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号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重定向自黃初 (高歡)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紀年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皇帝,有的在位时只使用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只使用「貞觀」一個年號。有的在位時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最少的改元了兩次,最多的如武則天,在位16年共改元了十八次。有的幾個皇帝延續使用一個年號,如後周太祖使用「顯德」年號,後周世宗後周恭帝即位後繼續沿用「顯德」年號。

到了明清两代,改元有了明確的規範性,皇帝終其位而不再改元,除了明英宗清太宗以外[註 1],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帝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等。

年號的用字,以二字年號最多,也有少數三字、四字者,如王莽用的「始建國」,武則天使用的「萬歲通天」等,最長的是六字,如西夏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夏惠宗的「天賜禮盛國慶」。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稱作「逾年改元」),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稱作「當年改元」)。中華民國建立之年起,取消帝制及年號,並使用民國做為纪年,除年份使用民國紀年之外,日期改採與公元相符的表記格式。但期間仍有個別地方政權和起事者使用自己的年號,短暫帝制「復辟」期間,曾在部分地區恢復宣統年號的使用。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至民國38年(1949年)12月8日,中國大陸一直使用民國紀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治理地區廢除民國紀年,改採公元紀年至今。

本列表羅列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及歷朝統治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更詳細的年號相關資料,見按朝代區分的年號列表。

目次

  1. 凡例
  2. 漢朝 - 西汉 | 新朝及更始 | 東漢
  3. 三國 - 曹魏 | 蜀汉 | 孙吴
  4. 晋朝 - 西晋 | 東晉
  5. 十六国 - 汉赵 | 成汉 | 前凉 | 后赵 | 前燕 | | 前秦 | 后秦 | 后燕
        - 西燕 | 西秦 | 后凉 | 南凉 | 南燕 | 西凉 | | 北燕 | 北凉
  6. 南北朝
    1. 南朝 - | | |
    2. 北朝 - 北魏 | 東魏 | 西魏 | 北齊 | 北周
    3. 四夷 - 高句麗 | 柔然 | 高昌
  7. 隋朝
  8. 唐朝 - 吐蕃 | 于闐 | 渤海以及東丹和定安 | 南詔及大理
  9. 五代十國
    1. 五代 -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2. 十國 - | 南唐 | 吳越 | | | 南漢 | 前蜀 | 後蜀 | 荊南 | 北漢
  10. 宋朝 - 北宋 | 南宋
  11. 遼朝 - 西遼
  12. 西夏
  13. 金朝
  14. 元朝
  15. 明朝 - 南明
  16. 清朝
  17. 中華民國
參見 - 注釋 - 參考資料 - 引用 - 來源 - 外部連結

凡例

該年號列表內容主要根據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整理而成,共計有一千多個年號。但該書有年號漏收及起訖時間不明等不足之處,又以他書補充,詳見「注釋」及「參考資料」。

年号索引大体按照中国传统的朝代分章节,该朝代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年号列于该朝代之后,并分别以时间顺序排列,使用年數以1年、2年、3年計算,使用不足1年的如漢少帝劉辯的光熹和昭寧,各使用5個月及2個月,也是按1年計算。地方起義勢力使用不足1年的按月數計算。

每一条年号包括年号名称,使用该年号的君主名称,起讫时间和使用年数,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则会在备注中说明。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明的则使用「?」代替。在年中改元或终止使用年号的,则在年份后按照传统习惯注明农历月份。(農曆用中文數字表示,公曆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灰色背景的年号为用其他政权的年号。

漢朝

西漢

西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汉武帝劉徹(在位:前141年-前87年)
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6年 用亥正。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一元紀年[1]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6年 用亥正。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二元紀年[1]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6年 用亥正。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三元紀年[1]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6年 用亥正。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四元紀年[1]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6年 用亥正。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五元紀年[2]
元封 前110年-前104年四月 7年 用亥正。第一個有詔書的年號。
有學者說年號為後來追述,當時以六元紀年[2]
太初 前104年五月-前101年 4年
天汉 前100年-前97年 4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4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4年 又作延和[3]
後元 前88年-前87年 2年 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漢昭帝即位沿用。
有争议,有學者說可能不是年号[4][5]
汉昭帝劉弗陵(在位:前87年-前74年)
始元 前86年-前80年七月 7年
元凤 前80年八月-前75年 6年
元平 前74年 1年 元平元年(前74年)七月汉宣帝即位沿用[6]
汉宣帝劉詢(在位:前74年-前49年)
本始 前73年-前70年 4年
地节 前69年-前66年 4年
元康 前65年-前61年二月 5年
神爵 前61年三月-前58年 4年
五凤 前57年-前54年 4年
甘露 前53年-前50年 4年
黄龙 前49年 1年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漢元帝即位沿用[7]
汉元帝劉奭(在位:前48年-前33年)
初元 前48年-前44年 5年
永光 前43年-前39年 5年
建昭 前38年-前34年 5年
竟宁 前33年 1年 竟寧元年(前33年)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8]
汉成帝劉驁(在位:前33年-前7年)
建始 前32年-前28年二月 5年
河平 前28年三月-前25年 4年
阳朔 前24年-前21年 4年
鸿嘉 前20年-前17年 4年
永始 前16年-前13年 4年
元延 前12年-前9年 4年
绥和 前8年-前7年 2年 綏和二年(前7年)四月汉哀帝即位沿用[8]
汉哀帝劉欣(在位:前7年-前1年)
建平 前6年-前3年 4年 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八月改回建平二年[8]
太初元将 前5年六月-八月 1年 又作「太初」[8]
元寿 前2年-前1年 2年 或作元受。元壽二年(前1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9]
汉平帝劉衎(在位:前1年-5年)
元始 1年-5年 5年
漢孺子劉嬰(在位:6年-8年)
居摄 6年-8年十一月 3年 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权。
初始 8年十一月 1年 或作始初[9]

新朝及更始

新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王莽(在位:9年-23年)
始建国 9年-13年 5年 用丑正。或作建国[10]
天凤 14年-19年 6年 用丑正。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10]
地皇 20年-23年九月 4年 用丑正。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10]
更始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更始帝劉玄(在位:23年-25年)
更始 23年二月-25年九月 3年 越绝书·吳地傳》署年到六年(28年)[11]
新朝、更始時期其他勢力的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復漢 23年七月-十二月 隗嚣 1年 后汉书·隗囂傳》作汉复居延漢簡作复汉,萬斯同歷代紀元彙考》作朔宁[12]
舊作使用十二年[12],但據居延漢簡記述的紀年,復漢只有1年[13]
龙兴 25年四月-36年十一月 公孙述 12年
建世 25年六月-27年闰正月 刘盆子 3年 一作建始[14]

東漢

東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汉光武帝劉秀(在位:25年-57年)
建武 25年六月-56年四月 32年
建武中元 56年四月-57年 2年 一作中元,《東觀漢記》誤作中平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15]
汉明帝劉莊(在位: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18年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16]
汉章帝劉炟(在位: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八月 9年
元和 84年八月-87年七月 4年
章和 87年七月-88年 2年 章和二年(88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16]
汉和帝劉肇(在位:88年-105年)
永元 89年-105年三月 17年
元兴 105年四月-十二月 1年
汉殇帝劉隆(在位:106年)
延平 106年 1年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16]
汉安帝劉祜(在位:106年-125年)
永初 107年-113年 7年
元初 114年正月-120年四月 7年
永宁 120年四月-121年六月 2年
建光 121年七月-122年三月 2年
延光 122年三月-125年 4年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16]
汉顺帝劉保(在位:125年-144年)
永建 126年-132年三月 7年
阳嘉 132年三月-135年 4年
永和 136年正月-141年 6年
汉安 142年正月-144年四月 3年
建康 144年四月-十二月 1年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冲帝即位沿用[17]
汉冲帝劉炳(在位: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 1年 或作永熹永憙袁宏後漢紀》誤作元嘉
永嘉元年(145年)正月汉质帝即位沿用[17]
清代以來學者多從「永憙」說,有人根據宋代文獻及出土的金石銘文,認為作「永嘉」不誤[18][19]
汉质帝劉纘(在位: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 1年 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汉桓帝即位沿用[17]
汉桓帝劉志(在位:147年-167年)
建和 147年-149年 3年
和平 150年 1年
元嘉 151年正月-153年五月 3年
永兴 153年五月-154年 2年
永寿 155年正月-158年六月 4年
延熹 158年六月-167年六月 10年
永康 167年六月-十二月 1年
汉灵帝劉宏(在位:168年-189年)
建宁 168年正月-172年五月 5年
熹平 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7年
光和 178年三月-184年 7年
中平 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6年
漢少帝劉辯(在位:189年)
光熹 189年四月-八月 1年
昭宁 189年八月-九月 1年
汉献帝劉協(在位:189年-220年)
永汉 189年九月-十二月 1年
中平 189年十二月 永漢元年(189年)十二月,董卓以獻帝名義下詔,廢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年號,復稱中平六年[20]
初平 190年-193年 4年
兴平 194年正月-195年 2年
建安 196年正月-220年二月 25年 劉備、孫權仍行漢建安年號。
延康 220年三月-十月 1年
东汉时期建立的其他政权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元始 26年 竇融 1年 居延漢簡有「漢元始廿六年」字樣,是東漢初竇融在河西行用漢平帝元始年號[21]
?? 144年十一月-145年三月 馬勉 2年 《後漢書》及《通鑑》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22]
神上 張曼成 見於李兆洛纪元编[23]
?? 180年代末-214年十月 宋建 30餘年 三國志》及《通鑑》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22]

三國

曹魏

曹魏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魏文帝曹丕(在位:220年-226年)
黄初 220年十月-226年 7年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明帝即位沿用[24]
魏明帝曹叡(在位:226年-239年)
太和 227年-233年正月 7年
青龙 233年二月-237年三月 5年
景初 237年四月-239年 3年 從元年起用丑正,改青龍四年三月為景初元年四月。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齐王曹芳即位沿用[24]
魏齊王曹芳(在位:239年-254年)
正始 240年-249年四月 10年 復寅正。
嘉平 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6年
魏高貴鄉公曹髦(在位:254年-260年)
正元 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3年
甘露 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5年
魏元帝曹奂(在位:260年-265年)
景元 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5年
咸熙 264年五月-265年闰十一月 2年
曹魏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割据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绍汉 237年七月-238年八月 公孫淵 2年

蜀漢

蜀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漢昭烈帝刘备(在位:221年-223年)
章武 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3年
漢後主刘禅(在位:223年-263年)
建兴 223年五月-237年 15年
延熙 238年-257年 20年
景耀 258年-263年七月 6年
炎兴 263年八月-十一月 1年

孫吳

孫吳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吳大帝孙权(在位:222年-252年)
黄武 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8年
黄龙 229年四月-231年 3年
嘉禾 232年-238年八月 7年
赤烏 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14年
太元 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2年
神凤 252年二月-四月 1年
吳會稽王孫亮(在位:252年-258年)
建興 252年四月-253年 2年
五鳳 254年-256年十月 3年
太平 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3年
吳景帝孫休(在位:258年-264年)
永安 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7年
吳末帝孙皓(在位:264年-280年)
元兴 264年七月-265年三月 2年
甘露 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2年
宝鼎 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4年
建衡 269年十月-271年 3年
凤凰 272年-274年 3年
天册 275年-276年六月 2年 《吳志·陸胤傳》作天策[25]
天玺 276年七月-十二月 1年
天纪 277年-280年三月 4年

晉朝

西晉

西晉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晋武帝司馬炎(在位:265年-290年)
泰始 265年十二月-274年 10年
咸寧 275年-280年四月 6年
太康 280年四月-289年 10年
太熙 290年正月-四月 1年
晉惠帝司馬衷(在位:290年-306年)
永熙 290年四月-十二月 1年
永平 291年正月-三月 1年
元康 291年三月-299年 9年
永康 300年-301年四月 2年
永宁 301年四月-302年十一月 2年
太安 302年十二月-303年 2年 或作大安[26]
永安 304年正月-七月、十一月 1年 七月改元建武元年,同年十一月复称永安,次月又改元为永興元年[27]
建武 304年七月-十一月 1年
永兴 304年十二月-306年六月 3年
光熙 306年六月-十二月 7个月 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晋怀帝即位沿用[28]
晋怀帝司馬熾(在位:306年-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四月 7年
晋愍帝司馬鄴(在位:313年-316年)
建兴 313年四月-317年三月 5年 也有只记到晉愍帝投降前赵时的建兴四年[29]
前凉沿用该年号。
西晋统治地区出现过的其他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太平 300年十二月-301年正月 赵廞 2个月 晋书·惠帝紀》:永康元年十二月「益州刺史趙廞與洛陽流人李庠……據成都反。」《資治通鑒》考異:「《晉春秋》云『建號太平元年』。他書無之。」
建始 301年正月-四月 司马伦 4个月 《晋书·惠帝纪》记载:永宁元年正月赵王伦篡帝位。《赵王伦传》说篡帝位,大赦,改元建始。
神凤 303年五月-八月 刘尼张昌 4个月 《晋书·张昌传》记载,张昌以山东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为刘尼,称国号「汉」。建元神凤。

東晉

東晉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晉元帝司馬睿(在位:318年-322年)
建武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2年
大兴 318年三月-321年 4年 或作太兴[30]
永昌 322年-323年二月 2年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月晉明帝即位沿用[30]
晉明帝司馬紹(在位:322年-325年)
太宁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4年 太寧三年(325年)闰八月晉成帝即位沿用[31]
晉成帝司馬衍(在位:325年-342年)
咸和 326年二月-334年 9年
咸康 335年-342年 8年 咸康八年(342年)六月晉康帝即位沿用[31]
晉康帝司馬岳(在位:342年-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2年 建元二年(344年)九月晉穆帝即位沿用[31]
晉穆帝司馬聃(在位:344年-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12年
升平 357年-361年 5年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晉哀帝即位沿用[31]
前凉沿用该年号。
晉哀帝司馬丕(在位:361年-365年)
隆和 362年正月-363年二月 2年 或作崇和[31]
兴宁 363年二月-365年 3年 興寧三年(365年)二月晋废帝即位沿用[32]
晉廢帝司馬奕(在位:365年-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十一月 6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在位:371年-372年)
咸安 371年十一月-372年 2年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32]
前涼沿用該年號。
晋孝武帝司馬曜(在位:372年-396年)
宁康 373年-375年 3年 魏书》错写作康宁[32]
太元 376年-396年 21年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32]
晋安帝司馬德宗(在位:397年-418年)
隆安 397年-401年 5年 王應麟玉海》作崇安[32]
元兴 402年-404年 3年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桓玄寻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永始。
大亨 402年三月-十二月 1年 小爨碑》署年「大亨四年」(405年),當時的寧州地處邊遠,不知東晉年號更迭,故仍用大亨年號[33]
义熙 405年正月-418年 14年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楊盛仍行晉義熙年號。
晋恭帝司馬德文(在位:419年-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六月 2年
东晋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康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司马保 2年
凤凰 370年八月-九月 李金银李弘 2個月 《晋书·废帝纪》作九月反;《资治通鉴》作八月反,九月平。
永始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桓玄 2年 《晋书·五行志》記載初作建始[34]
天康 404年-405年二月 桓谦 2年 或作天安[34]

十六國

漢趙

漢趙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漢光文帝劉淵(在位:304年-310年)
元熙 304年十月-308年九月 5年
永凤 308年十月-309年四月 2年
河瑞 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2年
漢昭武帝刘聪(在位:310年-318年)
光兴 310年七月-311年五月 2年
嘉平 311年六月-315年二月 5年
建元 315年三月-316年十月 2年
麟嘉 316年十一月-318年六月 3年
漢隱帝刘粲(在位:318年)
汉昌 318年七月-九月 3个月
趙秦王刘曜(在位:318年-328年)
光初 318年十月-329年八月 12年 或作佐初[35]
太和 见于《魏书》,鍾淵映历代建元考》认为是石勒的太和年号之误[36]
前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平赵 320年六月 句渠知 1个月

成漢

成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李特(在位:303年)
建初 303年-304年九月 2年 建初元年(303年)二月李流即位沿用[37]
成武帝李雄(在位:304年-334年)
建兴 304年十月-306年六月 3年
晏平 306年六月-310年 5年 或作宣平[37]
玉衡 311年-334年 24年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六月李班即位沿用,十月李期即位沿用[37]
大武 一般认为大武年号并不存在。《晋载记》中称「改元大武」,乃是该书转写《三十国春秋》误写「改年大成」所致。「改年大成」又是因为成汉国号「大成」,《魏书》称「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平」之误[37]
成幽公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玉恒 335年-338年三月 4年 《历代建元考》认为《华阳国志》没有玉衡,只有玉恒,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并没有改元玉衡,而记载错误,误以为是李雄年号;也有可能是李期没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号。但是这两个年号无从考质[38]
漢昭文帝李壽(在位:338年-343年)
汉兴 338年四月-343年 6年 漢興六年(343年)八月李势即位沿用[38]
漢歸義侯李势(在位:343年-347年)
太和 344年-346年九月 3年
嘉宁 346年十月-347年三月 2年

前涼

前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西平明公张寔(在位:314年-320年)
建兴 317年-320年五月 4年 用西晉建兴年号(五年-八年)[39]
一作永安
西平成公张茂(在位:320年-324年)
建兴 320年六月-324年四月 5年 用西晉建兴年号(八年-十二年)[39]
一作永元
西平文公张骏(在位:324年-346年)
建兴 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23年 用西晉建兴年号(十二年-三十四年)[39]
一作太元
西平桓公张重华(在位:346年-353年)
建兴 346年五月-353年 8年 用西晉建兴年号(三十四年-四十一年)[39]
一作永乐
涼威王张祚(在位:353年-355年)
和平 354年-355年九月 2年
西平沖公张玄靓(在位:355年-363年)
建兴 355年闰九月-361年十一月 6年 用西晉建兴年号(四十三年-四十九年)[40]
升平 361年十二月-363年七月 3年 用東晉升平年号(五年-七年)[40]
一作太始
西平悼公張天錫(在位:363年-376年)
升平 363年八月-371年 9年 用東晉升平年号(七年-十五年)[40]
一作太清
咸安 372年-376年八月 5年 用東晉咸安年號(二年-六年)。
侯燦據敦煌佛爺廟古墓出土一件陶缽,上有文字云「咸安五年十月癸酉朔」字樣,認為張天錫曾奉行過東晉簡文帝的年號,自二年起,六年八月為止[41]
前凉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凤凰 386年二月-十一月 张大豫 1年

