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为大运河的一条干线。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五河交汇处,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1]。
京杭大运河 | |
---|---|
流域 | |
水系 |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
流经国家 | 中国 |
流经州份 |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
本貌 | |
长度 | 1794公里 |
官方名称 | The Grand Canal(英文) Le Grand Canal(法文) |
位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
标准 | 文化:(i)(iii)(iv)(vi) |
参考编码 | 1443 |
登录年份 | 2014年(第38届会议) |
京杭大运河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大运河 | |
地址 |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
分类 | 其他 |
时代 | 春秋至清 |
编号 | 6-810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历史沿革
缘起
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将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元大都相连接,决定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中间裁弯取直,不经洛阳而在山东开凿了新的运河,使得两点距离缩短。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如宋人王应麟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明人于慎行言“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邗沟
春秋末年,位于太湖流域的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于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城北北辰坊),沟通长江与淮河,以运输军队和辎重。此运河于前484年完工,后世称为“邗沟”,是大运河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一段河道。在开凿过程中,吴人尽量利用长江、淮河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以人工渠道连接两岸,故只凿渠长约150公里。
但是同为吴国所开凿的胥溪、胥浦才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其以伍子胥而命名。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后不久开凿的,它以太湖为起点,经淀山湖和泖湖,流入东海,为太湖开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开凿,把整个东南水系连成一体。
隋朝的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以洛阳为航运中心,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
- 广通渠: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 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
渚 ,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 眙 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在修建通济渠的同时,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
-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
- 疏浚江南河: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炀帝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也是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
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200多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
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的大运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
- 济州河和会通河
- 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全长150余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2]。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
-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全国精密测量,发现金中都(北京旧址)正南是济州(今嘉祥、汶上南旺附近),即古任城,水脉甚多,汶、泗、沂、洸、济五河并流,泉眼甚多,可以开凿运河,以济通元大都(北京)。因济州位于大都正南,开凿运河路径最短,水脉甚多,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遂开凿济州河。金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治所被洪水淹没,遂西迁地势高冗的任城县(今济宁市)。元代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至此任城县遂改称济宁府。郭守敬建议在济州正北兴建元大都(今北京),又确定在大都正南的济州,开凿济州河,以连通大都和济州。济州河凿通后,清、济、汶、泗四水入漕,元大都粮食从岁入数十万石,一跃岁入四百万石,元大都迅速崛起,而济州新址任城也一跃由县升府,成为一等城市。
- 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250余里。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3],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会通河”[4]。
- 会通河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 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3],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
- 坝河和通惠河
- 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40余里,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凿完成后作为运粮河使用[5]。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
-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1231-1316年),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164里。1292年正月开工,1293年七月凿成,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通惠河”[6]。
- 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敝水”[7],元大都成为内陆港,热闹非常。
-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明清的大运河
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京杭大运河分为以下七段:
通惠河
通惠河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东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运河
北运河为通州至天津段,长186公里,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在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运咽喉河西务,曾盛极一时,在天津汇入海河。
南运河
南运河从天津到至山东临清。全长524公里。也分作“卫运河”与“南运河”(狭义)两端。利用原有的卫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汇入海河,流进渤海。1960年代中期,由于漳卫河流域大兴水利,农业用水,导致南运河缺水,航运中断。南运河是海河流域的漳卫河水系的重要导洪通道,设计下泄流量300立方米每秒,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负责管理。
鲁运河
鲁运河即会通河,北起临清,南至台儿庄,贯穿山东省西部,长约380公里。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通。宋礼修筑戴村坝,遏汶水济运。从此大运河南北畅通。在济宁设有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河道。1855年黄河北徙,鲁运河被冲毁淤塞,航运遂告中断。
鲁北运河
