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佛教

区域国别宗教历史概述

缅甸佛教历史悠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流,历史上也流行过密教阿利僧派;缅甸是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的起源地[1],且是两次近现代上座部佛教结集的举办地。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显示,佛教信徒占缅甸人口比例最高,约85%-90%,集中于缅族孟族若开族掸族克伦族华裔佐族英语Zo people族群中[2][3]。缅甸还是僧侣在人口占比极高和经济在佛教领域开支占比极高的国家[4],僧人在缅甸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文化早已成为缅甸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核心[5][6]。同时,一些原始巫教的特征和印度教的内容也混入缅甸的佛教传统,在偏远地区流传,如本土信仰的崇拜[7]、印度教的那伽龙崇拜等。

地域与人口

佛敎在缅甸各省以及孟邦若开邦掸邦德昂自治区德努自治区勃欧自治区(实际由勃欧民族军英语Pa-O National Army控制)为主体宗敎以及民族宗敎,同时过去也是克伦邦克耶邦的主体宗敎,但不少克伦、克耶人在英国统治时期被同化为新敎徒克钦邦钦邦佤自治州(实际由佤邦控制)、那加自治区为民族宗敎区域,但近代以降不少人被同化为新敎徒,同时近年来有不少信仰佛敎的缅族移民。果敢自治区佤自治州居民信仰程度较弱,综摄明显,难以划分出特定的信仰。

统计数据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8916,888,075—    
19019,184,121+33.3%
191110,384,379+13.1%
192111,201,943+7.9%
193112,348,037+10.2%
197317,764,008+43.9%
198330,520,175+71.8%
201445,185,449+48.1%

缅甸具有悠久的佛教传统,佛教徒占到总人口的九成,在1891年已有84%到90%的人口信仰佛教。根据1994年缅甸政府人口普查,缅甸约有89.28%信仰佛教。英国经济学人信息社编《各国情况报告:泰国/缅甸》(1992/1993年)统计,缅甸有佛教徒3500万人,约占缅甸总人口的87.2%,占缅族人口的95%[8],是佛教徒占本国人口比例第三高的国家(第一是柬埔寨,第二是泰国)。[9][10][11][12][13]

历史

直通王国与骠国

 
骠国室利差咀罗英语Sri Ksetra Kingdom古城(今勃固省卑谬)的Bòbòc̱ì塔

东南亚的古代史文献匮乏,以缅甸为最,佛教传入缅甸的历史因此尚无定论,但根据推测,佛教在缅甸的历史可能已延续了超过两千年[14]敏东王朝著名国师英语Thathanabaing_of_Burma般若萨弥(巴利语Paññāsāmī[15])在于1834年编写的《教史英语Sasana Vamsa》(巴利语Sāsana Vaṃsa缅甸语Thathana Win)中就总结了缅甸佛教的发展历史。根据《善见律毗婆沙》,以及斯里兰卡编年史岛史》和《大史》等古文献记载,阿育王在公元前228年左右派遣过两位僧侣——须那(Sonaka,或苏那迦)和郁多罗(Uttara,或译郁陀罗),到缅甸素万那普地区弘扬佛法(义为“金地”,一说为缅甸直通,一说在泰国)[16][17],此为缅甸佛教可循的最早之迹[14][18]

公元年前后几世纪,哀牢人沿湄公河南下,占据了柬埔寨寮国者即今日的高棉人,进入泰国缅甸者即今天的孟人。孟人驱逐了土著占人成为缅甸的主体族群,约于前4世纪建立了以毛淡棉西北部的直通城为中心的直通王国,长期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通商,孟人很早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信仰婆罗门教和本土原始宗教[19]5世纪中叶,斯里兰卡佛育长老将巴利三藏带入直通,将上座部佛教传入孟人地区,直通王国因此被认为是上座部佛教引入东南亚的发祥地[18]

后来上座部佛教又流传到室利差咀罗英语Sri Ksetra Kingdom、今掸邦若开邦等地。公元3世纪,青藏高原一带的藏缅系族群缅人南下,其中的一支骠人上缅甸伊洛瓦底江区域建立了骠国,定都卑谬。832年,骠国战败于南诏国,骠人和同源的其他缅人支系融合,下缅甸地区则受到孟人的统治[20][21][14]。骠国人也信仰佛教,1906年考古学家曾对骠国故城室利差咀罗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佛像和巴利文经典残片,证实了当地曾在5-9世纪盛行上座部佛教。当地佛教盛行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古籍中,包括《新唐书·骠国传》和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18]。唐贞观年间,骠国使团入贡,还在长安表演了佛教舞乐[22]。此外,在卑谬骠国故城中出土了梵文“诸法从缘起”的密宗偈语碑文。上缅甸地区也有大乘佛教传播的迹象,并出土青铜观音菩萨立像[23](p. 171)

蒲甘王国

 
善阿罗汉是蒲甘王国的首任国师、缅甸改宗上座部佛教的关键人物

8世纪上缅甸建立了蒲甘王国。同时期,密教传入蒲甘地区,它是佛教婆罗门密教混合后的产物,传入蒲甘后又与缅人的本土信仰相结合,成为阿利僧教,盛极一时[18];该教提倡饮酒食肉和放荡行为,教徒身着蓝色僧服,有森林派和聚落派两个派别[24]