後趙

後趙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趙明帝石勒(在位:319年-333年)
太和 328年二月-330年八月 3年
建平 330年九月-333年 4年 建平四年(333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42]
趙海陽王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延熙 334年 1年 延熙元年(334年)十一月石虎即位沿用[42]
趙武帝石虎(在位:334年-349年)
建武 335年-348年 14年
太宁 349年 1年 或作泰宁
太寧元年(349年)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鑒即位沿用[42]
永熙 資治通鑑考異》:「《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延兴 《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趙義陽王石鑒(在位:349年-350年)
青龍 350年正月-闰二月 1年
趙新興王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永宁 350年三月-351年四月 2年
冉魏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魏武悼天王冉闵(在位:350年-352年)
永兴 350年闰二月-352年四月 3年
后赵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龙兴 337年七月 侯子光 1个月

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拓跋什翼犍(在位:338年-376年)
建国 338年十一月-376年 39年

前燕

前燕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燕文明帝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燕元 陶棟《历代建元考》,慕容皝从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起改元燕元,歷4年。《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只称元年,故不用年号。或疑为附会后燕慕容垂的燕元年号[43]
燕景昭帝慕容儁(在位:348年-360年)
燕元 據陶棟《歷代建元考》,慕容儁從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起改元燕元,歷3年。《晉書》記載慕容儁依古代諸侯即位例,只稱元年,不用年號。陶說無據[44]
元玺 352年十一月-357年正月 6年
光寿 357年二月-360年正月 4年
燕幽帝慕容暐(在位:360年-370年)
建熙 360年正月-370年十一月 11年

前秦

前秦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秦景明帝苻健(在位:351年-355年)
皇始 351年-355年五月 5年
秦厲王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寿光 355年六月-357年五月 3年
秦宣昭帝苻坚(在位:357年-385年)
永兴 357年六月-359年五月 3年
甘露 359年六月-364年 6年
建元 365年-385年七月 21年 呂光仍行前秦建元年號[45]
秦哀平帝苻丕(在位:385年-386年)
太安 385年八月-386年十月 2年
秦高帝苻登(在位:386年-394年)
太初 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 9年
秦後主苻崇(在位:394年)
延初 394年七月-十月 1年
前秦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昌 352年正月-五月 張琚 5个月
黑龙 374年六月-九月 張育 4个月
元光 393年六月-394年七月 竇衝 2年

後秦

後秦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秦武昭帝姚苌(在位:384年-394年)
白雀 384年四月-386年四月 3年
建初 386年五月-394年四月 9年
秦文桓帝姚兴(在位:394年-416年)
皇初 394年五月-399年九月 6年
弘始 399年九月-416年正月 18年 或作洪始[46]黃大華歷代帝王年表》作弘治
秦後主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永和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2年

後燕

後燕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燕成武帝慕容垂(在位:384年-396年)
燕元 384年正月-386年二月 3年 《通鑑·晉紀二十七》記載慕容垂仿春秋列國國君紀年,稱元年。
建興 386年二月-396年四月 11年
燕惠愍帝慕容宝(在位:396年-398年)
永康 396年四月-398年四月 3年
燕昭武帝慕容盛(在位:398年-401年)
建平 398年十月-398年十二月 1年
長樂 399年正月-401年七月 3年
燕昭文帝慕容熙(在位:401年-407年)
光始 401年八月-406年十二月 6年
建始 407年正月-七月 1年
后燕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光 388年二月-391年十月 翟遼 4年
定鼎 391年十月-392年六月 翟釗 2年 亦作神鼎[47]
建始 397年五月-七月 慕容詳 3个月
延平 397年七月-十月 慕容麟 3个月 或作建平
陶棟《历代建元考》误将慕容盛建平年号为慕容麟年号[47]
青龍 398年四月-七月 蘭汗 4个月

西燕

西燕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慕容泓
燕兴 384年四月-十二月 1年
燕威帝慕容沖(在位:385年-386年)
更始 385年正月-386年二月 2年
段隨(在位:386年)
昌平 386年二月-三月 1年
慕容顗(在位:386年)
建明 386年三月 1年
慕容瑤(在位:386年)
建平 386年三月 1年
慕容忠(在位:386年)
建武 386年三月-九月 1年
慕容永(在位:386年-394年)
中興 386年十月-394年八月 9年

西秦

西秦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秦宣烈王乞伏國仁(在位:385年-388年)
建义 385年九月-388年六月 4年
秦武元王乞伏乾归(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太初 388年六月-400年七月 13年
更始 409年七月-412年八月 4年 400年七月降于南凉,八月又降于後秦,409年复国[48]
秦文昭王乞伏熾磐(在位:412年-428年)
永康 412年八月-419年 8年
建弘 420年-428年五月 9年
秦後主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永弘 428年五月-431年正月 4年

後涼

後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涼懿武帝呂光(在位:386年-399年)
太安 386年十月-389年正月 4年 或作大安[48],《十六國春秋·後涼錄》誤作太平。一說奉前秦苻丕年號[45]
麟嘉 389年二月-396年六月 8年
龍飛 396年六月-399年 4年
承康 诸史不载。《太平廣記》引《述異記》謂「呂光承康二年……其年光死,子代立」。魯迅的《古小説鉤沉》根據《開元占經》引祖沖之《述異記》謂「永康二年」。根據各種書籍記載,呂光死於龍飛四年十二月(399年),同月呂纂即天王位,改元咸寧。由於根據《太平廣記》引《述異記》,承康二年年號出現於呂光逝世當年,即龍飛四年。而各種書籍並無記載龍飛四年有承康二年,因此呂光在位時期應該無「永康二年」。後燕慕容寳、西秦乞伏熾磐均有永康年號,但時間上不合[49]
涼隱王呂紹(在位:399年)
皇始 丘文學《歷朝紀元錄》稱呂紹改元皇始,不詳何出[50]
涼靈帝呂纂(在位:399年-401年)
咸寧 399年十二月-401年正月 3年
涼後主呂隆(在位:401年-403年)
神鼎 401年二月-403年八月 3年

南涼

南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武威武王禿髮烏孤(在位:397年-399年)
太初 397年-399年 3年
河西康王禿髮利鹿孤(在位:399年-402年)
建和 400年-402年三月 3年
涼景王禿髮傉檀(在位:402年-414年)
弘昌 402年三月-404年二月 3年 或作宏昌[51]
嘉平 408年十一月-414年七月 7年 404年二月去年号。408年十一月复称凉王[51]

南燕

南燕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燕獻武帝慕容德(在位:398年-405年)
燕平 诸书只言慕容德依燕元故事例,稱元年。該年号只見於《紀元編》,從晉隆安二年(398年)改元,歷2年,所据不详[52]
建平 400年八月-405年十一月 6年 《南燕錄》記載八月改元[53],《通鑑》繫於年末。
燕末主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太上 405年十一月-410年二月 6年 《南燕錄》記十一月改元[53],《通鑑》作九月。
南燕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太平 403年四月 王始 1个月 《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二年》謂泰山賊王王始率領部下數萬人,自稱太平皇帝,任命官員。南燕貴族、桂林王慕容鎮打敗並逮捕他。《通鑑》和《晉書·慕容德載記》均未有記載年號。《紀元編》謂王始的年號為太平,未詳何時[52]

西涼

西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涼武昭王李暠(在位:400年-417年)
庚子 400年十一月-404年 5年
建初 405年-417年二月 13年
涼後主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嘉兴 417年二月-420年七月 4年
涼冠軍侯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永建 420年十月-421年三月 2年
西涼統治地區其他勢力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時間 備注
龍興 422年-442年 李寶 21年 吐魯番出土衣物疏有「龍興□年」字樣,有學者認為是李寶在伊吾使用的年號[54]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在位:407年-425年)
龍昇 407年六月-413年二月 7年
凤翔 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6年
昌武 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3个月
真興 419年二月-425年七月 7年
夏廢主赫連昌(在位:425年-428年)
承光 425年八月-428年二月 4年 或作承陽永光[55]
夏後主赫連定(在位:428年-431年)
胜光 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4年

北燕

北燕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燕惠懿帝高雲(在位:407年-409年)
正始 407年七月-409年十月 3年
燕文成帝馮跋(在位:409年-430年)
太平 409年十月-430年 22年 太平二十二年(430年)九月馮弘即位沿用[56]
燕昭成帝馮弘(在位:430年-436年)
太兴 431年-436年五月 6年

北涼

北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建康公段業(在位:397年-399年)
神玺 397年五月-399年正月 3年
天玺 399年二月-401年五月 3年 或作六玺[56]
涼武宣王沮渠蒙遜(在位:401年-433年)
永安 401年六月-412年十月 12年
玄始 412年十一月-428年 17年 或作元始[56]
真興 根據《吐魯番文書》中自北涼玄始十三年起出現相當於十三、十四年的夏國真興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號,已經被認爲是沮渠氏北涼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結果[56][57]
承玄 428年六月-431年 4年 甘肅出土的造經塔殘石有與史書記載不同的「承玄二年歲在戊辰」字樣[58]
義和 431年六月-433年四月 3年
承陽 诸史不载。甘肃酒泉文殊山出土的马德惠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鹑火十月五日」字样[58]。有学者考订应为夏承光年号在北凉用「阳」代替「光」之故[59]
緣禾 诸史不载。见于出土文物。争议颇多[60]
涼哀王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承和 433年四月-437年 5年 或作永和[61]
太緣 诸史不载。或谓北魏太延年号改写[61]
建平 437年四月後-439年九月 3年 诸史不载。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干支纪年,有學者考証改元在437年。建平三年(439年)九月北魏攻陷涼都姑臧,沮渠牧犍投降,沮渠無諱繼續使用到七年(443年)[62][59]
北凉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承平 443年-460年 沮渠無諱 18年 承平二年(444年)六月沮渠安周即位沿用[63]

南北朝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宋武帝劉裕(在位:420年-422年)
永初 420年六月-422年 3年 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宋少帝即位沿用[64]
宋少帝劉義符(在位:422年-424年)
景平 423年-424年八月 2年
宋文帝劉義隆(在位:424年-453年)
元嘉 424年八月-453年二月 30年
宋元凶劉劭(在位:453年)
太初 453年二月-五月 1年
宋孝武帝劉駿(在位:453年-464年)
元嘉 453年四月-十二月 1年 用宋文帝元嘉年號(三十年)[64]
孝建 454年-456年 3年
大明 457年-464年 8年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宋前廢帝即位沿用[65]
宋前廢帝劉子業(在位:464年-465年)
永光 465年正月-八月 1年
景和 465年八月-十一月 1年
宋明帝劉彧(在位:465年-472年)
泰始 465年十二月-471年 7年
泰豫 472年 1年 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宋後廢帝即位沿用[65]
宋後廢帝劉昱(在位:472年-477年)
元徽 473年-477年七月 5年
宋顺帝劉準(在位:477年-479年)
昇明 477年七月-479年四月 3年
劉宋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泰始 432年-437年四月 程道養 6年
建义 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 楊難當 7年
建平 454年二月-六月 魯爽 4个月 宋书》为魯爽年号,《纪元编》误为刘义宣年号[66]
永光 455年七月 劉渾 1个月 或作元光允光[67]
義嘉 466年正月-八月 劉子勛 8个月
開明 見《大泉寺新三門記》。劉宋並無該年號[68]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齊高帝蕭道成(在位:479年-482年)
建元 479年四月-482年 4年 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齊武帝即位沿用[69]
齐武帝蕭賾(在位:482年-493年)
永明 483年-493年 11年 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齊鬱林王即位沿用[69]
齊鬱林王蕭昭業(在位:493年-494年)
隆昌 494年正月-七月 1年
齊海陵王蕭昭文(在位:494年)
延兴 494年七月-十月 1年
齐明帝蕭鸞(在位:494年-498年)
建武 494年十月-498年四月 5年
永泰 498年四月-十二月 1年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齊東昏侯即位沿用[69]
齊東昏侯蕭寶卷(在位:498年-501年)
永元 499年-501年 3年 永元三年(501年)三月齊和帝即位改元,十二月蕭衍克建康,俘蕭寶卷。
齐和帝蕭寶融(在位:501年-502年)
中兴 501年三月-502年三月 2年
南齐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兴平 486年正月 唐㝢之 1個月
建义 500年二月-三月 雍道晞 2个月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梁武帝蕭衍(在位:502年-549年)
天监 502年四月-519年 18年
普通 520年-527年三月 8年
大通 527年三月-529年九月 3年
中大通 529年十月-534年 6年
大同 535年-546年四月 12年
中大同 546年四月-547年四月 2年
太清 547年四月-549年 3年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梁简文帝即位沿用[70],蕭紀沿用至六年(552年)四月,蕭繹沿用至六年(552年)十一月。
梁简文帝蕭綱(在位:549年-551年)
大宝 550年-551年 2年
梁豫章王蕭棟(在位:551年)
天正 551年八月-十一月 1年
梁元帝蕭繹(在位:552年-554年)
承聖 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 4年
梁貞陽侯蕭淵明(在位:555年)
天成 555年五月-十月 1年
梁敬帝蕭方智(在位:555年-557年)
紹泰 555年十月-556年八月 2年
太平 556年九月-557年十月 2年
南梁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上願 535年 鮮于琛 1年
永漢 542年正月-二月 劉敬躬 2个月
天德 544年正月-548年三月 李賁 5年 越南前李朝,又作大德
正平 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蕭正德 2年
太始 551年十一月-552年三月 侯景 2年 國號漢。
天正 552年四月-553年七月 蕭紀 2年
天啟 558年三月-560年二月 萧庄 3年
西梁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梁宣帝蕭詧(在位:555年-562年)
大定 555年-562年正月 8年
梁明帝蕭巋(在位:562年-585年)
天保 562年二月-585年 24年 天保二十四年(585年)五月梁後主即位沿用[70]
梁後主蕭琮(在位:585年-587年)
广运 586年-587年九月 2年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陳武帝陳霸先(在位:557年-559年)
永定 557年十月-559年 3年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陳文帝即位沿用[71]
陈文帝陳蒨(在位:559年-566年)
天嘉 560年正月-566年二月 7年
天康 566年二月-十二月 1年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廢帝即位沿用[71]
陳廢帝陳伯宗(在位:566年-568年)
光大 567年-568年 2年
陈宣帝陳頊(在位:568年-582年)
太建 569年正月-582年 14年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陳後主即位沿用[71]
陈后主陳叔寶(在位:582年-589年)
至德 583年正月-586年 4年
禎明 587年正月-589年正月 3年

北魏

北魏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386年-409年)
登国 386年-396年六月 11年
皇始 396年七月-398年 3年
天兴 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7年
天赐 404年十月-409年十月 6年
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409年-423年)
永兴 409年闰十月-413年 5年
神瑞 414年-416年四月 3年
泰常 416年四月-423年 8年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魏太武帝即位沿用[72]
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423年- 452年)
始光 424年-428年正月 5年
神䴥 428年二月-431年 4年
延和 432年-435年正月 4年
太延 435年正月-440年六月 6年
太平真君 440年六月-451年六月 12年
正平 451年六月-452年二月 2年
魏南安王拓跋余(在位:452年)
承平 452年二月-十月 9个月 或误作永平[73]
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位:452年-465年)
兴安 452年十月-454年七月 3年
兴光 454年七月-455年六月 2年
太安 455年六月-459年 5年
和平 460年-465年 6年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魏獻文帝即位沿用[74]
魏献文帝拓跋弘(在位:465年-471年)
天安 466年-467年八月 2年
皇兴 467年八月-471年八月 5年
魏孝文帝元宏(在位:471年-499年)
延兴 471年八月-476年六月 6年
承明 476年六月-十二月 7个月
太和 477年-499年 23年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魏宣武帝即位沿用[74]
魏宣武帝元恪(在位:499年-515年)
景明 500年正月-504年正月 5年
正始 504年正月-508年八月 5年
永平 508年八月-512年四月 5年
延昌 512年四月-515年 4年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魏孝明帝即位沿用[75]
魏孝明帝元詡(在位:515年-528年)
熙平 516年-518年二月 3年
神龜 518年二月-520年七月 3年
正光 520年七月-525年六月 6年 《邸荀生造像》有「武光五年」字樣,有學者認為「武光」即「正光」[76]
孝昌 525年六月-528年正月 4年
武泰 528年正月-四月 1年
魏孝庄帝元子攸(在位:528年-530年)
建義 528年四月-九月 1年
永安 528年九月-530年十月 3年
魏長廣王元曄(在位:530年-531年)
建明 530年十月-531年二月 2年
魏节闵帝元恭(在位:531年)
普泰 531年二月-十月 1年 《歷代建元考》作普嘉[75]
魏安定王元朗(在位:531年-532年)
中兴 531年十月-532年四月 2年
魏孝武帝元脩(在位:532年-534年)
太昌 532年四月-十二月 1年
永兴 532年十二月 1年
永熙 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 3年
北魏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平 415年三月-416年九月 白亞栗斯劉虎 2年
聖君 471年 司馬小君 1年
正始 樊素安 见于葉維庚紀元通考》和李兆洛《紀元編》,不详何时,或以为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正始年号[77]
建明 506年正月-七月 呂苟兒王法智 7个月
圣明 506年正月-七月 陈瞻 7个月
建平 508年八月-九月 元愉 2个月
大乘 515年六月-九月 法慶 3个月 《魏書》、《資治通鑒》謂法庆自号大乘,未有提及建立年號。《玉海》以大乘為法庆的年號[78]
真王 524年三月-528年二月 破六韓拔陵杜洛周 5年 真王二年(525年)六月,破六韓拔陵被柔然擊破,下落不明。同年,杜洛周起兵,繼續奉真王年號[79]
天建 524年六月-527年九月 莫折念生 4年
天启 525年正月-三月 元法僧 3个月 叶维庚《紀元通考》注一作大啟[80]
神嘉 525年十二月-535年三月 劉蠡升 11年
魯興 526年正月-八月 鮮于脩禮 8个月 《紀元編》「一作普興[81]
始建 陳雙熾 诸书记载「自号始建王」,并没有说改元。而《玉海》等书则把「始建」作为年号[81]
广安 526年九月-528年九月 葛荣 3年
大通 見於馬紹基紀元韻覽[50]
天授 527年七月 劉獲鄭辯 1个月
隆緒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萧宝夤 2年
天统 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邢杲 2年
神獸 528年七月-530年四月 万俟醜奴 3年 或作神虎神平[82]
皇武 劉擧 《紀元編》「見《韻編》」[82]
孝基 529年四月-五月 元颢 2个月
建武 529年五月-閏六月 3个月
更兴 530年六月-532年 元悦 3年 或作更新[83]

