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州郡列表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贵族刘渊麾下,屡立战功,势力强盛,控有晋朝的冀州,名义上臣属于匈奴汉国,实际上已经割据自立。汉昌元年(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十月,镇守长安的刘曜北上讨伐靳准,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王,称赵王元年,史称后赵

赵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灭割据青州的曹嶷,尽有青州。六年(324年)后赵扩展至淮河流域,东晋退至淮水之滨,徐州淮水以北陷于后赵。七年(325年)东晋司、兖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后赵,太和元年(328年)南侵东晋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带。同年刘曜亲征洛阳,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灭前赵,关陇地区大部和弘农、上洛郡等地为后赵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称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与后赵帝石虎联军灭段部鲜卑,幽州之地全入后赵。史称后赵强盛之时,“其地南逾淮、汉,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参 1]

石虎在位时期,东晋复夺沔水流域一带。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举兵,一度攻克后赵长安,有众40馀万。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尽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荆4州及魏尹、广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为帝,建立冉魏。与此同时雍、秦2州及汲郡、河内郡、黎阳等为前秦控制,幽、营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龛,凉州入前凉,朔州复为羌胡占据,淮南入东晋。后赵仅能控制司隶的襄国郡、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冀州部分地区。永宁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杀,后赵亡。永兴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虏冉闵,冉魏亡。

行政区划

以下州郡县沿革,根据近人著作及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主要依据书目如下:

其馀书目见参考资料览。

司隶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司隶
(9)
邺县

西晋为司州辖域,后赵时属冀州管辖,领魏、广平、阳平、顿丘4郡。随后陆续取得汲郡(318年取得)、河内郡(318年取得)、野王郡(318年左右新置)、河南郡(320年取得)、荥阳郡(325年取得)、河东郡(329年取得)、弘农郡(329年取得)、上洛郡(329年取得)。建平元年(330年),分冀州置司隶,治邺。顿丘郡改称卫国郡(334年更名),新置黎阳郡(334年置)、襄国郡(335年置)、武德国(349年置,旋废)。建武元年(335年),河南、荥阳、河东、弘农4郡移属洛州,上洛郡移属荆州。太宁元年(349年)时,后赵司隶领魏、黎阳、广平、襄国、阳平、卫国、汲、河内、野王9郡。后为冉魏、前秦、前燕所据。

魏尹
(7)
邺县 西晋为魏郡,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取,后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取。[参 2]治临漳县,领临漳、魏、斥丘、荡阴、内黄、黎阳、长乐、安阳8县。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临漳,改魏郡为魏尹[参 3]改临漳县为邺县。后赵末领邺、长乐、魏、斥丘、安阳、荡阴、内黄7县。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邺县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一带 西晋为临漳县,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后更名邺县[参 4]
长乐县[需要消歧义] 今河南省安阳市
魏县 今河北省大名县西
斥丘县 今河北省临漳县
安阳县 今河南省安阳市
荡阴县 今河南省荡阴县
内黄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西
黎阳郡
(1)
黎阳县 延熙元年(334年)七月,后赵分魏郡置黎阳郡,治黎阳,领黎阳县。[参 5]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控制。
黎阳县 今河南省浚县 原属魏郡,延熙元年(334年)移属黎阳郡。
广平郡
(12)
广平县 西晋旧郡,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取,后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取。[参 2]治广平,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15县。后赵时分任县置苑乡县。[参 6]建武元年(335年),襄国、任、苑乡、南和4县移属襄国郡。
后赵末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12县。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广平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
邯郸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
易阳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北
武安县 今河北省武安市
涉县 今河北省涉县
曲梁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
列人县 今河北省肥乡县
肥乡县 今河北省肥乡县
临水县 今河北省磁县
广年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安区
斥漳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
平恩县 今河北省丘县西南
襄国郡
(4)
襄国县 建武元年(335年)七月,后赵分广平郡置襄国郡,治襄国,领襄国、任、清苑(旧名苑乡)、南和4县。后赵灭亡后,地入前燕,该郡旋废。[参 7]
襄国县 今河北省邢台市城区一带 原隶属广平郡,建武元年(335年)移属襄国郡。[参 7]
任县 今河北省任县 原隶属广平郡,建武元年(335年)移属襄国郡。[注 1]
清苑县 今河北省任县东北 后赵时分任县设立苑乡县,隶属广平郡,建武元年(335年)移属襄国郡,改名清苑县[参 6]
南和县 今河北省南和县 原属广平郡,建武元年(335年)移属襄国郡。[参 8]
阳平郡
(7)
馆陶县 西晋旧郡,治馆陶,[参 9]领馆陶、元城、清渊、东武阳、阳平、发干、乐平7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2]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孙元控制。
馆陶县 今河北省馆陶县
元城县 今河北省大名县
清渊县 今河北省馆陶县
东武阳县 今山东省莘县
阳平县 今山东省莘县
发干县 今河北省冠县
乐平县 今河北省冠县
卫国郡
(4)
顿丘县 西晋为顿丘郡,治顿丘,领顿丘、繁阳、阴安、卫4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取,后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取。[参 2]延熙元年(334年)顿丘郡改名卫国郡[参 5]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李历控制。
顿丘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
繁阳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
阴安县 今河南省清丰县
卫县 今河南省清丰县
汲郡
(6)
汲县 西晋旧郡,永嘉四年(310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2]于该郡设立殷州卫州。汉昌元年(318年)石勒得此地,废殷州等州,复立汲郡,治汲县,领汲、朝歌、共、林虑、获嘉、脩武6县。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控制。
汲县 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北
朝歌县 今河南省淇县
共县 今河南省辉县市
林虑县 今河南省林州市
获嘉县 今河南省新乡市西
脩武县 今河南省获嘉县
河内郡
(5)
怀县 西晋为河内郡,永嘉四年(310年)为石勒所攻陷,后为汉国所据,于该郡设立西河阳州。汉昌元年(318年)石勒得此郡,废西河阳州,复立河内郡。治怀县,领怀、州、平皋、山阳、温5县。[注 2]其后,野王、河阳、沁水、轵4县移属野王郡。后赵末,领怀、州、温、平皋、山阳5县。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控制。
怀县 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
州县 今河南省沁阳市
温县 今河南省孟州市
平皋县 今河南省温县
山阳县 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北
武德县[注 3] 今河南省武陟县 十六国时已废县。[注 2]
野王郡
(4)
野王县 西晋废郡,汉昌元年(318年)废西河阳州,置野王郡,[注 4]治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领原河内郡的野王、河阳、沁水、轵4县。后赵灭亡后,地入前燕,该郡旋废。
野王县 今河南省沁阳市 原隶属河内郡,胡汉汉昌元年(318年)以后移属野王郡。
河阳县 今河南省孟县西 原隶属河内郡,胡汉汉昌元年(318年)以后移属野王郡。
沁水县 今河南省济源市 原隶属河内郡,胡汉汉昌元年(318年)以后移属野王郡。
轵县 今河南省济源市 原隶属河内郡,胡汉汉昌元年(318年)以后移属野王郡。

