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Lopullinen/私論
隨便寫寫。以下是個人對於維基事務的一些想法,並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希望大家都能在維基百科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格式
- 我慣用WikEd的Wiki原始碼風格,故會在目錄和正文間空一行,在表格竪綫語法后留個空格。
- 在條目(特別是翻譯類條目)中,編者和讀者或會遇到一种「奇怪」的做法,即給句子中某一詞語加引號的,例如
Jumbo Whales認爲遊戲很「一般」
。此處引號並不表示強調還是反諷,因爲這兩种用法均不適合百科語體。這裏引號的作用是標示原文。如果看英文版條目就會明白:Jumbo Whales found the game is "fair"
中,Jumbo評述遊戲的原詞就是「fair」。中文版翻譯條目時,則直接將這個引號帶過來了。- 面對引用外文一個詞語的情況時,我習慣不加引號。翻譯涉及主觀情感的內容時,總會伴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惟偏差有大小有所不同。引用整句話時,只要正確翻譯大意,相對偏差就會不太大;但對於詞語這個微小層面,要想控制相對偏差不大,那絕對偏差就要很小了。詞語除了客觀義(即大意)外,還有語體、輕重、褒貶等附屬義;引用原文旨在的準確還原意義,但文白不分、輕重不辯,甚至褒貶顛倒,那還有必要用引號嗎?如果上例中,編者抄詞典把「fair」譯爲「不錯」,那讀者是否會以爲Jumbo在誇讚遊戲?不加引號代表改述,述錯至多只能歸咎於編者功力不夠,條目寫得不夠好;但如果添加引號,「不錯」就成了Jumbo的原話,可憐的Jumbo就莫名其妙地中了一箭。(當然,專業譯者請自便。)
- 遊戲系列名稱可無需書名號標記,因此我們可以寫
最終幻想系列的首款遊戲《最終幻想》於1987年問世
。當省略「系列」兩字時,我習慣繼續不加書名號,與是就有了書名號時有時無的效果:最終幻想是史克威爾出品的角色扮演遊戲系列,首作《最終幻想》於1987年問世
。- 像「初音未來 -名伶計畫-系列」這种帶空格和符號的長名稱,不分詞就會很難讀。所以我最近開始用引號標示系列名稱,比如
「最終幻想」是史克威爾出品的角色扮演遊戲系列,首作《最終幻想》於1987年問世
。不過,這种標點用法是否很像黑話?
- 像「初音未來 -名伶計畫-系列」這种帶空格和符號的長名稱,不分詞就會很難讀。所以我最近開始用引號標示系列名稱,比如
- 輸入簡體中文時,我也多用直角引號。不用彎引號的理由是好看,各种意義上的好看。
- 根據《标点符号格式手册》之「句2」要求,对于句群图注,末句結句不應添加句号。我對此持保留觀點,但毕竟是正式指引,也只能遵循了😅(另外我还是想说,你那例子是个病句……)
翻譯
- 極其排斥翻譯腔的維基人大體有兩類。一類翻譯技術嫻熟,外文和中文寫作都相當出色,自然尤爲關注本行。另一類編者沒有其他技能,只得從事翻譯工作;他們不擅長內容創作,外語造詣可能也不高,因此只能專注中文方面。沒錯,後者正是在下。
- 近年人工智慧發展迅猛。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和手工翻譯相比,「機翻——人工校對——機械再潤色」的文章未必遜色。
- 翻譯時遇到難以理解的句子,與其反覆琢磨原文本身,不如直接查閱來源。有時原條目對來源的概括過於精煉,丟棄了必要的上下文;此時一看來源,就知道該如何翻譯了。還有一种情況,原文編者自己誤解了來源;這時翻譯者若看過來源,那就可謂幸甚至哉了。
- 留心參考日語來源的寫出的英維條目,他们GA水準的條目也能抓出蟲子。就算都是機翻加腦補,在先天優勢的加成下,我们何不相信自己? (不過話雖如此,但如果全無基礎只靠漢字,那還真未必比練過JLPT N4的歐美編者強。)
- 從純粹的翻譯角度來看,翻譯英維的FA最爲簡單。因為FA的文風、結構和來源經過反覆檢查,譯者只需要專注於翻譯本身。其他條目或有組織凌亂、表意不明等問題;而你想對照來源檢查時,卻發現來源也沒列出。當然,FA多爲長文,這就要考驗譯者耐心了。
- 翻譯難還是原創難?这兩類貢獻的方向不同,本身并无包含或被包含的關係,很難直接比較。然而撰寫非中文圈事物條目時,要考察編者的外語閱讀能力,此時原創和翻譯工作就有對比的可能性了。原創條目時,編者要搜集來源,接着開展布局謀篇、萃取資訊、組織語言,待條目大體成型,还要微調材料、錘煉語言。這串流程中蕴含了对翻译能力的考察——編者如能將條目原創到FA水準,那翻譯已经做完大半工作的英维FA自然不在話下。當然,如果所謂翻譯是指「精準還原英維FA編者的思路和寫法」,那或許是這种束手束脚的翻譯更辛苦。
- 英語一個單句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兩個單句連用時,之間需要以連詞連結(比如
Sit back and relax.
