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列表
概要
中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划分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49年至1954年进行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首先认定38个少数民族[注 1]。后来在1954年至1964年进行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第二阶段工作,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注 2];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在第三阶段工作则在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进行,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后来在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直到最近使民族成员增加到56个。是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自1982年以来,中国民族成份恢复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根据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暨国家统计局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各大民族按其人口数量顺序如下[1]:壮族(1,957万)、维吾尔族(1,177万)、回族(1,138万)、苗族(1,107万)、满族(1,042万)、彝族(983万)、土家族(959万)、藏族(706万)、蒙古族(629万)、布依族(358万)、侗族(350万)、瑶族(331万)、白族(209万)、哈尼族(173万)、朝鲜族(170万)、黎族(160万)、哈萨克族(156万)和傣族(133万)。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例如:穿青人)。此类族群人口合共有超过84万人。此外,还有1万6千多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出生人士,但统计数字未有反映他们的种族构成[2];当中可能包括一些在中国的非东亚人种群体,例如犹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民族
以下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承认的56个民族[3]。
中文名称 | 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标准字母代码 | 标准数字代码 | 拼音 | 2021年人口[1] |
---|---|---|---|---|
汉族 | Han/HA | 01 | Hàn Zú | 1,284,446,389 |
蒙古族 | Mongol/MG | 02 | Měnggǔ Zú | 6,290,204 |
回族 | Hui/HU | 03 | Huí Zú | 11,377,914 |
藏族 | Zang/ZA | 04 | Zàng Zú | 7,060,731 |
维吾尔族 | Uyghur/UG | 05 | Wéiwúěr Zú | 11,774,538 |
苗族 | Miao/MH | 06 | Miáo Zú | 11,067,929 |
彝族 | Yi/YI | 07 | Yí Zú | 9,830,327 |
壮族 | Zhuang/ZH | 08 | Zhuàng Zú | 19,568,546 |
布依族 | Buyei/BY | 09 | Bùyī Zú | 3,576,752 |
朝鲜族 | Chosen/CS | 10 | Cháoxiǎn Zú | 1,702,479 |
满族 | Man/MA | 11 | Mǎn Zú | 10,423,303 |
侗族 | Dong/DO | 12 | Dòng Zú | 3,495,993 |
瑶族 | Yao/YA | 13 | Yáo Zú | 3,309,341 |
白族 | Bai/BA | 14 | Bái Zú | 2,091,543 |
土家族 | Tujia/TJ | 15 | Tǔjiā Zú | 9,587,732 |
哈尼族 | Hani/HN | 16 | Hāní Zú | 1,733,166 |
哈萨克族 | Kazak/KZ | 17 | Hāsàkè Zú | 1,562,518 |
傣族 | Dai/DA | 18 | Dǎi Zú | 1,329,985 |
黎族 | Li/LI | 19 | Lí Zú | 1,602,104 |
傈僳族 | Lisu/LS | 20 | Lìsù Zú | 762,996 |
佤族 | Va/VA | 21 | Wǎ Zú | 430,977 |
畲族 | She/SH | 22 | Shē Zú | 746,385 |
高山族[注 3] | Gaoshan/GS | 23 | Gāoshān Zú | 3,479[注 4] |
拉祜族 | Lahu/LH | 24 | Lāhù Zú | 499,167 |
水族 | Sui/SU | 25 | Shuǐ Zú | 495,928 |
东乡族 | Dongxiang/DX | 26 | Dōngxiāng Zú | 774,947 |
纳西族 | Naxi/NX | 27 | Nàxī Zú | 323,767 |
景颇族 | Jingpo/JP | 28 | Jǐngpō Zú | 160,471 |
柯尔克孜族 | Kirgiz/KG | 29 | Kēěrkèzī Zú | 204,402 |
土族 | Tu/TU | 30 | Tǔ Zú | 281,928 |
达斡尔族 | Daur/DU | 31 | Dáwòěr Zú | 132,299 |
仫佬族 | Mulao/ML | 32 | Mùlǎo Zú | 277,233 |
羌族 | Qiang/QI | 33 | Qiāng Zú | 312,981 |
布朗族 | Blang/BL | 34 | Bùlǎng Zú | 127,345 |