冀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冀州
(16)
信都县 西晋旧州,汉嘉平二年(312年),石勒称冀州牧,设冀州,赵王元年(319年)领魏、广平、长乐、赵、钜鹿、武邑、广川、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阳平、顿丘、乐平、晋昌(后改定襄郡)、雁门、太原、上党、平阳、河内、汲、野王27郡。
后赵末领长乐、赵、钜鹿、武邑、广川、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建兴16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分别为后赵、冉魏、前燕控制。
长乐郡
(6)
信都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信都、下博、扶柳、广宗、经、堂阳、南宫7县。
后赵末领信都、下博、扶柳、经、堂阳、南宫6县。后为后赵将领王午、吕护控制。
信都县 今河北省冀州市
下博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西南
扶柳县 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
经县 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北
堂阳县 今河北省新河县
南宫县 今河北省南宫县西北
赵郡
(7)
房子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房子、元氏、平棘、高邑、中丘、柏人6县。
后赵末领房子、元氏、平棘、高邑、柏人、赵安、南栾7县。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地入前燕。
房子县 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
元氏县 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
平棘县 今河北省赵县
高邑县 今河北省高邑县
柏人县 今河北省内丘县东北
赵安县 今河北省内丘县 西晋为中丘县,隶属中丘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攻取赵郡,中丘郡亦废。后赵时改名赵安县[参 10]
南栾县 今河北省巨鹿县 建武六年(340年)分柏人县立南栾县。[参 11]
钜鹿郡
(7)
廮陶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廮陶、钜鹿、平乡、下曲阳、鄡5县。
后赵末领廮陶、钜鹿、平乡、曲阳、鄡、广阿、停驾7县。后为后赵将领王午、吕护控制。
廮陶县 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
钜鹿县 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平乡县 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曲阳县 今河北省晋州市西 西晋为下曲阳县,后赵时改名曲阳县[参 12]
鄡县 今河北省晋州市
广阿县 今河北省隆尧县 后赵时设立广阿县。[参 13]
停驾县 疑在今河北省宁晋县 建武元年(335年)分廮陶县柳乡置停驾县。[参 14]
武邑郡
(4)
武邑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武邑、武遂、观津、武强4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王午、吕护控制。
武邑县 今河北省武邑县
武遂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
观津县 今河北省阜城县西南
武强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东北
广川郡
(3)
广川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广川、枣强、索卢3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王午、吕护控制。
广川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
枣强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南
索卢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
平原郡
(9)
平原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9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杜能控制。
平原县 今山东省平原县
高唐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
茌平县 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
博平县 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聊城县 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
安德县 今山东省陵县
西平昌县 今山东省商河县西北
般县 今山东省商河县
鬲县 今山东省德州市
渤海郡
(9)
南皮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南皮、东光、浮阳、饶安、高城、重合、安陵、[注 5]蓨、阜城9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地入前燕。
南皮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
东光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
浮阳县 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
饶安县 今山东省乐陵县西北
高城县 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
重合县 今山东省乐陵县西
安陵县 今河北省吴桥县
蓨县 今河北省景县
阜城县 今河北省阜城县
章武郡
(4)
东平舒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东平舒、文安、章武、束州4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建平四年(333年)八月,改封太原王石斌为章武王,郡改为章武国,建武三年(337年)国除为郡。[参 15]}永宁元年(350年)地入前燕。
东平舒县 今河北省青县
文安县 今河北省文安县
章武县 今河北省青县
束州县 今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郡
(6)
乐城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6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建平四年(333年)八月,立石宣为河间王,郡改为河间国,建武三年(337年)国除为郡。[参 15]永宁元年(350年)地入前燕。
乐城县 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武垣县 今河北省河间市
鄚县 今河北省雄县
易县 今河北省雄县
中水县 今河北省献县西北
成平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西北
高阳郡
(4)
陆博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博陆、高阳、北新城、蠡吾4县。后赵末,领县未变。永宁元年(350年)地入前燕。
博陆县 今河北省蠡县
高阳县 今河北省高阳县
北新城县 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蠡吾县 今河北省博野县
博陵郡
(4)
鲁口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饶阳、安平、南深泽、安国4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后赵博陵郡治饶阳县鲁口。(今河北省饶阳县[参 16]后为后赵将领王午、吕护控制。
饶阳县 今河北省饶河县东北
安平县 今河北省安平县
南深泽县 今河北省安平县西
安国县 今河北省安国市东南
清河郡
(6)
平晋城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清河、贝丘、武城、绎幕、灵、鄃6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后赵清河郡治平晋城(今山东省高唐县西南),[参 17]后为后赵将领段勤、丁娆控制。
清河县 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
贝丘县 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
武城县 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南
绎幕县 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
灵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
鄃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东北
中山郡
(8)
卢奴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郡治卢奴,领卢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阴、望都、唐、北平8县。太和二年(329年)改为中山国,作为中山王石虎的封国,建平四年(333年)改封中山王石虎为魏王,国除为郡。[参 15]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地入前燕。
卢奴县 今河北省定州市
魏昌县 今河北省深泽县西北
新市县 今河北省新乐市
安喜县 今河北省安国市西北
蒲阴县 今河北省顺平县
望都县 今河北省望都县
唐县 今河北省顺平县西北
北平县 今河北省满城县
常山郡
(8)
真定县 西晋旧郡,嘉平四年(314年)石勒败王浚取其郡。领真定、石邑、井陉、上曲阳、蒲吾、南行唐、灵寿、九门8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真定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石邑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
井陉县 今河北省井陉县
上曲阳县 今河北省曲阳县西
蒲吾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
南行唐县 今河北省行唐县
灵寿县 今河北省灵寿县
九门县 今河北省正定县
乐陵郡
(5)
厌次县 西晋旧郡,赵王三年(321年)石勒败邵续取其郡。领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5县。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后赵将领朱秃控制。
厌次县 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
阳信县 今山东省无棣县
漯沃县 今山东省利津县西
新乐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南
乐陵县 今山东省乐陵市
建兴郡
(5)
广宗县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分长乐郡及清河郡地置,领广宗、建始、兴德、临清、水东5县。[参 18]后赵灭亡后,其郡亦废。
广宗县 今河北省威县东北 原隶属长乐郡,建武十二年(346年)移属建兴郡。
建始县 今河北省广宗县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分广宗县地置。[参 18]后赵灭亡后,其县亦废。
兴德县 今河北省广宗县一带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分广宗县地置。[参 18]后赵灭亡后,其县亦废。
临清县 今河北省威县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分清河郡清河县地置。[参 18]后赵灭亡后,其县亦废。
水东县 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分清河郡清河县地置。[参 18]后赵灭亡后,其县亦废。

洛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洛州
(6)
洛阳县 西晋为司州,后赵赵王二年(320年)置司州,任命石生为司州刺史,驻洛阳。[参 19]领河南郡。赵王七年(325年)自东晋取得荥阳郡,太和二年(329年)自前赵取得河东郡、弘农郡、上洛郡。建武元年(335年),以司州置洛州,领河南、荥阳、河东、弘农、陈留、东燕6郡;[参 20]又改陈留郡为建昌郡,上洛郡移属荆州。后赵末领河南、荥阳、河东、弘农、建昌、东燕6郡。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洛州刺史郑系被迫举州投降东晋,[参 21]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河南郡
(11)
洛阳县 西晋旧郡,后赵赵王二年(320年)自东晋、前赵取得其郡,治洛阳,领洛阳、河南、巩3县。赵王七年(324年),新安、河阴2县自前赵来属,成皋、缑氏、阳城、新城、陆浑、梁6县自东晋来属。
后赵末领洛阳、河南、巩、河阴、新安、成皋、缑氏、阳城、新城、陆浑、梁11县。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洛阳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东 原为前赵控制,光初三年(320年)地入后赵。
河南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 原为前赵控制,光初三年(320年)地入后赵。
巩县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原为前赵控制,光初三年(320年)地入后赵。
河阴县 今河南省孟津县 原为前赵控制,光初三年(320年)地入后赵。
新安县 今河南省渑池县 原为前赵控制,光初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成皋县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缑氏县 今河南省偃师市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阳城县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新城县 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陆浑县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梁县 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临汝镇西 原为东晋控制,赵王七年(324年)地入后赵。
荥阳郡
(8)
荥阳县 西晋旧郡,郡治荥阳,领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8县。后赵赵王七年(325年)石勒败东晋取其郡。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荥阳县 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京县 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南
密县 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
卷县 今河南省原阳县西
阳武县 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苑陵县 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
中牟县 今河南省中牟县
开封县 今河南省开封市
河东郡
(8)
安邑县 前赵旧郡,治安邑,领安邑、闻喜、东垣、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8县。后赵太和二年(329年)自前赵攻取其郡,封石生为河东王,郡改为河东国[参 15]建平四年(333年)石生被杀,国除为郡。后赵末,领县未变。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控制。
安邑县 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闻喜县 今山西省闻喜县
东垣县 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大阳县 今山西省平陆县
猗氏县 今山西省运城市西
解县 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蒲坂县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河北县 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弘农郡
(6)
弘农县 前赵旧郡,后赵太和二年(329年)自前赵攻取其郡。治弘农,领弘农、湖、陕、渑池、华阴、宜阳6县。后赵末,领县未变。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控制。
弘农县 今河南省灵宝市
湖县 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陕县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渑池县 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华阴县 今陕西省华阴市
宜阳县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
建昌郡
(9)
小黄县 西晋为陈留郡,隶属兖州。郡治小黄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领小黄、浚仪、封丘、酸枣、长垣、雍丘、尉氏、襄邑、扶沟9县。后赵赵王四年(322年)石勒败东晋取其郡。建武元年(335年),陈留郡改称建昌郡,移属洛州。[参 22]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改称陈留郡,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小黄县 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
浚仪县 今河南省开封市
封丘县 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酸枣县 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
长垣县 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
雍丘县 今河南省杞县
尉氏县 今河南省尉氏县
襄邑县 今河南省睢县
扶沟县 今河南省扶沟县
东燕郡
(3)
蓟县 西晋旧郡,隶属兖州。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滑县东),领白马、燕、凉城(疑后赵时新置)3县。汉建元元年(315年)石勒败西晋取其郡。后赵末,领县未变。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三年(352年)地入前燕。
白马县 今河南省滑县
燕县 今山东省延津县东北
凉城县 今山东省滑县东南 疑后赵时新置。[参 23]