)。如果成句時不以連詞連結,那就要用分號(而非逗號)區隔。中文有連動句式,坐下休息。
這種短句中間加逗號都多餘,但英文方面卻得寫成Sit back; relax.
。- 之前我一年也用不到一次分號;但自從翻譯英語條目之後,我寫中文時的分號的使用頻率也大幅上升。懂得用分號區分層次是項進步,不過,我寫出的迷之分號也不少。
評選
- 仔細閱讀條目並提出意見,是對編者及其付出的尊重。
- 評審可以分爲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形式檢查,評審人要看文筆是否流暢,格式是否規範。第二層面是內容檢查,評審人要理解現有內容,指出行文不合邏輯之處。以上兩個層面閱讀條目本身即可完成,但第三層面的內涵檢查,就要評審人親自調研來源,判斷條目內容完整與否了。這三個層面總體而言是遞進的,例如做第三層面檢查的編者,也會指出第二層面的問題。
- 評審能力最強的、對優質條目入選最有要求的,自然是大量撰寫優質條目的編者。然而,中文維基的優質條目編者很少去做評審。現在(2023年11月)因評審而獲維基榮譽的編者有兩位,其中之一居然是以刷小條目爲主的在下,這該說是黑色幽默還是魔幻現實主義呢?
- 評審區至少曾經有种現象,評審者以小問題(格式不對、某幾句話有問題)爲由給張反對票,之後不理條目也不劃票。這种做法的出發點之一是抵消「水票」,我姑且稱爲「爲了反對而反對」。的確,條目是還有更多(且更嚴重)的問題,因此理當不合標準而落選。但這种做法只會證明所謂評審不過爾爾——不需要提出乾貨,只要找兩個膚淺的格式問題,態度強硬地投張反對,那就叫負責、認真。雖然那些支持票的確很low,但冤冤相報何時了?
- 當然,我並非指責什麽,畢竟投抵消票最立竿見影。但如果,評審者盯住一篇條目精讀,證明評審是善意的、全面的,是能切實改善條目的,而不是為了讓條目落選而「找茬」,至於無暇顧及的條目,那就順其自然讓他入選,待未來社群要求高了再重新檢視,這樣評審的生態是否能良性發展?不過,現在的評審模式行之有年,除了另起爐灶恐怕也轉變不了,所以這也只能說是如果了。
- 因此我评审时,一般不会单独提出格式意见,而是在评审内容时,顺便将比较重要的格式问题带出。另外我一般不投反对票。毕竟条目该入选就入了,一次拦掉多提几次也会入。所以不如我提意见,提名者高高兴兴地改善,最后条目品质提高了,大家也都舒心,岂不美哉?
- 每隔一段時間,客棧就有人提案實行共識制評審。沒錯,我贊成共識制。然而要想維持共識制的活力,就必須始終有人提出像樣的評審意見。所以,誰來耗半天時間提動輒三五頁的評審意見呢?動議實行共識制的人他自己會來嗎?
