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氣是一種測候之術,即將長短符合黃鐘十二律的律管(竹管)按一定方式置於密室內,並在管中填入蘆葦膜(即葭莩)燒成的灰。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相信,當太陽運行到十二中氣所在的位置時,「地氣上升」,對應律管中的葭莩灰即會揚起。由於度量衡的定義中也用到律管,候氣將度量衡、節氣和音律三者結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依據現存可見的史料,候氣之說始見於漢代史籍。自南北朝信都芳測驗候氣「每月所候,言皆無爽」「若符契焉」後,候氣漸被社會廣為接受。明中葉後,對候氣的質疑增多。天文學家希望以候氣驗證曆法,卻屢測不應,往往敷衍了事,甚至虛造氣應。清初,候氣被捲入新舊曆法之爭,支持舊曆的楊光先入掌欽天監後多方嘗試,始終未能以候氣成功測驗。曆獄平反後,欽天監不再進行候氣,候氣說被官方放棄。

記載

後漢書·律曆志》中有對候氣實驗方法的明確記載。如《志第一·律歷上》中載:「夫五音生於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鬥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郊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北史·信都芳傳》記述了一些關於候氣的史料:「芳精專不已,又多所窺涉。丞相倉曹祖珽謂芳曰:『律管吹灰,術甚微妙,絕來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試思之。』芳留意十數日,便報珽云:『吾得之矣,然終須河內葭莩灰。』祖對試之,無驗。後得河內灰,用術,應節便飛,餘灰即不動也。不為時所重,意不行用,故此法遂絕。」

隋書·律歷上》記載了信都芳成功施行候氣:「後齊神武霸府田曹參軍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已應。每月所候,言皆無爽。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並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

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後來在《晉書·律曆志上》同時記載了另一種候氣法:「雲以律著室中,隨十二辰埋之,上與地平,以竹莩灰實律中,以羅致豰覆律呂,氣至吹灰動豰。小動為和;大動,君弱臣強;不動,君嚴暴之應也。」即在一間房子裡將十二支律管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的方位埋好,使律管的上口與地面齊平,然後在律管內填入竹子的內膜,再用羅紗蓋在管口上。等到交天氣至的時候,相應律管內的竹膜就會飛出,覆蓋於管口上的羅紗也會隨之伏動。

明代天文學家朱載堉對候氣進行了充分實驗,得出結論認為候氣純屬捏造,其所著的《律呂正論》中稱:「舊說:凡造律,河內葭莩灰、上黨羊頭山黍、宜陽金門山竹,三者不可缺一。然此三者皆易得之物也。所謂河內,即敝邑也。北距上黨,南距宜陽,皆約三、四日路。萬曆八年,庚辰之歲,余嘗遣人探取三者,單粒之秬、雙粒之秠、長節之竹,不止數萬。亦自種之,黍成頃、竹成林,至今田園所收黍竹,皆彼處之種也。然地土不宜,不如彼處所產也。又嘗依蔡元定之說,自長十寸,遞減毫釐,至於五寸,共有三百八十四等,淺深排列,試驗吹灰,竟無吹灰之理。始覺凡信此者,皆愚人、妄人也。」

實驗方法

 
漢律室圖,《樂書要錄》第55頁

據後漢書記載,候氣實驗,將一房間密封,其中放置木案數張,每一聲律各占一張,按聲律從低到高由內向外擺放,將葭莩灰填於管內。每到一個節氣,相應律管中的灰就被吹動。被氣吹動者散,被人或風吹動者聚。這是一種試圖追求校訂日曆和音律的實驗。

實驗材料

候氣實驗使用律管作為實驗材料。律管由十二個管組成,其由右至左分別為:黃鐘大呂泰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候氣與中國古代天文宇宙論

候氣實驗是天人感應宇宙論體系下對宇宙間最基本的物質「氣」的研究,也是試圖解決天文律歷中最根本的問題,即節氣的確定。 中國古人認為「同類相聚」,「同氣相求」,「同聲相應」,以為這樣就可以透過律管噴灰來得到測定日曆的方法,其實與他們的宇宙觀息息相關。

候氣與天文曆法的關係

《史記·律書》中氣,星,律,歷的關係

八風 十二地支 十二月 二十八宿
不周風 營室,危 應鐘
廣莫風 十一 虛,女 黃鐘
十二 牽牛,建 大呂
條風 箕,尾,宿 泰簇
明庶風 氐,亢 夾鍾
姑洗
清明風 軫,翼 仲呂
景風 七星,張,注 蕤賓
涼風 弧,狼 林鐘
罰,參 夷則
濁,留 南呂
閶闔風 胃,婁 無射

中國古代認為歷由律生,而律歷根本上來說是由宇宙之氣決定的。氣動而生風,即八方之風應八節之氣,又與二十八宿,十二地支相應,反映了一年中宇宙節律,陰陽之氣消長的變化。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