幽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幽州
(6)
蓟县 西晋旧州,后赵赵王元年(319年)置幽州,领燕、渔阳、范阳3郡。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辽西、北平、上谷、广宁、代5郡及燕郡、渔阳郡各一部份。建武五年(339年)辽西、北平2郡移属营州。后赵末、领燕、渔阳、范阳、上谷、广宁、代6郡。永宁元年(350年)幽州陷于前燕。
燕国
(5)
蓟县 西晋旧郡,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蓟县等3县,郡治蓟县(今北京市)。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段部燕郡的昌平等2县。
太宁元年(349年)改燕郡为燕国,作为燕王石斌的封国。[参 15]
后赵末领蓟、安次、广阳、昌平、军都5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蓟县 今北京市西城区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安次县 今河北省廊坊市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广阳县 今北京市西南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昌平县 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 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
军都县 今北京市昌平区 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
渔阳郡
(5)
雍奴县 西晋旧郡,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雍奴等3县。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段部渔阳郡的安乐等2县。
后赵末领雍奴、潞、泉州、安乐、平谷5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雍奴县 今天津市武清区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潞县 今北京市东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泉州县 今天津市武清区 后赵赵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
安乐县 今北京市顺义区 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
平谷县 今北京市平谷区 后赵时置平谷县,[参 24]
狐奴县 今北京市顺义区东北 建武四年(338年)灭段部鲜卑取得,后废县(约340年)。[注 8]
范阳郡
(8)
涿县 西晋旧郡,后赵后王元年(319年)败段匹䃅,取得其郡。领涿、良乡、方城、长乡、遒、故安、范阳、容城8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涿县 今河北省涿州市
良乡县 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
方城县 今河北省固安县
长乡县 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北
逎县 今河北省涿州市西
故安县 今河北省定兴县西
容城县 今河北省容城县
范阳县 今河北省容城县西北
上谷郡
(2)
沮阳县 西晋旧郡,建武四年(338年)后赵灭段部鲜卑,取得其郡。领沮阳、居庸2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沮阳县 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南
居庸县 今北京市延庆县
广宁郡
(3)
下洛县 西晋旧郡,建武四年(338年)后赵灭段部鲜卑,取得其郡。领下洛、潘、涿鹿3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下洛县 今河北省涿鹿县
潘县 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
涿鹿县 今河北省涿鹿县
代郡
(4)
代县 西晋旧郡,建武四年(338年)后赵灭段部鲜卑,取得其郡。领代、广昌、平舒、当城4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代县 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广昌县 今河北省涞源县
平舒县 今山西省广灵县
当城县 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

营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营州
(2)
令支县 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分幽州置营州,治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市西),领辽西、北平2郡。[参 25]永宁元年(350年)营州陷于前燕。
辽西郡
(4)
令支县 西晋旧郡,建武四年(338年)后赵灭段部鲜卑,取得其郡。领令支、阳乐、海阳、肥如4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令支县 今河北省迁安市
阳乐县 今河北省卢龙县
海阳县 今河北省滦南县
肥如县 今河北省迁安市东北
北平郡
(3)
徐无县 西晋旧郡,领徐无、土垠、俊靡、无终4县。建武四年(338年)后赵灭段部鲜卑,取得北平郡。
后赵末领徐无、土垠、无终3县。永宁元年(350年)郡入前燕。
徐无县 今河北省遵化市
土垠县 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无终县 今天津市蓟县
俊靡县 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后赵时废俊靡县(约340年)。[参 26][注 9]