10世纪初,国王阿奴律陀登基,逐步统一缅甸。他厌恶阿里僧教,决心实行宗教改革[18]。同样厌恶阿里僧教的直通僧人善阿罗汉来到蒲甘王国,受到阿奴律陀的器重。阿奴律陀封善阿罗汉缅甸国师英语Thathanabaing of Burma,下令全国从密宗阿利僧教改信上座部佛教[18][25],并在全国建立了大量佛塔,以瑞喜宫佛塔英语Shwezigon Pagoda最为著名。在善阿罗汉的建议下,阿奴律陀遣使到直通迎取巴利三藏佛舍利,但遭到孟王摩奴诃的拒绝和羞辱,阿奴律陀一怒之下出兵吞并了直通王国[18]。阿奴律陀令人将直通的三藏经典及注释用32头大象运回蒲甘,同时还包括500名僧侣与工匠。因为孟人城邦相继被灭,大量的孟族佛教僧侣集中于蒲甘,使得缅甸的佛教与文化达到新的高度[26](pp. 265-266)。征服直通后,阿奴律陀派人与锡兰通好,并派遣僧团到锡兰迎奉完备的三藏经典[26](pp. 265-266)

江喜陀即位后,又在全国建立了大量佛寺佛塔,其中以阿难陀寺最为著名。1112年江喜陀去世后,其外孙阿隆悉都(或译阿拿翁薛胡)登基,他也大力扶持佛教,1114年亲自督建他冰瑜寺佛塔。与此同时,阿隆悉都亲自[23](p. 330)大理国迎请佛牙舍利(但未能请到,仅取得与佛牙相连的碧玉佛像[27]),并遣使到宋朝称臣朝贡[23](p. 330)。缅甸佛教也开始受到汉传佛教的影响,在11世纪建造的辛尼耶塔上,塑有中国式的弥勒佛阿弥陀佛[28]。瑞喜宫塔的辅助建筑瑞陶辛塔,也具有中国塔式风格[29]

阿隆悉都在位期间,善般他求英语Shin_Panthagu就任新国师。阿隆悉都驾崩后,般他求英语Shin_Panthagu国师因与新任国王、阿隆悉都之子那罗都不和,于1167年到锡兰住了6年,之后返回缅甸,缅甸佛教开始较多受到锡兰大寺派影响[26](pp. 265-266)。其后的乌多罗尸婆英语Shin Uttarajiva(Uttarajiva)带领车波多(Chapata)等弟子也于1180年到锡兰修学,孟人车波多于1190年回到缅甸,与他同返缅甸的还有四名高僧:尸婆利英语SīvaliSīvali)、多摩陵陀(Tāmalinda)、阿难陀(Ānanda)、罗睺罗(Rāhula,后还俗),他们在蒲甘创建缅甸的大寺派[30]。当时缅甸大量土地归为寺院,僧侣戒律松懈,那罗波帝悉都王对此多有不满。由于大寺派强调戒律,深受那罗波帝悉都赞赏和支持,并开始在缅甸境内大规模发展。缅甸佛教因此分成两派,车波多的锡兰派(后宗、后派、僧伽罗僧伽派)和前国师阿罗汉的缅甸派(前宗、前派、未罗姆摩僧伽派) [26](pp. 265-266)。车波多的《阿毗达摩简释》和《行者明灯》是至今佛学界研究上座部佛教论藏的重要参考经论[31]。车波多死后,其三个传人对戒礼和戒律,意见分歧,各成一派。于是后派又分为三派,其中以阿难陀和室维利派的影响为大。[14][32]

蒲甘王朝历代国王都扶持佛教,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片的上地赠于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在蒲甘王朝的200余年间,投献给寺院的土地达208,000派(36490英亩),劳动人口21,983,银119,101克拉(缅两)。都城蒲甘附近大、小寺塔达4000多座,其中许多寺塔如瑞喜宫佛塔、阿难陀寺他冰瑜寺,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前后历时几十年才建成。上座部佛教由于王室的支持和自己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发展。11世纪末,在蒲甘城就有僧侣4108人[14][20][18][21]。然而末代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好大喜功,比如用纯金打造了敏加拉大佛塔的地宫塔龛28尊佛像。这些工程导致国力大量耗损,造成社会动乱、王朝开始走向衰落[33](p. 544)

勃固王朝和阿瓦王朝

 
瑞光大金塔,即现在的仰光大金塔

12世纪末,元帝国蒙古军队南下征服缅甸,蒲甘王国于1287年告灭,缅甸局势动荡。在下缅甸,13世纪末,孟人在缅甸南部以勃固为都建立起勃固王朝,并迅速整顿了蒲甘王朝末期僧团混乱的局面,重振上座部佛教。勃固王朝的工艺最为出众的是佛塔,塔基为八边形,而非蒲甘王朝常见的方形。钟形塔身变小,从塔基到塔尖的轮廓向内弯曲,形成特异的优美长弧。15世纪中期,勃固王朝信修浮女王在位时期大兴佛教,是南方佛教的鼎盛时期,她曾向斯里兰卡派遣僧团求法。信修浮将王位让于女婿达摩悉提英语Dhammazedi(Dhammazedi)后,自己专心从事佛教事业,增修瑞光大金塔,即现在的仰光大金塔。仰光大金塔也成为勃固王朝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34]

