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五期/访维基人三猎
< Wikipedia:《维基人》 | 第十五期
维基人专访
访维基人三猎
本期《维基人》有幸请到了自称“一个想得很多的维基人”(编辑组注:三猎本人说法)的三猎接受采访,浅聊他的维基历程、对条目的看法,以及一些对新手的建议。
- 问:您当初开始编辑维基百科的动机是什么呢?
- 问:您至今为止最满意的主编条目是哪一篇?为什么呢?
- 答:光从内容说是剥削吧。我博士资格考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意思是认可我有资格在大学开这门课。那篇剥削差不多可以当一门大学课程的课纲了。二十八宿也写得不错。
- 还有一些从其他方面来说我很喜欢的条目。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这篇条目是我跟そらみみ合作的,是一次很棒的协作经历。维基百科的本质是个协作项目,但我们现在好像越来越个人作者化。
- 另外有一篇条目很有趣,是姚名达。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奠基人。比较不为人所知的是,他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1920、30年代就计划写《妇女中国史》,办女子书店、《女子月刊》。后面到了家庭的章节,我写到他和第一个太太生了多少多少个孩子,还有几个孩子夭折,太太去世时还怀着孕。一般来说,人物条目的家庭部分不应该写这么细,太旁枝逸出了。但这里这样写,是为了跟前面形成对比,有暗中的张力,因为节制生育本来就是妇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主张。
- 我希望在这里实现一种巴赫京所说的“杂语”:不止是在最表面写作,同时也在文本更深的地方写作,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物、一种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我不是想要批判姚先生是个虚伪的妇运分子,或引导读者这么想,而是想要呈现一个人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有多么不容易,把人物放进更立体的历史环境中。实际上,这种复调写作也是对《非原创研究(NOR)方针》的回应。我不喜欢NOR方针,但我也懒得很抽象地跟社群去争论方针这些事情。维基百科的关键还是条目写作,我用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方针的看法。
- 问:您一向以严谨的条目评审态度闻名,还曾因此获得“维基指导专家”的荣誉。是什么原因或动力,让您愿意投入艰辛的条目评审工作?
- 答: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评选活动非常频繁。一般而言,评选活动有两类行动者:一类是提名和编写者(通常为主编一人),另一类是审校和投票者。其中,前者可以累积大量的荣誉(DYK/GA/FA/翻译或原创专家……),因而有着相当的动力;而后者什么都没有。这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编写者不仔细对待条目,就随随便便地提名一个半成品;审校者根本不阅读条目,一拉到底,只要看到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一个参考来源就投下支持票。
- 实际上,如果不是随便投票而是仔细阅读的话,审校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不仅要检查语言文字上的错误,违反逻辑的情形,还要经常查验参考来源,以确定原文是否被准确地评估和转述。尤其要指出,这一做法在翻译条目中尤其不平衡:译者往往只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无视原文中的逻辑问题和错误;如果没有负责任的审校者的介入,其他语种维基百科中的错误就会不加分别地转移到中文维基百科中。(请参看诶话的讨论页和该条目英文维基百科版本的讨论页)
- 审校工作本身是辛苦的,而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审校,又有两层特别的艰难。第一,维基百科自身的基础结构本来对审阅是相当友好的,可以直接修改条目内容。但是,在DYK/GA/FA机制下,如果审校者直接这么做了,反而会进一步激励编写者更加不负责任地提名——“反正有他人替我擦屁股!”因此,审校者有理由投出反对票,并罗列审校意见。但这一做法在维基百科上非常不方便,编写者与审校者之间的交互是如此之笨拙,甚至带来身体上的疲惫。我本人在维基百科和出版社都分别做过不少审校工作,对其中的差异深有感触。(非常期待有用户能编写出适用于中文维基百科审校工作的技术工具!)第二,审校本来是对条目的读者及维基百科的整体形象负责,但在中文维基百科极度荣誉导向的文化环境中,变成了吃力不讨好、吹毛求疵的举动。这带来了心理上的疲惫。
- 审校麻烦,又缺乏激励,自然就缺乏人做,于是廉价的支持票大行其道,获选标准一降再降,“典范”条目中充斥着错误。尽管维基百科有所谓“要可供查证,不要真理”的说法,但同一条目中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实在无法让人忽视。例如,NBA历届得分王列表中,曾有一列的标题是“投球得分”,另一列是“三分球得分”。实际上,前一列应当是“运动战进球数”,后一列应当是“三分球进球数”。不需要成为NBA球迷,只需要有基本的常识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应该注意到后一列中有的数据并不是3的倍数吧。然而,该条目在2016年8月以9支持0反对当选特色列表,此后多次出现在首页上,直到2021年2月才得到改正。这样下去,中文维基百科要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了!
- 另外,我个人有多次在审校后直接大幅参与了条目的编写,如诶话、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收容所列表、藏历、施昕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等。在我个人看来,比起鼓励各行其是的个人荣誉竞赛,审校工作会带来更多回归维基百科初衷的协作生产。
- 问:作为经手许多优质条目的维基人,您对于条目的格式或内容有什么理想和坚持?