并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并州
(8)
潞县 西晋旧州,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分冀州设立并州,治潞县(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领上党、太原、乐平、定襄、雁门、平阳、永石、武乡8郡。
永宁二年(351年)后赵灭亡前夕,领上党郡、太原郡、乐平国、新兴国、雁门郡、平阳郡、永石郡、武乡郡。
上党郡
(8)
潞县 西晋旧郡,汉嘉平四年(314年)石勒得潞县,于此县设立上党郡,郡治潞县(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麟嘉元年(316年)石勒败晋将刘琨,取得铜鞮、涅、武乡3县。汉昌元年(318年),自汉国取得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襄垣6县。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改隶并州,同年武乡、涅2县移属武乡郡。后赵末,领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襄垣8县。
潞县 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
屯留县 今山西省屯留县
壶关县 今山西省潞城市西
长子县 今山西省长子县
泫氏县 今山西省高平市
高都县 今山西省晋城市
铜鞮县 今山西省沁县
襄垣县 今山西省襄垣县
太原郡
(9)
晋阳县 西晋旧郡,郡治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领晋阳、阳曲、榆次、阳邑、大陵、祁、平陶、中都、邬9县。[注 10]汉麟嘉元年(316年)石勒败晋将刘琨,取得太原郡。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改隶并州。太和二年(329年)改为太原国,作为太原王石斌的封国,建平四年(333年)国除为郡。[参 15]后赵末,领县未变。
晋阳县 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阳曲县 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南
榆次县 今山西省晋中市
阳邑县 今山西省晋中市
大陵县 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祁县 今山西省祁县
平陶县 今山西省文水县
中都县 今山西省平遥县
邬县 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于离县 地望不详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注 10]
盂县 今山西省阳曲县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注 10]
京陵县 今山西省平遥县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注 10]
乐平国
(3)
乐平县 西晋旧郡,领乐平、沾、上艾、轑阳4县。汉麟嘉元年(316年)石勒败晋将刘琨,取得乐平郡。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改隶并州,同年沾县移属武乡郡。建平四年(333年)改为乐平国,作为乐平王石苞的封国,建武三年(337年)国除为郡,太宁元年(349年)郡改为国。[参 15]后赵末,领乐平、上艾、轑阳3县。
乐平县 今山西省昔阳县
上艾县 今山西省阳泉市东南
轑阳县 今山西省左权县
新兴国
(4)
九原县 西晋为新兴郡,领九原、定襄、云中、晋昌4县。[注 11]汉麟嘉元年(316年)石勒败晋将刘琨,取得新兴郡后改名定襄郡[注 12]太宁元年(349年)改为新兴国,作为新兴王石祗的封国,[参 15]后赵末,领县不变。
九原县 今山西省忻州市
定襄县 今山西省定襄县
云中县 今山西省原平市西
晋昌县 今山西省定襄县西北
广牧县 今山西省寿阳县西北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注 11]
雁门郡
(3)
广武县 西晋旧郡,领广武、原平、平城、马邑、崞、繁畤、楼烦、阴馆8县。[注 13]永嘉四年(310年),楼烦等5县被拓跋鲜卑占据。汉麟嘉元年(316年)石勒败晋将刘琨,取得雁门郡,领广武、平城、原平3县。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改隶并州。后赵末,领县不变。
广武县 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上馆镇
原平县 今山西省原平市
平城县 今山西省大同市
马邑县 今山西省朔州市 永嘉四年(310年)被拓跋鲜卑占据。[参 27]
阴馆县 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南 永嘉四年(310年)被拓跋鲜卑占据。[参 27]
楼烦县 今山西省原平市东北中阳乡大阳村 永嘉四年(310年)被拓跋鲜卑占据。[参 27]
繁畤县 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 永嘉四年(310年)被拓跋鲜卑占据。[参 27]
崞县 今山西省浑源县西 永嘉四年(310年)被拓跋鲜卑占据。[参 27]
平阳郡
(12)
平阳县 胡汉旧郡,刘粲汉昌元年(318年)石勒自胡汉取得平阳郡。后赵时,隶属冀州,赵王三年(321年)改隶并州。领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12县。后赵末,领县不变。
平阳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杨县 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端氏县 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
永安县 今山西省霍州市
蒲子县 今山西省隰县 胡汉隶属大昌郡,汉昌元年(318年)石勒攻取平阳郡,大昌郡亦废。
狐讘县 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 胡汉隶属大昌郡,汉昌元年(318年)石勒攻取平阳郡,大昌郡亦废。
襄陵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南
绛邑县 今山西省侯马市
濩泽县 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北
临汾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
北屈县 今山西省吉县 胡汉隶属大昌郡,汉昌元年(318年)石勒攻取平阳郡,大昌郡亦废。
皮氏县 今山西省河津市
永石郡
(3)
离石县 胡汉为西河郡,胡汉灭亡后,为鲜卑拓跋部所据,后赵赵王三年(321年)自鲜卑拓跋部取得西河郡故地,于此地置永石郡[参 28]领离石、隰城、界休3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离石县 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隰城县 今山西省汾阳市
界休县 今山西省介休市
武乡郡
(4)
武乡县 后赵赵王三年(321年)分上党、乐平2郡设立武乡郡,领武乡、涅、沾、长城4县。[参 29]后赵末,领县未变。
武乡县 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 原隶属上党郡,后赵赵王三年(321年)改隶武乡郡。[参 29]
涅县 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 原隶属上党郡,后赵赵王三年(321年)改隶武乡郡。[参 29]
沾县 今山西省和顺县 原隶属乐平郡,后赵赵王三年(321年)改隶武乡郡。[参 29]
长城县 地望不详 后赵时已设立长城县。[参 29]

青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青州
(8)
广固县[参 30] 西晋旧州,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青州。
后赵青州领齐郡、济南郡、北海郡、乐安郡、高密郡、东莱郡、长广郡、祝阿郡(后赵新置)。后为后赵将领段龛控制。
齐郡
(8)
广固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齐郡。建平四年(333年)改为齐国,作为齐王石遵的封国,建武三年(337年)国除为郡。[参 15]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广固、临淄、西安、安平、[注 14]般阳、广饶、昌国、临朐[注 15]8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广固县 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
临淄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临淄区
西安县 今山东省桓台县
东安平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临淄区皇城镇
广饶县 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
昌国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
般阳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临朐县 今山东省临朐县
济南郡
(5)
历城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济南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历城、平陵、著、于陵、隰阴、祝阿6县,[注 16]后赵末领历城、平陵、著、于陵、隰阴5县。
历城县 今山东省济南市
平陵县 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
著县 今山东省济阳县西
于陵县 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
隰阴县 今山东省济阳县西南孙耿镇
菅县 今山东省济阳县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
北海郡
(6)
平寿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北海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平寿、都昌、胶东、剧、即墨、下密6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平寿县 今山东省潍坊市
都昌县 今山东省昌邑市
胶东县 今山东省平度市
剧县 今山东省寿光市
即墨县 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下密县 今山东省昌邑市
乐安郡
(9)
高苑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乐安郡。建平四年(333年)改为乐安国,作为乐安王石韬的封国,建武三年(337年)国除为郡。[参 15]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高苑、临济、博昌、利、益、蓼城、寿光、梁邹、东朝阳9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高苑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北
临济县 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
博昌县 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
利县 今山东省博兴县
益县 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
蓼城县 今山东省利津县东南
寿光县 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
梁邹县 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
东朝阳县 今山东省济阳县东北
高密郡
(7)
黔陬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高密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黔陬、淳于、高密、夷安、营陵、昌安、壮武7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黔陬县 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
淳于县 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
高密县 今山东省高密市
夷安县 今山东省高密市
营陵县 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
昌安县 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南
壮武县 今青岛市即墨区西
东莱郡
(7)
掖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东莱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掖、当利、卢乡、曲城、黄、惤、牟平7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掖县 今山东省掖县
当利县 今山东省掖县西南
卢乡县 今山东省掖县
曲城县 今山东省招远市西北
黄县 今山东省蓬莱市
惤县 今山东省蓬莱市西南
牟平县 今山东省烟台市西牟平区
长广郡
(4)
不其县 西晋旧郡,西晋末为曹嶷占据,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灭曹嶷,取得长广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段龛占据。
后赵初领不其、长广、挺、昌阳4县,后赵末领县未变。
不其县 今青岛市城阳区
长广县 今山东省莱阳市
挺县 今山东省莱阳市
昌阳县 今山东省莱阳市
祝阿郡
(?)
祝阿县 后赵赵王五年(323年)石勒分济南郡祝阿县设立祝阿郡,[参 31],领祝阿等县。[注 17]永宁元年(350年)以后祝阿郡废除。
祝阿县 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 原隶属济南郡,后赵赵王五年(323年)改隶祝阿郡。