撒拉族 | Salar/SL | 35 | Sǎlá Zú | 165,159 |
毛南族 | Maonan/MN | 36 | Màonán Zú | 124,092 |
仡佬族 | Gelao/GL | 37 | Gēlǎo Zú | 677,521 |
锡伯族 | Xibe/XB | 38 | Xībó Zú | 191,911 |
阿昌族 | Achang/AC | 39 | Āchāng Zú | 43,775 |
普米族 | Pumi/PM | 40 | Pǔmǐ Zú | 45,012 |
塔吉克族 | Tajik/TA | 41 | Tǎjíkè Zú | 50,896 |
怒族 | Nu/NU | 42 | Nù Zú | 36,575 |
乌孜别克族 | Uzbek/UZ | 43 | Wūzībiékè Zú | 12,742 |
俄罗斯族 | Russ/RS | 44 | Éluōsī Zú | 16,136 |
鄂温克族 | Ewenki/EW | 45 | Èwēnkè Zú | 34,617 |
德昂族 | Deang/DE | 46 | Déáng Zú | 22,354 |
保安族 | Bonan/BN | 47 | Bǎoān Zú | 24,434 |
裕固族 | Yugur/YG | 48 | Yùgù Zú | 14,706 |
京族 | Gin/GI | 49 | Jīng Zú | 33,112 |
塔塔尔族 | Tatar/TT | 50 | Tǎtǎěr Zú | 3,544 |
独龙族 | Derung/DR | 51 | Dúlóng Zú | 7,310 |
鄂伦春族 | Oroqen/OR | 52 | Èlúnchūn Zú | 9,168 |
赫哲族 | Hezhen/HZ | 53 | Hèzhé Zú | 5,373 |
门巴族 | Monba/MB | 54 | Ménbā Zú | 11,143 |
珞巴族 | Lhoba/LB | 55 | Luòbā Zú | 4,237 |
基诺族 | Jino/JN | 56 | Jīnuò Zú | 26,0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识别民族
汉语名称 |
拉丁文字 |
官方分类 |
人口 |
语言归属 |
分布 |
现状 |
---|---|---|---|---|---|---|
𱎼家人 | Gejia | 未识别民族 | 约6万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黄平县,散居于贵州省南部各县市 | 为分布在苗语中部方言区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语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认为自己与周围苗族属同一民族。 |
东家人 | Dongjia | 部分归为畬族 | 约5万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麻江县 | 为分布在苗语中部方言区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语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认为自己与周围苗族属同一民族。 |
西家人 | Xijia | 归为苗族 | 约4千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黄平县 | 为分布在黔东南苗语中部方言区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语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认为自己与周围苗族属同一民族。 |
绕家人 | Raojia | 麻江归为瑶族,都匀归为布依族 | 1万多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黔东方言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麻江县 | 为分布在苗语西部方言区的中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语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认为自己与周围苗族属同一民族。 |
布努人 | Bunao | 归为瑶族 | 约40万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布努语 |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 | 自称“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目前民族划分中的瑶族的第二大支系,但其语言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不属于瑶语支。 |
包瑙人 | 归为瑶族 | 约3万人 | 苗瑶语系苗语支布努语包瑙语 | 包瑙人说的包瑙话不属于瑶语支。 | ||
木佬人 | 归为仫佬族 | 3万人以上 | 壮侗语系仡央语支木佬语(已灭绝)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瓮安县、福泉市等地 | 接近仡佬语,仅因他称接近便被划入仫佬族。 | |
羿人 | Yiren | 一部份申报为汉族,一些归为仡佬族一支,也有一些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 不详 | 壮侗语系仡央语支羿语(已灭绝) |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普宜镇、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蜡盘沟等地 | 上世纪80年代末最后一位羿语使用者去世,此前抢救性研究保存了数百个羿语单词,与仡佬语较为接近。 |
拉基人 | Laji | 归为彝族 | 约2千人 | 壮侗语系仡央语支拉基语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拉基语和仡佬语接近。 |