达摩悉提英语Dhammazedi原本是出家人,被信修浮选为继承人后还俗,迎娶了信修浮的女儿。即位后,他继续推崇佛教,进行宗教改革[35]。当时国内僧伽戒律涣散,派别之间为了孰是正统身份的议题产生争论。为了巩固王权,纯洁僧伽,达摩悉提英语Dhammazedi于1475年派遣高僧22人(一说44人)前往斯里兰卡大寺求法,这些僧人不愿与缅甸原有僧团和合在一起羯磨受戒,于是编好木筏,漂流在位于迦尼耶英语Kelaniya[36]迦尼耶河受戒。他们回国后,仿照斯里兰卡迦尼耶寺英语Kelaniya Raja Maha Vihara建立了勃固西郊的迦尼耶寺,成立了罗曼那派英语Ramanna Nikaya(孟人派、孟族派)[37],以该寺为活动中心。罗曼那派势力逐渐强大,一直传播到今日的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同时,众僧在勃固郊外创建传戒道场英语Kalyani Ordination Hall(Kalyani Sima)[38]达摩悉提英语Dhammazedi下令废除柬埔寨传承和斯里兰卡传承的宗派之别,通令全国僧伽来此戒堂一律按大寺派传承重新受戒,远近僧众纷纷前来,共十万人,其中选出长老八百、比丘一万四千,重新受戒入僧团,其余守戒不严者勒令还俗[39]。此事被记录在了迦尼耶石刻英语Kalyani Inscriptions上,珍藏于戒堂内[40],它是缅甸佛教史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并开创了缅甸国王改革佛教的先河[41]。此外,达摩悉提英语Dhammazedi还遣使(1472年)到印度求得菩提树分枝来缅栽种,并求得佛寺的图样,以供勃古建筑仿造[42]

上缅甸,蒲甘王朝崩溃后,缅甸西部出现敏象王国,由三兄弟当政,其中之一的梯诃都后来在北部独自成立了彬牙王国,国都彬牙城成为北方佛教中心。14世纪中期,缅化的掸族在北部统一敏象王国彬牙王国实皆王国建立起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邦芽附近的阿瓦(故至今华裔仍称曼德勒为瓦城),与勃固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势,阿瓦城继承邦芽(即彬牙)成为北方佛教中心[14][20][18][21]。1429年,锡兰僧侣室利萨达磨楞伽罗(Siri saddhamma lankara,义为正法)和信哈罗摩诃萨弥(Sihala mahasami,义为僧伽罗大贤)带着五颗佛舍利到缅甸,遭到勃固冷遇[43]。阿瓦国王孟养他忉闻讯后差遣使迎其来阿瓦弘法,上座部佛教开始在缅甸北方发展[14](p. 148)[44]。1540年,缅甸阿瓦国王多汉法(或译思洪发)感到佛教力量发展过快,危及到王权统治。他以各地佛塔与佛法无关,命令各地拆毁佛塔,遭到各方强烈反对。此事触怒多汉法,他设局在阿瓦邻近的刀巴奴(Taungbalu)举办斋僧大会,约请阿瓦实皆邦牙等地的3000名比丘赴会[45]。在僧侣们用斋之际,埋伏在四周的戎行开始屠杀,360位比丘死亡、其他比丘逃脱。之后多汉法命令毁佛塔、烧经文。佛教在阿瓦势力受到重创[26](p. 288),这也是缅甸历史上唯一一次的灭佛事件[46]

东吁王朝

东吁位于缅甸中部,因战略意义不大,在历次战乱中都成为缅人的避难处。蒲甘王朝崩溃后,缅人在此汇集,势力渐大。缅人首领明吉瑜宣布脱离阿瓦王朝,自立为王。1531年,其子德彬瑞蒂(莽瑞体)正式以东吁为中心成立了东吁王朝,与勃固国、阿瓦国结盟抵抗阿腊干英语Arakan(若开王国)势力。1535年—1539年,德彬瑞蒂吞并勃固国,1550年德彬瑞蒂被刺身亡,勃印曩(莽应龙)继位后于1555年攻下阿瓦国,1559年统一缅甸。勃印曩被缅甸民众视为“英雄大帝”,他实行多项改革,扩大缅甸版图,在位三十年,修塔建寺,供养僧众,使缅甸上座部佛教兴旺发达[14][20][18][21][33](pp. 548-550)

雍籍牙王朝

 
1795年的比丘

东吁王朝因长期远征暹罗(泰国),耗尽国力。16世纪末,国内孟人叛乱,最终于1752年灭亡了东吁王朝。1753年6月,缅人首领壅籍牙(阿朗帕亚)在带兵反攻孟人成功后,在阿瓦建立了贡榜王朝(雍籍牙王朝),重新统一缅甸。[47]

壅籍牙王笃信佛教,每日都延僧入宫受供,每月四斋日还与大臣受持五戒[47]孟驳王(辛标信)继位后,亦奉持佛教,不仅想做“转轮圣王”,还想做“诸佛之王”,他令国内处死14名异教徒,威慑异教徒令其改信佛教。[47]

1782年,孟云波道帕耶)王即位,他东征西战,将缅甸的版图大为延伸,西至印度阿萨姆曼尼坡,东至今日的缅泰边境地区,成为当时的东南亚幅员最为辽阔之帝国,对东南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孟云王与斯里兰卡重归于好,允许僧侣往来交流,1802年和1812年,斯里兰卡派遣的僧侣使节来缅弘法,使得雍籍牙王朝的上座部佛教更加兴盛。孟云王在位期间,国内统合出现了如今缅甸三大派之一的善法派(其他两派是瑞琴派大门派[47]

1853年敏东王(曼同)即位,他继续推崇佛教,迁都曼德勒。当时,英国军队于1824年侵缅,下缅甸部分地区被攻占后,基督教在当地开始传播,对佛教的生存造成了压力,缅甸面临着内忧外患。为了解决宗教问题,敏东王于1871年主持举办了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48]。本次集结召集了2400位高僧,用五个月时间考订校对巴利三藏中以律藏为中心的经典原文的同异,集结校订后的三藏经典,没有书写为贝叶经,而是花了7年半的时间,镌刻在729块方形大理石上,并竖立于曼德勒山麓固都陶佛塔(Kuthodaw,或译拘他陀塔寺、鸩婆陶浮屠)中。[14][20][18][21]这次集结的成果被翻译为缅文,传播至全国上下[49]

