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天梵語महाकाल羅馬化:Mahākāla藏語ནག་པོ་ཆེན་པོ།威利轉寫nag po chen po),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摩哈嘎勒等名稱。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大黑天神繪畫

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濕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神是重要的護法,是專治疾病醫神與財富之神。

詞源

在梵文中,Mahākāla由摩訶(Mahā,意思為大)與卡拉(kāla,意為黑色,或時間)組成,字面意思為大黑,或大時。卡拉閻摩的稱號,濕婆也使用同一個稱號,當他以世界毀滅者形態出現時,稱為摩訶迦羅(Mahākāla)。

印度教有另外一位神黑天(kṛṣṇa),是毗濕奴的化身。因為梵語kṛṣṇa意為黑色或深青色,因此也被漢譯為黑天。

在印度教中,大黑天是濕婆的另一個名字。他曾變化成陪臚,把梵天的第五個頭砍下,又稱嘎拉陪臚(Kāla bhairava,又譯為黑陪臚)。

另一個傳說中,濕婆的隨從葛那(梵語गणGaṇa)也叫大黑天,它與南迪一同負責守護濕婆。在南印度許多廟宇的大門上,都會畫上葛那與南迪,作為廟宇的守護者。

釋迦世尊在佛經裏便宣說此大黑天經典,全名為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大福德圓滿陀羅尼經(「摩訶迦羅」,是中古漢語翻譯;藏傳發音為「瑪哈嘎拉」)。說明,此大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如今顯現大黑天菩薩身分,是來賜福窮苦的眾生。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摩訶迦羅並非指單一護法神祇,而是指「一類」有著源於印度大黑天形象的護法們。

瑪哈嘎拉是各派藏傳佛教均有的護法,只是其法相根據不同派別傳承而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中認為濕婆神——大自在天,是毗盧遮那佛(或稱為大日如來)化身於色界頂大自在天宮,是為大千世界主;故大黑天有大日如來或大自在天的化現兩種之說法,其理在此;有六臂、四臂、二臂、騎虎,狼首、鴉首多種。

六臂大黑天,又稱六臂怙主(在此「怙主」,是為「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忿怒相。祂左手持嘎巴拉中的血即是與貪的意思,飲食五蘊、煩惱、死亡、天魔等「四魔」之血;身帶六種骨飾,代表身行六度,有斷我執之意。五個骷髏象徵五智,也有六臂白瑪哈嘎拉及六臂深藍瑪哈嘎拉等相。也有說法,認為他是勝樂金剛的化身。

噶瑪噶舉傳承的黑袍瑪哈嘎拉,身相為三目一面二臂。以其身著黑袍,被稱為「黑袍怙主」、「黑袍金剛」,與吉祥天母瑪哈嘎哩被稱為「黑袍兄妹護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早在噶舉祖師帝洛巴,黑袍金剛即為尊者所重要修持的護法。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西曾說:「黑袍怙主與黑帽噶瑪巴之間,一體而無別。」[1]因黑袍瑪哈嘎拉護持佛法之大力、黑帽噶瑪巴為行佛事業者;兩者之間無論歷史與意義上皆有緊密的關聯。為歷代至今之大寶法王所不共、噶瑪噶舉傳承中之首要護法。

印度的大黑天信仰

  • 笈多王朝時(4世紀—6世紀)大黑天信仰已經在印度存在。他在印度是軍神。
  • 7世紀
  • 11世紀大黑天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很快提高。
    • 印度僧人編纂大黑天儀軌。
    • 大黑天造像數量劇增,現存印度大黑天像多為11世紀—12世紀波羅王朝的作品。
    •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迦羅·陪臚(Kāla Bhairava)也是大黑天。

漢地的大黑天信仰

 
無包刻大黑天法螺清代文物
  •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提到:「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註 1]。8世紀時,中原地區寺院循天竺之制將大黑天奉於食堂中。然而大黑天信仰在中原地區的發展時間甚短,沒有留下太多的遺蹟。

1909年俄國探險家彼得·庫茲米奇·科茲洛夫黑水城遺址發掘到大批西夏文物,其中有一件十三世紀初的大黑天刻本,可以清楚的看到藏傳佛教的影響。

雲南大黑天信仰十分盛行,至今許多地方仍把大黑天奉為當地村寨或地區的保護神—本主。雲南大黑天信仰從何處而傳來,諸家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應來自印度,也有說源於中原的,還有主張由西藏傳入的。

西藏的大黑天信仰

古格王國高僧仁欽桑布(Rinchen Sangpo,958年-1055年)最早宣揚大黑天神法,西藏大黑天信仰從此開始。考古資料證明,大黑天信仰很快就在西藏普遍流傳開來,並且具有西藏本地特色的「帳篷主大黑天」圖像也在十二、三世紀完成發展。

蒙古的大黑天信仰

十三世紀開始,蒙古人開始把大黑天當作軍神,八思巴造了一尊親自開光忽必烈,保佑蒙古打敗南宋。元亡後,帶回漠北,直到林丹汗時代。之後到了皇太極手中,置實勝寺供養。

日本的大黑天信仰

 
神田明神的大黑天像

日本人心目中的大黑天,不僅是佛門護法,也為掌管農業五穀豐收與財富之神,為七福神之一。日語中,「大黑」讀音類似「大國」,遂被認為是與神道大國主命為同一神,多半持有福袋箱、木等物,神佛習合,成為日本獨自的神明

在日本,這位原本相貌兇猛的明王,經過歷史變遷,融合了當地本土文化,而發展成一個討喜的廚糧神與財富之神,倒也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說大黑天經典裡頭,賜與財富與寶糧的大菩薩;祂經常捧著金槌作為一個神奇的錢槌,是看到坐在水稻的包上,與意味著充足食物的小鼠。

註釋

^ 《南海寄歸內法傳》:「又復西天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彫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歌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敬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

參考文獻

  1. ^ 《南海寄歸內法傳》:「又復西天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彫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歌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
  • 韋陀:〈武威博物館藏喜金剛與大黑天金銅造像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李玉珉
  • 羅文華著,〈藏傳佛教神系之研究:以清宮梵華樓為例〉,載王堯主編《賢者新宴》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25-282。
  • 羅文華著,《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 那木吉拉著,〈元明清時期蒙古人的摩訶葛剌神崇拜及相關文學作品研究〉,《中國藏學》2001年第1期(總第53期)及第3期(總第55期),頁82-96(第1期)及頁100-115(第3期)。
  • 王家鵬著,〈嘛哈噶喇與皇家信仰〉,載《紫禁城》第1期,頁32-35。
  • 熊文彬著,《元代藏漢藝術交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頁162-168。
  • 沈衛榮著,〈初探蒙古接受藏傳佛教的西夏背景〉,載沈衛榮主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頁273-286。
  • 沈衛榮著,〈宗教信仰和環境需求:十一至十四世紀藏傳密教於黑水城地區的流行〉,載沈衛榮主編,《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研究:黑水城人文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頁310-327。
  • 楊富學著,〈南詔大理大黑天崇拜及其影響〉,《華林》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231-236。
  1. ^ 存档副本. [2021-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