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

北宋詞人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太虚[註 1],改字少游[1],号邗沟居士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文人。

秦观
文学家
秦观
清宫殿藏本画像
時代北宋
太虚→少游
邗沟居士、淮海先生
籍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
出生皇祐元年(1049年)
江州(今江西九江
逝世元符三年八月十二(1100年9月17日)
藤州(今广西藤县
《淮海集》四十九卷
(前集四十卷、後集六卷、长短句三卷)

秦观为苏轼门人。三十七岁中进士。四十二岁进京供职,官至國史院編修宣德郎,与同列史馆的黃庭堅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四十六岁因新舊黨爭而遭谪放,历贬杭州(今浙江杭州)、處州(今浙江丽水)、郴州(今湖南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州)、雷州(今广东雷州)。五十二岁于北归途中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兼长,尤以词作确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秦观的词作,感受柔婉纤细,基调凄凉哀伤,表达含蓄幽远,用语轻淡晓畅,被认为是婉約詞艺术特色的典型体现,对周邦彦李清照等词人有着深刻影响。

生平

 
秦观手书《摩詰輞川圖跋》
 
无锡惠山秦观墓

秦观家族早先世居江南,后迁至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秦观祖父赴南康(今江西庐山)任官,行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秦观即出生于此。五岁返高邮。秦观父亲游学太学,对王觀极为钦佩,归乡后以其名字为儿子命名。[2][3]

秦观青年时期志强气盛,意图攻略;又与孫覺道潜等文人交好。元丰元年(1078年),举进士不中,归乡作《掩关铭》。同年在徐州(今江苏徐州)谒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评价其有屈原宋玉风采。五年(1082年),应礼部试不中。七年(1084年),苏轼途经江宁(今江苏南京),拜访王安石,向其举荐秦观诗文,王安石读后手不释卷。[2][4]

元丰八年(1085年),登进士第。先任定海(今浙江宁波主簿,未赴任;又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奉母赴任。同年改字少游,取自东汉马少游。元祐五年(1090年),因前宰相范纯仁推荐,秦观得以为京官,任太学博士,供职秘书省。六年(1091年),迁秘书省正字,但遭洛党賈易攻击,次月即罢还原职。八年(1093年),复为正字,又迁國史院編修,授左宣德郎。当时秦观与黃庭堅张耒晁补之都在史馆任职,时人并称“苏门四学士”。[2][3]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打击舊黨。秦觀因是苏轼门人,也遭牵连,出为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在途中再貶監處州(今浙江丽水)酒稅。绍圣三年(1096年),因请假去抄写佛书,遭削职,谪放郴州(今湖南郴州)。绍圣四年(1097年),徙横州(今广西横州)。元符二年(1099年),又徙雷州(今广东雷州),与被贬瓊州(今海南)的苏轼隔海相望,常通书信。[2]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令遭贬谪的旧臣内迁。六月,秦观与诏移廉州(今广西合浦)的苏轼在雷州相会。不久后,官复宣德郎。八月十二,于北归途中,在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華亭時去世。[2]

死后,子秦湛停柩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立元祐黨籍碑,内有秦观。次年诏毁苏轼、秦观等人文集。崇宁四年(1105年),诏除党禁。秦湛归葬秦观父亲于扬州。政和年间,迁葬无锡(今江苏无锡惠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追赠直龍圖閣[2][5]

著作

北宋时,秦观诗文结集为《淮海集》三十卷,后加入其生前早年编订的《淮海闲居集》,合为四十卷。后又搜集遗漏之作,编为六卷《淮海集后集》。南宋时,又将其词作编为三卷《淮海长短句》。现存最早的《淮海集》为南宋乾道年间高邮军刻本,即为四十九卷,为历代主流刊本。今人徐培均整理秦观作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淮海居士长短句》、《淮海集笺注》,统计得秦观存诗430余首,词110余首,辞赋10篇,散文250余篇。其涉猎内容广泛,除一般诗词文章外,还包括书论著作《法帖通解》,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蚕桑著作《蚕书》等。[6][7][8][9][10]

艺术成就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满庭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秦觀兼长。其书法获苏轼称赞“有东晋风味”。其策论文章犀利,张綖评价“与贾谊陸贄争长”。其诗风纤丽,王安石侄婿叶涛认为其“清新妩丽,与似之”,元好问则称之为“女郎诗”。而其最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词作,明人王世贞称:“少游词胜书,书胜文,文胜诗。”[11][7][4][12]

秦观在词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中国古代文人认为,诗与词两种文體特质不同,“诗庄词媚”。在词于苏轼手上发展到诗化的高峰之后,秦观婉约纤柔、与词文体尤为契合的风格,使词重新回归了词文体的本色。时人陳師道称“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晁补之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后人紀昀论秦词“在之上”。甚至有词学家给予他更高的评价,如張宗橚称“议者谓前无论而后无继”,李调元称赞秦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13][12][14]

秦观词作半数为爱情题材。其中有少量俚俗、情色的艳词,风格与柳永相似;而多数重点写细致的情感,王国维评价“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秦观亦受苏轼用词抒情写志的影响,在情词中融入因怀才不遇、仕途挫折而产生的忧郁凄楚,即周济所说“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后半生在羁旅之中,书写了许多表现贬谪心情的词作。此外还有一些怀古纪游、纪梦抒情之作。[7][13][15]