 
位于曼德勒固苏陶塔寺,建于敏东王时期。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1824年,英国开始进袭缅甸,至1885年第三次侵缅,攻占了都城曼德勒。1886年,全缅沦陷,被英国殖民当局划分为英属印度的一个。为了建立殖民统治的法律和秩序,英国殖民当局着力打击缅甸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他们废除了对僧侣的优待政策,转而在全缅兴扬基督教;千方百计分化僧侣阶层,剥夺僧侣的司法权、教育权;并且侮辱性地穿鞋入寺(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是脱鞋入寺以表尊敬),甚至毁坏塔寺。[50]

英殖民当局的统治造成与佛教僧侣的严重对立,更引起缅甸民众高昂的反抗情绪。基督教没能顺利传播,只在如今的库基族(钦族)、克钦族(景颇族)和克伦族地区占优势。缅甸知识分子寻求利用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以佛教为缅甸民族主义的一面旗帜,宣扬与英国人同等的权利[51]。1897年,曼德勒佛教复兴会成立;1906年,首个全国性的佛教青年会英语Young Men's Buddhist Association (Burma)仰光成立,为促进民族语言、民族宗教精神和教育权利而不懈斗争[52]。1908年,佛教青年会创办了《缅甸佛教徒》报社;1909年出版英文周刊《缅甸人》,以及缅文、英文、巴利文三语月刊《巴利人》;1911年7月,会员吴巴佩缅甸语ဦးဘဖေ(U Ba Pe)创办了全国首张缅文报纸《太阳报英语The Sun (Rangoon)》,提出缅甸诸民族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主张[52]。1920年,佛教青年会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以保护民族权利、反对殖民压迫为宗旨,成为以佛教为旗帜的政治性爱国组织。[52][50]

1942年,日军侵缅。经过数年抗争,缅甸人民成功驱逐日本侵略者和英殖民者,于1948年正式独立为缅甸联邦共和国。在缅甸人民反抗英国殖民压迫、维系民族情感、继承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上座部佛教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4][20][18][21]

缅甸独立

缅甸独立后,政府和军方都大力支持上座部佛教,于1947版宪法中就已经有了“国家承认佛教作为大多数联邦国民之信仰”的表述。缅甸联邦政府成立了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 (Myanmar),管理全国佛教事务。1950年,议会通过《佛教组织法》、《巴利语大学与达摩师法》、《巴利语教育法》等法令,还从斯里兰卡请来佛牙舍利供民众瞻仰膜拜。1951年8月26日,全国性佛教在家居士组织佛教评议会(Aṭṭhakathā Sangāyanā)[53]成立于仰光,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弘教热潮[51][54][55][56]。1952年,政府组织在仰光修建了世界和平塔英语Kaba Aye Pagoda,在佛塔旁还仿照第一次集结时的七叶窟英语Saptaparni Cave修建了大石窟(Mahā Pasāṇa Guhā),以及修建了亚巴拉高耶那大寺,这一处佛教建筑群成为现代缅甸佛教的中心、总道场[56]

1954年5月17日卫塞节,总理吴努主持在仰光世界和平塔英语Kaba Aye Pagoda召集2500位僧人,举办了第六次英语Sixth_Buddhist_council结集,目的在于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此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之729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广采斯里兰卡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之文本,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产生了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版本。此次结集邀请南传佛教各国比丘参加,中国僧侣在内的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参观,费时二年多,至1956年之卫塞节完成。结集大会还决定成立世界佛教大学,地址就设在世界和平塔英语Kaba Aye Pagoda旁的亚巴拉高耶那大寺[18][21]

1954年末,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届大会在仰光举行,这是缅甸首次举办国际性的佛教大会。1958年,世佛联办公总部迁往缅甸。1961年8月,缅甸通过《第三次宪法修正案》,定佛教为国教,并给予基督教、伊斯兰教一定的政治权利,于10月正式执行。这引起各个宗教的普遍不满,发生了宗教之间的流血冲突事件。[14][20][18][21] [13]

军政府时期及政治改革至今

1962年3月,吴奈温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执政,成立联邦革命委员会,强调僧侣脱离政治,采取措施限制僧侣对政治的干预,加强对佛寺、僧伽团体的管控,并宣布尝试“缅甸社会主义道路”,取消佛教的国教地位。几年后,废除了吴努下达的几个促进佛教发展的法令,缅甸联邦佛教会改名为“缅甸联邦革命政府佛教整理委员会”,缅甸佛教活动陷入低潮,对外交流活动基本停止,僧侣出境参学也受到限制。1974年,缅甸改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名义上权利移交议会,民众普遍抗议,当年发生了“抗议风波”,1977年发生学生抗议运动。奈温的专制统治越发荒唐,胡作非为,乱搞经济,将原本富饶的缅甸折腾到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于1987年12月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57][58]。1988年,全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示威,并最终于8月8日酿成了8888民主运动,一时间缅甸局势动荡不安,军政府出兵镇压,有许多平民、僧侣、儿童在这次镇压中遇害。直到9月军政府重新接管政权,国名复称“缅甸联邦共和国”[57][58]