東魏

東魏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魏孝静帝元善見(在位:534年-550年)
天平 534年十月-537年 4年
元象 538年正月-539年十一月 2年
兴和 539年十一月-542年 4年
武定 543年-550年五月 8年
东魏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平都 536年九月 王迢觸曹貳龍 1个月
黃初 高欢 定晉禪院碑》有「東魏黃初三年高歡帝所造」字樣。

西魏

西魏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魏文帝元寶炬(在位:535年-551年)
大统 535年-551年 17年
魏廢帝元欽(在位:551年-554年)
乾明 段長基歷代統紀表》卷七認為西魏君主元欽有乾明元年及二年,但是其他诸书均无记载,都称元欽没有年号[84]

北齊

北齊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齐文宣帝高洋(在位:550年-559年)
天保 550年五月-559年 10年 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齊廢帝即位沿用[85]
齊廢帝高殷(在位:559年-560年)
乾明 560年正月-八月 8个月
齐孝昭帝高演(在位:560年-561年)
皇建 560年八月-561年十一月 2年
齐武成帝高湛(在位:561年-565年)
太宁 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 2年 或作大宁泰宁[86]
河清 562年四月-565年四月 4年
齐后主高緯(在位:565年-577年)
天统 565年四月-569年 5年
武平 570年-576年 7年
隆化 576年十二月 1年
齊安德王高延宗(在位:576年)
德昌 576年十二月 1年
齊幼主高恆(在位:577年)
承光 577年正月-三月 1年
北齐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武平 578年 高绍义 1年 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87]
安太 1963年北京怀柔縣出土北齐武平二年墓磗有磗文「安太二年」字樣[88],但是这个年号不见于史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87]

北周

北周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周明帝宇文毓(在位:557年-560年)
武成 559年八月-560年 2年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周武帝即位沿用[89]
武定 《历代建元考》称明帝还有改元武定一事,但不知何据[89]
周武帝宇文邕(在位:560年-578年)
保定 561年-565年 5年
天和 566年正月-572年三月 7年
建德 572年三月-578年三月 7年
宣政 578年三月-十二月 1年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宣帝即位沿用[89]
周宣帝宇文贇(在位:578年-579年)
大成 579年正月-二月 1年
周静帝宇文闡(在位:579年-581年)
大象 579年二月-580年 2年
大定 581年正月-二月 2个月
北周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石平 577年十一月 劉沒鐸 1个月
天統 杜公墓誌》有「周天統二年」字樣,北周無此年號。
政通 北朝後期的《黃丙午墓記磚》有「政通三年三月」字樣,不知何代紀元。

高句麗

高句麗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好太王高安(在位:391年-412年)
永樂 391年-412年 22年 據《好太王碑》文「二九登祚」「永樂五年,歲在乙未」「六年丙申」「廿年庚戌」「卅有九晏駕棄國」,即391年改元,行用至412年。
长寿王高璉(在位:412年-491年)
延壽 451年-? 見《瑞鳳塚出土銀盒》銘文「□壽元年太歳在辛」「延壽元年太歳在卯」,當在451年改元,行用至少1年[90]
建興 472年-? 據《建興五年銘金銅釋迦三尊佛光背》銘文「建興五年歲在丙辰」及《中原拓境碑》文「高麗建興四年」考証,當在472年改元,行用至少5年[91]
安原王高延(在位:531年-548年)
延嘉 533年-? 見《金銅延嘉七年銘如來立像》銘文「延嘉七年歲在己未」,當在533年改元,行用至少7年[92]
太和 544年-? 見《新浦市寺谷金銅板》「□和三年歲次丙寅」(缺字毀損難辨,疑是「太」字),當在544年改元,行用至少3年[93]
平原王高陽(在位:559年-590年)
景□ 568年-? 見《金銅辛卯銘三尊佛立像》銘文「景四年在辛卯」,當在568年改元,行用至少4年[94]
高句麗統治地區其他不詳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年數 備注
永康 見《永康七年銘金銅佛光背》銘文「永康七年歲[次]□□」(缺字毀損難辨,疑是「甲□」[95]或「辛未」[96])。
□熙 見李昊榮《中原高句麗碑題額的新讀》所引銘文「□熙七年歲辛□□」[97]

柔然

柔然年號[註 2]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受羅部真可汗予成(在位:464年-485年)
永康 466年-484年[註 3] 19年 新疆《妙法蓮華經》殘本有「永康五年歲次庚戌(470年)」字樣。
高昌用該年號。
伏古敦可汗豆崙(在位:485年-492年)
太平 485年-491年 7年 高昌用該年號。
候其伏代庫者可汗那盖(在位:492年-506年)
太安 492年-505年 14年
佗汗可汗伏图(在位:506年-508年)
始平 506年-507年 2年
豆羅伏跋豆伐可汗醜奴(在位:508年-520年)
建昌 508年-520年 13年

高昌

高昌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闞伯周(在位:460年-約477年)
永康 466年-約477年 12年 用柔然永康年號(元年至十二年)[99]
闞義成(在位:約477年-478年)
永康 477年-約478年 2年 用柔然永康年號(十二年至十三年)[99]
阚首归(在位:478年-488年)
永康 478年-485年 12年 用柔然永康年號(十三年至二十年)[99]
太平 485年-488年 4年 用柔然太平年號(元年至四年)[99]
張孟明(在位:489年-496年)
建初 489年-496年[註 4] 8年 吳震認為在闞首歸末年[102]
馬儒(在位:497年-501年)
?? 497年-501年 5年 王素考訂馬儒曾使用年號紀年,名稱不明[103]
麴嘉(在位:501年-525年)
承平 502年-509年[註 4] 8年
义熙 510年-525年[註 4] 16年
麴光(在位:525年-530年)
甘露 526年-530年[註 4] 5年
麴堅(在位:530年-548年)
章和 531年-548年 18年
麴玄喜(在位:547年-550年)
永平 549年-550年 2年 该年号诸史皆无,有黄文弼根据《田元初墓表》补正[104]
麴□(在位:550年-555年)
和平 551年-554年 4年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汜绍和及妻张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补正[105]
麴寶茂(在位:555年-560年)
建昌 555年-560年 6年
麴乾固(在位:560年-601年)
延昌 561年-601年 41年
麴伯雅(在位:601年-623年)
延和 602年-613年 12年 麴伯雅嗣位时间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延和二年癸亥唐元护妻令狐氏墓表》推算[105]
义和 614年-619年 6年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一些墓表和吐鲁番出土文书补正[106]
該年號一說是政變者的年號[107],一說是麴伯雅的年號[108]
重光 620年-623年 4年 重光四年(623年)九月麴文泰即位沿用[109]。也有部分高昌年表认为是麴文泰的年号[110]
麴文泰(在位:623年-640年)
延寿 624年-640年八月 17年 延壽十七年(640年)八月麴智盛即位沿用,同月高昌滅亡[111]
高昌统治地区其他不详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白雀 吐魯番地區曾出土高昌時期的白雀年號[112]。至於此白雀年號為高昌本身之年號或奉后秦之年號則仍然待考[113]

隋朝

隋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隋文帝楊堅(在位: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二月-600年 2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4年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114]
隋炀帝楊廣(在位:604年-618年)
大业 605年-618年三月 14年 隋书》、《北史》等只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除[114]
隋恭帝楊侑(在位: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2年
皇泰主杨侗(在位:618年-619年)
皇泰 618年五月-619年四月 2年
隋末农民起义时各割据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白烏 613年十二月 向海明 1个月
大世 614年五月 劉迦論 1个月
始兴 616年十二月 操师乞 1个月 或作天成[115]
太平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林士弘 7年 或作延康天成[116]
丁丑 617年正月-618年十一月 窦建德 2年
五凤 618年十一月-621年五月 4年
永平 617年二月-618年十月 李密 2年
天兴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刘武周 4年
正平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郭子和 2年 或作丑平[117]
秦兴 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薛舉 2年 误作泰兴[118]
安樂 617年七月-619年五月 李軌 3年 《隋書》作改元在617年七月,《通鑑》作改元在618年十一月[119]。《劉和墓誌》作「安樂元年歲次丁丑」,元年即617年[120]
鸣凤 617年十月-621年十月 蕭銑 5年 或作凤鸣[118]
通聖 617年十二月 曹武彻 1个月
永隆 618年-628年四月 梁師都 11年 《通鑑》作改元在617年三月[119];《梁明達墓誌》作「永隆二年歲次己卯」,元年即618年[121]

唐朝

唐朝

唐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唐高祖李淵(在位: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五月-626年 9年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122]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626年-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23年 或作正观真觀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122]
唐高宗李治(在位:649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6年
显庆 656年正月-661年二月 6年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123]
龙朔 661年三月-663年 3年 封氏聞見記》誤作龍翔[68]
麟德 664年-665年 2年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124],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 666年正月-668年二月 3年
總章 668年二月-670年二月 3年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總章元年[124],《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125]
咸亨 670年三月-674年八月 5年
上元 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 3年
儀鳳 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 4年
乾通
原定
儀鳳三年(678年)四月敕令明年改元乾通,十二月敕停不行[126]
調露 679年六月-680年八月 2年
永隆 680年八月-681年九月 2年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125]
开耀 681年九月-682年二月 2年
永淳 682年二月-683年 2年
弘道 683年十二月 1个月
唐中宗李顯(在位:683年-684年)
嗣圣 684年正月-二月 2个月
唐睿宗李旦(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后临朝称制
文明 684年二月-八月 7个月
光宅 684年九月-十二月 4个月
垂拱 685年-688年 4年
永昌 689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载初 690年正月-690年八月 2年 从元年起用子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載初元年正月[127]
武周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武曌(在位:683年-705年)
天授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3年 用子正,正月即夏曆十一月,腊月即夏曆十二月,为子正一年第二个月。
天授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127]
如意 692年四月-九月 6个月 用子正。
长寿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延載 694年五月-十月 6个月 用子正。
証聖 695年正月-九月 11个月 用子正。
天冊萬歲 695年九月-696年腊月 2年 用子正。
萬歲登封 696年腊月-696年三月 4个月 用子正。
萬歲通天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2年 用子正。
神功 697年九月-闰十月 3个月 用子正。
聖曆 698年-700年五月 3年 用子正。
久視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2年 久視元年十月复寅正[128]
大足 701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长安 701年十月-704年 4年
神龍 705年-707年九月 3年 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128]
唐朝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唐中宗李顯(在位:705年-710年)
景龙 707年九月-710年六月 4年
唐殇帝李重茂(在位:710年)
唐隆 710年六月-七月 2个月 或作唐元唐興唐安[128]
唐睿宗李旦(在位:710年-712年)
景雲 710年七月-712年正月 3年
太极 712年正月-四月 4个月
延和 712年五月-八月 4个月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2年
开元 713年十二月-741年 29年
天宝 742年-756年七月 15年 天寶三年(744年)正月朔改「年」为「载」[129]
唐肅宗李亨(在位: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七月-758年二月 3年 称「年」为「载」[129]
乾元 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 3年 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复载为年[128]
上元 760年閏四月-761年九月 2年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129]
宝应 762年四月-763年六月 2年 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129]
唐代宗李豫(在位:762年-779年)
广德 763年七月-764年 2年 当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唐朝西域与中原隔绝,西域将士不知道唐朝已改元,仍继续使用广德年号,有文物显示他们至少使用该年号到「广德四年」(766年)[130]
永泰 765年-766年十一月 2年 因吐蕃骚扰阻碍交通,与中原交通不便的西州庭州仍用永泰年号至少直至「永泰三年」(767年)[130]
大曆 766年十一月-779年 14年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沿用[131]
當時于闐因與中原阻隔,不知唐朝早已改元,故沿用該年號,有文書署年到「大曆十七年」(782年)[132]
唐德宗李适(在位:779年- 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4年 當時河西與中原的聯繫被吐蕃阻隔,敦煌不知唐朝已改元,故沿用該年號,有文書署年到「建中八年」(787年)[133]
興元 784年 1年
贞元 785年-805年八月 21年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順宗即位沿用[134]
唐顺宗李誦(在位:805年)
永贞 805年八月-十二月 5个月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沿用[135]
唐宪宗李純(在位:805年-820年)
元和 806年正月-820年 15年 元和十五年(820年)闰正月唐穆宗即位沿用[136]
唐穆宗李恒(在位:820年-824年)
永新 820年二月 1日 見於《唐故趙氏夫人墓誌銘》,旋改即又废止,只称元和十五年[137]
長慶 821年正月-824年 4年 《濟州金石志》引青龍山石龍菴佛座題字有「元慶元年」字樣,徐宗幹認為是「長慶」之誤[138]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唐敬宗即位沿用[136]
唐敬宗李湛(在位:824年-826年)
寶曆 825年正月-827年二月 3年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即位沿用[136]
唐文宗李昂(在位:826年-840年)
大和 827年二月-835年 9年 或作太和[139]
開成 836年-840年 5年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武宗即位沿用[139]
唐武宗李炎(在位:840年- 846年)
会昌 841年正月-846年 6年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宣宗即位沿用[139]
唐宣宗李忱(在位: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正月-860年十月 14年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懿宗即位沿用[139]
唐懿宗李漼(在位:859年-873年)
咸通 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 15年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僖宗即位沿用[139]
唐僖宗李儇(在位:873年-888年)
乾符 874年十一月-879年 6年
广明 880年-881年七月 2年
中和 881年七月-885年三月 5年
光啟 885年三月-888年正月 4年
文德 888年二月-十二月 1年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昭宗即位沿用[140]
唐昭宗李曄(在位:888年-904年)
龍紀 889年 1年
大顺 890年-891年 2年 當時西域龜茲僧人仍繼續使用大順年號,有洞壁題字到「大順五年」(894年)[141]
景福 892年正月-893年 2年
乾寧 894年-898年八月 5年
光化 898年八月-901年三月 4年
天復 901年四月-904年闰四月 4年 晉、岐、前蜀、歸義軍仍行唐天復年號。
天祐 904年闰四月-907年三月 4年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140]
晋、吴、吴越、岐仍行唐天祐年号。
唐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天壽 618年九月-619年二月 宇文化及 2年
昌達 618年十月-619年閏二月 朱粲 2年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618年十月建元,《隋书》为615年十二月[115]
始兴 618年十二月-624年二月 高开道 7年 或作天成[119]
法輪 618年十二月 高曇晟 1个月
开明 619年四月-621年五月 王世充 3年
延康 619年九月-620年 沈法兴 2年
明政 619年九月-621年十一月 李子通 3年
天造 622年-623年正月 刘黑闼 2年
天明 623年八月-624年三月 輔公祏 2年
乾德 2年 《玉海》载有乾德年号。《廿二史考异》引《杨文公谈苑》,江南曾发现有石志,刻有「大宋乾德四年」字,称是輔公祏年号。李崇智认为輔公祏起兵到被杀,前后只有8个月,不会有乾德四年,因之认为乾德非輔公祏年号[142]
进通 623年 王摩沙 1年
中元克復 710年七月-八月 李重福 2个月 或作中宗克復[143]
圣武 756年-757年[註 5] 安禄山 2年 《新唐書》稱757年正月,安慶緒即位改元載初[145]。但大量的出土墓誌表明,「聖武」年號最遲用至聖武二年十月[144]
载初 [註 5] 安庆绪 該年號僅見於《新唐書·安慶緒傳》,《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不載。根據出土墓誌可知,安慶緒並無此年號[144]
天成 758年正月-759年三月[註 5] 2年 或作天和至成
《大燕故程府君墓誌銘並序》(程思泰墓誌)稱程思泰在「天成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下葬。可知天成元年為758年。
应天 759年正月-三月 史思明 3个月
顺天 759年四月-761年三月 3年
显圣 761年三月-763年正月 史朝义 3年
黃龍 761年四月[註 6]-五月 段子璋 2个月
正德 761年 李珍 1年 僅見罗振玉校增紀元編》,新舊《唐書》及《通鑑》均未記載。
宝胜 762年八月-763年四月 袁晁 2年 或作昇國[146]
?? 763年十月-十二月 李承宏 1年 新舊《唐書》及《通鑑》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
应天 783年十月-十二月 朱泚 3个月 國號秦,立兄子朱遂為太子。
天皇 784年正月-六月 6个月 改國號為漢,與朱滔呼應。
武成 784年-786年四月 李希烈 3年
罗平 860年二月-八月 裘甫 7个月
王霸 878年二月-880年十一月 黄巢 3年
金统 880年十二月-884年六月 5年
龍紀 秦宗權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作885年秦宗權建元龍紀,使用至888年[148]
建貞 886年十月-十二月 李熅 3个月 或作永贞[149]
顺天 895年二月-896年五月 董昌 2年 或作大圣天册天圣[150]
天壽 李缜 见于《玉海》,他书皆无,或为误记[150]

吐蕃

吐蕃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可黎可足赞普(在位:817年-838年)
彝泰 815年-838年 24年 吐蕃唯一可考年号。

于闐

于闐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尉迟乌僧波(在位:912年-966年)
同慶 912年-966年 55年 一作开庆。结束时间李崇智认为是966年或稍后[151],也有学者认为讫于944年,其后还有天兴和天壽年号[152]
尉迟苏拉(在位:966年-977年)
天尊 967年-977年 11年
尉遲達磨(在位:977年-985年)
中興 978年-985年 8年
尉迟僧伽罗摩(在位:985年-999年)
天兴 986年-999年 14年
天壽 999年-1001年(1005年?) 年号结束时间多有争议[153]

渤海以及東丹和定安

渤海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渤海高王大祚荣(在位:698年-719年)
天統 見於黃維翰渤海國記》,金毓黻在《校錄》說明年號出自黃義敦《朝鮮歷史》,但來源沒有依據[154]
渤海武王大武藝(在位:719年-737年)
仁安 719年-737年[註 7] 19年
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737年-793年)
大興 737年-793年[註 7] 57年 大興三十八年(774年)改元寶曆,晚年(具体何年不详)仍用大兴年号[157]
寶曆 774年-? 该年号诸史未载。此寶曆非唐敬宗的寶曆年号[157]
渤海成王大華璵(在位:793年-794年)
中興 794年 1年
渤海康王大嵩璘(在位:794年-808年)
正曆 795年-807年[註 7] 13年
渤海定王大元瑜(在位:808年-812年)
永德 808年-811年[註 7] 4年
渤海僖王大言义(在位:812年-817年)
朱雀 812年-816年[註 7] 5年
渤海簡王大明忠(在位:817年-818年)
太始 817年[註 7] 1年
渤海宣王大仁秀(在位:818年-830年)
建兴 818年-830年[註 7] 13年
大彝震(在位:830年-857年)
咸和 831年-857年 27年 大彝震之后,尚有多位继承者不详世次,年号均无考[158]
大虔晃(在位:857年-871年)
?? 858年-871年 14年 金毓黻考訂大虔晃曾使用年號紀年,名稱不明[159]
大玄錫(在位:871年-893年)
?? 872年-893年 22年 金毓黻考訂大虔晃曾使用年號紀年,名稱不明[159]
大瑋瑎(在位:893年-906年)
?? 894年-906年 13年 金毓黻考訂大虔晃曾使用年號紀年,名稱不明[159]
大諲譔(在位:906年-926年)
?? 907年-926年 20年 金毓黻考訂大虔晃曾使用年號紀年,名稱不明[159]
东丹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耶律倍(在位:926年-937年)
甘露 926年-936年 11年
定安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乌玄明(在位:976年-?)
元興 976年-?