布央人 | Buyang | 广西归为瑶族云南归为壮族 | 约2千人 | 壮侗语系仡央语支布央语或巴哈语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文山县、广南县,昆明市宜良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 | |
普标人 | Pubiao | 归为彝族 | 约3百人 | 壮侗语系仡央语支普标语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 | 越南政府把普标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普标语和布央语比较接近。 |
茶洞人 | 一部份归为汉族,一部份归为壮族 | 2万人 | 壮侗语系侗水语支茶洞话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茶洞乡、两江镇,永福县龙江乡 | 现在民族问题含糊。 | |
莫家人 | 归为布依族 | 约2万人 | 壮侗语系侗水语支莫语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附近 | ||
仡隆人 | 归为汉族 | 约6万人 | 壮侗语系黎语支村语 |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三家镇、四更镇以及周边地区,昌江县境内亦有分布 | 仡隆话是一种兼含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其风俗也与众不同。 | |
临高人 | Be | 归为汉族 | 约80万人 | 壮侗语系壮泰语支临高话 | 海南省临高县、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 | 官方把临高人视为汉族,而临高话为壮侗语系一支,民族问题含糊。 |
八甲人 | Bajia | 勐阿八甲人归为傣族,勐混八甲人归为布朗族 | 约2千人 | 壮侗语系壮泰语支傣仂语 | 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勐混镇 | 傣化民族 |
补过人 | 归为哈尼族 | 约9百人 | 傣化的哈尼语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 | 傣化哈尼族 | |
掸人 | Shan | 一般归为傣族,部分人被归为了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 不详 | 壮侗语系壮泰语支傣耶语 | 中缅边境附近 | 通用缅甸语 |
俫人 | Bolyu | 未识别民族 | 约4千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莽语支布赓语组俫语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交界地带 | |
布赓人 | Pakan | 归为彝族 | 2千多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莽语支布赓语组布赓语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西畴县 | |
莽人 | Mang | 归为布朗族 | 6百多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莽语支莽语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 | |
克木人 | Khmu | 归为布朗族 | 约3千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克木语支克木语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 | |
昆格人 | Hu | 归为布朗族 | 约2千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佤-德昂语支昆格语组昆格语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昆格村 | 昆格人的习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独特的特日有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
曼咪人 | Manmet | 归为布朗族 | 约1千人 | 南亚语系卡西-克木语族佤-德昂语支昆格语组曼咪语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允景洪街道曼戈龙村 | 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划分成布朗族,现在曼咪人希望能成为一独立民族。 |
勒墨人 | 归为白族 | 约7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白语支白语 | 勒墨人约是在四五百年前由澜沧江迁徙到怒江地区,虽然他们讲的勒墨话是一种白语方言,但他们没有像洱海地区的白族拥有“姓”,与洱海地区的白族方言之间也有些差距,所以长期以来对民族划分为白族表示不满。 | ||
苦聪人 | Kucong | 归为拉祜族 | 4万多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拉祜语 | 云南省南部 | 拉祜族中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部分,也因此与一般的拉祜族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有些不同。 |
毕苏人 | Bisu | 自称老缅人归入拉祜族;勐海县自称老品人的2百多人归为傣族 | 约6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毕苏语 |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品村 | 毕苏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老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镇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老品人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独特的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
