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音鉴

《李氏音鉴》(简称《音鉴》)是李汝珍的一部音韵学著作。书成于嘉庆十年(1805)。

全书共六卷。前五卷为通论,采用问答形式讨论了反切韵书四声方言等三十三个有关音韵方面的问题。引书繁多,文辞浩繁。第六卷是一部韵图《字母五声图》。[1]:944、945

音系性质

李汝珍生于北京大兴,成年后长期在江苏海州居住。作者在“凡例”中说:“此编悉以南北方音兼列,唯素喻南北方音者观之,始能了然矣。”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音鉴》前五卷的叙述中,列举了较多的方言分歧现象,增加了方言的地域覆盖面;而《字母五声图》中则保留了基本完整的北京话音系,再兼列了小部分海州语音(属江淮官话)的特点。结合《字母五声图》和《音鉴》中的“北音入声论”等论述内容,就可以获得十八世纪末北京音系的一个完整记录。[2]:37、61

十八世纪末北京话音系

《音鉴》中归纳出的十八世纪末北京话音系,和今天的普通话音系大同小异。

此外,还有一些字组的读音有些不同,如“哥”读go/[kɔ],“科何娥”等与此相同;“蒙”读mong/[muŋ],“风蓬翁”等与此相同。

声母系统

《音鉴》分声母为三十三个,用一首《行香子》词标出声母标目:“春满尧天,溪水清涟。嫩红飘,粉蝶惊眠。松峦空翠,鸥鸟盘翾,对酒陶然。便博个,醉中仙。”

为便于反切,并能“兼列南北方音”,作者很在意洪音细音的区别,同一个声母如果既可以拼洪音也可以拼细音,就分拆成两个声母,如“满”和“眠”,称为粗音和细音。作者又在“南北方音论”中说:“北音不分香厢、姜将、羌枪六母。”即当时北京话中尖团音已经合流。据此可以简化为22个声母,跟今天的普通话完全一样。[3]:154

韵母系统

李汝珍同样把韵母分为粗音和细音两类。粗音圆唇,细音展唇。声、韵母的粗细与四呼有关:粗音声母配细音韵母,即开口呼;细音声母配细音韵母,即齐齿呼;粗音声母配粗音韵母,即合口呼;细音声母配粗音韵母,即撮口呼。

经过归纳,《音鉴》中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基本一致,只多出了[iaɪ]/iai和[yɔ]/üo两个韵母,少了一个[yɛ]/üe。[2]:99

声调

《字母五声图》中,分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入声与阳声韵相配。但作者已在“北音入声论”中说明北京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而是归入阴、阳、上、去四声,与普通话声调一致。

李汝珍设入声,可能有兼列南音和便于学习诗词平仄等原因。[2]:108

《镜花缘》

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多次提到音韵学。第三十一回中,唐敖等人从歧舌国得到了一张记录音韵的字母表,上有“张真中珠招斋知遮诂毡专”等字。这字母表就出自《李氏音鉴》。

有学者认为,《李氏音鉴》在当时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嘉庆十五年1810刊行后,同治七年(1868)重刊,光绪十四年(1888)又重刊,一本纯学术著作如此畅销,和《镜花缘》的广告宣传不无关系。[4]:148

参考资料

  1. ^ 黄卓越,桑思奋 主编. 中国大书典. 北京: 中国书店. 1994. ISBN 7805685959. 
  2. ^ 2.0 2.1 2.2 杨亦鸣. 《李氏音鉴》音系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ISBN 7541929212. 
  3. ^ 林焘 主编. 中国语音学史.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11272. 
  4. ^ 李剑国 占骁勇. 《镜花缘》丛谈.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73100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