南詔及大理

南诏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阁罗凤(在位:748年-779年)
贊普鍾 752年-768年 17年 李京雲南志略》作建鍾
长寿 769年-779年 11年
鍾元 鄭雲芝《歷代年號表》,在見龍年號之前[160]
异牟寻(在位:779年-808年)
见龙 780年-783年 4年
上元 784年-808年[註 8] 25年 王崧雲南備徵志》「按一作改元元封」。
元封 [註 8] 雲南昆明圓通寺寺後山石壁大壽字右旁落有「元封元年春正月,奉旨書於崇嵩之石壁」,有學者證實是造假的偽作[163]
寻阁劝(在位:808年-809年)
应道 809年 1年
劝龙晟(在位:809年-816年)
龙兴 810年-816年 7年
劝利晟(在位:816年-823年)
全义 816年二月-819年 4年 《通鑑》記載在二月即位[164]
大豐 820年-823年 4年
劝丰祐(在位:823年-859年)
保和 824年-839年 16年 或作保合[165]
天启 840年-859年 20年
世隆(在位:859年-877年)
建极 860年-877年[註 9] 18年 或作建枢[166]
法堯 非年號,是世隆之子隆舜的別名[167]
隆舜(在位:877年-897年)
贞明承智大同[註 10] 877年-888年[註 11] 12年 倪輅胡蔚南詔野史》分別作真明和貞明。
有學者認為南詔、大理無六字年號之例,視為三個年號:贞明承智大同[169]
嵯耶 889年-897年 9年
舜化贞(在位:897年-902年)
中兴 897年-902年 6年
大长和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鄭買嗣(在位:902年-909年)
安国 903年-909年 7年 《護國司南抄》卷一有題記「時安國聖治六年甲寅歲」字樣,干支有誤[169]
鄭仁旻(在位:909年-926年)
孝治[註 12] 910年-914年[註 13] 5年 胡蔚《南詔野史》作始元諸葛元聲滇史》記載又名孝德[171]
天瑞景星 915年-916年[註 13] 2年 《滇史》作天瑞,又名景星[171]
安和 917年-920年[註 13] 4年
貞祐 921年-924年[註 13] 4年 《雲南志略》作真佑
初曆 925年-926年[註 13] 2年 《雲南志略》作初立
鄭隆亶(在位:926年-928年)
天应 927年 1年
大天興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趙善政(在位:928年-929年)
尊圣 928年-929年 2年 滇載記》作興源,《雲南志略》作應天
大义宁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楊干貞(在位:929年-937年)
兴圣 929年-930年[註 14] 2年 或作先聖光聖
大明 931年-937年 7年
鼎新
光圣 或作克圣[172]
建國 見於《雲南志略》。
皇興 見於《紀元韻覽》。
大理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大理太祖段思平(在位:937年-944年)
文德 938年-944年[註 15] 7年
神武 只见于沈德符历代正闰考》,王雲認為是將段思平的謚號誤作年號[173]
大理文經帝段思英(在位:945年)
文经 945年 1年 《纪元编》作「文经武略」[174]
大理聖慈帝段思良(在位:946年-951年)
至治 946年-951年 6年 或作致治,《雲南志略》误作主治[174]
大理廣慈帝段思聰(在位:952年-968年)
明德 952年[註 16] 1年
广德 953年-967年[註 16] 15年
顺德 968年 1年 或作圣德[174]
大理應道帝段素顺(在位:969年-985年)
明政 969年-985年 17年 或作明正[174]
大理昭明帝段素英(在位:986年-1009年)
广明 986年-988年[註 17] 3年
明圣 989年-991年[註 17] 3年
明统 992年-996年[註 17] 5年 一作「明德」。《玉海》「或曰明侯」。
明治 997年-1005年[註 17] 9年
明應 1006年-1009年[註 17] 4年
明法 疑是明治之誤[176]
廣德 疑是廣明或明德之誤[176]
明运 恐傳聞之誤[177]
大理宣肅帝段素廉(在位:1010年-1022年)
明启 1010年-1022年 13年 或作「启明天圣」[178]
乾兴 只見於《滇载记》,李家瑞认为是同时期的宋真宗纪元误作段素廉的纪元[179]
大理秉義帝段素隆(在位:1023年-1026年)
明通 1023年-1026年 4年 《纪元编》作「明通天圣」,李家瑞认为「天圣」是赞美之词[179]
大理聖德帝段素真(在位:1027年-1041年)
正治 1027年-1041年 15年
大理天明帝段素興(在位:1042年-1044年)
圣明 1042年[註 18] 1年
天明 1043年-1044年[註 18] 2年
大理世宗段思廉(在位:1045年-1074年)
保安 1045年-1052年 8年
政安 1053年-1061年[註 19] 9年 或作正安[180]
正德 1062年-1073年[註 19] 12年 或作政德[180]
保德 1074年-1075年[註 19] 2年
太安 见于《雲南志略》。
明侯 见于《纪元编》。
大理上德帝段廉義(在位:1075年-1080年)
上德 1076年 1年
广安 1077年-1080年 4年
大理上明帝段壽輝(在位:1080年-1081年)
上明 1081年 1年 倪輅《南詔野史》作太明
大理保定帝段正明(在位:1081年-1094年)
保立 1082年[註 20] 1年 或作保定。李家瑞认为是把谥号误作年号[182]
建安 1083年-1091年[註 20] 9年
天祐 1091年-1093年[註 21] 3年
大中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高升泰(在位:1094年-1095年)
上治 1094年-1095年[註 22] 2年
後大理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大理中宗段正淳(在位:1096年-1108年)
天授 1096年 1年
明开 1097年-1103年[註 23] 7年 误作开明[181]
天政 1103年-1104年[註 23] 2年 或作天正[181]
文安 1104年-1108年[註 23] 5年
大理憲宗段正严(在位:1108年-1147年)
日新 1108年-1109年[註 24] 2年
文治 1110年-1121年[註 24] 12年 《滇载记》等书无此年号。《纪元编》则列在广运之后。李崇智从《滇雲历年传》和胡蔚《野史》,列于日新和永嘉之间[183]
嘉永 1122年-1128年[註 24] 7年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阿嵯耶觀音像作嘉永[184],雲南文獻作永嘉,《紀元編》注云「一作文嘉[183]
保天 1129年-1137年[註 24] 9年 或作天保
广运 1138年-1147年[註 24] 10年
大理景宗段正興(在位:1147年─1171年)
永贞 1147年-1148年[註 25] 2年 即位當年改元。
大宝 1149年-1156年[註 25] 8年 或作天宝人寶
龙兴 1157年-1161年[註 25] 5年
盛明 1162年-1163年[註 25] 2年 《纪元编》称一作「建德」。
建德 1164年-1171年[註 25] 8年
大理宣宗段智興(在位:1172年-1200年)
利贞 1172年-1175年 4年 桂海虞衡志》作「利正」。
盛德 1176年-1180年 5年 倪輅《南詔野史》作「亨時」。
嘉会 1181年-1184年 4年 倪輅《南詔野史》作「元嘉」。
元亨 1185年-1195年[註 26] 11年 误作「亨利」[185]
定安 1195年四月後-1200年七月[註 26] 6年 雲南文獻作安定
亨時 见于《纪元编》。
大理亨天帝段智廉(在位:1200年-1204年)
鳳曆 1200年八月-?[註 27] 王崧《雲南備徵志》記載段智廉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八月即位並改元。
元寿 ?-1204年
大理神宗段智祥(在位:1204年-1238年)
天开 1205年-1225年 21年
天辅 1226年[註 28] 1年
仁寿 1227年-1238年[註 28] 12年
大理孝義帝段祥兴(在位:1239年-1251年)
道隆 1239年-1251年 13年
大理天定賢王段興智(在位:1251年-1254年)
天定 1251年-1254年[註 29] 4年
利正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和胡蔚《南詔野史》。
興正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和胡蔚《南詔野史》。
南詔、大理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顺德 段思旷 见于罗振玉《校增纪元编》,起讫时间不详。
興正 1174年 高貞明 1年
至德 1176年 高妙音護 1年
廣安 楊義貞 見於倪輅《南詔野史》,《白古通紀淺述》作德安
大本 见于《纪元编》,不详何主。
崇興大寶 見《玉海》,按南詔無此年號。
越政 見《玉海》,按大理國無此年號。
隆德 石宝山有「隆德七年」题记,四川金山诸葛寺有隆德元年造像[187]
永道 凤仪国师府《董氏石刻家谱》有「永道三年」记事[187]
聖□ 見於劍川石鍾山石窟沙登箐區2號窟阿嵯耶觀音像,背屏左側榜題「聖□四年壬寅歲,南無琉璃光佛奉為造像施主藥師祥婦觀音等敬彫」[188]
建明 見於大理崇聖寺北塔塔刹寶蓋的寶珠北面,刻文為「建明十五年八月十三日……」[189]

五代十國

後梁

后梁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梁太祖朱溫(在位:907年-912年)
開平 907年四月-911年四月 5年 闽用此年号。
乾化 911年五月-913年正月 3年 吴越、闽用此年号。
梁郢王朱友珪(在位:912年-913年)
鳳曆 913年正月-二月 2个月 吴越用此年号。
梁末帝朱友貞(在位: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3年 复用朱温乾化年号(三年-五年)。
贞明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7年 吴越、闽用此年号。
龙德 921年五月-923年十月 3年 吴越、闽用此年号。
后梁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天復 907年-922年 李茂貞 16年 用唐朝天復年號(七年-二十二年)[190]
天祐 922年-924年 3年 用唐朝天祐年號(十九年-二十一年)[190]
天復 907年-909年 張承奉 3年 用唐朝天復年號(七年-九年)[191]
应天 911年八月-913年十一月 刘守光 3年

後唐

前晉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年數 備注
李克用(在位:907年-908年)
天復 907年 1年 用唐朝天復年號(七年)。
天祐 907年五月-908年正月 2年 用唐朝天祐年號(四年-五年)。
李存勖(在位:908年-926年)
天祐 908年二月-923年四月 16年 用唐朝天祐年號(五年-二十年)。
后唐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唐莊宗李存勖(在位:908年-926年)
同光 923年四月-926年四月 4年 闽、荊南用此年号。
唐明宗李嗣源(在位: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四月-930年二月 5年 楚、闽、荊南用此年号。
长兴 930年二月-934年正月 5年 長興四年(933年)十二月唐閔帝即位沿用[192]
楚、闽、荊南、後蜀用此年号。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于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起兵后复用該年號直至十月。
唐閔帝李從厚(在位:933年-934年)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1年 吳越、楚、荊南用此年号。
唐末帝李從珂(在位: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3年 吳越、楚、荊南用此年号。

後晉

后晋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晉高祖石敬瑭(在位: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絳州白雲洞外刻有佛經,末注「晉天符五年」,疑是「天福」 之誤[193]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晉出帝即位沿用[194]
吳越、楚、荊南用此年号。
晋出帝石重貴(在位:942年-946年)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吳越、楚、荊南用此年号。
後晉統治地區其他勢力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時間 備注
通容 劉知遠 《龍池石塊記》有「大漢通容元年歲在甲辰(944年)」字樣。陸耀遹謂後晉改元開運之初,劉知遠自號通容[195],梁玉繩謂是漢隱帝追改後晉開運年號[68]

後漢

後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汉高祖劉知遠(在位: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二月-十二月 1年 沿用后晋天福年号(十二年)[196]
吳越、荊南、楚用此年號。
乾祐 948年-950年 3年 乾祐元年(948年)二月汉隐帝劉承祐即位沿用[196]
吳越、荊南、楚、北漢用此年号。

後周

后周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周太祖郭威(在位: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3年 3年 吳越、荊南用此年号。
显德 954年-960年正月 7年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世宗柴荣即位沿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沿用[197]
南唐、荊南、吳越用此年号。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吳烈祖楊渥(在位:907年-908年)
天祐 907年-908年四月 2年 用唐朝天祐年号(四年-五年)。
吳高祖楊隆演(在位:908年-920年)
天祐 908年五月-919年 12年 用唐朝天祐年号(五年-十六年)。
武义 919年四月-921年正月 3年 或作颁义
武義二年(921年)五月楊溥即位沿用[198]
吳睿帝楊溥(在位:920年-937年)
顺义 921年二月-927年十月 7年
乾貞 927年十一月-929年十月 3年 荆南用此年号。
大和 929年十一月-935年八月 7年
天祚 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3年

南唐

南唐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唐烈祖李昪(在位:937年-943年)
昇元 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7年 或作升元[199]
唐元宗李璟(在位: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三月-957年 15年 馬楚用此年号。
中兴 958年正月-二月 1年
交泰 958年三月-五月 1年 唐餘紀傳》記載使用至四年[200]
显德 958年五月-960年 3年 用後周顯德年號(五年-七年)[199]
建隆 960年正月-961年六月 2年 用北宋建隆年号(元年-二年)[199]
唐後主李煜(在位:961年-975年)
建隆 961年七月-963年十一月 3年 用北宋建隆年号(二年-四年)[199]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6年 用北宋乾德年号(元年-六年)[199]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4年閏十月 7年 用北宋開寶年号(元年-七年)。開寶七年(974年)閏十月去宋年号,改用干支纪年[201]

吳越

吳越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吳越太祖钱镠(在位:907年-932年)
天祐 907年五月 1个月 用唐朝天祐年号(四年)[202]
天宝 908年-912年 5年
鳳曆 913年正月 1个月 用后梁鳳曆年号(元年)[202]
乾化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3年 用后梁乾化年号(三年-五年)[202]
贞明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7年 用后梁貞明年号(元年-七年)[202]
龙德 921年五月-923年 3年 用后梁龍德年号(元年-三年)[202]
宝大 924年-925年 2年 或作宝太[202]
宝正 926年-931年 6年 或作宝贞保贞[202]
广初 见于《玉海》,不详何时。
正明 见于《纪元编》,不详何时。
吳越世宗錢元瓘(在位:932年-941年)
长兴 932年四月-933年 2年 用后唐長興年号(三年-四年)[203]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4个月 用后唐應順年号(元年)[204]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3年 用后唐清泰年号(元年-三年)[204]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1年 6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元年-六年)[204]
吳越成宗錢弘佐(在位:941年-947年)
天福 941年九月-944年六月 4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六年-九年)[204]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后晋開運年号(元年-三年)[204]
會同 947年 1年 用遼會同年號(十年)[205]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在位:947年)
會同 947年六月-閏七月 1年 用遼會同年號(十年)[205]
天福 947年八月-十二月 1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十二年)[204]
吳越忠懿王钱弘俶(在位:948年-978年)
乾祐 948年-950年 3年 用后汉乾祐年号(元年-三年)[204]
广顺 951年-953年 3年 用后周廣順年号(元年-三年)[204]
显德 954年-960年正月 7年 用后周顯德年号(元年-七年)[206]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4年 用北宋建隆年号(元年-四年)[207]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6年 用北宋乾德年号(元年-六年)[207]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 9年 用北宋開寶年号(元年-九年)[207]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3年 用北宋太平興國年号(元年-三年)[207]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楚武穆王马殷(在位:907年-930年)
天成 927年六月-930年 4年 用后唐天成年号(二年-四年)[208]
楚衡陽王馬希聲(在位:930年-932年)
长兴 930年十一月-932年六月 3年 用后唐長興年号(元年-三年)[208]
楚文昭王馬希範(在位:932年-947年)
長興 932年七月-933年 2年 用后唐長興年号(三年-四年)[208]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4个月 用后唐應順年号(元年)[208]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3年 用后唐清泰年号(元年-三年)[208]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元年-九年)[208]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后晋開運年号(元年-三年)[208]
楚廢王馬希廣(在位:947年-950年)
天福 947年四月 1个月 用后晋天福年号(十二年)[209]
乾祐 948年-950年十一月 3年 用后汉乾祐年号(元年-三年)[209]
楚恭孝王馬希萼(在位:950年-951年)
保大 950年十二月-951年十一月 2年 用南唐保大年号(八年-九年)[209]