载瓦人 | 归为景颇族 | 约8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载瓦语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缅甸政府把载瓦族划分成单独的民族,和景颇族做为区隔。 | |
古格人 | 归为回族、藏族 | 约5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 |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 藏族穆斯林的一支。 | |
夏尔巴人 | Sherpa | 未识别民族 | 约2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卫藏方言 | 西藏自治区 | 民族问题未明(一说是党项后人),通常以登山向导为生。 |
达曼人 | 归为藏族 | 2百多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卫藏方言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 | 与藏族混居,但眼睛呈蓝色,大而深。相传18世纪末,达曼人的祖先从尼泊尔迁徙到吉隆镇一带。达曼人曾经没有国籍,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达曼人正式获得中国国籍。 | |
仓洛人 | 归为门巴族 | 2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仓洛语 | 西藏自治区 | ||
嘉绒人 | Keru | 归为藏族 | 约15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羌语支嘉戎语组嘉绒语 | 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黑水县、理县、汶川县、金川县、小金县;雅安市宝兴县;甘孜州丹巴县 | 自称为格鲁人,原本被识别为单一民族,后被归入藏族 |
木雅人 | Munyak | 归为藏族 | 约10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羌语支嘉戎语组尔龚语或羌语组木雅语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九龙县、雅江县、新龙县、道孚县、丹巴县、炉霍县、色达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壤塘县;雅安市石棉县 | 由于藏族人称呼木雅人与西夏人的名称一样,所以很多学者怀疑讲木雅语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后代。 |
茂人 | Mao | 归为藏族 | 约3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羌语支羌语组却域语或扎巴语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道孚县、新龙县、理塘县 | 其中,扎巴人实行走婚制。 |
尔苏人 | Ersu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尔苏语支尔苏语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 | 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 |
白马人 | Bema | 归为藏族 | 1万多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马语 |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甘肃省文县的白马峪河 | 有民族学家认为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 |
顾羌人 | Guqiong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羌语支贵琼语组贵琼语 |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崩、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 | |
摩梭人 | Mosuo | 云南归为纳西族,四川归为蒙古族 | 不详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纳语支纳西语 | 云南省丽江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部分摩梭人实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经被“强迫”一夫一妻。 |
纳木依人 | Namuy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纳语支纳木依语 | 四川省西南部 | 一般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 |
史兴人 | Shixing | 归为藏族 | 约2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群纳语支史兴语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 |
阿侬人 | 归为怒族 | 约8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侬语支独龙语阿侬方言 | 阿侬人的生活方式接近怒族、但语言阿侬语与独龙族语言为同一语言的两种可以通话的方言。 | ||
僜人 | Deng | 未识别民族 | 约2千人 |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僜人现多住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近麦克马洪线边界附近 | 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重新识别,成为独立民族,但因为中国结束民族识别政策以及该人群人数过少,计划最终告败。 |