徐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徐州
(9)
彭城县 东晋旧州,后赵赵王四年(322年),石勒败东晋取得琅邪郡,设立徐州领之,治阳都。赵王六年(324年)东晋的彭城、下邳、东海、兰陵、东莞、东安6郡来属,州治移到彭城。[参 32]
赵王八年(326年),东晋的淮陵、临淮郡来属。后赵末,领彭城国、下邳郡、琅邪郡、东莞郡、东安郡、东海郡、武德国、淮陵郡、临淮郡。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徐州刺史周成举州投降东晋。[参 21]
彭城国
(9)
彭城县 东晋旧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改为彭城郡。太宁元年(349年)改为彭城国,作为彭城王石遵的封国。[参 15]治彭城,领彭城、留、广戚、傅阳、武原、吕、梧、蕃、薛9县,至后赵末不变。
彭城县 今江苏省徐州市城区
留县 今江苏省沛县东南
广戚县[注 18] 今江苏省沛县东南
傅阳县[注 18] 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
武原县[注 18] 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
吕县 今江苏省徐州市
梧县[注 18] 今江苏省萧县
蕃县 今山东省滕州市
邹县 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
下邳郡
(6)
下邳县 东晋旧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郡治下邳,领下邳、良城、睢陵、夏丘、取虑、僮6县,至后赵末不变。
下邳县 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
良城县 今江苏省邳州市
睢陵县 今江苏省睢宁县
夏丘县 今安徽省泗县
取虑县 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
僮县 今江苏省睢宁县
北凌县 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 十六国时已不可考。[注 19]
琅邪郡
(8)
阳都县 东晋旧郡,赵王四年(322年)郡入后赵。郡治阳都,[注 20]领阳都、开阳、临沂、缯、即丘、华、费、蒙阴8县,至后赵末不变。
阳都县 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
开阳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
临沂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北
缯县 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即丘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东南
华县 今山东省费县
费县 今山东省费县
蒙阴县 今山东省蒙阴县
东莞郡
(3)
莒县 东晋旧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郡治莒县,领莒、诸、东莞3县,至后赵末不变。
莒县 今山东省莒县
诸县 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
东莞县 今山东省沂水县
东安郡
(2)
盖县 东晋旧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郡治盖县,领盖、新泰2县,[注 21]至后赵末不变。
盖县 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
新泰县 今山东省新泰市
东海郡
(7)
郯县 东晋旧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郡治郯县,领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7县,至后赵末不变。
郯县 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北
祝其县 今江苏省赣榆县西北
朐县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
襄贲县 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北
利城县 今江苏省赣榆县西
赣榆县 今江苏省赣榆县
厚丘县 今江苏省沭阳县
武德国[注 22]
(5)
承县 东晋为兰陵郡,赵王六年(324年)郡入后赵。郡治承县,领承、兰陵、戚、合乡、昌虑5县。建武元年(335年)左右,石虎将兰陵郡改称武兴郡[参 33]太宁元年(349年)十一月,后赵帝石鉴立武兴公冉闵为武德王,以武兴郡为封国,称武德国[参 34]
承县 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
兰陵县 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戚县 今山东省微山县
合乡县 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北
昌虑县 今山东省枣庄市西
临淮郡
(5)
盱眙县 东晋旧郡,赵王八年(326年)郡入后赵。郡治盱眙,领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5县,[注 23]至后赵末不变。
盱眙县 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
东阳县 今江苏省金湖县西
高山县 今江苏省盱眙县
赘其县 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南
潘旌县 地望不详
高邮县 今江苏省高邮市 东晋据有,后移属广陵郡。
淮陵郡
(4)
淮陵县 东晋旧郡,赵王八年(326年)郡入后赵。郡治淮陵,领淮陵、司吾、徐、下相4县,[注 24]至后赵末不变。
淮陵县 今安徽省明光市东北
司吾县 今江苏省宿迁市
徐县 今江苏省泗洪县
下相县 今江苏省宿迁市

兖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兖州
(7)
鄄城县 西晋旧州,初期州治所不明,后移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参 21]胡汉建元元年(315年)石勒得濮阳郡及东燕郡以后,设立兖州。后赵赵王四年(322年),东晋的陈留、泰山2郡来隶。七年(325年),东晋的济阴、高平、东平、济北、济阳5郡来隶。建武元年(335年),陈留、东燕2郡移属洛州。后赵末领濮阳、泰山、济阴、高平、东平、济北、济阳7郡。后为冉魏控制,永兴二年(351年)兖州刺史魏统举州投降东晋。[参 21]
濮阳郡
(3)
濮阳县 西晋旧郡,郡治濮阳,领濮阳(315年取得)、廪丘(316年自晋刘演取得)、鄄城(316年自晋刘演取得)3县,至后赵末末变。
濮阳县 今河南省濮阳县西
廪丘县 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
鄄城县 今山东省鄄城县
泰山郡
(10)
奉高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四年(322年)郡入后赵。郡治奉高,领奉高、博、嬴、南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牟、矩平10县,至后赵末末变。
奉高县 今山东省泰安市
博县 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嬴县 今山东省莱芜市西北
南城县 今山东省枣庄市
梁父县 今山东省新泰市西
山茌县 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北
南武阳县 今山东省平邑县
莱芜县 今山东省淄博市
牟县 今山东省莱芜市
矩平县 今山东省泰安市
济阴郡
(9)
濮阳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定陶,领定陶、乘氏、句阳、离狐、冤句、己氏、成武、单父、成阳9县,至后赵末末变。
定陶县 今山东省定陶县
乘氏县 今山东省菏泽市
句阳县 今山东省菏泽市
离狐县 今山东省东明县
冤句县 今山东省定陶县西
己氏县 今山东省单县西南
成武县 今山东省成武县
单父县 今山东省单县
成阳县 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
高平郡
(10)
昌邑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昌邑,领昌邑、钜野、方与、金乡、湖陆、高平、南平阳、任城、亢父、樊10县,至后赵末末变。
昌邑县 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钜野县 今山东省巨野县
方与县 今山东省鱼台县西
金乡县 今山东省金乡县
湖陆县 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
高平县 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
南平阳县 今山东省邹城市
任城县 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
亢父县 今山东省济宁市
樊县 今山东省济宁市
东平郡
(7)
须昌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须昌,领须昌、寿张、范、无盐、富城、东平陆、刚平7县,至后赵末末变。
须昌县 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
寿张县 今山东省东平县
范县 今山东省梁山县西
无盐县 今山东省东平县
富城县 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南
东平陆县 今山东省汶上县
刚平县 今山东省宁阳县
济北郡
(5)
卢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卢县,领卢、临邑、东阿、谷城、蛇丘5县,至后赵末末变。
卢县 今山东省平阴县西
临邑县 今山东省东阿县
东阿县 今山东省东阿县
谷城县 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
蛇丘县 今山东省宁阳县
济阳郡
(3)
济阳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济阳,领济阳、外黄、考城3县,至后赵末末变。
济阳县 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外黄县 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考城县 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