秦观词作是婉约词艺术特色的典型体现。他对事物和情感都有着柔婉纤细的感受,敏锐而容易被打动,馮煦评价称秦词“词心也”,不同于他人“词才也”。秦词在柔婉中又怀有凄凉哀伤之情,冯煦将其和晏几道并称为“真古之伤心人也”,王国维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秦观擅长描绘意境,刻画细节,情景相配,从而含蓄、幽远地传达情感,陳廷焯称其“义蕴言中、韵流弦外”。秦词的语言轻淡、晓畅、凝练,冯煦评价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董士锡称其“平易近人”。秦观亦通音乐,词作合律。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秦词过于柔弱,如胡仔认为:“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15][14][13][7]

秦观糅合了前代词人的长处,将五代小令的韵味深长与柳永长调的长于铺叙相补充,将苏轼的豪迈与欧阳修、晏几道的柔媚相调和。秦词亦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刻影响。陳廷焯指出“秦少游……近开美成”,“李易安词……其源自淮海、大晟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周邦彦得其丽……李清照则得其清”。其细密之特色,亦远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12][15]

家庭和私生活

秦观十九岁时娶高邮富商之女徐文美为妻。秦观有一子秦湛,曾通判常州(今江苏常州)并定居,遂迁秦观墓于惠山。今日无锡、常州、苏州嘉定秦氏多为其后裔,其中尤以无锡锡山秦氏为望族。秦观女儿姓名不详,嫁范祖禹之子范温[2][16][17]

宋人張邦基《墨庄漫录》记载,秦观在京师时,曾纳边朝华为妾,后为修真而遣朝华。朝华不愿改嫁,秦观于是再纳之。出放杭州后,又再遣朝华。[18]

南宋钟将之作传奇《义娼传》,讲述秦观谪放经过长沙时,遇到一位极其仰慕自己的歌妓。歌妓自秦观走后便闭门谢客,一日在梦中遇到秦观来告别,醒来得知其死讯,于是前往藤州吊唁,悲恸而绝。此事收入《夷坚志》。杂剧《王妙妙死哭秦少游》可能即演此事。[19]

南宋《东坡问答录》称秦观为苏轼妹夫,娶才女苏小妹醒世恒言》收录“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广为流传。据考证,历史上并无苏小妹此人。[20]

注释

  1. ^ 表字取自《均聖論》:“我之所久,莫過軒羲;而天地之在彼太虛,猶軒羲之在彼天地。”又《周易.繫辭下》言:“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故字曰“太虛”。

参考文献

  1. ^ 北宋·陳師道,《後山集》(卷11):“秦子曰:‘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力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敵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囘幽夏之故墟,弔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於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今吾年至而慮,易不待蹈險而悔及之,願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游,於是字以少游以識吾過。’”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秦观. 附录二·秦观词年表. 淮海居士长短句. 徐培均 (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51-261. CSBN 10186·540. NLC 000362284. 
  3. ^ 3.0 3.1 远山. 附录·秦观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 秦观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26-4836-8. 
  4. ^ 4.0 4.1 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169. ISBN 978-7-5326-4217-5. 
  5. ^ 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一冊·儀制十一.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6. ^ 翁长松. 清代版本叙录.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5: 213. ISBN 978-7-5476-1004-6. 
  7. ^ 7.0 7.1 7.2 7.3 徐培均. 前言. 淮海居士长短句.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12. CSBN 10186·540. 
  8. ^ 徐培均. 前言. 淮海集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30. ISBN 7-5325-1505-2. 
  9. ^ 梁披云 (主编). 中国书法大辞典. 香港, 广州: 香港书谱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1971. ISBN 7-218-00111-4. 
  10. ^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宋辽金元编.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610-611. ISBN 978-7-309-06790-3. 
  11. ^ 徐培均. 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 文学遗产. 2011, (1): 67-72. 
  12. ^ 12.0 12.1 12.2 丁原基. 秦观. 魏子云 (编). 中国文学讲话·第7册·两宋文学.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4: 268-275. ISBN 978-7-5456-0451-1. 
  13. ^ 13.0 13.1 13.2 郭预衡 (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3.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98-308. ISBN 978-7-5325-4582-7. 
  14. ^ 14.0 14.1 叶嘉莹. 唐宋名家词赏析.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227-230,236. ISBN 978-7-310-04130-5. 
  15. ^ 15.0 15.1 15.2 袁行霈 (主编); 莫砺锋, 黄天骥 (卷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3卷·宋元.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11-113. ISBN 7-04-006388-3. 
  16. ^ 王玉海; 姜丽丽; 刘涛. 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以无锡秦氏和昆山徐氏为例.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0-25. ISBN 978-7-5130-0647-7. 
  17. ^ 马良春, 李福田 (主编). 中国文学大辞典.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3626. ISBN 7-201-00750-5. 
  18. ^ 倪进 (选注). 唐宋笔记选注.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 433-434. ISBN 978-7-5444-5843-6. 
  19. ^ 李剑国.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 315-319. ISBN 7-310-00972-X. 
  20. ^ 林语堂. 苏小妹无其人考.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无所不谈合集.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58-365 [195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