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人》/第十五期/訪維基人三獵
< Wikipedia:《维基人》 | 第十五期
維基人專訪
訪維基人三獵
本期《維基人》有幸請到了自稱「一個想得很多的維基人」(編輯組註:三獵本人說法)的三獵接受採訪,淺聊他的維基歷程、對條目的看法,以及一些對新手的建議。
- 問:您當初開始編輯維基百科的動機是什麼呢?
- 問:您至今為止最滿意的主編條目是哪一篇?為什麼呢?
- 答:光從內容說是剝削吧。我博士資格考的內容就是馬克思主義,意思是認可我有資格在大學開這門課。那篇剝削差不多可以當一門大學課程的課綱了。二十八宿也寫得不錯。
- 還有一些從其他方面來說我很喜歡的條目。比如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這篇條目是我跟そらみみ合作的,是一次很棒的協作經歷。維基百科的本質是個協作項目,但我們現在好像越來越個人作者化。
- 另外有一篇條目很有趣,是姚名達。姚先生是中國現代史學史的奠基人。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他也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在1920、30年代就計劃寫《婦女中國史》,辦女子書店、《女子月刊》。後面到了家庭的章節,我寫到他和第一個太太生了多少多少個孩子,還有幾個孩子夭折,太太去世時還懷着孕。一般來說,人物條目的家庭部分不應該寫這麼細,太旁枝逸出了。但這裡這樣寫,是為了跟前面形成對比,有暗中的張力,因為節制生育本來就是婦女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主張。
- 我希望在這裡實現一種巴赫京所說的「雜語」:不止是在最表面寫作,同時也在文本更深的地方寫作,去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人物、一種思潮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進。我不是想要批判姚先生是個虛偽的婦運分子,或引導讀者這麼想,而是想要呈現一個人突破時代的局限性有多麼不容易,把人物放進更立體的歷史環境中。實際上,這種復調寫作也是對《非原創研究(NOR)方針》的回應。我不喜歡NOR方針,但我也懶得很抽象地跟社群去爭論方針這些事情。維基百科的關鍵還是條目寫作,我用寫作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方針的看法。
- 問:您一向以嚴謹的條目評審態度聞名,還曾因此獲得「維基指導專家」的榮譽。是什麼原因或動力,讓您願意投入艱辛的條目評審工作?
- 答: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評選活動非常頻繁。一般而言,評選活動有兩類行動者:一類是提名和編寫者(通常為主編一人),另一類是審校和投票者。其中,前者可以累積大量的榮譽(DYK/GA/FA/翻譯或原創專家……),因而有着相當的動力;而後者什麼都沒有。這造成了一種尷尬的局面:編寫者不仔細對待條目,就隨隨便便地提名一個半成品;審校者根本不閱讀條目,一拉到底,只要看到每一句話後面都有一個參考來源就投下支持票。
- 實際上,如果不是隨便投票而是仔細閱讀的話,審校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不僅要檢查語言文字上的錯誤,違反邏輯的情形,還要經常查驗參考來源,以確定原文是否被準確地評估和轉述。尤其要指出,這一做法在翻譯條目中尤其不平衡:譯者往往只是逐字逐句的翻譯,而無視原文中的邏輯問題和錯誤;如果沒有負責任的審校者的介入,其他語種維基百科中的錯誤就會不加分別地轉移到中文維基百科中。(請參看誒話的討論頁和該條目英文維基百科版本的討論頁)
- 審校工作本身是辛苦的,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審校,又有兩層特別的艱難。第一,維基百科自身的基礎結構本來對審閱是相當友好的,可以直接修改條目內容。但是,在DYK/GA/FA機制下,如果審校者直接這麼做了,反而會進一步激勵編寫者更加不負責任地提名——「反正有他人替我擦屁股!」因此,審校者有理由投出反對票,並羅列審校意見。但這一做法在維基百科上非常不方便,編寫者與審校者之間的交互是如此之笨拙,甚至帶來身體上的疲憊。我本人在維基百科和出版社都分別做過不少審校工作,對其中的差異深有感觸。(非常期待有用戶能編寫出適用於中文維基百科審校工作的技術工具!)第二,審校本來是對條目的讀者及維基百科的整體形象負責,但在中文維基百科極度榮譽導向的文化環境中,變成了吃力不討好、吹毛求疵的舉動。這帶來了心理上的疲憊。
- 審校麻煩,又缺乏激勵,自然就缺乏人做,於是廉價的支持票大行其道,獲選標準一降再降,「典範」條目中充斥着錯誤。儘管維基百科有所謂「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的說法,但同一條目中前後不一、自相矛盾實在無法讓人忽視。例如,NBA歷屆得分王列表中,曾有一列的標題是「投球得分」,另一列是「三分球得分」。實際上,前一列應當是「運動戰進球數」,後一列應當是「三分球進球數」。不需要成為NBA球迷,只需要有基本的常識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應該注意到後一列中有的數據並不是3的倍數吧。然而,該條目在2016年8月以9支持0反對當選特色列表,此後多次出現在首頁上,直到2021年2月才得到改正。這樣下去,中文維基百科要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了!
- 另外,我個人有多次在審校後直接大幅參與了條目的編寫,如誒話、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收容所列表、藏曆、施昕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保護實踐名冊等。在我個人看來,比起鼓勵各行其是的個人榮譽競賽,審校工作會帶來更多回歸維基百科初衷的協作生產。
- 問:作為經手許多優質條目的維基人,您對於條目的格式或內容有什麼理想和堅持?