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閩太祖王審知(在位:909年-925年)
開平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3年 用后梁開平年号(三年-五年)[209]
乾化 911年五月-915年七月 5年 用后梁乾化年号(元年-五年)[210]
贞明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7年 用后梁貞明年号(元年-七年)[210]
龙德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3年 用后梁龍德年号(元年-三年)[210]
同光 923年四月-925年 3年 用后唐同光年号(元年-三年)[210]
閩嗣王王延翰(在位:925年-926年)
天成 926年 1年 用后唐天成年号(元年)[210]
閩惠宗王延鈞(在位:926年-935年)
天成 926年十二月-930年二月 5年 用后唐天成年号(元年-五年)[210]
长兴 930年二月-932年 3年 用后唐長興年号(元年-三年)[210]
龙启 933年-934年 2年
永和 935年-936年二月 2年
閩康宗王繼鵬(在位: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4年
閩景宗王延羲(在位: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闰七月-944年三月 6年
閩天德帝王延政(在位: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3年
閩統治地區其他勢力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时间 備注
天福 944年 朱文進 1年 用後晉天福年號(九年)[211]
天福 945年三月-五月 卓儼明 3個月 用後晉天福年號(十年)[212]
保大 945年五月-946年 李仁達 2年 用南唐保大年號(三年-四年)[212]

南漢

南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漢高祖劉龑(在位:917年-942年)
乾亨 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 9年
白龙 925年十二月-928年二月 4年
大有 928年三月-942年三月 15年
漢殤帝劉玢(在位:942年-943年)
光天 942年四月-943年二月 2年
漢中宗劉晟(在位: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三月-十月 1年
乾和 943年十一月-958年七月 16年
漢後主劉鋹(在位:958年-971年)
大寶 958年八月-971年二月 14年
南汉统治地区其他势力的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景定 刘隐 《明人史纂》謂劉隱曾建元景定,有誤[68]
永乐 942年七月-943年十月 张遇贤 2年 或作长乐[213]

前蜀

前蜀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蜀高祖王建(在位:907年-918年)
天復 907年九月-十二月 1年 用唐朝天復年號(七年)[214]
武成 908年-910年 3年
永平 911年-915年 5年
通正 916年 1年
天汉 917年 1年
光天 918年 1年 或作光大广大
光天元年(918年)六月王衍即位沿用[214]
蜀後主王衍(在位:918年-925年)
乾德 919年-924年 6年
咸康 925年正月-十一月 1年

後蜀

後蜀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蜀高祖孟知祥(在位:934年)
長興 934年閏正月-四月 1年 用後唐長興年號(五年)[215]
明德 934年四月-937年 4年 明德元年(934年)七月孟昶即位沿用[216]
蜀後主孟昶(在位:934年-965年)
广政 938年-965年正月 28年

荊南

荊南(南平)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楚武信王高季興(在位:924年-929年)
同光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3年 用后唐同光年号(二年-四年)[217]
天成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3年 用后唐天成年号(元年-三年)[217]
乾貞 928年六月-十二月 7个月 用南吴乾貞年号(二年)[217]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在位:928年-948年)
乾貞 929年正月-六月 6个月 用南吴乾貞年号(三年)[217]
天成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2年 用后唐天成年号(四年-五年)[217]
长兴 930年二月-933年 4年 用后唐長興年号(元年-四年)[217]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4个月 用后唐應順年号(元年)[217]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后唐清泰年号(元年-三年)[217]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元年-九年)[218]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后晋開運年号(元年-三年)[218]
天福 947年 1年 用后晋天福年号(十二年)[218]
乾祐 948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用后汉乾祐年号(元年)[218]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在位:948年-960年)
乾祐 948年十一月-950年 3年 用后汉乾祐年号(元年-三年)[218]
广顺 951年-953年 3年 用后周廣順年号(元年-三年)[218]
显德 954年-960年七月 7年 用后周顯德年号(元年-七年)[218]
高保勗(在位:960年-962年)
建隆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3年 用北宋建隆年号(元年-三年)[218]
高繼沖(在位:962年-963年)
建隆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建隆年号(三年-四年)[218]

北漢

北漢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漢世祖劉旻(在位: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十月 4年 用后汉乾祐年号(四年-七年)[219]
漢睿宗劉鈞(在位:954年-968年)
乾祐 954年十一月-956年 3年 用后汉乾祐年号(七年-九年)[219]
天会 957年-973年 17年 天會十二年(968年)七月劉繼恩沿用;九月劉繼元沿用[219]
漢英武帝劉繼元(在位:968年-979年)
广运 974年-979年五月 6年

宋朝

北宋

北宋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960年-976年)
建隆 960年正月-963年十一月 4年 南唐、吳越、荆南用此年号。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6年 南唐、吳越用此年号。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9年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即位沿用。
南唐、吳越用此年号。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9年 吳越用此年号。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4年
端拱 988年正月-989年 2年
淳化 990年-994年 5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年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220]
宋真宗趙恒(在位:997年-1022年)
咸平 998年-1003年 6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4年
大中祥符 1008年正月-1016年 9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5年
乾兴 1022年 1年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仁宗即位沿用[221]
宋仁宗趙禎(在位:1022年-1063年)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10年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2年
景祐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5年
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3年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2年
慶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8年
皇祐 1049年-1054年三月 6年
至和 1054年四月[註 30]-1056年九月 3年
嘉祐 1056年九月-1063年 8年 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221]
宋英宗趙曙(在位: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4年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221]
宋神宗趙頊(在位:1067年-1085年)
熙宁 1068年-1077年 10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8年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宋哲宗即位沿用[223]
宋哲宗趙煦(在位:1085年-1100年)
元祐 1086年-1094年四月 9年
紹聖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5年 《昭仁寺碑》宋人張重題字誤作「昭聖[224]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3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沿用[223]
宋徽宗趙佶(在位: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1101年 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5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4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8年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正月 2年
宣和 1119年二月-1125年 7年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註 31]
宋钦宗趙桓(在位:1126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四月 2年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人軟禁宋欽宗,二月廢為庶人[225]
北宋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应运 994年正月-五月 李顺 5个月
化順 1000年正月-十月 王均 10个月
?? 1043年五月-七月 王倫 3個月 史書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226]
得圣 1047年十一月-1048年闰正月 王则 4个月 或作得胜德胜得天。改十二月为正月[227]
景瑞 1049年-1052年四月 儂智高 4年
啟曆 1052年五月-1053年正月 7個月
端懿 啟曆年號在他書的名稱[228]
大曆 李崇智认为是儂智高国号[229]
隆興 赵谂 或作龙兴[230]。並未使用。
永乐 1120年十一月-1121年四月 方腊 2年
風和 莊綽雞肋編》,言潁昌府城東北門有鐵鑄字「風和二年六月造」,不知何代紀元。

南宋

南宋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宋高宗趙構(在位:1127年-1129年)
建炎 1127年五月-1129年三月 3年
宋魏國公趙旉(在位:1129年)
明受 1129年三月-四月 21日
宋高宗趙構(在位:1129年-1162年)
建炎 1129年四月-1130年 2年 復用建炎年號(三年-四年)
紹興 1131年-1162年 32年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沿用[231]
宋孝宗趙昚(在位:1162年-1189年)
隆興 1163年-1164年 2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9年
純熙
原定
乾道九年(1173年)十一月詔告明年改元純熙,後更改為淳熙[232]
淳熙 1174年-1189年 16年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231]
宋光宗趙惇(在位: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5年 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宁宗即位[233]
宋宁宗趙擴(在位:1194年-1224年)
慶元 1195年-1200年 6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3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17年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宋理宗即位[註 32]
宋理宗趙昀(在位: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3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6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3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4年
淳祐 1241年-1252年 12年
宝祐 1253年-1258年 6年
开庆 1259年 1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5年 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宋度宗即位[234]
宋度宗趙禥(在位: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10年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恭帝即位[234]
宋恭帝趙㬎(在位:1274年-1276年)
德祐 1275年-1276年四月 2年
宋端宗趙昰(在位: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3年
宋少帝趙昺(在位: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2年
南宋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天载 1130年二月-三月 锺相 2个月 或作天战[235]
天战 陈万 不详何时。
正法 李合戎雷進 大约在建炎年间[235]
人知 雷進 或作「人和」,大约在建炎年间[236]
太平 李婆備 大约在建炎年间[236]
阜昌 1130年十一月-1137年十一月[註 33] 刘豫 8年
大聖天王 1133年四月-1135年六月 杨幺 3年 或作大天圣正[239]
庚戌
罗平 1141年六月 王法恩 1个月
乾貞 1176年 阿謝 1年 南宋文範》作乾正
罗平 1179年六月-十月 李接 5个月
轉運 1207年正月-二月 吴曦 2个月
重德 1229年 廖森 1年
龙兴 李子扬 李崇智认为或与后赵侯子光龙兴年号混淆[240]
天定 徐真一 李崇智认为元末徐壽輝又名徐真一,建元天定,疑为误记[241]

遼朝

遼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遼太祖耶律億(在位:907年-926年)
天祐 907年-916年二月 10年 用唐朝天祐年號(四年-十三年)[242]
神册 916年二月-922年二月[註 34] 7年
天赞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5年
天显 926年二月-938年十一月 13年 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遼太祖逝世,述律皇后摄政。至天显二年(927年)十一月辽太宗即位沿用[245]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927年-947年)
會同 938年十一月-947年正月 10年 吳越用此年號。
大同 947年二月-九月 1年 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辽世宗即位沿用[246]
辽世宗耶律阮(在位:947年-951年)
天祿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5年
遼穆宗耶律璟(在位:951年-969年)
應曆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19年
遼景宗耶律賢(在位:969年-982年)
保寧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11年
乾亨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5年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圣宗即位沿用[246]
辽圣宗耶律隆緒(在位:982年-1031年)
统和 983年六月-1012年闰十月 30年
開泰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10年
太平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11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1031年-1055年)
景福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2年
重熙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24年 或作重和崇熙[247]
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1055年-1101年)
清宁 1055年八月-1064年 10年
咸雍 1065年-1074年 10年 陳大任《遼史》作咸和马端临文献通考》作咸熙
大康 1075年-1084年 10年 或作太康[247]
大安 1085年-1094年 10年
寿昌 1095年-1101年正月 7年 或作寿隆盛昌[247]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1101年-1125年)
乾统 1101年二月-1110年 10年 或作乾通
天庆 1111年-1120年 10年 《內興寺石幢記》有「天定二年」字樣,有學者認為是「天慶」之誤[248]
保大 1121年-1125年二月 5年
北遼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年數 備注
遼宣宗耶律淳(在位:1122年)
建福 1122年三月-六月 1年 或作天福[249]
遼德妃蕭普賢女(在位:1122年)
德興 1122年六月-十二月 1年
西北遼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遼梁王耶律雅里(在位:1123年)
神曆 1123年五月-十月 1年
辽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天庆 1029年八月-1030年八月 大延琳 2年
隆基 1116年正月-五月[註 35] 高永昌 5个月 契丹國志》作应顺[250]
天复 1123年正月-八月 回离保 8个月
天嗣 1123年 萧幹 1年 或作大嗣天兴天阜。李崇智認為蕭幹與回離保實為一人[252]

西遼

西遼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遼德宗耶律大石(在位:1132年-1143年)
延慶 1124年二月-1133年 10年 一作始於1125年[253]
康國 1134年-1143年 10年 一作始于1127年[253]
遼感天后蕭塔不煙(在位:1143年-1150年)
咸清 1144年-1150年 7年 一作始於1136年十一月[253]
感天 清代有錢幣「感天元寶」之记载,有人认为是蕭塔不煙的年號[254]。然而现代研究认为是越南「天感元宝」之误[255]
遼仁宗耶律夷列(在位:1150年-1163年)
續興 1151年-1163年 13年 一作始於1142年十一月[253]
辽史》作绍兴,吉尔吉斯出土西遼錢幣「續興元寶」,或為遼仁宗的年號[255]
遼承天后耶律普速完(在位:1163年-1177年)
崇福 1164年-1177年 14年 一作始於1154年十二月[253]
皇德
重德 未詳何時。梁玉绳认为耶律大石字重德,重德作为年号是误记[256]
遼末主耶律直魯古(在位:1177年-1211年)
天喜 1178年-1211年 34年 一作1168年十一月-1201年[253]
《辽史》作「天禧」,據吉爾吉斯出土的西遼錢幣,實際作「天喜」[257]

西夏

西夏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夏景宗李元昊(在位:1032年-1048年)
显道 1032年十一月-1034年六月 3年 宋仁宗改元明道,李元昊为避父亲李德明讳而称显道[258]
开运 1034年七月 1年
广运 1034年八月-1036年 3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又誤作廣慶
大庆 1036年十二月-1038年九月 3年
天授礼法延祚 1038年十月-1048年 11年 或作天授天授理法延祚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夏毅宗即位沿用[258]
广熙 见于《纪元编》。
广民 见于《纪元编》。
元延 見於《紀元韻覽》。
夏毅宗李諒祚(在位:1048年-1067年)
延嗣宁国 1049年 1年 或作宁国[259]
天祐垂圣 1050年-1052年 3年 或作垂圣[259]
福圣承道 1053年-1056年 4年 或作福圣承道二号[259]
奲都 1057年-1062年 6年
拱化 1063年-1067年 5年 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夏惠宗即位沿用[258]
稟德 學者陳炳應提出西夏文錢幣「福聖寶錢」應譯為「稟德寶錢」,是李元昊時期的錢幣[260]。又西夏文佛經有「稟德歲」字樣,有學者認為應直譯為「秉德」,與「承道」詞意相通[261]
夏惠宗李秉常(在位:1067年-1086年)
乾道 1068年-1069年[註 36] 2年
天赐礼盛国庆 1069年-1073年[註 36] 5年 或作天赐国庆[259],或省書國慶[263]
大安 1074年-1084年[註 36] 11年
天安礼定 1085年-1086年[註 36] 2年 天安禮定二年(1086年)七月夏崇宗即位沿用[258]
西安 见于《纪元编》,或为大安年号之误[259]
夏崇宗李乾順(在位:1086年-1139年)
天儀治平 1087年-1090年[註 37] 4年
天祐民安 1090年-1097年 8年 或省書民安[265]
永安 1098年-1100年 3年
貞觀 1101年-1113年 13年
雍寧 1114年-1118年 5年
元德 1119年-1126年[註 37] 8年 或作天德[266]
正德 1127年-1134年[註 37] 8年
大德 1135年-1139年 5年 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夏仁宗即位沿用[267]
夏仁宗李仁孝(在位:1139年-1193年)
大庆 1140年-1143年 4年
人慶 1144年-1148年 5年 或作元慶[268]仁慶[269]
天盛 1149年-1169年 21年
乾祐 1170年-1193年 24年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夏桓宗即位沿用[267]
夏桓宗李純祐(在位:1193年-1206年)
天慶 1194年-1206年正月 13年
夏襄宗李安全(在位:1206年-1211年)
應天 1206年正月-1209年 4年
皇建 1210年-1211年八月 2年
夏神宗李遵頊(在位:1211年-1223年)
光定 1211年八月-1223年九月 13年
夏献宗李德旺(在位:1223年-1226年)
乾定 1223年九月[註 38]-1226年七月 4年
夏末帝李睍(在位:1226年-1227年)
寶義 1226年七月-1227年六月 2年 万光泰《紀元韻敘》,史書未載。
宝庆 见于張鑑西夏紀事本末》。李崇智认为是同期宋理宗「宝慶」年号的誤記[271]
西夏統治地區其他不詳的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注
广僖 见于《玉海》。
清平 见于《玉海》。
成都 見於《紀元韻覽》。
大禮平定 甘肅榆林窟第19窟甬道有「大禮平定四年」的題記,有學者認為是天安禮定之誤[272]或是天儀治平的漢字異寫[273]

金朝

金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金太祖完顏旻(在位:1115年-1123年)
收國 1115年-1116年 2年
天辅 1117年-1123年九月 7年
金太宗完顏晟(在位:1123年- 1135年)
天会 1123年九月-1137年 15年 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位沿用[274]
金熙宗完顏亶(在位:1135年-1149年)
天眷 1138年-1140年 3年
皇統 1141年正月-1149年十二月 9年
金海陵王完顏亮(在位:1150年-1161年)
天德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 5年
貞元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 4年
正隆 1156年二月-1161年十一月 6年 金史》完顏亮死於十一月廿七日[275]
金世宗完顏雍(在位:1161年-1189年)
大定 1161年十月-1189年 29年
兴庆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锺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276]
金章宗完顏璟(在位:1189年-1208年)
明昌 1190年-1196年十一月 7年
承安 1196年十一月-1200年 5年
泰和 1201年-1208年 8年 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衛绍王即位沿用[277]
天定 见于《南迁录》,锺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276]
金衛紹王完颜永济(在位:1208年-1213年)
大安 1209年正月-1211年 3年
崇慶 1212年-1213年四月 2年
至寧 1213年五月-九月 5个月
金宣宗完顏珣(在位:1213年-1224年)
贞祐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5年
興定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6年
元光 1222年八月-1223年 2年
金哀宗完顏守緒(在位:1224年-1234年)
正大 1224年-1231年 8年
開興 1232年正月-四月 4个月
天兴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3年
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1234年)
盛昌 見於《纪元编》,以此作金末帝年号[278]
金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天興 1147年 熬羅孛極烈 1年
新德 宋朝邊將訛言金主完顏亮死,幼主嗣位改元[279]
天统 完颜允文 见于《南迁录》,锺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276]
大慶 見《玉海》,按金朝無此年號。
太康 見《玉海》,按金朝無此年號。
天正 1161年十二月-1162年九月[註 39] 移剌窩斡 10个月
身聖 1196年十月-十一月 耶律德寿 2个月
天統 1213年三月-1216年 耶律留哥 4年 出土官印作天統[282],《元史》作元統
天賜 1214年 劉永昌 1年
天順 1214年五月-十二月 楊安兒 8个月
天泰 1215年十月-1223年 蒲鮮萬奴 9年
大同 1224年-1233年九月 10年 文獻未记载。1980年代在东北地区出土的蒲鮮萬奴官印中有「大同」年款[283]
大漢 1216年 張鯨 1年 見於《圣武亲征录[284]
興隆 1216年-1217年 張致 2年 或作興龍
順天 1216年 郝定 1年
天威 1216年 耶律厮不 70餘日 或作天成[285]
天祐 乞奴 见于《纪元编》,不详何时。
天德 1216年-1217年[註 40] 金山 2年 或作天会天成

