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讀 (唐朝)
生平
集賢校理张希复子[2],大中六年(852年)登进士[3]。约大中十年(860年)被宣歙观察使郑薰选入幕府为从事[4]。大中十二年(862年)郑薰被下属驱逐[5],张读也因而失去职位,贬邓州司户,不久任同州朝邑县尉,入同州刺史杨汉公幕府,得其推荐为试大理评事。东川节度使薛耽召张读入幕府,张读因丁母忧没有上任。服丧期满后,被凤翔节度使杜悰奏充凤翔支使、歷监察御史里行、殿中、内供奉、礼部员外郎等官,赐绯色官服。后被征拜右补阙,迁起居郎,后又获赐三品官服,改尚书司封员外郎,换兵部员外郎,出为河南县令[6]。
李蔚拜相,迁张读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又迁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判弘文馆事[7]。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权知礼部科举,当时人称赞他人才选拔得当[8]。遷礼部侍郎。當時有太學生四百人舉旌旗聚集於宮闕下,希望朝廷能讓張讀任禮部尚書,張讀推辭不受,改户部侍郎。隔年,迁吏部侍郎[9]。
中和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年1月8日)唐僖宗因黄巢之乱,出奔成都,张读未能随驾,只得徒步赶到行在[10],後再任吏部侍郎,因选拔人才得当,唐僖宗下诏准许他在任两年,并将他的事迹张榜于曹门[11]。中和三年(883年)九月,成都青羊宫出现古篆书谶语“太上平中和灾”,张读与韦昭度、萧遘、郑畋、王龜年等官一齐上表恭贺[12]。次年,唐僖宗回京之际,命张读兼任礼仪使,恢复朝廷秩序[13]。
次年末,唐僖宗駐蹕鳳翔,改任尚书左丞。又改工部尚書,充兩川慰諭使。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巡幸梁州、洋州,遭众人指责,遂任命自己为西川监军,投靠其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陈敬瑄、田令孜攻打东川节度使顾彦朗,蜀道因此不通,张读奉命劝解无果,被朝廷以无功之罪,改任睦王王傅,廷议多以为屈。光启四年(888年)唐僖宗再回京后,又拜礼部尚书,还未到任,又復拜为尚书左丞。龍紀元年六月二十日(889年7月21日)遘疾,卒于万年县开化里私宅。唐昭宗辍朝一日,赠兵部尚书[14]。归葬万年县洪原乡曹村祖坟[15]。
作品
著有《建中西狩录》十卷、《宣室志》十卷、《神州总载》十五卷、制诰诗赋杂著五十卷[16],其中《宣室志》为其十九岁时所作[17]。另有其为岳母郑霞士所作墓志《唐故尚書屯田員外郎歸州刺史韋公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并序》,为其除《宣室志》外唯一的存世文章[18]。
家庭
张读娶归州刺史韦端符次女,不到一年,韦氏早亡。又娶韦端符三女,两年后也早亡,所生子也早夭。张读担心无后,多纳姬妾,亦无子。遂過繼侄子张浔子张华相为嗣[19]。
参考资料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誌銘并序》:“公諱讀,字聖朋。”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议大夫尚书左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兵部尚书常山张公墓志铭并序》:“父希復,皇河南府士曹、集賢校理,累贈禮部尚書。”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誌銘并序》:“年二十,擢進士第。”
- ^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61):“孫讀,字聖用,幼穎解。大中時第進士,鄭薰辟署宣州幕府。”
- ^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77):“鄭薰,字子溥,亡鄉里世系。擢進士第。歷考功郎中、翰林學士。出為宣歙觀察使。前人不治,薰頗以清力自將。牙將素驕,共謀逐出之。”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廉察坐吏議免,公貶授鄧州司户。尋移同州朝邑縣尉。楊公漢公自左馮翊遷宣武軍節度使,在同日固已假公爲幕吏矣。至是奏天子乞掌軍中書記,改試大理評事。府除,薛公躭爲東川節度使,慮東諸侯得公,急幣走檄,署公以舊職。檄至,丁秦國太夫人艱,不勝喪,殆將滅性,骨肉與公居者,三年不見改慼容。苫蘆讀《祭禮》外,手寫佛書百編。服闋,邠公奏充鳳翔支使,又許監察御史裏行,又許殿中、内供奉,假禮部員外郎,賜緋,職如故。邠公持大柄將五十年,掾屬繼踵爲將相,幕中多尨儒鉅人。公少年居其中,人不能以厚薄等量,莫知其際也。昔竇憲開車騎府,賓佐三十人,崔駰白衣少年居其中,□最冠,公無愧焉。徵拜右補闕,遷起居郎。書記温雅,有古之風烈。懿宗晚年留意於近臣,便殿丞相、御史奉職而進次,必召供奉吏與語。一日,公在召中,敷揚愜旨,賜三品服,改尚書司封員外郎,换兵部員外郎,拜河南縣令。”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故北門李公蔚初為相,首舉公為可遷駕部郎中、知制誥。公久負文華譽,每詞詔一出,人皆改觀,始革近體,不饒借褒貶,純用約束,如周漢間書。遷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判館事。”