随后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对佛教和僧侣的态度稍有缓和,但压迫宗教界的事件并非绝迹,佛教界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民主化改革进程中来。2007年,发生反军政府示威事件,数千名僧侣参与到示威队伍。2010年,被软禁的昂山舒吉——昂山国父之女,获得释放,不久后上台执政,缅甸进入相对缓和的政治改革时期。缅甸自从建国就伴随着佛教的浸润,传统文化中早已离不开佛教文化,故佛教对缅甸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14][20][18][21]

1980年5月,缅甸为统一国内九大僧派,举行僧伽和合大会,会后设立了国家僧伽组织“全国僧伽大长老委员会英语State Sangha Maha Nayaka Committee”,全国僧伽民主选举出僧王,即僧委会领袖。僧委会内部还常设僧伽法庭,由精于律藏且在全国有声望的上座比丘担任成员,负责仲裁僧侣的纠纷事务,尤其是戒律方面的争执[13][59][60]

1996年,成立国立僧伽大学英语State Pariyatti Sasana University, Yangon(国立圣典教说大学),位于仰光。1998年,成立国立国际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学,坐落于仰光玛仰公镇区

特点

修行

缅甸佛教徒非常重视功德的积累和内观的修行,践行五戒是最常见的积累功德的法门僧侣则以内观禅修法门最为普遍。缅甸佛教受到本土信仰的影响,同时存在着崇拜、那伽龙崇拜和巫术英语Weizza崇拜,一些人会寻求巫术、念咒等途经,并和弥勒佛信仰相联系[61][62]

节日

佛教文化早已成为缅甸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缅甸许多节日都和佛教有关。例如同时作为泼水节而被人熟知的缅历新年英语Thingyan[63];东南亚的传统节日卫塞节,是佛教徒的圣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上规定,设为世界佛陀日[64],这一天也是缅甸的国定假日。

寺院教育

左为塔寺,右为僧庠。

缅甸佛教寺院分为修学型的僧院,和朝拜型的塔寺。僧院与学校人们均称之为“”(缅甸语ကျောင်း罗马化:kyaung:,Okell拼音:caùñ),也可按汉语习惯翻译为“xiáng[65];普通佛寺僧院也全称“彭几奘”(缅甸语ဘုန်းကြီးကျောင်း,Okell拼音:hpoùñc̱ì caùñ;语委转写:bhun:kri:kyaung:),义为僧庠;塔寺称“hpăyà”(若开语称为“hpărà”),源于印度古语借词。

缅语中,寺院还有从巴利语毗诃罗(vihāra)一词输入的“ဝိဟာရ”(wihara)[66]

和其他敬重佛教的东南亚国家一样,缅甸儿童在6、7岁时会送到寺里出家,进行免费的启蒙教育,学习本国的文化知识和佛教知识,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不能负担学费,会优先选择送到僧院上学,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加剧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67]。他们在数年后可以选择还俗,也可以选择留下受比丘戒成为正式僧侣,继续修习佛教事业。因此,缅甸僧院除了作为宗教道场和僧侣的修学场所,同时也是儿童的启蒙学校、平民的聚会场所。这个传统影响了周边的上座部佛教地区,如中国云南西部的奘房、缅寺,就是继承自缅甸的僧院传统[68]

此外,原孟艮府傣痕缅甸语ဂုံရှမ်းလူမျိုး傣仂傣沅(Tai Yuan)地区有从“围(起来的道)场”(梵语वाट罗马化:vāṭa)演变来的洼寺,对应老傣仂文“ᩅᨯ᩠ᨰ waD+Dha”或“ᩅᨯ᩠ᨵ waD+dha”、新傣仂文“ᦞᧆ”[69],对应傣耶语称“ဝတ်ႉ”(wâ̰t)[70]。华人地区还有汉族寺庙。

佛教组织

1950年,缅甸设立宗教事务部英语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and Culture (Myanmar),现缅甸佛教置于其管理之下。

1951年8月成立的佛教评议会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在家居士事务。[51][54][55][56]

1980年5月,缅甸为统一国内九大僧派,举行僧伽和合大会,会后设立了国家僧伽组织“全国僧伽大长老委员会英语State Sangha Maha Nayaka Committee”,简称“僧伽委员会”,全国僧伽民主选举出僧王,即僧委会领袖。僧委会内部还常设僧伽法庭,由精于律藏且在全国有声望的上座比丘担任成员,负责仲裁僧侣的纠纷事务,尤其是戒律方面的争执[13][59][60]

缅甸在国际佛教旗的基础上修改制成本国的佛教旗帜,第五种颜色代之以粉红色。

缅甸佛教的头衔

  • 西亚多,缅甸佛教头衔,义为王室教导师,最早来自于担任缅甸王室佛教导师僧侣,如今已普遍应用,资深长老、主持,都能获得此荣称。
  • 三藏持者,缅甸佛教头衔,通过官方考试,能背诵所有南传巴利三藏者,即获颁“持三藏”头衔;如在背出外更能默写者,则获颁“精通三藏法师”头衔。著名三藏持者法师有明昆三藏持者长老——明昆·西亚多英语Mingun Sayadaw(Mìñḵùñ Hsăyaṯo Ù Wíseiʔṯá Thara Bíwuñthá)。
  • 上首大班智达英语Agga Maha Pandita,缅甸上座部佛教头衔

宗教关系与政教关系

与周边东南亚佛教国家关系

从古至今,东南亚、南亚佛教国家间的佛教交流频繁,互有传承,并且常以佛教为纽带联结外交和政治关系。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个中心国度,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向来关系密切[71]。缅甸在历史上经常从斯里兰卡延僧求法,国内的重要派别和传承都离不开斯里兰卡的影响。斯里兰卡也在佛教衰弱之时,向缅甸请法,绍续佛种。