豫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豫州
(12)
许昌县 东晋旧州,后赵赵王七年(325年)州入后赵,仍置豫州。州治所在许昌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领颍川、襄城、汝阴、新蔡、汝阳、南顿、梁、陈、沛、谯、鲁11郡。赵王八年(326年)又取汝南郡。后赵末年领颍川郡、襄城国、汝阴国、新蔡郡、汝南郡、汝阳郡、南顿郡、梁国、陈郡、沛国、谯郡、鲁郡。
颍川郡
(9)
许昌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许昌,领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阳翟9县,至后赵末不变。
许昌县 今河南省许昌市
长社县 今河南省长葛市
颍阴县 今河南省许昌市
临颍县 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郾县 今河南省漯河市
邵陵县 今河南省漯河市
鄢陵县 今河南省鄢陵县
新汲县 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南
阳翟县 今河南省禹州市
襄城国
(7)
襄城县 东晋为襄城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后赵太宁元年(349年)襄国公石涉归可能被立为襄城王,[参 15]当设立襄城国。郡治襄城,领襄城、繁昌、郏、定陵、父城、昆阳、舞阳7县,至后赵末不变。
襄城县 今河南省襄城县
繁昌县 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郏县 今河南省郏县
定陵县 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北
父城县 今河南省襄城县西
昆阳县 今河南省叶县
舞阳县 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
汝阴国
(4)
汝阴县 东晋为汝阴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太宁元年(349年)改为汝阴国,作为汝阴王石琨的封国。[参 15]。郡治汝阴,领汝阴、慎、原鹿、宋4县,至后赵末不变。
汝阴县 今安徽省阜阳市
慎县 今安徽省颍上县
原鹿县 今安徽省阜南县
宋县 今安徽省界首市东北
新蔡郡
(4)
新蔡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新蔡,领新蔡、鲖阳、固始、褒信4县,至后赵末不变。
新蔡县 今河南省新蔡县
鲖阳县 今安徽省临泉县西
固始县 今安徽省临泉县
褒信县 今河南省新蔡县
汝南郡
(13)
新息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八年(326年)郡入后赵。郡治新息,领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定颍、濯阳、吴房、西平13县,至后赵末不变。
新息县 今河南省息县西南
南安阳县 今河南省息县西
安成县 今河南省平舆县西南
慎阳县 今河南省正阳县
北宜春县 今河南省确山县西
郎陵县 今河南省确山县
阳安县 今河南省确山县
上蔡县 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平舆县 今河南省平舆县
定颍县 今河南省西平县东北
灈阳县 今河南省遂平县东北
吴房县 今河南省遂平县东北
西平县 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南
汝阳郡
(1)
汝阳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汝阳,领汝阳县,至后赵末不变。
汝阳县 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南顿郡
(1)
南顿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南顿,领南顿县,至后赵末不变。
南顿县 今河南省项城市西南
梁郡
(6)
睢阳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太和二年(329年)梁郡改为梁国,作为梁王石挺的封国,建平四年(333年)石挺兵败战死,国除为郡。郡治睢阳,领睢阳、蒙、虞、下邑、宁陵、谷熟6县,至后赵末不变。
睢阳县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蒙县 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
虞县 今河南省虞城县
下邑县 今安徽省砀山县
宁陵县 今河南省宁陵县
谷熟县 今河南省虞城县
陈郡
(7)
上洛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陈县,领陈、项、长平、阳夏、武平、苦(337年改名穀阳县)、西华7县,至后赵末不变。
陈县 今河南省淮阳县
项县 今河南省沈丘县
长平县 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
阳夏县 今河南省太康县
武平县 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北
穀阳县 今河南省鹿邑县 东晋为苦县,后赵建武三年(337年)更名穀阳县[参 35]
西华县 今河南省西华县
沛国
(9)
相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太宁元年(349年)改为沛国,作为沛王石冲的封国。郡治相县,领相、沛、丰、竹邑、符离、杼秋、洨、虹、萧9县,至后赵末不变。
相县 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沛县 今江苏省沛县
丰县 今江苏省丰县
竹邑县 今安徽省宿州市
符离县 今安徽省宿州市
杼秋县 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洨县 今安徽省固镇县
虹县 今安徽省五河县西北
萧县 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谯郡
(7)
谯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谯县,领谯、城父、酂、山桑、龙亢、蕲、铚7县,至后赵末不变。
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城父县 今安徽省涡阳县西北
酂县 今河南省永城市西
山桑县 今安徽省蒙城县
龙亢县 今安徽省蒙城县
蕲县 今安徽省宿州市
铚县 今安徽省宿州市西
鲁郡
(5)
鲁县 东晋旧郡,后赵赵王七年(325年)郡入后赵。郡治鲁县,领领鲁、汶阳、卞、邹、公丘5县,至后赵末不变。
鲁县 今山东省曲阜市
汶阳县 今山东省泰安市
卞县 今山东省泗水县
薛县 今山东省微山县
公丘县 今山东省滕州市西

扬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扬州
(1)
寿春县 东晋旧州,后赵太和元年(328年)自东晋取得淮南郡,设立扬州。州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寿春镇),永宁元年(350年)以后被东晋收复。
淮南国
(14)
寿春县 东晋旧郡,郡治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领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合肥、阴陵、当涂、逡遒、全淑、阜陵、东城、锺离14县。太和元年(328年)自东晋取得淮南郡,太宁元年(349年)改为淮南国,作为淮南王石昭的封国。永宁元年(350年)以后被东晋收复。

荆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荆州
(1)
上洛县 后赵太和元年(328年)石勒取东晋南阳、顺阳2郡,设立荆州,治宛(今河南省南阳市)。随后一度自东晋取得新野、襄阳2郡。建武元年(335年)增领上洛郡,建武四年(338年)南阳、顺阳2郡被东晋收复,州治移至上洛。后赵末仅领上洛郡。永宁元年(350年)地入前秦。
上洛郡
(4)
上洛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隶属司州,建武元年(335年)移属荆州。治上洛,领上洛、商、卢氏、丰阳(疑后赵新置)4县。
上洛县 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商县 今陕西省丹凤县
卢氏县 今河南省卢氏县
丰阳县 今陕西省山阳县 西晋废县,疑后赵时复设立丰阳县。[参 36]
南阳郡 宛县 东晋旧郡,太和元年(328年)郡入后赵。郡治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领宛、西鄂、雉、鲁阳、犨、育阳、博望、堵阳、叶、舞阴、比阳、涅阳、冠军、郦14县。太和二年(329年)南阳郡改为南阳国,作为南阳王石恢的封国,延熙元年(334年)石恢被幽禁在襄国,国除为郡。建武四年(338年)被东晋收复。
顺阳郡 南乡县 东晋旧郡,太和元年(328年)郡入后赵。郡治南乡县(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领南乡、酂、顺阳、丹水、武当、析、阴、筑阳、汎阳、朝阳10县。建武四年(338年)被东晋收复。
新野郡 新野县 东晋旧郡,建平元年(330年)郡入后赵。郡治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领新野、棘阳、蔡阳、穰、邓、山都6县。建平三年(332年)被东晋收复。
襄阳郡 襄阳县 东晋旧郡,建平元年(330年)郡入后赵。郡治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领襄阳、宜城、中卢、临沮、邔、上黄6县。建平三年(332年)被东晋收复。
义阳国 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立义阳公石鉴为义阳王,[参 15]当设立义阳国,其治所、领县不可考。
上庸国 后赵太宁元年(349年)上庸公石日归可能被立为上庸王,[参 15]当设立上庸国,其治所、领县不可考。

雍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雍州
(11)
长安县 前赵时为司隶,太和二年(329年)后赵灭前赵,改司隶为雍州,领京兆、冯翊、扶风、始平、北地、新平、安定、陇东、赵兴(后赵新置)、赵平(后赵新置)10郡和抚夷护军。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所据。
京兆郡
(10)
长安县 前赵为京兆尹,太和二年(329年)后赵灭前赵,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长安,领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槃、郑、石安(后赵石勒新置)10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长安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杜陵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霸城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蓝田县 今陕西省蓝田县
高陆县 今陕西省高陵县
万年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新丰县 今陕西省渭南市
阴槃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郑县 今陕西省华县
石安县 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后赵石勒时置县。[参 37]
冯翊郡
(8)
大荔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大荔,领大荔、下邽、重泉、频阳、粟邑、莲芍、郃阳、夏阳8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大荔县 今陕西省大荔县
下邽县 今陕西省华县西北
重泉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频阳县 今陕西省浦城县西
粟邑县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莲芍县 今陕西省浦城县
郃阳县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夏阳县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扶风郡
(7)
泥阳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池阳,领池阳、郿、雍、汧、陈仓、美阳、好畤7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池阳县 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郿县 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
雍县 今陕西省凤翔县
汧县 今陕西省陇县
陈仓县 今陕西省宝鸡市
美阳县 今陕西省扶风县
好畤县 今陕西省乾县东南
始平郡
(5)
槐里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槐里,领槐里、始平、武功、鄠、盩厔5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槐里县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始平县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武功县 今陕西省眉县
鄠县 今陕西省户县
盩厔县 今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
北地郡
(3)
泥阳县 前赵旧郡,属幽州,太和二年(329年)废幽州,郡入后赵雍州。治泥阳,领泥阳、富平、灵武3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泥阳县 今陕西省耀县
富平县 今陕西省富平县
灵武县 今陕西省富平县
新平郡
(2)
漆县 前赵旧郡,属幽州,太和二年(329年)废幽州,郡入后赵雍州。治漆,领漆、邠邑2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漆县 今陕西省彬县
邠邑县 今陕西省旬邑县
安定郡
(5)
临泾县 前赵旧郡,属幽州,太和二年(329年)废幽州,郡入后赵雍州。治临泾,领临泾、朝那、乌氏、阴密、西川5县。至后赵末,领县不变。
临泾县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朝那县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乌氏县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
阴密县 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
西川县 今陕西省旬邑县
陇东郡
(?)
泾阳县 前赵旧郡,属幽州,太和二年(329年)废幽州,郡入后赵雍州。治泾阳,领泾阳县。
泾阳县 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
赵兴郡
(?)
后赵时设立,治所及领县不详。[参 38]
赵平郡
(?)
鹑觚县 后赵太和二年(329年)以后分安定郡置赵平郡。治鹑觚,领鹑觚等县。[参 39]
鹑觚县 今甘肃省灵台县 原隶属安定郡,太和二年(329年)以后移属赵平郡。
抚夷护军 前赵护军,属幽州,太和二年(329年)废幽州,军入后赵雍州。[参 40]