元朝

元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1260年-1294年)
中統 1260年五月-1264年八月 5年
至元 1264年八月-1294年 31年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四月元成宗即位沿用。
元成宗鐵穆耳(在位:1294年-1307年)
元贞 1295年-1297年正月 3年
大德 1297年二月-1307年 11年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元武宗即位沿用[288]
元武宗海山(在位:1307年-1311年)
至大 1308年-1311年 4年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元仁宗即位沿用[288]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1311年-1320年)
皇庆 1312年-1313年 2年
延祐 1314年正月-1320年 7年 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元英宗即位沿用[288]
元英宗碩德八剌(在位:1320年-1323年)
至治 1321年-1323年 3年 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元泰定帝即位沿用[註 41]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位:1323年-1328年)
泰定 1324年-1328年二月 5年
致和 1328年二月-九月 1年
元天顺帝阿剌吉八(在位:1328年)
天顺 1328年九月-十月 1年
元文宗圖帖睦爾(在位:1328年-1332年)
天曆 1328年九月-1330年五月 3年 天曆二年(1329年)三月至八月傳位給元明宗[註 42]
至顺 1330年五月-1333年十月 4年 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死,十月元宁宗即位沿用;十一月元寧宗死,四年(1333年)六月元惠宗即位沿用[292]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在位:1333年-1370年)
元统 1333年十月-1335年十一月 3年
至元 1335年十一月-1340年 6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30年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元昭宗即位沿用。
北元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在位:1370年-1378年)
宣光 1371年-1378年 8年 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元後主即位沿用[293]
元後主脱古思帖木儿(在位:1378年-1388年)
天元 1379年-1388年十月[註 43] 10年
元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萬乘 1280年四月 杜可用 1个月
昌泰 1281年八月-十一月[註 44] 陳吊眼 4个月
延康 1283年三月 林桂方赵良钤 1个月 或作建康[290]
祥兴 1283年十月-1284年正月[註 45] 黄华 2年 用南宋祥興年号(五年-六年)。
?? 1284年九月 黎德區將軍 1個月 招捕總錄》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297]
安定 1289年二月-十月 楊鎮龍 9个月
正治 1297年十月 陳空崖 1个月
己巳 1328年五月 陳慶安 1個月 《元史·泰定帝紀》失載年號名稱。見於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云「陳慶安起兵,建國號,改元己巳」[298]
赤符 1337年正月-七月 朱光卿 7个月
正朔 1338年六月 周子旺 1個月 見王清淮《中國邪教史》[299]。《元史·順帝紀》失載年號名稱。
治平 1351年十月-1355年[註 46] 徐寿辉 4年 傳世《統軍元帥府印》有「治平四年月日」,使用至少有4年。《玄宫之碑》以1350年为治平元年。
太平 1356年-1358年七月[註 46] 3年
天启 1358年八月-1359年三月[註 46] 3年 《紀元編》謂「一作治平」。
天定 1359年四月-1360年閏五月[註 46] 2年 有學者誤作「大義」[303],有学者认为天定年号只能代表陈友谅政权[301],也有人認为是陈友谅政权的年号[302]
正朔 趙普勝 僅見於《紀元編》。
天佑 1354年-1357年八月 张士诚 4年 文獻作天佑或天祐[304],有出土銅錢「天佑通寶」可証[305]
龙凤 1355年二月-1366年十二月 韩林儿 12年
興定 僅見於《湧幢小品[306],鍾淵映謂是金宣宗的年號[307]
大义 1360年闰五月-1363年八月 陈友谅 4年 或作1360年共2年[308]。劉夏《劉尚賓文集·禱雨龍王文》署年「大義二年歲次辛丑」,康熙《沔陽州志》記載崇禎十四年(1641年)修城掘得舊磚,上有「大義三年」字樣,使用至少有3年。
大定 新元史》記載1361年改元,共3年。有学者认为是徐寿辉的天定年号的讹误[309]
德寿 1363年九月-1364年二月 陈理 2年
天启 1361年十月-1362年 明玉珍 2年 明玉珍入蜀稱王後奉行徐壽輝的天启年号[310]
天统 1363年-1366年 4年 《新元史》作大統
天統四年(1366年)二月明昇即位沿用。
开熙 1367年-1371年六月 明昇 5年
甲辰 朱元璋 有學者認為,朱元璋在韓宋龍鳳十年(1364年)起在新征服的江西、湖廣一帶使用「甲辰」紀年,核心統治區依舊使用龍鳳年號[311]
吳元 該年號只見於俞本紀事錄》,從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元,歷2年[312]。但明代史料記載以國號紀年,稱吳元年[313]
宣光 把匝剌瓦爾密 倪蛻滇雲歷年傳》記載把匝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自立為梁王,改元宣光,但根據雲南出土文物的紀年,實際是奉北元宣光年號[314]

明朝

明朝年號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136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31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惠宗即位沿用[315]
明惠宗朱允炆(在位:1398年-1402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六月 4年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明成祖即位废除建文年号。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洪武 1402年六月-十二月 復用明太祖年號(洪武三十五年)[315]
永乐 1403年-1424年 22年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316]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424年-1425年)
洪熙 1425年 1年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明宣宗即位沿用[316]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宣德 1426年-1435年 10年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316]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1435年-1449年)
正统 1436年-1449年 14年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明代宗即位沿用[316]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1449年-1457年)
景泰 1450年-1457年正月[註 47] 8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奪门之变后隨即改元。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1457年-1464年)
天顺 1457年正月-1464年 8年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宪宗即位沿用[318]
明宪宗朱見深(在位:1464年-1487年)
成化 1465年-1487年 23年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明孝宗即位沿用[318]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487年-1505年)
弘治 1488年-1505年 18年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武宗即位沿用[318]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1505年-1521年)
正德 1506年-1521年 16年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沿用[318]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1521年-1566年)
嘉靖 1522年-1566年 45年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穆宗即位沿用[319]
明穆宗朱載坖(在位:1567年-1572年)
隆庆 1567年-1572年 6年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320]
明神宗朱祤鈞(在位:1572年-1620年)
万历 1573年-1620年九月 48年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明光宗即位沿用[320]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1620年)
泰昌 1620年九月-十二月 1年 預定於辛酉年(1621年)改元,但明光宗即位1個月猝死,未及改元。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明熹宗即位,啟用泰昌年號,從八月開始追述[321]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1620年-1627年)
天启 1621年-1627年 7年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思宗即位沿用[320]
明思宗朱由檢(在位:1627年-1644年)
崇祯 1628年-1644年 17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思宗自殺殉國,五月明安宗即位沿用[322]
明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時間 备注
天定 1386年四月或五月 彭玉琳 1個月
龙凤 1397年正月-九月[註 48] 田九成 9個月
永寧 1419年-1420年四月 范玉 2年 越南史書均無載,見《明史·安南傳》及《明实录[325][326]
永天 1420年 黎餓 1年 見《大越史記全書[327],越南有「永天通寶」銅錢傳世。
湧安 1430年正月[註 49] 明本 1個月
泰定 1448年-1449年六月[註 50] 陳鑑胡 2年
东阳 1449年九月-1450年五月[註 51] 黄萧养 2年
玄武 1451年八月[註 52] 朱徽煠 1个月 又作玄元𢆯武[332]
添元 1453年-1454年[註 53] 也先 2年 李崇智推测该年号可能是来自音译,为求回避故而译作「添元」[334]
天顺 1456年六月[註 54] 李珍 1個月
天绣 1457年正月[註 55] 王斌 1個月
武烈 1460年 李添保 1年
?? 1462年 李真宋普貴 1年 《明實錄》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338]
德胜 1465年-1466年闰三月 刘通 2年
明正 曹甫 起讫时间不明,约在正德年间。
顺德 預定1519年啟用 朱宸濠 未改元,稱「己卯年」[339]
大順平定 段鋹 或作平定,約在正德年間。
大中天武 1525年八月-九月 樊紳 2個月 楊一清關中奏議》。
天渊 1546年 田斌 1年 約在嘉靖年間。
造曆 张琏 李崇智认为这是指改年号,造曆法,不是年号[340]
龍飛 李崇智认为「龙飞」为印文「飞龙」之误,不是年号[340]
圓明大寶 馬相 嘉靖年間有保定白蓮教徒馬相,無年號記載[341]
大宝 1565年十二月-1566年正月 蔡伯贯 36日
弘閏 1582年 僧省悟 1年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紀元韻敘》作宏閏[328]
弘武 1619年四月 李新 1个月 見《明實錄》[342],《明通鑑》作洪武[343]
天真混 1619年十二月 李文 1个月 見《明實錄》[344]查繼佐罪惟錄》作真混[345]
瑞应 1621年九月-1629年八月[註 56] 奢崇明 9年 《崇禎長編》作應順[348]
中元 1621年十二月 劉應選 1個月 朱燮元督蜀疏草》。
大成兴胜 1622年五月-十月 徐鸿儒 6个月 又作大乘兴胜大成兴盛兴胜大乘兴盛[349]
一統 預定1622年十一月啟用 鄭振明 見於《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350]
玄静 1622年 万俟德 1年 清朝避讳作元静𢆯静[346]
懿德 1624年九月 楊桓楊從儒 1個月 見《阜陽縣志》[351]
寬和 1625年三月 不可考 1個月 巡撫浙江王洽奏報浙江外洋劫賊所使用的年號[352]
永兴 1628年 张惟元 1年
靈寶 1629年十一月 李盛明 1個月 見《阜陽縣志》[353]
兴武 1635年-1636年七月[註 57] 高迎祥 2年
天運 1637年 張普薇 1年
天令 1642年八月 張獻忠 明季北略》記載建立年號,名稱不明[355]。無名氏《鵑客隨筆》作「天令」[68]
义武 或是高迎祥年号「兴武」之误[356]
大顺 1644年十一月-1646年十一月 3年 或作義武[357]
永昌 1644年-1645年五月 李自成 2年
義興 朱慈烺 民間聲稱甲申年(1644年)四月朱慈烺繼位後使用的年號[358]
乾定 朱慈炯 民間聲稱甲申之變北京立定王朱慈炯為帝,紀元乾定[359]

南明

南明年号[註 58]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明安宗朱由崧(在位:1644年-1645年)
弘光 1645年正月-閏六月 1年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明安宗被俘,閏六月明紹宗即位沿用;七月朱以海為監國,沿用至元年十二月。
明紹宗朱聿鍵(在位:1645年-1646年)
隆武 1645年七月[註 59]-1646年 2年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明紹宗被俘,十一月紹武帝、明昭宗即位沿用。
明昭宗朱由榔(在位:1646年-1662年)
永曆 1647年-1661年 15年 永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明昭宗被俘。明鄭仍行明永曆年號。
明鄭年號[362]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延平武王鄭成功(在位:1655年-1662年)
永曆 1648年-1662年五月 15年 用南明永曆年號(二年-十六年)。
為台灣地區使用年號之始。
延平文王鄭經(在位:1662年-1681年)
永曆 1662年五月-1681年正月 20年 用南明永曆年號(十六年-三十五年)。
鄭克塽(在位:1681年-1683年)
永曆 1681年二月-1683年八月 3年 用南明永曆年號(三十五年-三十七年)。
南明統治地區其他勢力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時間 備注
大昇 1645年六月-十月 劉公顯 5個月 《揭陽縣志》記載「偽號後漢,僭稱大昇」[363]
兴业 1645年八月 朱亨嘉 1个月 见于钱海岳南明史[364]。雷亮功《桂林田海記》記載用洪武紀年,稱「洪武二百八十七年」。
興隆 朱常瀛 見於無名氏《珠江偶錄》[68]
庚寅 朱以海 見於吳少保《穉山文集》[365]
據明代史料,鲁王朱以海在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自称监国,以丙戌年(1646年)為监国鲁元年[366]
定武 1646年-1663年 [註 60] 18年 存在与否有争议。
绍武 預定1647年啟用 朱聿𨮁 預定於明年改元,但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紹武帝已被俘。
东武 1648年正月-十月[註 61] 朱常清 1年

清朝

后金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努尔哈赤(在位:1616年-1626年)
天命 1616年-1626年 11年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清太宗即位沿用。
蔡美彪认为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369]
皇太極(在位:1626年-1643年)
天聪 1627年-1636年三月 10年 蔡美彪认为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369]
清朝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年數 备注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1626年-1643年)
崇德 1636年四月-1643年 8年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370]
清世祖福臨(在位:1643年-1661年)
顺治 1644年-1661年 18年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370]
清聖祖玄燁(在位:1661年-1722年)
康熙 1662年-1722年 61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370]
清世宗胤禛(在位:1722年-1735年)
雍正 1723年-1735年 13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清高宗即位沿用[370]
清高宗弘曆(在位:1735年-1796年)
乾隆 1736年-1795年 60年 乾隆帝退位后,紫禁城内部曆書仍用乾隆年号,称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371]
清仁宗顒琰(在位:1795年-1820年)
嘉庆 1796年-1820年 25年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370]
清宣宗旻寧(在位:1820年-1850年)
道光 1821年-1850年 30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372]
清文宗奕詝(在位:1850年-1861年)
咸丰 1851年-1861年 11年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清穆宗即位沿用。
清穆宗載淳(在位:1861年-1875年)
祺祥
原定
原定壬戌年(1862年)啟用,辛酉政變以後棄用,改以「同治」取代[註 62]
同治 1862年-1874年 13年
清德宗載湉(在位:1874年-1908年)
光绪 1875年-1908年 34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宣統帝即位沿用[372]
清遜帝溥儀(在位:1909年-1911年)
宣統 1909年-1911年十二月 3年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清朝結束。
清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時間 备注
重兴 1644年九月-十二月[註 63] 秦尚行 4個月
天定 1644年九月[註 64] 刘守分 1个月
永昌 1644年九月-1645年六月[註 65] 宮文彩 2年 奉李自成永昌年号(元年-二年)。
清光 1645年六月[註 66] 胡守龍 1個月
中兴 1647年 蒋尔恂 1年
永曆 1647年六月-七月 王光代 2個月 用南明永曆年号(元年)[379]
隆武 1647年九月 张华山 1个月 用南明隆武年号(三年)[378]
永曆 1647年十二月 郭應銓 1個月 用南明永曆年號(元年)[380]
兴朝 孙可望 李崇智认为是兴朝通宝的钱号[378]
隆武 1648年二月-1649年正月 金聲桓 2年 用南明隆武年號(四年-五年)[381]
天正 1648年五月-九月 朱鴻基 5個月 山東榆园军的年號[382]
永曆 1649年八月 虞允 1個月 用南明永曆年號(三年)[383]
天顺 1661年 萧惟堂 1年
大慶 1665年四月 王耀祖 1个月
廣德 1673年十二月 楊起隆 1个月 李崇智作1673年-1680年共8年[384],《清实录》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起兵旋敗,後七年被捕[385]
周啟 吴三桂 該年號只見於《華夷變態》,從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元。但清代史料記載以國號紀年,稱周元年[386]
蕭一山清代通史》作周咨
昭武 1678年三月-十二月[註 67] 1年 昭武元年(1678年)十一月吳世璠即位沿用。
利用 李崇智认为是钱号不是年号[389]
洪化 1679年-1681年十月[註 67] 吴世璠 3年
裕民 耿精忠 李崇智认为是耿精忠私铸钱「裕民通宝」的钱号[390]
文兴 1704年-1706年九月 魏枝叶 3年
元兴 李天極朱六非 見於谢国桢《南明史略》,李崇智认为是魏枝葉文兴年號之误[391]
永兴 1708年冬季 钱宝通 1年
天德 1708年 张念一 1年
永和 1721年五月-閏六月[註 68] 朱一貴 2個月
天运 1786年十一月 林爽文 2個月
顺天 1787年-1788年正月 2年
天運 1795年三月 陳周全 1个月
天運 1796年正月-八月 聶傑人張正謨 8個月 湖北宜都、枝江白蓮教徒使用的年號[394]
天運 1796年二月-1798年正月 林之華覃加耀 3年 見《軍機處錄副奏摺》覃加耀供詞,云「偽立天運年號」[395]
萬利 1796年三月-1798年二月 王聪儿 3年 石韞玉《擬平邪教摺》,云「造萬利紀年之偽號」[396]
仙大 1797年正月-八月 王囊仙 8個月 見《剿捕檔》韋朝元供詞[397]
天順 1797年正月-八月 韋朝元 8個月 見《剿捕檔》韋朝元供詞[397]
萬利 1797年 黎树 1年 一作大庆[398]
大慶 1797年二月 王大叔 1個月
光明 1805年四月-1809年八月 蔡牽 5年 見於《臺灣通史[399]
天運 1811年 陳紀傳 1年 見《照抄陳紀傳花帖》,云「天運元年辛月未日」[400]
順天 1813年九月-十一月 李文成 3個月 見《軍機處錄副奏摺》林清供單,云「順天元年十月二十日」[401]
晏朝 1814年 朱毛俚 1年
天心順 1823年十月-十一月 馬進忠 2個月 見《軍機處錄副奏摺》馬萬良供詞[402]
天運 楊良斌 李纯青《台灣問題研究》[403]
金龍 1832年[註 69] 趙金龍 5個月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起兵,自稱金龍王,隔年四月被鎮壓[405]
天運 1832年十月-十二月[註 70] 張丙許成 3個月
大明主 1832年十月-十二月 黃城 3個月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407]。一說奉故明正朔「永曆」年號[408]
順天 1832年十月-十二月 梁辦吳扁陳委 3個月 沈汝瀚除氛錄[409]
奉天 1832年十月-十二月 劉仲蔡恭 3個月 見沈汝瀚《除氛錄》[409]
剛健 1836年二月 藍正樽 1個月 見《寶慶府志》[410]
天德 洪秀全 清史稿》載咸豐元年(1851年)閏八月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自稱天王,建元天德[411]。但太平天國史料記載以國號加干支紀年,稱太平天國辛開元年[412]
洪順 1852年春季[註 71] 彭運洪 1个月 《桂陽直隸州志》為彭運洪年號,翦伯贊《中外歷史年表》作李明先年號[414]
天德 1853年四月-十月[註 72] 黃德美 7個月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為黃德美年號,李崇智作黃威年號[416]
起義布告稱「天德癸丑年」。小刀会其他支派也有用此年号。
天德 1853年四月-七月 林恭 4個月 見《台灣省通志稿》第9卷[417]。一作大德[418]
天运 1853年八月[註 73] 刘丽川 1個月 起義布告稱「天運元年」。
天德 1853年十月[註 74] 林万青 1年 起義布告稱「天德叁年癸丑」。
嗣統 1854年 陳開 1年 起義文告稱「嗣統元年閏(七)月初三日」[422]
大寧 《南海縣志》記載「咸豐四年三月,倡亂佛山,偽號大寧」,但根據陳開的文告,並未用大寧年號,而是稱「太平甲寅年」[423]
洪德 1855年八月-1864年四月[註 75] 10年 洪德七年(1861年)七月陳開被執殺,黃鼎鳳繼續使用至十年四月。
江汉 1854八月-1855年三月[註 76] 杨龙喜 2年 一作姜漢,誤[416]
太平天德 1854年-1856年 朱洪英胡有祿 3年 太平天國四年(1854年)九月建立升平天國,改元太平天德[427]
天運 1854年 鄺經全至 1年 見光緒《香山縣志》及趙沅英《紅兵紀事》,謂咸豐四年(1854年)時香山縣人鄺經全至自稱天運王,「改元天運」[428][422]
全福 杜文秀 見於李玉振滇事述聞》。
江汉 1859年-1864年春[註 77] 朱明月 6年 用杨龙喜江漢年号(六年-十一年)[429]
《軍機處錄副奏摺》劉漢忠供詞記載「建元天運[431]
嗣统 1864年春-1868年三月[註 77] 5年
华汉 见于楊宗瀛都濡備乘》。
顺天 1860年正月-1865年四月[註 78] 李永和 6年 順天三年(1862年)九月李永和被俘殺,藍朝柱繼續使用至五年二月,曹燦章使用至六年四月。
天縱 1860年-1863年七月 宋繼鵬 4年
天明 1861年二月 黃正倫 1個月 見《松滋縣志》[434]
喜春 1862年閏八月 王守清 1個月 見《肥鄉縣志》[435]
天運 1862年十二月 湯教合 1個月 見《軍機處錄副奏摺》巴揚阿奏摺,稱搜出不法經卷,上書「天運元年」字樣[436]
崇祯 1863年八月 穆生華 1年 用明朝崇禎年號[437]
成正 1863年 穆生華在平涼建立「成正國」,改同治二年為成正元年,遙尊馬化龍為最高首領。但馬化龍拒絕接受擁戴,只得取消[438]
永清 1895年五月-九月[註 79] 唐景崧刘永福 5个月 臺灣民主國的年號。
天龍 朱红灯 見於李增平《中國近代史》[441]。蔣楷《平原拳匪紀事》記載是朱紅燈的名號[442]
保慶 溥儁 張譽《嗇翁自訂年譜》作「普慶」。
民間流傳廢黜光緒帝之後將於庚子年(1900年)啟用的年號[443]
興洪 1905年九月 大開陳魁鰲 1個月 陶成章浙案紀略》,謂建號神樂王,改元興洪[444]
漢德 1906年十月 龔春臺 中華國民軍起義檄文》稱「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四年歲次丙午」。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君主政權年號
年號 起訖時間 君主 使用時間 備註
共戴 1911年12月-1915年6月
1921年2月-1924年11月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9年 博克多格根稱帝,建立大蒙古國時使用[445]
洪憲 1916年1月-3月 袁世凱 82日 民國4年(1915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稱帝,國號為「中華帝國」,隔年建元「洪憲」;民國5年(1916年)3月22日取消稱帝,恢復民國。
宣統 1916年2月-1917年5月 呂光 2年 民國5年(1916年)2月在青海保安起事,用清朝宣統年號(八年-九年)[446]
通治 1917年4月-8月[註 80] 察都·若巴 5個月 榮孟源《中國歷史紀年》作通志
宣統 1917年 溥儀 12日 民國6年(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宣布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同月12日取消復辟[372]
和興 1921年 聶真娃 1年 民國10年(1921年)初在湖北咸豐稱帝,國號大齊[449]
天佑 1926年-1928年 韓欲明 3年 一作靈寶[449]天祐[450]。民國15年(1926年)2月27日在河南林縣稱帝,建元天佑[451]
熙順 1929年2月-8月 馬士偉 7個月 一作天運。民國18年(1929年)2月2日在山東長山稱帝,國號「新明國」,8月7日被山東省主席陳調元剿滅[452]
大同 1929年4月 薛幹臣 10餘日 民國18年(1929年)4月12日蘇北宿遷三縣小刀會共同使用的年號[453]
大同 1932年3月-1934年2月 溥儀 3年 日本扶持溥儀擔任满洲国執政時使用。
康德 1934年3月-1945年8月 12年 溥儀擔任滿洲帝國皇帝時使用,日本戰敗後滿洲國隨即終止。