11世纪以后,由于信奉印度教的注辇人的入侵,斯里兰卡的佛教受到重大打击。至维阇耶跋护一世英语Vijayabahu I of Polonnaruwa王(1055—1113年在位)击败注辇人后,向蒲甘王朝延请上座部长老到斯里兰卡重建僧团。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入侵斯里兰卡,破坏佛教,斯国维摩罗达磨苏里耶二世英语Vimaladharmasuriya II of Kandy王先后两次延请缅甸上座部长老前来传教护法。1799年,达摩觉提创建了斯里兰卡的缅甸派;19世纪,斯里兰卡僧人从下缅甸带去罗曼那派。[72][71]两国独立后,佛教往来和外交关系更加密切。1950年前后,两国互赠佛陀或佛世高僧的舍利子[71]

与“罗兴亚”穆斯林的冲突

在若开邦,佛教信仰占绝对优势,但同时拥有着丰富的穆斯林移民史。尽管如此,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两敎关系相对融洽。然而,英国统治时期殖民者引入了大量孟加拉族穆斯林进行垦殖,后称为罗兴孟加拉族[73],导致若开地区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两敎间冲突愈发明显。二战时期,仅在一个边境小城孟都,罗兴亚人就杀死了三万多名手无寸铁的佛教徒[74],并且在缅甸独立后拒不归还土地,结怨之后,与佛教社区经常发生群体冲突,部分人甚至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和分裂活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罗兴亚穆斯林武装经常屠杀佛教徒平民,抢占土地。80年代年至今,忍无可忍的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开始态度强硬,当地佛教徒也以武力回击,时有发生双方死伤惨重之事件,例如2012年罗兴亚人奸杀若开邦佛教社区年轻平民女人,引发了暴动事件。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反感穆斯林的佛教徒甚至成立了民族主义组织,斯里兰卡有“佛教力量英语Bodu Bala Sena”,泰国有“认识佛陀基金英语Knowing Buddha”,缅甸则有以强硬派僧侣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为领袖的“969运动”组织。西方媒体称他们为“迫害伊斯兰教”的“佛教恐怖主义[75][76]

佛教艺术

佛教建筑

缅甸的建筑艺术从相当早以前就已经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具有印度教和佛教艺术特征[77]。缅甸作为佛教古国,境内有非常多的佛教建筑古迹,随处可见佛寺佛塔,且通常规模宏大。光是蒲甘地区,因蒲甘王朝对佛教的推崇至极,建设的佛寺(塔寺与僧庠)、佛塔(Okell拼音:s̱eiṯi)数量极多,被誉为“万塔之城”[78],当地有句俗话:“车轴吱吱叫不停,蒲甘佛塔多如林”。据1973年的考古统计,蒲甘的寺塔古建筑,多达2217座[77]。蒲甘古城也因此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亚洲三大佛教遗迹[78]

缅甸最出名的佛教建筑有蒲甘王朝时期的他冰瑜塔寺英语Thatbyinnyu Temple瑞喜宫塔寺英语Shwezigon Pagoda(Hyweis̱ìh͟kouñ hpăyà)、阿难陀寺(塔寺),及勃固王朝时期的仰光大金塔。蒲甘王朝的佛塔基座多为方形,而勃固王朝则以八边塔基为常见,且塔身变小,从塔基到塔尖的轮廓向内弯曲,形成特异的优美长弧,譬如通体金碧辉煌的仰光大金塔;其金伞(htì)结构有5448粒钻石及2317粒红宝石,在塔的尖端则有一颗被称为“金刚芽”(စိန်ဖူး seiñh͟pù)、重76卡拉的巨钻,在塔的周围悬挂著1065个金铃和420个银铃。[79]

缅甸塔寺(Okell拼音:hpăyà)拥有各式丰富的形态,可以由一座塔或多座塔共同构成。其中păhtoù拥有方形的底座,如同金刚宝座式塔。

造像艺术

 
仰光大金塔里的玉佛像
 
18世纪的圣观音雕像

缅甸佛像以玉石雕刻佛像为最常见,体态饱满、圆润。

缅甸早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受到印度教影响较多,形式简单,接近印度笈多王朝萨尔纳特样式,集中分布在室利差咀罗英语Sri Ksetra Kingdom。10世纪以后,蒲甘地区的佛像艺术和壁画艺术较有代表性,题材丰富,特别是本生故事是和佛世传说很常见,受大乘佛教影响,菩萨造像增多;这一时期的造像形成了“面短而圆”的风格,精美程度得到提升。14世纪以后,缅甸的南部、中部、北部都有大量佛像,题材主要是单尊造像和本生故事,各种纹路装饰较多,装饰性明显。[80]

