找文獻更不會找到來維基,來的話也盡要個鏈接。搞這些孤芳自賞的事來幹什麼?😂 除了滿足下詞彙學家的心理外也不見得統一格式能為來源質素帶來什麼好處,這種瑣事如果還要眾議紛紜的話不如就此打住吧 Iridium(IX) 2023年4月9日 (日) 07:37 (UTC)

文獻」的本意非常寬,辭書研究期刊與圖書學的學者談過這個題目。所謂的source是相同意思。多媒體是文獻。石刻是文獻。一次文獻之前,尚有零次文獻。對特定領域的專家而言,一塊骨頭、一只磁碗,它帶有資訊,也是文獻。甚至連「提供口述的」也都包含在「文獻」的本意之內。只不過文獻是什麼與維基百科可援引的範圍不是一回事,品質好壞與是不是文獻也是兩碼子事。--Jasonzhuocn留言2023年4月17日 (一) 18:17 (UTC)

已經至少一個禮拜多過去了,沒什麼人敢再講話了,因為上面都講完了,不出意料之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3年4月19日 (三) 17:08 (UTC)
要不就直接公示今後reference中文翻譯統一成參考資料好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03:17 (UTC)
就看這個獨裁社群有沒有人敢公示啊,不然「Reference」不叫「參考資料」是要叫什麼?上面列舉一堆還不明白嗎?這類討論真的只會趕走更多想寫維基百科的用戶而已。--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3年4月20日 (四) 15:53 (UTC)
一百多萬個條目咋改,我覺得真要公示的話,頂多也就是在格式手冊裏建議(不是強制)使用「參考資料」來做「References」的翻譯,畢竟如我上邊所提到的,翻譯成「參考」沒問題、翻譯成「參考文獻」不算錯。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4月20日 (四) 16:01 (UTC)
或許可以強制新創建的條目使用「參考資料」。--Taeas留言) 2023年4月28日 (五) 17:54 (UTC)
針對於內容的規則,我們並不可能定立一些條文僅適用於某一時間點後創建的條目,原因在於所有條目內容不論新舊都應要平等對待。--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4月28日 (五) 18:48 (UTC)
理論上真要這樣處理的話,不論設不設置祖父條款,可以用過濾器,但受影響的條目應該非常多,而且也容易誤判。Sanmosa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023年5月4日 (四) 03:23 (UTC)
社群各抒己見,沒有見到必須達成什麼共識的必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4月28日 (五) 19:07 (UTC)

所以大家都不是住花蓮的,不在大海邊,沒必要管這樣寬吧。Ghren🐦🕚 2023年4月29日 (六) 03:55 (UTC)

@Ghren我還是那五個字:萬事無絕對,我就在海邊的某幢海景房居住啊,怎麼不在大海邊了?--Liuxinyu970226留言2023年5月1日 (一) 00:24 (UTC)
嗯。個人認為這只是編輯風格,沒必要規範。--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23年5月3日 (三) 05:15 (UTC)
以百度百科為代表的一眾大陸網絡百科全書均使用「參考資料」,只是不以獨立章節的形式呈現,所以不太引人注意。中文維基百科之所以會使用「參考文獻」,估計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GB/T 7714(即《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影響。這部規則缺點不少,但畢竟是大陸關於引文格式方面唯一的國家標準,所以對本地有一定影響(並且有可能是負面影響)。例如本地通用的 cite 系列引文模板將檢索日期置於方括號內,便明顯不是照搬自英維,而更像是 GB/T 7714 的風格,因為英維那邊方括號內的日期表示原作(相對於譯作、重印版、修訂版而言)的出版日期,若將檢索日期也置於方括號內便會造成混亂。--蕭漫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20:25 (UTC)
引文日期問題應該是參照了ISO 690--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5月6日 (六) 02:10 (UTC)

關於維基百科:格式手冊/版面布局上一次修訂的微調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上一次修訂應該為特殊:Diff/58049941,討論來自於這裡,這次修訂出現了意料之外的修改:取消了條目結尾章節排布的順序。這次修訂其中討論主要集中於由來已久的類似「參見」的「相關條目」類章節的位置的前後(是「腳註」、「參考資料」章節前;是Navbox前的結尾),對於此點,我暫時不聲明明確意見,而且現有條文也有提及其位置的爭議性而不定性明確位置,但對於常規存在的「腳註」、「參考資料」、「外部連結」章節的原有的順序因為這次修訂被意外打破了。偶然在海外110神舟十七號等就發現了「外部連結」章節優先於「參考資料」章節,所以我請求社群是否決定略微修正可能上一次的意外其中。修改如下:

現行條文

以上部分的順序並不固定不必須一一包含而應將條目資訊呈現得連續、充分為原則,視情況排布必要時可參閱優良條目典範條目主題類似的條目來編輯。

提議條文

以上部分不必須一一包含其中除相關條目外,其他章節順序如上排列具體章節排布可參閱優良條目典範條目主題類似的條目來編輯。

也就是將原有「相關條目」章節位置的不確定性例外出來,維持原有的章節順序而避免意外的靈活性,以上。——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8日 (六) 08:28 (UTC)