参见

注釋

  1. ^ 明英宗失位後又復辟,因中間被明代宗隔開,故改元。清太宗因稱帝及更改國號改元。
  2. ^ 柔然可考年号只有57年。
  3. ^ 年號起訖據吳震考訂[62],李崇智作464年-484年共21年[98]
  4. ^ 4.0 4.1 4.2 4.3 年號起訖據王素考訂[100],李崇智作建初489年-491年、承平502年-510年、義熙511年-523年、甘露未詳[101]
  5. ^ 5.0 5.1 5.2 安祿山、安慶緒各年號起訖據王苑考訂[144],李崇智作聖武756年-757年正月、載初757年正月-九月、天成757年十月-759年三月[145]
  6. ^ 李崇智作起於三月[146],《通鑑》作起於四月[147]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渤海國各年號起訖據梁玉多考訂[155],李崇智作仁安720年-737年、大興738年-794年、正曆795年-809年、永德810年-812年、朱雀813年-817年、太始818年、建興819年-830年[156]
  8. ^ 8.0 8.1 異牟尋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上元784年-?、元封?-808年[162]
  9. ^ 建極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建極860年-?、法堯?-877年[166]
  10. ^ 現代學者多視為三個二字年號,使用年數均不詳。此處仍從舊說作六字年號。
  11. ^ 年號啟用年據黃德榮考訂[168],李崇智作貞明878年-?、承智未詳、大同?-888年[166]
  12. ^ 雲南史料均記載鄭仁旻只有五個年號,但王雲及黃德榮在其年表中將鄭買嗣的第一個年號視為兩個年號:孝治(910年)、始元(911年-914年)[161][168]。此處仍以雲南史料為準,以孝治及始元為同一個年號。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鄭仁旻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始元910年-?,天瑞景星、安和、貞祐、初曆、孝治皆未詳[170]
  14. ^ 興聖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930年[172]
  15. ^ 文德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938-?[172]
  16. ^ 16.0 16.1 段思聰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明德952年-?、廣德?-967年[174]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段素英各年號起訖據黃德榮考訂[168],李崇智作廣明986年-?,明聖、明統、明治、明應皆未詳[175]
  18. ^ 18.0 18.1 段素興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聖明1042年-?、天明?-1044年[180]
  19. ^ 19.0 19.1 19.2 段思廉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政安1053年-?、正德未詳、保德?-1074年[180]
  20. ^ 20.0 20.1 保立及建安年號起訖據黃德榮考訂[168],李崇智作保立1082年-?、建安未詳[181]
  21. ^ 天祐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1094年[181],黃德榮作1092年-1093年[168]
  22. ^ 天祐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1095年[181]
  23. ^ 23.0 23.1 23.2 李崇智作明開1097年-1102年、天政1103年-1104年、文安1105年-1108年[181]。黃德榮作明開1097年-1103年、文安1104年-1108年,無天政年號[168]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段正嚴各年號起訖據黃德榮考訂[168],李崇智作日新1109年、文治1110年-?、永嘉?-1128年、保天1129年-?、廣運?-1147年[183]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段正興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永貞1148年、大寶1149年-1155年、龍興1155年-?、盛明未詳、建德?-1171年[183]
  26. ^ 26.0 26.1 元亨及定安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元亨1185年-?、定安?-1200年[185]
  27. ^ 年號起用時間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1201年-?[185]
  28. ^ 28.0 28.1 段智祥各年號起訖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作天輔1226年-?、仁壽?-1238年[185]
  29. ^ 年號開始時間據王雲考訂[161],李崇智以元年起於1252年[186]
  30. ^ 原作三月改元[221],掳《宋會要輯稿》改元在四月朔[222]
  31. ^ 李崇智誤作宋欽宗二月即位[223]
  32. ^ 李崇智誤作宋理宗八月即位[234]
  33. ^ 李崇智作1131年改元[236],黃會奇、許正弘考証作1130年改元[237][238]
  34. ^ 年號始末根據《遼史》[243][244],李崇智起訖年作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245]
  35. ^ 李崇智作1116年正月-四月[250],《遼史》記載天慶六年(1116年)五月擒高永昌[251]
  36. ^ 36.0 36.1 36.2 36.3 夏惠宗各年號起訖據李華瑞考訂[262],李崇智作乾道1067年-1068年、天賜禮盛國慶1069-1074年,大安1075年-1085年,天安禮定1086年正月-七月[259]
  37. ^ 37.0 37.1 37.2 夏崇宗各年號起訖據李華瑞考訂[262],李崇智作天儀治平1086年七月-1089年、元德1119年-1127年三月、正德1127年四月-1134年[264]
  38. ^ 李崇智作十二月改元[266],《佛祖歷代通載》作九月即位改元[270]
  39. ^ 李崇智作1161年十二月[280],《金史》記載窩斡在1162年九月被擒[281]
  40. ^ 李崇智作1216年共1年[285],《元史》及《新元史》記載使用2年[286][287]
  41. ^ 李崇智作八月即位[288],點校本《元史》作九月即位[289]
  42. ^ 李崇智作正月至八月在位[290],《元史》作三月至八月在位[291]
  43. ^ 李崇智作1379年六月至1387年,共9年;《明實錄》記載洪武十一年(1388年)十月脫古思帖木兒死,則是10年[294]
  44.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有年無月,湯毓賢作1281年八月-十一月[295]
  45.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未列使用年份,此處根據徐紅嵐《中日朝三國歷史紀年表》[296]及《元史·世祖紀》的記載。
  46. ^ 46.0 46.1 46.2 46.3 徐壽輝各年號起訖暫以史青樹考訂為準[300]。郭若愚作治平1351年-1354年、太平1355年-1359年、天啟1359年十二月-1360年、天定1360年四月,前二者為徐壽輝的年號,後二者為陳友諒的年號[301]。劉孔伏作治平1351年-1354年、天啟1355年-1357年、太平1358年-1360年[302]。章采烈作治平1351年-1355年、天啟1356年-1358年、太平1358年-1360年、大義1360年[303]
  47. ^ 李崇智作終於1456年[316],《明史》作終於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317]
  48. ^ 李崇智有年無月[323],《明實錄》作起於正月至九月[324]
  49. ^ 李崇智未列年份[328],《明實錄》在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329]
  50. ^ 李崇智有年無月[330],《明史》記載終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331]
  51. ^ 李崇智作終於1450年[330],《明史》記載黃蕭養死於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317]
  52. ^ 李崇智有年無月[332],《明實錄》記載在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事發[333]
  53. ^ 李崇智作1453年-1457年共5年,李氏误将也先死亡时间与其他瓦剌将领混淆,得出年号使用五年的说法。
  54. ^ 李崇智有年無月[335],《明實錄》記載景泰七年(1456年)六月李珍被捕[336]
  55. ^ 李崇智作1457年-?[335],《明實錄》記載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王斌被捕[337]
  56. ^ 李崇智作1621年九月[346],《明史》記載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被斬殺,則瑞應終於該年,共9年[347]
  57. ^ 李崇智作1635年[354],《明史》記載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被擒[347]
  58. ^ 只列南明三帝,其餘歸類在南明其他勢力。
  59. ^ 李崇智作起於閏六月[360],錢海岳《南明史》作起於七月[361]
  60. ^ 定武帝的身份有爭議,查繼佐《罪惟錄》認為是朱本鉝,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認為是朱亶塉,錢海岳《南明史》認為是朱璟溧。
  61. ^ 李崇智有年無月[367],《續明紀事本末》作正月至十月[368]
  62. ^ 李崇智作祺祥使用於1861年七月至十二月[372],《清史稿》作定明年年號祺祥[373]
  63. ^ 李崇智有年無月[374],《明清史料》丙編起於順治元年九月[374],王先謙《東華錄》記載順治元年十二月秦尚行就擒伏法[375]
  64. ^ 李崇智有年無月[374],王先謙《東華錄》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劉守分被處死[376]
  65. ^ 年號起訖據戴逸《清通鑑》[377],李崇智有年無月[374]
  66. ^ 李崇智有年無月[378],王先謙《東華錄》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胡守龍被擒[375]
  67. ^ 67.0 67.1 昭武、洪化年號起訖據吳敵考訂[387],李崇智作昭武1678年三月-八月、洪化1678年八月-1681年十月[388]
  68. ^ 年號起訖據《台灣通史》[392],李崇智作1721年五月-六月[393]
  69. ^ 年號起年據《清水江文書》[404],姚舜安作1831年十二月建元[405]
  70. ^ 年號起訖據《台灣通史》[399],李崇智作1832年十一月-1833年正月[406]
  71. ^ 年號起訖據《桂陽直隸州志》[413],李崇智作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414]
  72. ^ 年號起訖據《太平天國史》[415]。李崇智作1853年,無月份[416]
  73. ^ 年號起訖據《太平天國史》[419],李崇智作1853年八月-1855年正月[416]
  74. ^ 年號起訖據《太平天國史》[420],李崇智作1851年[421]
  75. ^ 年號起訖據《太平天國史》[424],李崇智有年無月[425]
  76. ^ 年號起訖據《平黔紀略》[426],李崇智作1854年[416]
  77. ^ 77.0 77.1 江漢、嗣統年號起訖據黃萬機說[429]。李崇智江漢起訖年空白,嗣統作1864年-?[430]
  78. ^ 年號起訖據羅爾綱《太平天國史》[432]及余堯的論文[433],李崇智有年無月[425]
  79. ^ 年號起訖據《台灣通史》[439],李崇智作1895年五月[440]
  80. ^ 年號名稱及起訖據張孝忠說[447]。李崇智作「通志」,在1915年[448]