- ^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49):“典貢舉,時稱得士。”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遷禮部侍郎。太學生四百人舉旛闕下,願借公更治宗伯一年,公辭之,改户部侍郎。間歲,遷吏部侍郎。”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黄巢犯闕,天子狩成都,公徒步奔問,復典銓管。”
- ^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61):“中和初為吏部,選牒精允。調官丐留二年,詔可,榜其事曹門。”
- ^ 五代·杜光庭,《歷代崇道記》(卷1):“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詔帝房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觀混元降生舊地,設醮祈真,忽見虹光如彈丸許,漸漸明大,出于殿基東南竹林中,跳躑入西南梅樹下沒。于沒處穿地三尺已來,得寶磚一口,長一尺一寸五分,闊七寸四分,一寸厚一邊三分,并有花文;一邊厚一寸八分,重一十二斤,有古篆六字各方二寸,深三分。鐫刻瑩潔,迨非人工。文曰:‘太上平中和災。’九月一日,西川節度使侍中陳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順天,膺圖撫運,凝懷至道,屬想大同,是用省方,以明罪己。深仁旁達于下土,至德升聞于上玄,符讖允臻,禎祥間出。降太上匡時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災,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圣祚無疆,克知收復之期,便是清寧之日。’至十二日,帝令宣示百官。中書侍郎平章事韋昭度、戶部侍郎平章事蕭遘、門下侍郎平章事鄭畋、御史中丞張瀆、宗正卿嗣曹王龜年表賀曰:‘伏以萑蒲嘯聚,車駕省方,天災流行,國家代有。陛下降成湯罪己之詔,征王者有征之師,顧彼凶妖,即當殄滅。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贊爰睹其秘文。赤雀銜書,貺豈同于太上;玄龜負卦,慶難比于平災,因宗室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躑之瑞,其為感現,可謂丁寧。’”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天子返正,命公兼禮儀使,陵廟謁謝之儀,朝廷揖讓之禮,不失舊章,皆公默識。”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車馬再順動,改尚書左丞。駐蹕鳳翔, 改工部尚書,充兩川慰諭使。田令孜挾天子幸梁洋,諸侯以宫闕再失,指令孜爲根,先皇帝優游不斷,命充西川監軍。蜀帥陳敬瑄,令孜同父兄也,相膠爲惡,欲盡有三川地,屢出兵攻東川城邑,亦爲東川節度使顧彦朗所却,天子不能禁,至是命公兩解之。公以敬瑄、令孜反狀明具,非三寸舌可説,軺車至止,蜀道不通,朝廷罪公以逗撓,改睦王傅,廷議多言公屈者。拜禮部尚書,赴闕。至近次,復拜尚書左丞。 龍紀元年六月二十日遘疾,薨於萬年縣開化里私第,享年五十七。輟朝一日,贈兵部尚書。”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以其年秋七月二十五日,歸葬于萬年縣洪原鄉曹村,祔于先塋,禮也。”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著《西狩録》十卷、《神州總載》十五卷、《宣室志》十卷、制誥詩賦雜著凡五十卷,行於世。”
- ^ 《《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尚君,2017年4月,復刊第7輯,P.85,《嶺南學報》半年刊
- ^ 《長安新出墓誌》,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2011年05月初版,ISBN 978-750-10-3152-8
- ^ 唐·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公兩娶韋氏,皆韋歸州端符女也。前不期,後止再歲,皆亡去。後夫人有子一人,早夭。别室有女一人,既笄矣。奔問之際,艱危挈提,至蜀而死。蜀人與公鄰者,聞公哭慟,皆泣下。嗚呼!才名之折人,至是耶?兩娶不三歲,通貴矣。訖無胤續,一女不及嫁而逝,向使公以虚名世禄取達宦,不用才學壓人,上天所報答,當異於是耶?公少鰥,懼無嗣,姬媵數輩,竟絶繼。進士張潯,公猶子也,有子,公取以爲後,曰華相,年甫四歲矣。姬馬氏,賢婦人也,公捐館之夕,哭曰:‘公之存亡,繼華相矣。妾誓死不嫁,願得保華相至成人,以立張氏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