秦州

州名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秦州
(5)
上邽县 前赵旧州,太和二年(329年)后赵灭前赵,仍置秦州,治上邽,领天水、略阳、陇西、南安4郡。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所据。
天水郡
(5)
上邽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上邽,领上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6县,至后赵领上邽、冀、新阳、显新、成纪5县。
上邽县 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冀县 今甘肃省甘谷县
新阳县 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
显新县 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
成纪县 今甘肃省通渭县
西县 今甘肃省礼县东北 前赵为始昌县,后赵时改名西县,太宁元年(349年)为仇池所据。
略阳郡
(5)
临渭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临渭,领临渭、平襄、略阳、清水、陇城5县,至后赵末不变。
临渭县 今甘肃省天水市
平襄县 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略阳县 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
清水县 今甘肃省清水县
陇城县 今甘肃省清水县
陇西郡
(2)
襄武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襄武,领襄武、首阳2县,至后赵末不变。
襄武县 今甘肃省陇西县
首阳县 今甘肃省渭源县
南安郡
(3)
豲道县 前赵旧郡,太和二年(329年)郡入后赵。治豲道,领豲道、中陶、新兴3县,至后赵末不变。
豲道县 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
中陶县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鸳鸯镇
新兴县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

朔州

州名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朔州 前赵旧州,太和二年(329年)州入后赵,仍设立朔州,治所及领郡不详。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所据。

凉州

州名
(郡数)
州治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县治 备注
凉州
(9)
枹罕县 原为前凉控制,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年)取得前凉的大夏、金城、武始3郡和大夏护军,设立凉州管理,明年(347年)取得前凉的兴晋、永晋、汉中、武城、南安5郡及枹罕护军,并改永晋郡为安故郡,废前凉的南安郡。
后赵末领兴晋、大夏、金城、武始、武城、安故、汉中7郡及枹罕、大夏2护军。永宁元年(250年)以后为前凉收复。
兴晋郡
(4)
枹罕县 前凉旧郡,建武十二年(346年)郡入后赵。治枹罕,领枹罕、永固、临津、河关4县。
枹罕县 今甘肃省临夏市
永固县 今甘肃省临夏市
临津县 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北
河关县 今青海省同仁县
大夏郡
(3)
大夏县 前凉旧郡,建武十二年(346年)郡入后赵。治大夏,领大夏、宛戌、金剑3县。
大夏县 今甘肃省广河县西北
宛戌县 地望不详
金剑县 今甘肃省广河县西
武始郡
(6)
狄道县 前凉旧郡,建武十二年(346年)郡入后赵。治狄道,领狄道、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6县。
狄道县 今甘肃省临洮县
遂平县 地望不详
武街县 今甘肃省临洮县西
始兴县 地望不详
第五县 地望不详
真仇县 地望不详
武城郡 前凉旧郡,建武十三年(347年)郡入后赵。治所及领县皆不明。
安故郡
(5)
安故县 前凉旧郡,建武十三年(347年)郡入后赵。治安故,领安故、石门、桑城、临洮、洮阳5县。
安故县 今甘肃省临洮县东南
石门县 今甘肃省临潭县石门乡
桑城县 今甘肃省岷县西北
临洮县 今甘肃省岷县
洮阳县 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
汉中郡 前凉旧郡,建武十三年(347年)郡入后赵。治所及领县皆不明。
枹罕护军 枹罕 前凉护军,建武十三年(347年)地入后赵。治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
大夏护军 大夏 前凉护军,建武十三年(347年)地入后赵。治大夏(今甘肃省广河县西北)。

杏城镇

军镇名称 军镇治所 备注
杏城镇 杏城 前赵军镇,太和二年(329年)地入后赵,治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参 41]永宁元年(350年)以后为前秦所据。