参见

外部链接

参考注释

  1. ^ 现今除法身运动外,东南亚大陆的所有现存上座部佛教宗派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缅甸。
  2. ^ 美国中央情报局. The World Factbook. 2020-01-31 [{{subst:#time: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9) (英语). Buddhist 87.9%, Christian 6.2%, Muslim 4.3%, Animist 0.8%, Hindu 0.5%, other 0.2%, none 0.1% (2014 est.) note: religion estimate is based on the 2014 national census, including an estimate for the non-enumerated population of Rakhine State, which is assumed to mainly affiliate with the Islamic faith; as of December 2019, Muslims probably make up less than 3% of Burma's total population due to the large outmigration of the Rohingya population since 2017 
  3. ^ Burma—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9.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10-26 [{{subst:#time: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英语). Theravada Buddhism is the dominant religion among the majority Burman ethnic group and among the Shan, Arakanese, and Mon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east, west, and south. 
  4. ^ Cone & Gombrich, Perfect Generosity of Prince Vessantar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age xxii
  5. ^ 钟智翔, 试论小乘佛教对缅甸文化的核心作用, 《东南亚纵横》1997年02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6. ^ 钟智翔, 缅甸的佛教及其发展, 《东南亚研究》2001年02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7. ^ (英)埃德蒙·R.利奇著.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p.271. ISBN 978-7-100-06695-2. 本书一开始, 我就提出了一个已经成为掸人的克钦人作为论据。这里是同一个来源 (Harvey, G.E. and Barton, G.E. 1930. Meng Mao Succession. Burma Secretariat File, Imprint No. 99. HPD 29/10/30, Rangoon.) 的另一段陈述:“我们实际上是被吸收了进来,由于通婚,结果逐渐在种族上变成了掸族,看起来更像个掸人而非克钦人。转变成佛教徒很容易,因为我们的佛教信仰夹杂了纳奈拜。他们(他的掸人兄弟)唯一让我们放弃的只是一些还没了结的血仇而已” 
  8. ^ 钟智翔,尹湘玲著. 缅甸文化概论. 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014.12: 86. ISBN 978-7-5100-9116-2. 
  9. ^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將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之間友誼的橋樑,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至于单个国家,人口佛教信徒比例最高的是柬埔寨,占人口总数的93%,在泰国,占92%;在缅甸,占82%;在老挝,占77%;在越南,占76%;在新加坡,占40%;在马来西亚,占20%;在文莱,占13.5%。”
  10. ^ Buddhists. Pewforum.org. 2012-12-18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参见宗教人口列表#佛教徒
  11. ^ 刘金光:《东南亚宗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对外战略实施的影响》,见郑筱筠主编:《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24页
  12. ^ 缅甸佛教点滴, 《法音》1985年第3期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缅族地区占百分之九十五。
  13. ^ 13.0 13.1 13.2 13.3 佛教靠我 南北傳攜手弘法利生, 人间福报社, 2017年2月18日 [2019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7日)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净海. 南传佛教史.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02 [2019-03-04]. ISBN 7-80123-26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15. ^ 可参见Taung Galay Sayadaw#Shin Paññāsāmī
  16. ^ 李谋,姚秉彦,蔡洙生等译注. 琉璃宫史 上.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05: 177. ISBN 978-7-100-07722-4. 
  17. ^ 释圣严法师, 印度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 p91, ISBN 9789575983574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缅甸佛教的历史沿革, 中国驻缅大使馆, 2009-08-18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或傅新球, 缅甸佛教的历史沿革, 《东南亚纵横》2002年05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19. ^ 梵语古籍称到达南亚、东南亚的藏缅人为克拉塔人(Kirata),尼泊尔克拉底人(Kirat)之名就源于此。他们的原始宗教被称为克拉特教英语Kirat Mundhum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緬甸悲歌》,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緬甸佛教史, 2015年12月24日 [2019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月11日) ;或缅甸佛教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杨民康, 唐代进入长安的缅甸佛教乐舞《骠国乐》, 《交响》29卷3期 (2010年09月): 15-22,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23. ^ 23.0 23.1 23.2 钟智翔主编. 缅甸研究.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1.06. ISBN 7-80150-158-6. 
  24. ^ 梁志明等著. 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10: 332. ISBN 7-80040-858-2. 
  25. ^ Lieberman, Victor B.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 Volume 1: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5–116. ISBN 978-0-521-80496-7.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钟智翔著. 缅甸语言文化论.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01. ISBN 7-80150-198-5. 
  27. ^ 德宏州史志编委办公室编辑. 德宏史志资料 第11集.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88.08: 41. ISBN 7-80525-011-1. 
  28. ^ 王海涛著. 云南佛教史.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1.01: 40. ISBN 7-80586-690-2. 
  29. ^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 中华文化通志92 第十典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2: 244–245. ISBN 978-7-208-09030-9. 
  30. ^ 《佛光大辞典》【锡兰僧伽派】巴利名 Sinhala-savgha nikāya。为缅甸早期上座部佛教教派。亦称锡兰宗派(巴 Sinhala-nikāya)、后宗。西元一一九二年由孟族僧人车波多(巴 Chapata)创建。车波多留学锡兰十年,知识广博,擅长辩论,又与锡兰佛教关系联络密切,返国后,与同行之锡兰比丘尸婆利(巴 Sīvali)、多摩陵陀(巴 Tāmalinda)、阿难陀(巴 Ānanda)、罗睺罗(巴 Rāhula,后还俗)等人,于蒲甘北部之让乌(巴 Chaugu)建一锡兰式塔寺,称为车波多塔寺,依大寺戒法,传授比丘戒,颇受那罗波帝悉都王之崇信,其主要活动之范围在下缅甸。由于车波多等人之弘法,导致原有教团之对立,缅甸佛教僧团遂形成两派,原有之僧团称为“缅甸宗派”(巴 Maramma-nikāya),车波多领导之僧团则称锡兰宗派。其后锡兰宗派再分裂为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难陀等派别。 p6332
  31. ^ 顾伯平,陈建平主编. 世界宗教全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 437–438. ISBN 7-208-01317-9. 
