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式122毫米榴弹炮
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4年制造的一款师属122毫米牵引火炮,1954年定型装备部队。该炮根据苏联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仿制而成,为解放军炮兵装备的第一代国产火炮。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 |
---|---|
类型 | 榴弹炮 |
原产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54年到现在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54 |
生产商 | 第127厂兵工厂 |
生产日期 | 1954-1980 |
制造数量 | 不详 |
衍生型 | 54-1式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战斗重量: 2,450 kg (5,401 lbs) 行军重量: 3,100 kg (6,834 lbs) |
长度 | 5.9 m (19.35 ft) |
槍管长度 | 膛线: 2,670 mm / 21.9倍径 全长: 2,800 m / 23倍径 (不包括炮闩) |
宽度 | 1.98 m(6.49 ft) |
高度 | 1.82 m(6 ft) |
操作人数 | 8 |
口徑 | 121.92 mm (4.8 in) |
后膛 | 间断式螺旋炮闩 |
後座力 | 液压气动元件 |
载具 | 縱向分離雙炮尾拖架結構 |
射击仰角 | -3°到 63.5° |
回旋角度 | 49° |
射速 | 每分钟5-6发 |
最大射程 | 11.8 km (7.33 mi) |
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解放军炮兵装备有美制、日制、德制、法制、和苏制等各式火炮,其中大部分从对手手中缴获而来,口径37至105毫米之间,种类繁杂,出产国众多,有万国兵器博物馆之称。这些火炮不但装备陈旧,性能落后,而且由于种类不一,给后勤部门造成极大困扰。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志愿军火炮匮乏,为前线部队加强火力成为军方高层所直接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国军方紧急从苏联采购了一批苏制武器以解燃眉之急,同时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采购协议,苏方将武器的全套技术转让给中方,同时允许中方自行生产和制造,并派出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于是仿制苏联武器的计划被提上了议程。
1952年5月21日,中央军委拟定了关于「兵工问题的决议」,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武器图纸自行制造15种陆战武器,苏制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位列其中,制造任务由127兵工厂承担。
1953年127厂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进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行试制生产,于1954年制造出第一批产品,并成功通过验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54式榴弹炮定型后迅速列装解放军,以取代战争时期缴获的各种老式火炮,使用解放CA-30汽车牵引载具,成为解放军师属主力榴弹炮。[1]
改进型号
54式122毫米榴弹炮在大规模列装后,厂家根据军方反馈的意见对54式榴弹炮进行了数十项改进。改进后的火炮性能大大提高,1966年正式命名为54-1式。但受文革影响质量很不稳定,被迫重新返厂,直到1981年才列装部队,并逐步取代老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衍生型号
1969年北方工业将54式榴弹炮与63式装甲车底盘相结合,制成70式自行榴弹炮,主要用于伴随机械化部队行动,为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