鲁北运河,也称位临运河。北起临清,经过聊城,南至黄河。目前全线淤废。
鲁南运河
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1949年后,济宁以南的大运河一直是济宁、兖州煤炭南下华东的重要水运通道。济宁以北的鲁南大运河因没有补给水源而航运停顿。
黄河至济宁的大运河,分为黄河至东平湖出口段、东平湖段、柳长河段、梁济运河段。总长度110公里。
济宁至苏鲁省界的大运河,分为济宁至二级坝段、二级坝至台儿庄的湖东航线段、二级坝至苏鲁省界的湖西航线段,全长214公里。其中,湖东航线走韩庄运河是主要航运通道,达到了III级航道标准。而湖西航道经过蔺家坝至徐州是六级航道。山东境内的湖西航道长51公里。
枣庄运河,可分为韩庄运河和伊家河,西北起独山湖、韩庄微山湖,经万年闸、台儿庄,至陶沟河入徐州界,长93.9公里。
2021年4月9日,瓦日铁路至京杭大运河梁山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正式开通。该项目于2015年4月开工建设,被列入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山东省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山东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总概算投资68亿元,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具备了1,500至2,000万吨年货物吞吐能力;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整体竣工后,将具备5,000万吨吞吐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包括四项工程:铁路专用线工程、煤炭物流中心工程、港口作业区工程、复航航道疏浚工程。其中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总长度为9.18公里。煤炭物流中心工程一期规模为近期运营能力550万吨/年,远期运营能力1,100万吨/年,并建设一座处理能力240万吨/年的选煤厂。港口作业区一期工程8个2,000吨级散货泊位。复航航道工程即17.2公里三级航道。[8]
北起徐州铜山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运河口,包括不牢河、中运河、里运河,全长404公里。另有大沙河口至蔺家坝的微山湖西河道,长57公里。
不牢河
蔺家坝至邳州大王庙入中运河。
中运河
中运河自台儿庄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黄淮运三水交汇处,长186公里。中运河原为发源于山东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后为黄河所夺,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里运河
里运河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长170余公里。这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两代,在京杭大运河的枢纽部位(运河与黄河故道交汇处)淮安府城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马的水陆要冲清江浦设有南河总督,负责江苏安徽两省河道。来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聚居在扬州以及淮安河下,竞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自镇江至杭州330公里。贯通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江南运河流经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沿线有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东南重镇,特别是拥有繁华富庶居全国之首,号称“天堂”的两个城市——苏州和杭州。江南运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终日熙熙攘攘,运输繁忙。所经城镇,两岸人家尽枕河,座座石桥跨水上,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目前江南运河已扩建为3级航道,通行1,000吨内河船只。古石桥则因妨碍通航而改建成现代化永久性大桥。江南运河同长江和钱塘江交汇处各有一座船闸,镇江为谏壁船闸,杭州为三堡船闸。谏壁船闸的业主为江苏省谏壁船闸管理所,现在共有两线船闸,分别建于1976年2月和1999年6月,闸室长230米、门槛水深4米,闸室一线宽20米,二线宽23米;2019年,谏壁船闸年通过量已达1.87亿吨。
明、清两代,大运河的运输量远超过元代。直到近代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明、清两代,大运河沿线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商业中心城市,在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所有的繁华几乎都集中在运河沿线:扬州、淮安-清江浦、济宁和临清。后来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扬州”自豪。
近代的衰落
-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现代
近百年来大运河一度受到了很大破坏,有些城市河道已成为排污沟,近代工业与房地产等各种破坏性开发沿河历史文化遗迹。在黄河以北,大运河许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状况相当普遍。[9]
1981年3月,万里副总理视察了苏北运河并指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徐扬段按二级航道标准建设,新增煤炭运输能力1,000万吨,全段单向通航能力2,000万吨。”[10]1981年5月,交通部会同江苏省在南京召开京杭大运河规划会议。会后,由省交通厅、水利厅分工合作,完成了苏北运河规划方案。续建工程完成后,苏北运河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尤其是解决了“过闸难”的问题。苏北运河原为10个梯级,均为单闸运行,随着货运量的迅猛增长,堵航时常发生,扩容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苏北运河新建了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施桥等8座复线船闸。[11]
1992年大规模整治前,苏南运河堵塞、断航不时发生,给船主、货主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苏南运河整治工程按4级航道标准自1992年8月至1997年10月,历时5年零两个月。1999年至2003年利用世界银行货款,投资7.89亿元建成苏南谏壁复线船闸及苏北解台复线船闸、淮安三线船闸、淮阴三线船闸和宿迁三线船闸等5座船闸工程。至此,在苏北运河最为繁忙的皂河至长江段,8道船闸已可同时运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需要,大运河的修缮和环境治理成为了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江苏大运河的运输需求也持续增长,3级航道标准的苏北运河与4级航道标准的苏南运河渐呈瓶颈之势。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大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2006年6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改为“大运河”,共有96个子项(参见:大运河文物保护单位子项列表)。2014年6月22日,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大运河”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12]
水文地理特征
航运
注释
参考文献
- ^ 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编委会. 圖說大運河·古運回望. 北京: 中国书店. 2008年6月. ISBN 978-7-80663-530-8.
- ^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
- ^ 3.0 3.1 《元史》卷六十四
- ^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
-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三《王思诚传》
- ^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 ^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传》记载:至元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具体请参见《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本报带你一探“梁山港””,《济宁晚报》,2021年04月12日. [2021年4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25日).
- ^ 大运河申遗官网.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徐从法:《京杭大运河史略》,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第178页。
- ^ 王健等:《江苏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83页
- ^ 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