- 答:我對格式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最低要求很簡單,符合規範就行。另外我其實越來越不喜歡一句話一個citation的做法,我覺得中文維基百科在這一點上有點過頭了。這就不展開了。
- 關於內容,說起來要求很多,最低要求就一條:不要自相矛盾。但是讓我很驚訝的是,居然很多條目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 最高要求也很簡單,就是好用。簡單地說,如果我寫東西,或者生活中,有什麼不知道的人事物,我想要了解其訊息,我希望維基百科的這篇條目真的能起到幫助,而不是說了一堆,到最後我還是要去查《中國大百科全書》之類的。好用也意味着剪裁得當,文氣貫通,精簡扼要,清楚明白。現在維基百科有一種越長、越細、越滿就越好的取向,我不喜歡,這不等於好用。
- 問:您的使用者頁面導言「不要為FA/GA/DYK/動員令/亞洲月……而寫作維基百科條目。為讀者而寫。為需要用到百科全書的讀者而寫。為自己而寫。為自己的生命體驗而寫。」非常有意思。您為何會有如此體悟?
- 答:我有一種感覺,純粹是猜想,就是覺得中文維基百科特別重視獎勵,特別重視數字堆起來的榮譽。我覺得這從很多方面傷害了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覆蓋面和質量。比如說,大家更願意寫主題特別小的條目——用伊格爾頓的話說,最好是研究跳蚤的陰道。「2020年夏季奧運會田徑比賽男子110米跨欄比賽」肯定比「夏季奧運會直道跨欄比賽」好寫,後者又比「跨欄」好寫,「跨欄」又比「田徑」好寫。但在數字累積面前,眾生平等,都是一篇條目。倒是有一點好處,跟這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正好配得上。
- 「為讀者而寫」:這一點就不展開說了,我上上下下七個問題好像都在提這件事。
- 「為自己而寫」:我的理解是,你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維基人。你讀書,做事,有自己的興趣,然後維基百科是人人可編輯的,你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編輯到維基百科上,方便別人也去獲取;而不是反過來,為了編輯維基百科而編輯維基百科,把自己套到這個套子裡頭去了。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到處旅遊,都搜一搜哪裡有什麼文物古蹟還沒有照片的,然後專門去這種地方。有一次我太太就很淡淡地抱怨,說我們的旅行是不是太維基百科了。我一下子被點醒,才反思,這太本末倒置了。為自己而寫還有一點好處,就是你真的有興趣,會往深了去挖。中文維基百科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是翻譯;翻譯沒問題,但很多人是非常僵化的,堪比五柳先生——好翻譯,不求甚解。我幾乎不翻譯外國主題的內容;我喜歡自己去看,去查資料,去比對。我自己首先有疑問,才知道怎麼去解釋給讀者聽,才知道怎麼梳理出一條線來。
- 問:除了線上編輯事務以外,您亦曾參與、甚至親自主持過地方社群聚會。這些經歷是否有給您帶來什麼影響或收穫?
- 答:我在台灣攻讀博士學位,參加了不少城市的維基聚會。在中國大陸也參加不止一個地方,也舉辦。多走走,多認識認識人,這是當然的收穫。除此之外,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有各自的看法,多了解了解是很有啟發的。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嘛。
- 然後我最大的一個收穫,是去感受在非維基人和維基人之間的那堵牆是什麼。「Anyone can edit, but not everyone does」。為什麼?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維基聚會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發展新人,把潛在的編輯者激活為確實的用戶。在這個場合,特別能觀察到老手和新手之間的差別。這件事特別有趣,理論上,老手要去維基聚會,去教新手,肯定是希望發展對方的——我們都知道,條目總體質量是靠參與群體的人數托起來的嘛。但是老手舉手投足間,又常常好像是要在兩者之間劃出一道溝來,去區分你們是你們,我們是我們;維基百科用戶創造出了一種氛圍,讓一些新手望而卻步。特別是女性,跟這種男性主導的氛圍是高度格格不入的。
- 維基百科有一條指引,叫「不要傷害新手」。這個傷害在英文裡用的是bite,這個說法很微妙:人是很敏感的。不是非要罵新手的祖宗十八代才算是「傷害」新手,冷暴力也是暴力嘛。不管是線下聚會,還是在站內,社群要努力對新手更好一點。
- 問:最後,對於想一起來撰寫條目的新手和欲投入條目評審工作的維基人們,您有什麼建議嗎?
- 答:多讀書。
- 我們常說「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張華寫《博物志》、老普林尼寫《自然史》(編輯組註:此書亦可譯作《博物志》),這些人編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靠的是博聞強識。今天編輯維基百科靠的是什麼呢?是「會編輯」。如何編輯維基百科,如何操弄代碼,如何分類、連維基數據,這些變成了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能,反客為主了,手段把目的給取代了。
- 除了幫助你掌握知識,去寫出更好的內容,多讀書還可以幫助你明白知識是怎麼形成和傳播的。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來源的層次,而不是把所有的能找得到的資料都平平地一層鋪上去。你也會更明白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被呈現的「事實」,什麼是呈現事實的形式,等等。
- 讀書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疑問。有疑問,就會去查百科。查了百科,就會知道,一個真正有疑惑、有需求的讀者想要的是什麼內容。查了好幾本百科,就會有比較,知道怎麼寫是漂亮的,行雲流水;怎麼寫是混亂的,一筆糊塗賬。要培養百科全書的品味。
- 這裡說的「讀書」,更廣泛地說,是「學習」。只是今天我們太不讀書了,所以要強調一下。沉得下心,學得進東西,成為更好的人,才能成為更好的維基人。
如果您想要看到最新評論,請將這個頁面添加到監視清單。如果您看不到您發表的評論,請嘗試清除快取。
- 寫得非常棒!希望維基百科能有更多像你一樣的優秀編輯,而不是充斥着不學無術的碌碌無為之徒。--Tranve (✉) 2022年1月20日 (四) 12:44 (UTC)
- 值得尊敬的維基人。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2年1月20日 (四) 12:5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