出处

  1. ^ 《读史方舆纪要》卷3〈历代州域形势三〉。
  2. ^ 2.0 2.1 2.2 2.3 2.4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二年〕三月,东海王越镇鄄城。刘元海侵汲郡,略有顿丘、河内之地。……秋七月甲辰,刘元海寇平阳,太守宋抽奔京师,河东太守路述力战,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邺,魏郡太守王粹战败,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卷104〈石勒载记上〉:““建兴元年,石季龙攻邺三台,邺溃,刘演奔于禀丘,将军谢胥、田青、郎牧等率三台流人降于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以抚之。”
  3.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魏郡〕太守为魏尹。”
  4.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
  5. ^ 5.0 5.1 《太平御览》卷120〈偏霸部四〉:“延熙元年七月,改顿丘为卫国,分魏郡立黎阳。”
  6. ^ 6.0 6.1 《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八〉:“任县,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巨鹿郡之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后赵石氏于此置苑乡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
  7. ^ 7.0 7.1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襄国〕……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
  8. ^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南和县,……石赵属襄国郡。”
  9.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东道五〉:“馆陶县,……石赵移阳平郡理此。”
  10. ^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邢州内丘县〉:“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晋于此立中丘郡,石赵改为赵安县。”;《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内丘县〉:“《赵记》云:晋于此立中丘郡。《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安县。”
  11.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南栾,二汉属钜鹿,晋罢,后复。”;《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尧山县〉:“《十六国春秋》曰:石季龙建武六年分赵郡之柏人,立南栾县。”
  12.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曲阳,二汉、晋属赵国,曰下曲阳,后改。”
  13. ^ 《晋书》卷97〈石季龙载记下〉:“广阿蝗。季龙密遣其子邃率骑三千游于蝗所。”《资治通鉴》卷95:“〔咸和八年夏〕广阿有蝗,虎密使其子冀州刺史邃帅骑三千游于蝗所。”;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案此则后赵有广阿县,未知何时复立也。”
  14. ^ 《晋书》卷96〈石季龙载记上〉:“咸康元年,……分瘿陶之柳乡立停驾县。”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资治通鉴》卷94:“〔咸和四年〕329二月,后赵群臣请后赵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弘为太子。以其子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单于,封秦王;斌为左卫将军,封太原王;恢为辅国将军,封南阳王。以中山公虎为太尉、尚书令,进爵为王;虎子邃为冀州刺史,封齐王;宣为左将军;挺为侍中,封梁王。又封石生为河东王,石堪为彭城王。”;卷95:“〔咸和八年〕333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以魏郡等十三郡为国,总摄百揆。虎赦其境内,立妻郑氏为魏王后;子邃为魏太子,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子宣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冀州刺史,封河间王;韬为前锋将军、司隶校尉,封乐安王;遵封齐王,鉴封代王,苞封乐平王;徙平原王[注 6]斌为章武王。……〔咸康三年337正月〕辛巳,虎依殷、周之制,称大赵天王。即位于南郊,大赦。立其后郑氏为天王皇后,太子邃为天王皇太子,诸子为王者皆降为郡公,宗室为王者降为县侯。”;卷98:“〔永和五年349正月〕赵王虎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宁,诸子皆进爵为王。”[注 7]
  16. ^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十二〉:“虏口镇城:今邑理也。自石赵、苻秦、后魏,并为博陵郡,理于此。州理城:晋鲁口城也。”
  17. ^ 《太平寰宇记》卷58〈河北道七〉:“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水经注》卷5:“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卷9:“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
  19. ^ 《资治通鉴》卷91:“〔太兴二年夏,〕赵固死,郭诵留屯阳翟,石生屡攻之,不能克。……〔太兴三年二月,〕赵将尹安、宋始、宋恕、赵慎四军屯洛阳,叛,降后赵。后赵将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复叛,降司州刺史李矩。矩使颖川太守郭默将兵入洛。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洛阳遂空。”;《晋书》卷95〈石勒载记〉:“勒司州刺史石生攻晋扬武将军郭诵于阳翟,不克,进寇襄城,俘获千馀而还。”
  20.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州,及石勒,复以为司州。石季龙又分司州之河南、河东、弘农、荥阳,兖州之陈留、东燕为洛州。”
  21. ^ 21.0 21.1 21.2 21.3 《资治通鉴》卷99:“〔永和七年〕五月,赵兖州刺史刘启自鄄城来奔。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以廪丘、许昌等诸城来降;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其地来降。”
  22.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后石季龙改陈留郡为建昌郡,属洛州。”
  23.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阳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后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凡四县。……东郡领白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此是。)东燕(别见。)三县。”
  24. ^ 《读史方舆纪要》卷11〈北直二〉:“平谷……晋省。石赵复置。”
  25. ^ 《资治通鉴》卷96:“〔咸康五年〕虎以其抚军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征东将军、营州牧,镇令支。”
  26. ^ 《读史方舆纪要》卷11〈北直二〉:“俊靡废县在县北。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因之。……晋属北平郡,后废。”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魏书》卷1〈序纪〉:“〔穆帝三年〕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附,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
  28.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自惠怀之间,离石县荒废,勒于其处置永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石州,……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于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于贼。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太平寰宇记》卷42〈河东道三〉“石州,……为太原郡地。两汉为西河郡地,……晋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为永石郡。”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晋书》卷14〈地理志上〉:“〔石勒〕又别置武乡郡。”卷96〈石季龙载记上〉:“武乡长城徙人韩彊获玄玉玺”;《十六国春秋纂录》卷2:“〔赵王石勒三年〕冬十月,勒亲与乡老齿坐,懽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也,其复之三世。’”;《魏书》卷106〈地形志上〉:“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二〉“石赵时,〔武乡县〕改属武乡郡。”;《太平寰宇记》卷50〈河东道十一〉“武乡县,本汉涅氏县地,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郡涅、沾二县置武乡郡,县属焉。”
  30. ^ 《晋书》卷15〈地理志下〉:“自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造广固城。”卷95〈石勒载记下〉:“曹嶷降,送于襄国。勒害之,坑其众三万。季龙将尽杀嶷众,其青州刺史刘征曰:‘今留征,使牧人也;无人焉牧,征将归矣。’季龙乃留男女七百口配征,镇广固。”;《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六〉:“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
  31. ^ 《晋书》卷88〈孝友传·桑虞〉:“石季龙太守刘征甚器重之,征迁青州刺史,请虞长史,带祝阿郡。”
  32.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
  33. ^ 《晋书》卷97〈石季龙载记下〉:“初,谶言灭石者陵,寻而石闵徙兰陵公,季龙恶之,改兰陵为武兴郡。”
  34. ^ 《资治通鉴》卷98:“〔永和五年十一月〕,鉴即位,大赦。以武兴公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
  35.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陈郡太守〉:“穀阳令,本苦县,前汉旧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36. ^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丰阳县〉:“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晋书》卷112〈符生载记〉:“雄遣菁掠上洛郡,于丰阳县立荆州。”
  37.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石安,石勒置。”;《太平寰宇记》卷26〈关西道二〉:“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县之所。”;《长安志》卷13:“前赵石勒于渭城置石安县。”
  38. ^ 《晋书》卷95〈艺术传〉:“赵兴太守籍状收送诣〔石〕季龙。”
  39. ^ 《太平寰宇记》卷34〈关西道十〉:“〔废鹑觚县〕,石勒改为赵平郡。”
  40. ^ 《太平寰宇记》卷31〈河北道二〉:“《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云阳〕县,置抚夷护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后氐羌反,又立护军,刘、石、苻、姚因之。”
  41. ^ 《太平寰宇记》卷35〈关西道十一·坊州〉:“魏、晋陷于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重兵守之。”

注释

  1. ^ 任县在襄国、南和2县之北,亦属襄国郡辖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79页)
  2. ^ 2.0 2.1 西晋河内郡尚领有武德县,《晋书·石勒载记》记载“时刘聪攻河内,勒率骑会之,攻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怀帝遣兵救之。勒留诸将守武德,与王桑逆巨于长陵。巨请降,勒弗许,巨逾城而遁,军人执之。勒驰如武德,坑降卒万馀,数梁巨罪而害之。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则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破武德县,杀晋冠军将军梁巨后废县。
  3. ^ 《晋书·地理志》遗漏此县,《晋书·石勒载记》有武德县的记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河内郡有此县。
  4. ^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刘曜败季龙于高候,遂围洛阳。勒荥阳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张进等皆降之,襄国大震”,时为赵王十年(328年),则此年以前野王郡已立,设立年份当在318年复立河内郡、汲郡之时。
  5. ^ 《晋书·地理志》作“东安陵”,《晋书·明帝纪》、《五行志》及《宋书·五行志》记载“饶安、东光、安陵三县火”,则后赵时已改名安陵。
  6. ^ 《晋书·石勒载记》作“太原王”。
  7. ^ 石虎诸子进爵为郡王而可考者,为燕王石斌、乐平王石苞、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沛王石冲、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新兴王石祗8人,而襄城公石涉归、上庸公石日归2人血缘关系不明。
  8. ^ 后赵废狐奴县年份不明,《晋书·石季龙载记》记石虎“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洛四州之地”,时间在建武六年(340年)时,疑狐奴县在此年废县。
  9. ^ 后赵废俊靡县年份不明,《晋书·石季龙载记》记石虎“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洛四州之地”,时间在建武六年(340年)时,疑俊靡县在此年废县。
  10. ^ 10.0 10.1 10.2 10.3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尚领有狼孟、于离、盂、京陵4县,狼孟县西晋末废县,其馀3县可能也在十六国战乱时废。
  11. ^ 11.0 11.1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新兴郡尚领有广牧县,西晋以后不见,盖十六国战乱时废。
  12. ^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称帝时领有24郡,有定襄郡无新兴郡,当石勒取得新兴郡后改名为定襄郡。
  13. ^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雁门郡尚领有汪陶、葰人2县,无楼烦、阴馆2县,盖永嘉以后置废。
  14. ^ 西晋为“东安平县”,至前燕时已改称“安平县”,盖永嘉以后改名。
  15. ^ 牟发松列后赵世临朐县属平昌郡。
  16. ^ 据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考证,济南郡尚领有菅、邹平4县,邹平县西晋末时废,菅县西晋以后不见,盖十六国战乱时废。
  17. ^ 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考证祝阿郡领县仅得祝阿1县,其馀领县不明。
  18. ^ 18.0 18.1 18.2 18.3 胡阿祥等认为傅阳、武原、梧、广戚4县在永嘉之乱后见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93页)
  19. ^ 《晋书·地理志》下邳郡尚领有北凌县,十六国时已不可考。牟发松等误以《太平寰宇记》卷17的凌城废县即下邳郡北凌县,实际上是广陵郡凌县。
  20. ^ 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95页注释3。
  21. ^ 牟发松等认为东安郡尚领发干县,据胡阿祥等考证,实际上是侨县。
  2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以武德国单立,下领武德县。案武德县为河内郡废县,又冉闵封武德王以前曾封武兴公,盖武德国实际由武兴郡改置。
  23. ^ 《晋书·地理志》临淮郡尚领有高邮县,为东晋所据,后移属广陵郡。
  24. ^ 牟发松等认为后赵淮陵郡尚领有广陵郡的淮浦县。

参考资料

书籍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牟发松毌有江魏俊杰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2010
  •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台北:鼎文书局,1987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地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