- 答:我对格式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最低要求很简单,符合规范就行。另外我其实越来越不喜欢一句话一个citation的做法,我觉得中文维基百科在这一点上有点过头了。这就不展开了。
- 关于内容,说起来要求很多,最低要求就一条:不要自相矛盾。但是让我很惊讶的是,居然很多条目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 最高要求也很简单,就是好用。简单地说,如果我写东西,或者生活中,有什么不知道的人事物,我想要了解其讯息,我希望维基百科的这篇条目真的能起到帮助,而不是说了一堆,到最后我还是要去查《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类的。好用也意味着剪裁得当,文气贯通,精简扼要,清楚明白。现在维基百科有一种越长、越细、越满就越好的取向,我不喜欢,这不等于好用。
- 问:您的使用者页面导言“不要为FA/GA/DYK/动员令/亚洲月……而写作维基百科条目。为读者而写。为需要用到百科全书的读者而写。为自己而写。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而写。”非常有意思。您为何会有如此体悟?
- 答:我有一种感觉,纯粹是猜想,就是觉得中文维基百科特别重视奖励,特别重视数字堆起来的荣誉。我觉得这从很多方面伤害了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覆盖面和质量。比如说,大家更愿意写主题特别小的条目——用伊格尔顿的话说,最好是研究跳蚤的阴道。“2020年夏季奥运会田径比赛男子110米跨栏比赛”肯定比“夏季奥运会直道跨栏比赛”好写,后者又比“跨栏”好写,“跨栏”又比“田径”好写。但在数字累积面前,众生平等,都是一篇条目。倒是有一点好处,跟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正好配得上。
- “为读者而写”:这一点就不展开说了,我上上下下七个问题好像都在提这件事。
- “为自己而写”:我的理解是,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维基人。你读书,做事,有自己的兴趣,然后维基百科是人人可编辑的,你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编辑到维基百科上,方便别人也去获取;而不是反过来,为了编辑维基百科而编辑维基百科,把自己套到这个套子里头去了。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到处旅游,都搜一搜哪里有什么文物古迹还没有照片的,然后专门去这种地方。有一次我太太就很淡淡地抱怨,说我们的旅行是不是太维基百科了。我一下子被点醒,才反思,这太本末倒置了。为自己而写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你真的有兴趣,会往深了去挖。中文维基百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翻译;翻译没问题,但很多人是非常僵化的,堪比五柳先生——好翻译,不求甚解。我几乎不翻译外国主题的内容;我喜欢自己去看,去查资料,去比对。我自己首先有疑问,才知道怎么去解释给读者听,才知道怎么梳理出一条线来。
- 问:除了线上编辑事务以外,您亦曾参与、甚至亲自主持过地方社群聚会。这些经历是否有给您带来什么影响或收获?
- 答:我在台湾攻读博士学位,参加了不少城市的维基聚会。在中国大陆也参加不止一个地方,也举办。多走走,多认识认识人,这是当然的收获。除此之外,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各自的看法,多了解了解是很有启发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嘛。
- 然后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去感受在非维基人和维基人之间的那堵墙是什么。“Anyone can edit, but not everyone does”。为什么?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维基聚会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发展新人,把潜在的编辑者激活为确实的用户。在这个场合,特别能观察到老手和新手之间的差别。这件事特别有趣,理论上,老手要去维基聚会,去教新手,肯定是希望发展对方的——我们都知道,条目总体质量是靠参与群体的人数托起来的嘛。但是老手举手投足间,又常常好像是要在两者之间划出一道沟来,去区分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维基百科用户创造出了一种氛围,让一些新手望而却步。特别是女性,跟这种男性主导的氛围是高度格格不入的。
- 维基百科有一条指引,叫“不要伤害新手”。这个伤害在英文里用的是bite,这个说法很微妙:人是很敏感的。不是非要骂新手的祖宗十八代才算是“伤害”新手,冷暴力也是暴力嘛。不管是线下聚会,还是在站内,社群要努力对新手更好一点。
- 问:最后,对于想一起来撰写条目的新手和欲投入条目评审工作的维基人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 答:多读书。
- 我们常说“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张华写《博物志》、老普林尼写《自然史》(编辑组注:此书亦可译作《博物志》),这些人编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靠的是博闻强识。今天编辑维基百科靠的是什么呢?是“会编辑”。如何编辑维基百科,如何操弄代码,如何分类、连维基数据,这些变成了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能,反客为主了,手段把目的给取代了。
- 除了帮助你掌握知识,去写出更好的内容,多读书还可以帮助你明白知识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来源的层次,而不是把所有的能找得到的资料都平平地一层铺上去。你也会更明白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被呈现的“事实”,什么是呈现事实的形式,等等。
- 读书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疑问。有疑问,就会去查百科。查了百科,就会知道,一个真正有疑惑、有需求的读者想要的是什么内容。查了好几本百科,就会有比较,知道怎么写是漂亮的,行云流水;怎么写是混乱的,一笔糊涂账。要培养百科全书的品味。
- 这里说的“读书”,更广泛地说,是“学习”。只是今天我们太不读书了,所以要强调一下。沉得下心,学得进东西,成为更好的人,才能成为更好的维基人。
如果您想要看到最新评论,请将这个页面添加到监视清单。如果您看不到您发表的评论,请尝试清除缓存。
- 写得非常棒!希望维基百科能有更多像你一样的优秀编辑,而不是充斥着不学无术的碌碌无为之徒。--Tranve (✉) 2022年1月20日 (四) 12:44 (UTC)
- 值得尊敬的维基人。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2年1月20日 (四) 12:5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