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拒絕承認

(重定向自Wikipedia:DENY
不要给白目的人喂东西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郑燮,《竹石》

在维基百科搞破坏白目的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长期被人疏离,多多少少无能,于是转而破坏、干扰维基百科计划及社群,故意挑起他人注意和批评。这样一来,他们就受到特别关注,仿佛得到奖赏和鼓舞,觉得自己行了。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录进维基百科专门页面、分类、模板的长期破坏者而言,他们的行为已经被永世铭记,道理更是如此,而这已经成为了维基文化的重要组成。

鼓舞

考虑到在网上搞破坏被人骂会催生網路迷因,为了好玩、故意挑起骂战、享受挑战权威或干涉其他用户的工作,有些用户会刻意模仿破坏者臭名昭著或独一无二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增强。拒绝承认他们,不跟他们对线,是打消这些破坏份子动机的通用方法。

媒体关注维基百科上的这些破坏者会助长他们的气焰。当有人在报纸或电视上说在维基百科加入无理内容很容易的时候,会有大量模仿者想亲手试试,觉得自己这样就是“黑客”。所以,炒作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会让破坏现象加剧出现(见正回馈)。

还是要处理破坏行为

不过,有些破坏者写的内容有一定价值,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当它不存在。相反,我们应该审慎看待破坏者留下的内容:首先,看它有没有真正的价值;其次,看它内容的价值是否比网站公众形象被损害更重要。注意,不要直接点出参与明显破坏活动的特定人士,这不是识别回应类似行为的最佳办法。另一方面,我们要用中立的态度在Wikipedia:破坏#破坏类型等地方纪录这种全新的破坏行为,确保大家注意到这种行为存在。

减轻破坏行为

如果你读过关于破坏者的信息页,或是看到了没有实质意义的破坏行为,请参照下列内容酌情处理:

  • 如果页面纯属破坏或是明显的人身攻击,删除所有内容并以{{D|g3}}标记;
  • 不属于上述情况的,悄悄地还原或清空。情况严重的,将相关页面提报到存废讨论。在讨论删除请求时,注意不要高调,否则就和“拒绝承认”相悖。

不限期封禁用户(不包括傀儡及临时封禁用户)的用户页一般没有实质意义,可以在事后提报至杂项删除请求。[1]须注意,杂项删除不等同于快速删除,除非页面是纯粹的破坏内容,或是明显的人身攻击。一般情况下,只有管理员或傀儡调查助理能添加、移除或修改被封傀儡用户页的“傀儡标记”。

参见

类似页面:

相反页面:

注释

  1. ^ 网站系统只会在短时间内纪录注册用户的IP地址,时间结束后甄别没有意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