  32. ^ 段知力、钟奇峰,缅甸蒲甘王朝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33. ^ 33.0 33.1 孙挺进著. 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 下.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09. ISBN 978-7-5057-3809-6. 
  34. ^ 沈爱凤主编. 中外设计史.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12: 280. ISBN 978-7-5180-0711-0. 
  35. ^ (澳)安东尼·瑞德著.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 第2卷 扩张与危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04: 196. ISBN 978-7-100-07005-8. 
  36. ^ 可转写为:Kelani(ya),Kelyan,Kalyani或Kelani。今称凯拉尼亚英语Kelaniya
  37. ^ 《佛光大辞典》【羅曼那派】.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38. ^ Maha-Kalyani-Sima.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39. ^ 贺圣达著. 东南亚文化发展史.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08: 208. ISBN 7-222-01996-0. 
  40. ^ 段知力、黄河飞, 缅甸战国时期政教关系述论,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41. ^ 贺圣达著. 东南亚历史重大问题研究 东南亚历史和文化 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 下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outheast Asia important issues and development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09: 319–320. ISBN 978-7-222-13202-3. 
  42. ^ 宋立道编著. 世界佛教. 河北省佛教协会. 2000.12: 123. 
  43. ^ 姜永仁,傅增有编著.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08: 238. ISBN 978-7-5125-0399-1. 
  44. ^ 李谋,姚秉彦,蔡洙生等译注. 琉璃宫史 下.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05: 1146. ISBN 978-7-100-07722-4. 
  45. ^ Harvey, G. E.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25: 107–109. 
  46. ^ 包茂红,李一平,薄文泽主编. 东南亚历史文化研究论集.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12: 151–152. ISBN 978-7-5615-5292-6. 
  47. ^ 47.0 47.1 47.2 47.3 段知力,缅甸雍籍牙王朝政权与教权的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昆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8. ^ 张子军著. 中国佛教方便谈.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6.05: 36. ISBN 9787514347814. 
  49. ^ 张曼涛.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83 第9辑 3 东南亚佛教研究.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10: 200–201. 
  50. ^ 50.0 50.1 李晨阳, 现代缅甸民主运动中的佛教, 《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51. ^ 51.0 51.1 51.2 李晨阳, 缅甸佛教的现状, 《东南亚研究》1998年01期,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52. ^ 52.0 52.1 52.2 【缅甸佛教青年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大百科全书》
  53. ^ the Aṭṭhakathā Sangāyanā fourth session opens(佛教评议会第四次会晤开幕) (PDF), the light of the dhamma(法光)Vol. VII No.1 (the Union of Burma Buddha Sāsana Council(缅甸佛教法庭)): p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9) 
  54. ^ 54.0 54.1 杨曾文, 当代佛教, 东方出版社: p100,p115-117, 1993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
  55. ^ 55.0 55.1 林锡星, 揭开缅甸神秘的面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019-03-08], ISBN 97872180523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56. ^ 56.0 56.1 56.2 暨南大学东南亚硏究所, 東南亞硏究: p60-63, 1992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57. ^ 57.0 57.1 缅甸民主历程(4): 8888起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中文网,2012年3月22日
  58. ^ 58.0 58.1 缅甸人民为何痛恨8——尤其888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貌强(Maung Chan,缅甸华人), 2008年8月8日
  59. ^ 59.0 59.1 宋立道, 传统与现代: 变化中的南传佛敎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138,p247-248, 2002 [2019-03-08], ISBN 9787500434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4) 
  60. ^ 60.0 60.1 缅甸国家僧伽大长老委员会简介.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61. ^ Pranke, Patrick A, Myanmar,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13, ISBN 0-02-865718-7 
  62. ^ Ferguson, John P.; E. Michael Mendelson. Masters of the Buddhist Occult: The Burmese Weikzas. Essays on Burma. Brill Archive. 1981: 62–4. ISBN 978-90-04-06323-5. 
  63. ^ Introducing Myanmar Festivals. Yangon City Development Committee. [9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June 2012). 
  64. ^ 于明,田晓娜主编. 礼仪全书.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12: 775. ISBN 7-80049-892-1. 
  65. ^ 二者同源
  66. ^ 维基词典
  67. ^ Htet Aung. Save Our Schools. Irrawaddy 30 May 2007. [3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68. ^ 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西南地区卷.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08: 422. ISBN 7-105-03121-2. 
  69. ^ 缅甸使用老傣文,老傣仂文不标音调,如有傣痕文音调信息则可删除新傣仂文
  70. ^ 维基词典【วัด】
  71. ^ 71.0 71.1 71.2 信仰外交: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三国间的佛教交往.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72. ^ 《中國佛教史·〈斯里兰卡佛教的衰退与复兴〉》.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0). 
  73. ^ “若开”、“罗兴”、“阿拉干”分别为汉语、孟加拉语、英语对若开语“ရခိုင် Răhkaiñ”一词的音译,“若开人”、“罗兴亚”(一直称为孟加拉非法移民)、“阿拉干尼斯”则相应指该地居民。由于“罗兴亚”等同于罗兴孟加拉移民的称法否定了若开族的若开人(罗兴亚)主体身份,缅甸拒绝使用“罗兴亚”一称特指这一族群。
  74. ^ “罗兴亚人”为何在缅甸成为敏感词?. 美国之音. 2016-05-07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75. ^ 限制异教徒通婚,昂山舒吉反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3年06月21日
  76. ^ 东南亚现“佛教恐怖主义”少数宗教遭迫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4-06-02
  77. ^ 77.0 77.1 贺圣达, 当代缅甸, 四川人民出版社: p48,p71,p241, 1993 
  78. ^ 78.0 78.1 缅甸蒲甘佛塔勘查小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17-03-24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中文(简体)) 
  79. ^ 王介南, 缅甸的瑰宝仰光大金塔, 《东南亚》1985年02期,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80. ^ 张翔, 笛声悠扬-印度教影响下的缅甸佛教造像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