艾努人 | Aynu | 归为维吾尔族 | 约1万人 | 维吾尔化的波斯语艾努语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 | 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
克里雅人 | 归为维吾尔族 | 1千多人 | 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维吾尔语 | 克里雅人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另有一说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 ||
土库曼人 | Turkmens | 归为维吾尔族或柯尔克孜族 | 约5千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帕米尔高原中的奥依塔克和叶尔羌河上游的帕米尔高原斯牙山区的库斯拉甫 | 自称土库曼,青海、甘肃的土库曼后裔被识别为单一民族撒拉族,但新疆的这部分本土土库曼移民被归为柯尔克孜族或维吾尔族。 | |
图瓦人 | Tuvan | 归为蒙古族 | 不详 | 突厥语族西伯利亚语支图瓦语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附近 | |
富裕柯尔克孜人 | Wuyur Girgis | 归为柯尔克孜族 | 1千多人 | 突厥语族西伯利亚语支富裕柯尔克孜语 | 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富裕牧场七家子村 | 官方定为柯尔克孜族,实际上是哈卡斯人。使用富裕柯尔克孜语(哈卡斯语的一种方言)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信奉萨满教或藏传佛教。 |
康家人 | Kangjia | 归为回族 | 约6百人 | 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康家语 |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 康家人的语言间于保安语和东乡语之间,生活方式混杂了回族、土族,因此康家人认为自己是一独立民族。 |
托茂人 | 归为回族 | 约5百人 | 混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蒙古语托茂语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 | 蒙古族穆斯林的一支。 | |
翁阔人 | Ongkor | 归为鄂温克族 | 20人 | 满-通古斯语族北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 为1763年从东北派往新疆的鄂温克索伦部,但他们与原索伦营的人并没有直接关系,据1945年新疆人口调查,尚有2506人,后与新疆的达斡尔、锡伯等民族通婚,至1993年仅剩20人,现可能已经消失。 |
回辉人 | Utsul | 归为回族 | 约5千人 | 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占语支回辉语 | 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回新社区、回辉社区 | 为占婆国灭亡后迁徙到海南岛的占族穆斯林,在长期与汉族、黎族共同生活中,其语言也成为了唯一有声调的南岛语言。 |
瓦乡人 | Waxiang | 大部分归为苗族、剩下的归为汉族或土家族 | 约50万人 | 汉语瓦乡话 | 湖南省西部广大山区,少数分布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有人认为宋祖英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民族。瓦乡人风俗上间于当地苗族与汉族之间,但其语言与苗语缺乏联系。或认为,瓦乡人为该地区原著民族,因苗族与汉族为最早到达此地区的外来民族,因此与两者均有长时间的互相影响。 |
蔡家人 | Caijia | 未识别民族 | 约4万人 | 类汉语言,蔡家语 | 散布于贵州省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云南省昭通市 | |
龙家人 | Longjia | 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 约1万人~50万人 | 类汉语言,龙家语 |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普定县 | |
卢人 | Luren | 大部分归为满族,部份归为未识别民族 | 约1万人 | 类汉语言,卢人语 |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交界地带 | |
穿青人 | Chuanqing | 归为汉族 | 约70万 | 汉语老辈子话 | 贵州省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
里民人 | 归为黎族 | 约10万人 | 汉语 | 贵州省西部 | 贵州里民人被识别成黎族,但实际上和海南黎族并无实际关系。他们其实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 |
本人 | 归为汉族、布朗族、白族或蒙古族 | 约8千人 | 通用汉语 |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 契丹后裔(也与当地民族通婚),自称“埃乌”。 | |
土生葡人 | Macanese |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 | 约4千人 | 通用汉语,混合语言土生葡语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他们曾经使用一种以葡语和粤语为主要来源的混合语言土生葡文,现基本已转用汉语和标准葡语。 |