@KirkLUCdip150Ericliu1912Opky9407KOKUYOShizhaoSanmosaLopullinen,上次討論主要參與者。——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8日 (六) 08:32 (UTC)
應該可以,的確像Special:Permalink/79526429那般的操作應該不是上次修訂想要的效果。--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2:44 (UTC)
如果只是「外部連結」章節優先於「參考資料」章節的問題的話,那倒不如直接規定如有「外部連結」章節,「外部連結」章節須為末章節?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8日 (六) 13:45 (UTC)
因為上面提到的「是Navbox前的結尾」,所以不能這樣直接規定。--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4:31 (UTC)
注意我説的是「末章節」,Navbox作為模板不可能具備「章節」的屬性。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8日 (六) 14:52 (UTC)
上面的意思是「相關條可能是Navbox前的結尾」(例如這個),那個時候外連就不是末章,這樣就會誤殺了。--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10月28日 (六) 15:17 (UTC)
老實說,我不太認可你給的那個例子的處理辦法。不過我還是要看其他參與者裏的討論的人的意見,要是他們真覺得這種排法沒問題的話,那我也就沒甚麽特別的意見了。Sanmosa Ινα κραζω σοι 2023年10月29日 (日) 16:53 (UTC)
外部連結置底,通常應該可以。但參見一定放在參考資料下方嗎,有點疑惑。以及小作品模板是放在分類下方的?感覺除了文理解釋,最好有技術方案統計和儘量支持自動排列,評估效果和實際影響。--YFdyh000留言2023年10月28日 (六) 18:25 (UTC)
這裏沒有說要一定,衹是有的範疇會覺得放下方甚至緊貼在Navbox之前會較迎合該範疇的需要。還是Temp3600上次所說的:「這些格式長期並存,且各有支持者,說明它們在某些情況各有自己的優點……倒不如求同存異,自己寫的條目就用自己的排版,不是太離譜就可以了。過往經驗,這類標準問題的爭執通常都沒有好結果……」所以這裏不希望又糾結太多,還是集中處理今次提到的意外打破的問題。( π )題外話,小作品模板據說是為了方便mw的某些機器程序判斷條目等級(至於是哪些程序我就沒有深究了),所以要這麼放。而至於技術方案,如果可以讓讀者透過偏好設定調整自己認為合適的佈排,甚至參考資料分欄要分多寬都可以讓讀者瀏覽時自行隨時調節,這樣可能更好;當然這些技術至今十劃還沒一撇,還是看MW日後怎樣造化了。--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2023年10月28日 (六) 19:46 (UTC)
不是很懂。我指的統計和自動排列指源碼編輯,非條目閱讀,例如小工具來一鍵整理源碼,如果排列規則有共識想必比較方便,而如果非共識也儘早暴露問題。--YFdyh000留言2023年10月28日 (六) 19:57 (UTC)
小作品更像「底部維護模板」,和條目內容本身沒有關係?--洛普利寧 2023年11月5日 (日) 14:51 (UTC)
@YFdyh000,類似「參見」的「相關條目」章節位置確定性這次還是不打算討論或者修改,而且下面章節也提到這個不肯定性(「至於其出現的位置,維基人尚未有明確共識,而不同專題亦可能有不同的放置方法或規則。」),只是需要確定類似「腳註」、「參考資料」、「外部資料」的這系列章節是否需要保持原有規定的順序。至少我認為清除掉上次的意料之外應該可以還原效果,至於原有的例外問題,還是例外討論。——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29日 (日) 07:20 (UTC)
我自己都把「參見」放在「參考資料」上方欸。小作品模板難道不應該放在分類上方、導航模板下方嗎?——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0月30日 (一) 16:27 (UTC)
「參見」的位置一直都有爭議,也寫在指引中,這裡也無意決定(如果按照en的話,放腳註、參考前較常見)。看了提到的修訂前的說法,小分類好像一直是在分類之下(不過分類渲染顯示時是隱藏的,所以可視下還是在「規範控制」或者Navbox之下)。——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0月31日 (二) 00:32 (UTC)
事實上就是有一小群人想要推特定寫法,甚至以前還有一個ip專門把「參見」移到最下方。--KOKUYO留言2023年11月6日 (一) 09:18 (UTC)
附帶一提,在2014年做統計的時候,有52%的特色條目是採英語維基百科的模式,6%的特色條目是採其他模式;41%的優良條目是採英語維基百科的模式,11%的優良條目是採其他模式。當然,這個時候已經出現有用戶專門批量更改成其他模式的情況。--KOKUYO留言2023年11月6日 (一) 09:34 (UTC)
印象中,前次未作約束性規定主要是考慮到無法達成共識;但同時,目前指引所列的先後順序也有一定倡導作用。我認為維持現狀無不可,但能夠取得共識逐步統一更佳。故贊成上述提案。--KirkLU (A) 2023年10月29日 (日) 14:22 (UTC)
  公示7日,2023年11月9日 (四) 02:47 (UTC) 結束:未見關於排序以外的異議觀點,進行公示。——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1月2日 (四) 02:47 (UTC)
事實性修訂:建議「相關條目」加引號以避免歧義。由於僅是事實性修訂,不需要打斷公示。 ——魔琴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計劃 ] 2023年11月6日 (一) 08:40 (UTC)
前面的羅列是能連結到後面提及的章節的,沒需要打引號?——Sakamotosan路過圍觀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11月8日 (三) 02:34 (UTC)
同上,已經有連結的話應該就沒有需要加引號,儘管加了也沒甚麼所謂。--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3年11月8日 (三) 16:00 (UTC)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返回專案頁面「格式手冊/版面佈局/存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