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气是一种测候之术,即将长短符合黄钟十二律的律管(竹管)按一定方式置于密室内,并在管中填入芦苇膜(即葭莩)烧成的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相信,当太阳运行到十二中气所在的位置时,“地气上升”,对应律管中的葭莩灰即会扬起。由于度量衡的定义中也用到律管,候气将度量衡、节气和音律三者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依据现存可见的史料,候气之说始见于汉代史籍。自南北朝信都芳测验候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若符契焉”后,候气渐被社会广为接受。明中叶后,对候气的质疑增多。天文学家希望以候气验证历法,却屡测不应,往往敷衍了事,甚至虚造气应。清初,候气被卷入新旧历法之争,支持旧历的杨光先入掌钦天监后多方尝试,始终未能以候气成功测验。历狱平反后,钦天监不再进行候气,候气说被官方放弃。

记载

后汉书·律历志》中有对候气实验方法的明确记载。如《志第一·律历上》中载:“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郊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北史·信都芳传》记述了一些关于候气的史料:“芳精专不已,又多所窥涉。丞相仓曹祖珽谓芳曰:‘律管吹灰,术甚微妙,绝来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试思之。’芳留意十数日,便报珽云:‘吾得之矣,然终须河内葭莩灰。’祖对试之,无验。后得河内灰,用术,应节便飞,馀灰即不动也。不为时所重,意不行用,故此法遂绝。”

隋书·律历上》记载了信都芳成功施行候气:“后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后来在《晋书·律历志上》同时记载了另一种候气法:“云以律著室中,随十二辰埋之,上与地平,以竹莩灰实律中,以罗致豰覆律吕,气至吹灰动豰。小动为和;大动,君弱臣强;不动,君严暴之应也。”即在一间房子里将十二支律管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的方位埋好,使律管的上口与地面齐平,然后在律管内填入竹子的内膜,再用罗纱盖在管口上。等到交天气至的时候,相应律管内的竹膜就会飞出,覆盖于管口上的罗纱也会随之伏动。

明代天文学家朱载堉对候气进行了充分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候气纯属捏造,其所著的《律吕正论》中称:“旧说:凡造律,河内葭莩灰、上党羊头山黍、宜阳金门山竹,三者不可缺一。然此三者皆易得之物也。所谓河内,即敝邑也。北距上党,南距宜阳,皆约三、四日路。万历八年,庚辰之岁,余尝遣人探取三者,单粒之秬、双粒之秠、长节之竹,不止数万。亦自种之,黍成顷、竹成林,至今田园所收黍竹,皆彼处之种也。然地土不宜,不如彼处所产也。又尝依蔡元定之说,自长十寸,递减毫厘,至于五寸,共有三百八十四等,浅深排列,试验吹灰,竟无吹灰之理。始觉凡信此者,皆愚人、妄人也。”

实验方法

 
汉律室图,《乐书要录》第55页

据后汉书记载,候气实验,将一房间密封,其中放置木案数张,每一声律各占一张,按声律从低到高由内向外摆放,将葭莩灰填于管内。每到一个节气,相应律管中的灰就被吹动。被气吹动者散,被人或风吹动者聚。这是一种试图追求校订日历和音律的实验。

实验材料

候气实验使用律管作为实验材料。律管由十二个管组成,其由右至左分别为:黄钟大吕泰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候气与中国古代天文宇宙论

候气实验是天人感应宇宙论体系下对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气”的研究,也是试图解决天文律历中最根本的问题,即节气的确定。 中国古人认为“同类相聚”,“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以为这样就可以透过律管喷灰来得到测定日历的方法,其实与他们的宇宙观息息相关。

候气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史记·律书》中气,星,律,历的关系

八风 十二地支 十二月 二十八宿
不周风 营室,危 应钟
广莫风 十一 虚,女 黄钟
十二 牵牛,建 大吕
条风 箕,尾,宿 泰簇
明庶风 氐,亢 夹钟
姑洗
清明风 轸,翼 仲吕
景风 七星,张,注 蕤宾
凉风 弧,狼 林钟
罚,参 夷则
浊,留 南吕
阊阖风 胃,娄 无射

中国古代认为历由律生,而律历根本上来说是由宇宙之气决定的。气动而生风,即八方之风应八节之气,又与二十八宿,十二地支相应,反映了一年中宇宙节律,阴阳之气消长的变化。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