- 理想的評審需要三位評審人。其一是熟悉主題本身的編者,他們可以指出事實性問題。其二是領域外人士,他們可以從純讀者的角度,指出可讀性等方面的問題。其三是不熟悉主題的領域內編者,他們既與主題保持距離,又能提出富有深度的見解。
品質等級
- 從事專題評級多年,又對行文方面較敏感,因此對乙級、優良、典範間的差距有所感觸。以翻譯條目來論,乙級條目只要文字意思明確就合格(允許不影響理解的誤字),優良條目允許輕度翻譯腔(如量詞清一色用「個」,可用受事主語時還寫「被」),典範條目則語言優美、堪爲世範。
- 承上,FA認為作为「最佳条目」,寧缺勿濫;如果沒有人去認真檢查,那一年選不出一篇也無妨。GA作为「像样条目」,我们的期待可以放低:不要希冀条目内容多全面,文笔多好(但是得合格)。FA≈A、GA≈B,兩者差著一個檔次,真不是臨門一腳的關係,不要再把FA和GA相提並論了。
- 不过本站粗讀條目的習慣,的确締造了眼高手低的荒謬現實。我們期望優良條目沒有翻譯腔,就像典範標準說的那樣文筆優美;但真評審典範條目時,卻又放連話都說不明白的條目過關。
- DYKN只有推薦門檻,沒有更高層面的追求;投票制的快餐式運作機制,則徹底斷絕了高追求的念想。雖然一屆又一屆編輯說,「DYKN讓我學到了很多」。但我卻認爲,正是DYKN把他們教壞了,讓他們失去了應有的高境界高追求,也讓他們失去了條目評審時應有的態度。
其他
- 雖然几年前我也常討論條目編撰問題,但那時我還是會堅持修改新進條目的。結果現在我也淪落成整天搞理論、談理想,但就是不寫條目的站務精了。
- 感覺中文維基百科沒地方讓人討論寫作。比如翻譯英維條目時,編者有句話看不懂想詢問,讓我們看看各種討論區——正常來說,具體條目的問題在該具體條目的討論頁留言,但是中維討論頁向來沒人理視;想到客棧問,但客棧是討論「大事」的地方,問具體條目的具體寫法叫「破事水」;在相關專題留言,但我站專題集體名存實亡,是等不到回應的;翻譯探討專區的境遇差不多,但至少這個頁面很誠實,明說自己已經廢棄。所以,編輯就只能把問題爛在肚子裡了。
- 三猎前輩用戶頁的開首是這樣一句話:「不要为FA/GA/DYK/动员令/亚洲月……而写作维基百科条目」。如果結合完整原文去看,你會發現這句話格局很高。不過我想「斷章取義」地解讀一下——如果只爲FA/GA/DYK數量而寫、爲登首頁而寫,那寫出來的條目只會越來越差。
- 本站有位維基人,他剛入站時對待條目很認真,也會批評編者不顧品質、只管DYK數量。看到這裏,你們應該能猜到這是個「勇者變惡龍」的故事——不錯,最終他也走向了主打數量的路綫。以品質來看,和經驗不夠丰富的編者相比,這位維基人的條目確實可謂之「好」;從數量上講,在條目不足的時代,他的確貢獻了大量可堪一看的條目。但是爲了數量,條目在素質上越來越不及本能達到的品質,而規格標榜卻從GA到FA越來越高,這着實讓人扼腕。
- 授獎提名投票關閉時,明明可以說「恭喜全票通過」,卻非要裝模作樣地寫「N票支持,0票反對,0票中立;支持:反对 = 100%:0%」。本是富有人情味的鼓勵項目,卻搞得跟官僚選舉一般。不知是該誇社群日趨成熟,還是該駡社群日漸僵化、世風日下。
{{Expand language}}
在中維基本就是水土不服。英維條目在各語言版本中通常是最好的,因此他們偶爾才需要掛本標籤。而本站幾乎所有條目都不如英維充實,與無的放矢給每個條目挂本模板,還不如讓系統自動在條目頂部顯示「請參閱英文維基百科」。
感謝的維基人
此處列出對我維基生活影響較大的維基人。他們可能直接幫助、指導了我,也可能連活躍時間和我都沒有交集。但無論如何,在此向他們致謝!
- Air7538 — 在自動化方面提供了關鍵幫助,讓我終於能夠寫出半自動腳本
- Altava(英文維基人) — 讓我知道條目評審的價值
- Chiefwei — 毫無疑問,对我影响最大的维基人,幫助我奠定了維基百科觀
- Cp111 — 更新遊戲新進條目十餘年,是激勵我持續維護專題的動力
- Itsminecookies — 《漫談翻譯》一文對我影響深遠,不論是文筆本身還是所述內涵
- Nlu — 在管理員申請中解答了各類維護模板的區別,這份回答讓我沒有成爲標籤轟炸員
- Nostalgiacn — 讓我得以在遊戲這個翻譯爲主的領域,一窺「原創」的世界
- Orzel Bialy — 幫助我察覺到行文口語話的問題
- RalfX — 專注組織與維護,讓我學到了很多理念
- 三猎 — 中文系專業、嚴謹的作風,我前進的目標
參見
我覺得寫的不錯的論述(不分順序):
- User:Ericliu1912/論述 — 向Eric Liu君致謝。爲什麽? 點開你就知道了。
- User:Itsminecookies/漫談翻譯 — 我心目中的本站第一論述
- User:Liaon98/self
- User:三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