大和人 | Japanese | 归为汉族 | 约4千人 | 通用汉语 | 于二战后被日本军队遗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 | 以妇女和儿童人数最多,大部份都融入东北当地的汉人家庭内。 |
阿尔巴津人 | Albazinian | 北京、天津归为满族,黑龙江归为汉族或俄罗斯族 | 5百多人 | 通用汉语,少数人会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满语 | 散居于东部、东北地区 | 斯拉夫人、满人、汉人等民族的混血儿。信奉东正教。现已使用汉语。主要居住在北京、哈尔滨、呼伦贝尔、上海、天津、武汉、锦州等地。 |
者来寨人 | Zhelaizhai | 归为汉族 | 4百多人 | 通用汉语 |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 又名骊轩人,部分人长相偏向于欧洲人,早已汉化。 |
土生犹太人 | Jewish |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 不详 | 通用汉语 | 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 | 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
站人 | 汉族 | 不详 | 汉语站话方言 | 黑龙江省西部 | 汉族成分为主,含部分西南和东北民族血统. |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少数民族
香港的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接近93.6%。当中香港华人有过半数在香港出生,最多的是以粤语为母语的广府人(包括四邑广府人和围头人),其次依人口语文数据依次为闽南人(包括潮汕人),再其后的依次为客家人,此外亦有吴越人、闽东人、山东人等。香港人口的原居省份主要为广东以及福建,但亦有一定数量来自浙江、江苏和山东,以及全国各个省份,广东以及福建以外所有省份的人口总和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一定多数量的比例。[4]1950-1980年由大陆移居香港的人口主要为广东人,此阶段移居香港的人口亦有记录移居者的原居城市,而自从内地改革开放以后,来自其他省市的移民开始增加,但依亲移民主要以广东和福建为主,此外亦有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中国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华人以外的种族,以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她们主要从事家庭佣工。其次为南亚人、印尼人、泰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日本人和韩国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少数民族
澳门的居住人口估计约为557,400人,当中以汉族为主(最多的是广东以广府话为母语的广府人(包括四邑广府人),其他民系则有闽南人和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占3%,其中外地雇员有71,182名。当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宾和越南人。他们主要从事家庭女佣等劳动职业。[5]
相关统计
各民族人口及分布
民族 | 人口 (2010年人口普查[6]) |
分布 |
---|---|---|
汉族 | 1,220,844,520 | 分布全国各地 |
壮族 | 16,926,381 | 广西(1444万),云南(121万),广东(87万) |
回族 | 10,586,087 | 宁夏(217万),甘肃(125万),新疆(98万),河南(95万),青海(83万),云南(69万),河北(57万),山东(53万),安徽(32万),北京(24万),辽宁(24 万),内蒙古(22万),贵州(18万),天津(17万),陕西(13万),江苏(13万),吉林(11万),福建(11万),四川(10万),黑龙江(10万) |
满族 | 10,387,958 | 辽宁(533万),河北(216万),吉林(86万),黑龙江(74万),内蒙古(45万),北京(33万) |
维吾尔族 | 10,069,346 | 新疆(1000万) |
苗族 | 9,426,007 | 贵州(396万),湖南(206万),云南(120万),重庆(48万),广西(47万),浙江(30万),广东(25万),湖北(17万),四川(16万) |
彝族 | 8,714,393 | 云南(504万),四川(264万),贵州(83万) |
土家族 | 8,353,912 | 湖南(263万),湖北(210万),贵州(143万),重庆(139万),浙江(22万),广东(21万) |
藏族 | 6,282,187 | 西藏(271万),四川(149万),青海(137万),甘肃(48万),云南(14万) |
蒙古族 | 5,981,840 | 内蒙古(422万),辽宁(65万),河北(18万),新疆(15万),吉林(14万),黑龙江(12万) |
侗族 | 2,879,974 | 贵州(143万),湖南(85万),广西(30万) |
布依族 | 2,870,034 | 贵州(251万),浙江(12万) |
瑶族 | 2,796,003 | 广西(149万),湖南(71万),广东(27万),云南(21万) |
白族 | 1,933,510 | 云南(156万),贵州(17万),湖南(11万) |
朝鲜族 | 1,830,929 | 吉林(104万),黑龙江(32万),辽宁(23万) |
哈尼族 | 1,660,932 | 云南(162万) |
黎族 | 1,463,064 | 海南(126万),贵州(13万) |
哈萨克族 | 1,462,588 | 新疆(141万) |
傣族 | 1,261,311 | 云南(122万) |
畬族 | 708,651 | 福建(36万),浙江(16万),江西(9万),贵州(3万),广东(2万) |
傈僳族 | 702,839 | 云南(66万),四川(2万) |
东乡族 | 621,500 | 甘肃(54万),新疆(6万) |
仡佬族 | 550,746 | 贵州(49万),浙江(1万),广东(1万) |
拉祜族 | 485,966 | 云南(47万) |
佤族 | 429,709 | 云南(40万) |
水族 | 411,847 | 贵州(34万)广西(1万),江苏(1万),浙江(1万) |
纳西族 | 326,295 | 云南(30万),四川(1万) |
羌族 | 309,576 | 四川(29万) |
土族 | 289,565 | 青海(20万),甘肃(3万),广东(1万) |
仫佬族 | 216,257 | 广西(17万),贵州(2万),广东(1万) |
锡伯族 | 190,481 | 辽宁(13万),新疆(3万), |
柯尔克孜族 | 186,708 | 新疆(18万) |
景颇族 | 147,828 | 云南(14万) |
达斡尔族 | 131,992 | 内蒙古(7万),黑龙江(4万), |
撒拉族 | 130,607 | 青海(10万),甘肃(1万) |
布朗族 | 119,639 | 云南(11万) |
毛南族 | 101,192 | 广西(6万),贵州(2万) |
塔吉克族 | 51,069 | 新疆(4.7万),浙江(3368人) |
普米族 | 42,861 | 云南(4.2万) |
阿昌族 | 39,555 | 云南(3.8万),广东(623人) |
怒族 | 37,523 | 云南(3.1万),海南(1385人),广东(584人) |
鄂温克族 | 30,875 | 内蒙古(2.6万),黑龙江(2648人) |
京族 | 28,199 | 广西(2.3万),贵州(1143人),云南(878人) |
基诺族 | 23,143 | 云南(2.2万) |
德昂族 | 20,556 | 云南(2万) |
保安族 | 20,074 | 甘肃(1.8万),青海(904人),新疆(568人) |
俄罗斯族 | 15,393 | 新疆(8489人),内蒙古(4673人) |
裕固族 | 14,378 | 甘肃(13001人) |
乌孜别克族 | 10,569 | 新疆(10114人) |
门巴族 | 10,561 | 西藏(9663人) |
鄂伦春族 | 8,659 | 黑龙江(3943人),内蒙古(3632人) |
独龙族 | 6,930 | 云南(6353人) |
赫哲族 | 5,354 | 黑龙江(3613人) |
高山族 | 4,009 | 河南(780人),福建(416人),广西(423人) |
珞巴族 | 3,682 | 西藏(3489人) |
塔塔尔族 | 3,556 | 新疆(3242人) |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 | 640,101 | 贵州(612780人),浙江(9521人),云南(3415人),福建(2812人),西藏(2317人),江苏(2222人),广东(2197人) |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 1,448 | 云南(200人),河南(195人),广东(170人),湖南(93人) |
注:各省区市分布人数按,人口100万以上的民族只列出10万以上的地区,人口10万以上的民族只列出1万以上的地区,人口10万以下的民族只列出500人以上的地区。
中国各省份内最多的少数民族
- 云南省、四川省:彝族
- 青海省:藏族
- 贵州省:苗族
- 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土家族
- 甘肃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天津市、陕西省、江苏省、山西省、上海市:回族
- 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北京市:满族
- 吉林省:朝鲜族
- 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畲族
- 广东省:壮族
- 海南省:黎族
中国民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内主要民族为维吾尔族(45%),汉族为自治区内最大少数民族。(其次为哈萨克族7.02%)
-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内主体民族为藏族(92%),汉族为自治区内最大少数民族。(其次为回族0.34%)
- 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为区内主体民族,自治区内最大少数民族则分别为回族、壮族和蒙古族。(其次分别满族0.40%,瑶族3.35%,满族1.83%)
(下表为“民族人口占地区人口比重”/“占该民族人口比重”)
自治区 | 1953年 | 1964年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 / | 17.130/68.560 | 17.105/70.648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 | / | 45.210/99.289 | 45.844/99.324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 | / | 32.396/87.768 | 31.393/85.360 | |||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 | / | 33.950/18.950 | 34.498/20.535 | |||
西藏自治区(藏族) | / | 92.770/44.757 | 90.480/43.240 |
参考文献
- ^ 1.0 1.1 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 Expats in China: Nationalities and in which cities they settle.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 ^ 国家标准|GB/T 3304-1991. openstd.samr.gov.cn. [202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香港政府民政署中文公事管理局,(1976年),《一九七六年香港年报》 (中文本),pp.168
- ^ 2007人口统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澳门统计暨普查局
-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