參考資料

引用

  1. ^ 1.0 1.1 1.2 1.3 辛德勇 2013,第37-41頁.
  2. ^ 2.0 2.1 辛德勇 2013,第100-101頁.
  3. ^ 李崇智 2004,第3頁.
  4. ^ 辛德勇 2013,第73頁.
  5. ^ 杨树达 2013,第63-64頁.
  6. ^ 李崇智 2004,第4頁.
  7. ^ 班固.   元帝紀. 维基文库, 9. 
  8. ^ 8.0 8.1 8.2 8.3 李崇智 2004,第5頁.
  9. ^ 9.0 9.1 李崇智 2004,第6頁.
  10. ^ 10.0 10.1 10.2 李崇智 2004,第7-8頁.
  11. ^ 李步嘉《越絕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8頁。ISBN 7532534111
  12. ^ 12.0 12.1 李崇智 2004,第8頁.
  13. ^ 初士賓、任步雲〈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1期,第1-25、98-104頁。
  14. ^ 李崇智 2004,第9頁.
  15. ^ 李崇智 2004,第10頁.
  16. ^ 16.0 16.1 16.2 16.3 李崇智 2004,第11頁.
  17. ^ 17.0 17.1 17.2 李崇智 2004,第12頁.
  18. ^ 劉浦江〈漢沖帝永嘉年號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4期,第6-9頁。
  19. ^ 李彥楠〈東漢孝沖皇帝年號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21年第1期,第115-118頁。
  20. ^ 范曄.   獻帝紀. 维基文库, 9. 
  21.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第56頁。ISBN 7311000785
  22. ^ 22.0 22.1 李崇智 1985,第12頁.
  23. ^ 李崇智 2004,第14頁.
  24. ^ 24.0 24.1 李崇智 2004,第15頁.
  25. ^ 陳壽.   陸胤. 维基文库, 61. 
  26. ^ 李崇智 2004,第20頁.
  27. ^ 李崇智 2004,第20-21頁.
  28. ^ 李崇智 2004,第21頁.
  29. ^ 陈光 2000,第69頁.
  30. ^ 30.0 30.1 李崇智 2004,第22頁.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李崇智 2004,第23頁.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李崇智 2004,第24頁.
  33. ^ 方國瑜《雲南史料叢刊》第1卷,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43-245頁。ISBN 7810258281
  34. ^ 34.0 34.1 李崇智 2004,第26頁.
  35. ^ 李崇智 2004,第27頁.
  36. ^ 李崇智 2004,第28頁.
  37. ^ 37.0 37.1 37.2 37.3 李崇智 2004,第29頁.
  38. ^ 38.0 38.1 李崇智 2004,第30頁.
  39. ^ 39.0 39.1 39.2 39.3 李崇智 2004,第31頁.
  40. ^ 40.0 40.1 40.2 李崇智 2004,第32頁.
  41. ^ 侯燦 1990,第126-129頁.
  42. ^ 42.0 42.1 42.2 李崇智 2004,第34頁.
  43. ^ 李崇智 2004,第36頁.
  44. ^ 李崇智 2004,第37頁.
  45. ^ 45.0 45.1 王素 1998,第143-145頁.
  46. ^ 李崇智 2004,第40頁.
  47. ^ 47.0 47.1 李崇智 2004,第42頁.
  48. ^ 48.0 48.1 李崇智 2004,第45頁.
  49. ^ 李崇智 2004,第46頁.
  50. ^ 50.0 50.1 梁玉繩 1800,卷十五〈元號略四〉.
  51. ^ 51.0 51.1 李崇智 2004,第47頁.
  52. ^ 52.0 52.1 李崇智 2004,第48頁.
  53. ^ 53.0 53.1 李昉等,《太平御覽》卷126〈偏霸部十〉引《十六國春秋》。
  54. ^ 薛宗正 2009,第73-77頁.
  55. ^ 李崇智 2004,第50-51頁.
  56. ^ 56.0 56.1 56.2 56.3 李崇智 2004,第52頁.
  57. ^ 施新榮: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 歐亞學研究網. [200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58. ^ 58.0 58.1 史岩〈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7期,第53-59頁。
  59. ^ 59.0 59.1 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212頁。
  60. ^ 李崇智 2004,第53-54頁.
  61. ^ 61.0 61.1 李崇智 2004,第54頁.
  62. ^ 62.0 62.1 吳震 1983,第29頁.
  63. ^ 李崇智 2004,第56頁.
  64. ^ 64.0 64.1 李崇智 2004,第57頁.
  65. ^ 65.0 65.1 李崇智 2004,第58頁.
  66. ^ 李崇智 2004,第59-60頁.
  67. ^ 李崇智 2004,第60頁.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梁玉繩 1800,卷十四〈元號略三〉.
  69. ^ 69.0 69.1 69.2 李崇智 2004,第61頁.
  70. ^ 70.0 70.1 李崇智 2004,第63頁.
  71. ^ 71.0 71.1 71.2 李崇智 2004,第67頁.
  72. ^ 李崇智 2004,第69頁.
  73. ^ 李崇智 2004,第69-70頁.
  74. ^ 74.0 74.1 李崇智 2004,第70頁.
  75. ^ 75.0 75.1 李崇智 2004,第71頁.
  76. ^ 胡國強〈武光五年邸荀生造觀音菩薩像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第138-148、160頁。
  77. ^ 李崇智 2004,第73頁.
  78. ^ 李崇智 2004,第74頁.
  79. ^ 胡國強〈兩件北魏「真王五年」造像銘考〉,《文物》2004年第9期,第70-73頁。
  80. ^ 李崇智 2004,第75頁.
  81. ^ 81.0 81.1 李崇智 2004,第76頁.
  82. ^ 82.0 82.1 李崇智 2004,第78頁.
  83. ^ 李崇智 2004,第79頁.
  84. ^ 李崇智 2004,第80頁.
  85. ^ 李崇智 2004,第81頁.
  86. ^ 李崇智 2004,第82頁.
  87. ^ 87.0 87.1 李崇智 2004,第83頁.
  88. ^ 〈文物博物館簡訊〉,《文物》1964年第12期,第68页。
  89. ^ 89.0 89.1 89.2 李崇智 2004,第84頁.
  90. ^ 王仲殊〈東晉南北朝時代中國與海東諸國的關係〉,《考古》1989年第11期,第1027-1040頁。
  91. ^ 耿鐵華 2001,第4頁.
  92. ^ 黃壽永〈高句麗延嘉七年銘金銅如來立像〉,《美術資料》1963年第8期。
  93. ^ 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81頁。ISBN 9787806264980
  94. ^ 李殿福〈高句麗的考古學〉,《東北考古研究》第2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3頁。ISBN 7534813638
  95. ^ 梅原末治〈平壤平川里出土的金銅半跏思惟像〉,《朝鮮學報》第31號,1964年,第53-57頁。
  96. ^ 李樂營〈高句麗佛教禮拜對象辨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第107-112頁。
  97. ^ 李昊榮〈中原高句麗碑題額新讀--長壽王代年號推論〉,《史學志》(13),1979年,第136-138頁。
  98. ^ 李崇智 2004,第86頁.
  99. ^ 99.0 99.1 99.2 99.3 王素 1998,第327-328頁.
  100. ^ 王素 1998,第327-332頁.
  101. ^ 李崇智 2004,第87-90頁.
  102. ^ 李崇智 2004,第87頁.
  103. ^ 王素 1998,第302頁.
  104. ^ 李崇智 2004,第88頁.
  105. ^ 105.0 105.1 李崇智 2004,第89頁.
  106. ^ 李崇智 2004,第89-90頁.
  107. ^ 吳震〈麴氏高昌國史索隱〉,《文物》1981年第1期,第38-46頁。
  108. ^ 薛宗正〈麴伯雅生平析疑〉,《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2期,第121-142頁。
  109. ^ 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六. 维基文库, 190. 
  110. ^ 李崇智 2004,第90頁.
  111. ^ 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 维基文库, 195. 
  112. ^ 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4年,第33頁。
  113. ^ 李崇智 2004,第90-91頁.
  114. ^ 114.0 114.1 李崇智 2004,第92頁.
  115. ^ 115.0 115.1 李崇智 2004,第94頁.
  116. ^ 李崇智 2004,第94-95頁.
  117. ^ 李崇智 2004,第96-97頁.
  118. ^ 118.0 118.1 李崇智 2004,第97頁.
  119. ^ 119.0 119.1 119.2 李崇智 2004,第106頁.
  120. ^ 李鳳艷〈「劉和墓誌」考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1期,第43-49頁。
  121. ^ 康蘭英《榆林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1、207頁。ISBN 9787806286548
  122. ^ 122.0 122.1 李崇智 2004,第98頁.
  123. ^ 李崇智 2004,第98-99頁.
  124. ^ 124.0 124.1 李征 1973,第12、24頁.
  125. ^ 125.0 125.1 李崇智 2004,第99頁.
  126. ^ 劉昫.   高宗下. 维基文库, 4. 
  127. ^ 127.0 127.1 李崇智 2004,第100頁.
  128. ^ 128.0 128.1 128.2 128.3 李崇智 2004,第101頁.
  129. ^ 129.0 129.1 129.2 129.3 李崇智 2004,第102頁.
  130. ^ 130.0 130.1 吳震〈唐「高耀墓誌」補考〉,《新疆社會科學》第1988年第4期,第61-67頁。
  131. ^ 劉昫.   德宗上. 维基文库, 12. 
  132. ^ 張廣達 1993,第87頁.
  133. ^ 安忠義〈吐蕃對河隴的統治及其對敦煌文化的影響〉,《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49卷,佛光山文敎基金會,2001年,第329頁。ISBN 9789574570409
  134. ^ 劉昫.   順宗. 维基文库, 14. 
  135. ^ 劉昫.   憲宗. 维基文库, 14. 
  136. ^ 136.0 136.1 136.2 李崇智 2004,第103頁.
  137. ^ 吳超 2013,第101-108頁.
  138. ^ 徐宗幹《濟州金石志》卷七。
  139. ^ 139.0 139.1 139.2 139.3 139.4 李崇智 2004,第104頁.
  140. ^ 140.0 140.1 李崇智 2004,第105頁.
  141. ^ 黃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8年,第16頁。
  142. ^ 李崇智 2004,第108頁.
  143. ^ 李崇智 2004,第109頁.
  144. ^ 144.0 144.1 144.2 王苑 2016,第66-68頁.
  145. ^ 145.0 145.1 李崇智 2004,第109-110頁.
  146. ^ 146.0 146.1 李崇智 2004,第111頁.
  147. ^ 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维基文库, 222. 
  148. ^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830頁。ISBN 9789576302848
  149. ^ 李崇智 2004,第113頁.
  150. ^ 150.0 150.1 李崇智 2004,第114頁.
  151. ^ 李崇智 2004,第116頁.
  152. ^ 張廣達 1993,第51頁.
  153. ^ 李崇智 2004,第118頁.
  154. ^ 黃維翰.   渤海國記. 维基文库, 校錄. 
  155. ^ 梁玉多 2014,目錄.
  156. ^ 李崇智 2004,第119-121頁.
  157. ^ 157.0 157.1 阎万章 1956,第69-73頁.
  158. ^ 李崇智 2004,第121頁.
  159. ^ 159.0 159.1 159.2 159.3 金毓黻 1934,卷三〈世紀第一〉.
  160. ^ 梁玉繩 1800,卷十二〈元號略一〉.
  161. ^ 161.00 161.01 161.02 161.03 161.04 161.05 161.06 161.07 161.08 161.09 161.10 161.11 161.12 161.13 161.14 161.15 王雲 2008,第559-582頁.
  162. ^ 李崇智 2004,第123頁.
  163. ^ 朱惠榮《昆明古城與滇池》,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9頁。ISBN 9787222156579
  164. ^ 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五. 维基文库, 239. 
  165. ^ 李崇智 2004,第124頁.
  166. ^ 166.0 166.1 166.2 李崇智 2004,第125頁.
  167. ^ 王雲 2008,第542頁.
  168. ^ 168.0 168.1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 黃德榮 2012,第87-100頁.
  169. ^ 169.0 169.1 李家瑞 1958,第60頁.
  170. ^ 李崇智 2004,第127頁.
  171. ^ 171.0 171.1 諸葛元聲 1994,第205頁.
  172. ^ 172.0 172.1 172.2 李崇智 2004,第128頁.
  173. ^ 王雲 2008,第546頁.
  174. ^ 174.0 174.1 174.2 174.3 174.4 李崇智 2004,第129頁.
  175. ^ 李崇智 2004,第130頁.
  176. ^ 176.0 176.1 李家瑞 1958,第63頁.
  177. ^ 梁玉繩 1800,卷十三〈元號略二〉.
  178. ^ 李崇智 2004,第131頁.
  179. ^ 179.0 179.1 李家瑞 1958,第64頁.
  180. ^ 180.0 180.1 180.2 180.3 李崇智 2004,第132頁.
  181. ^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李崇智 2004,第133頁.
  182. ^ 李家瑞 1958,第66頁.
  183. ^ 183.0 183.1 183.2 183.3 李崇智 2004,第134頁.
  184. ^ 杭侃〈館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題〉,《上海博物館集刊》2022年,第167頁。
  185. ^ 185.0 185.1 185.2 185.3 李崇智 2004,第135頁.
  186. ^ 李崇智 2004,第136頁.
  187. ^ 187.0 187.1 李家瑞 1958,第69頁.
  188. ^ 安琪 2015,第69頁.
  189. ^ 田懷清〈大理崇聖寺三塔的維修與發現〉,《大理文化》2019年第12期,第36-38頁。
  190. ^ 190.0 190.1 董誥.   重修法門寺塔廟記. 维基文库, 829. 
  191. ^ 鞏垚:關於西漢金山國建國時間問題的研究. 參考網.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192. ^ 李崇智 2004,第140頁.
  193. ^ 陳夢雷.   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 324. 
  194. ^ 李崇智 2004,第141頁.
  195. ^ 陸耀遹纂、陸增祥校訂《金石續編》卷十三。
  196. ^ 196.0 196.1 李崇智 2004,第142頁.
  197. ^ 李崇智 2004,第143頁.
  198. ^ 李崇智 2004,第144頁.
  199. ^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李崇智 2004,第145頁.
  200. ^ 陳霆.   國紀二. 维基文库, 2. 
  201. ^ 陸游.   後主. 维基文库, 3. 
  202. ^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李崇智 2004,第146頁.
  203. ^ 李崇智 2004,第146-147頁.
  204. ^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李崇智 2004,第147頁.
  205. ^ 205.0 205.1 吳任臣.   吳越四. 维基文库, 80. 
  206. ^ 李崇智 2004,第147-148頁.
  207. ^ 207.0 207.1 207.2 207.3 李崇智 2004,第148頁.
  208. ^ 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李崇智 2004,第149頁.
  209. ^ 209.0 209.1 209.2 209.3 李崇智 2004,第150頁.
  210.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李崇智 2004,第151頁.
  211. ^ 薛居正.   舊五代史晉書九. 维基文库, 83. 
  212. ^ 212.0 212.1 司馬光.   資治通鑑後晉紀五. 维基文库, 284. 
  213. ^ 李崇智 2004,第153-154頁.
  214. ^ 214.0 214.1 李崇智 2004,第154頁.
  215. ^ 吳任臣.   後蜀一. 维基文库, 48. 
  216. ^ 李崇智 2004,第155頁.
  217. ^ 217.0 217.1 217.2 217.3 217.4 217.5 217.6 217.7 李崇智 2004,第156頁.
  218. ^ 218.0 218.1 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218.8 李崇智 2004,第157頁.
  219. ^ 219.0 219.1 219.2 李崇智 2004,第158頁.
  220. ^ 李崇智 2004,第160頁.
  221. ^ 221.0 221.1 221.2 221.3 李崇智 2004,第161頁.
  222. ^ 徐松, 2014 & 禮五十四.
  223. ^ 223.0 223.1 223.2 李崇智 2004,第162頁.
  224. ^ 鄭騫《龍淵述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第309頁。ISBN 9789863504788
  225. ^ 脫脫.   太宗. 维基文库, 3. 
  226. ^ 李燾.   卷一百四十五. 维基文库, 145. 
  227. ^ 李崇智 2004,第163-164頁.
  228. ^ 李燾.   卷一百七十二. 维基文库, 172. 
  229. ^ 李崇智 2004,第164頁.
  230. ^ 李崇智 2004,第164-165頁.
  231. ^ 231.0 231.1 李崇智 2004,第166頁.
  232. ^ 李心傳.   乙集卷七. 维基文库, 7. 
  233. ^ 李崇智 2004,第166-167頁.
  234. ^ 234.0 234.1 234.2 李崇智 2004,第167頁.
  235. ^ 235.0 235.1 李崇智 2004,第169頁.
  236. ^ 236.0 236.1 236.2 李崇智 2004,第170頁.
  237. ^ 黃會奇 2009,第75-86頁.
  238. ^ 許正弘 2011,第129-134頁.
  239. ^ 李崇智 2004,第171頁.
  240. ^ 李崇智 2004,第172-173頁.
  241. ^ 李崇智 2004,第173頁.
  242. ^ 脫脫.   地理一. 维基文库, 37. 
  243. ^ 脫脫.   太祖上. 维基文库, 1. 
  244. ^ 脫脫.   太祖下. 维基文库, 2. 
  245. ^ 245.0 245.1 李崇智 2004,第174頁.
  246. ^ 246.0 246.1 李崇智 2004,第175頁.
  247. ^ 247.0 247.1 247.2 李崇智 2004,第176頁.
  248. ^ 楊洪升《繆荃孫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5頁。ISBN 9787532552610
  249. ^ 李崇智 2004,第177頁.
  250. ^ 250.0 250.1 李崇智 2004,第178頁.
  251. ^ 脫脫.   天祚二. 维基文库, 28. 
  252. ^ 李崇智 2004,第178-179頁.
  253. ^ 253.0 253.1 253.2 253.3 253.4 253.5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八〈西遼紀年〉。
  254. ^ 張廷玉.   卷七. 维基文库, 7. 
  255. ^ 255.0 255.1 李鐵生 2012,第70-75頁.
  256. ^ 李崇智 2004,第180頁.
  257. ^ 別利亞耶夫、斯達諾維奇著,王勇譯〈「天喜元寶」辨——記新發現的西遼錢幣〉,《中國錢幣》2022年第4期,第36-38頁。
  258. ^ 258.0 258.1 258.2 258.3 脫脫.   西夏上. 维基文库, 485. 
  259. ^ 259.0 259.1 259.2 259.3 259.4 259.5 李崇智 2004,第182頁.
  260. ^ 牛達生〈「福聖寶錢」改譯「稟德寶錢」之我見〉,《西夏學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31期),第27-30頁。
  261. ^ 聶鴻音《西夏文獻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1頁。ISBN 9787532565252
  262. ^ 262.0 262.1 李華瑞 2012,第21-22頁.
  263. ^ 楊富學〈瓜州塔考辨〉,《敦煌研究》2017年第2期,第92-100頁。
  264. ^ 李崇智 2004,第182-183頁.
  265. ^ 史金波〈西夏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願文譯證〉,《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第64-75頁。
  266. ^ 266.0 266.1 李崇智 2004,第183頁.
  267. ^ 267.0 267.1 脫脫.   西夏下. 维基文库, 486. 
  268. ^ 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20。
  269. ^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3頁。
  270. ^ 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21。
  271. ^ 李崇智 2004,第184頁.
  272. ^ 蘇瑩輝〈榆林窟壁畫供養者題名考略──瓜沙史事叢考之四〉,《中國書目季刊》1980年第4期,第67-77頁。
  273. ^ 公維章〈瓜州榆林窟第19窟甬道西夏「大禮平定四年」題記考辨〉,《西夏學》2020年第1期,第295-304頁。
  274. ^ 李崇智 2004,第186頁.
  275. ^ 脫脫.   海陵王. 维基文库, 5. 
  276. ^ 276.0 276.1 276.2 鍾淵映《歷代建元考》卷8。
  277. ^ 李崇智 2004,第187頁.
  278. ^ 李崇智 2004,第188頁.
  279. ^ 李心傳.   甲集卷二十. 维基文库, 20. 
  280. ^ 李崇智 2004,第189頁.
  281. ^ 脫脫.   窩斡. 维基文库, 133. 
  282. ^ 伯顏 1985,第92頁.
  283. ^ 張紹維 1983,第20-29頁.
  284. ^ 何秋濤.   聖武親征錄. 维基文库, 不分卷. 
  285. ^ 285.0 285.1 李崇智 2004,第192頁.
  286. ^ 宋濂.   耶律留哥. 维基文库, 149. 
  287. ^ 柯劭忞.   耶律留哥. 维基文库, 134. 
  288. ^ 288.0 288.1 288.2 288.3 李崇智 2004,第195頁.
  289. ^ 宋濂.   泰定帝. 维基文库, 29. 
  290. ^ 290.0 290.1 李崇智 2004,第198頁.
  291. ^ 宋濂.   明宗. 维基文库, 31. 
  292. ^ 李崇智 2004,第196頁.
  293. ^ 李崇智 2004,第196-197頁.
  294. ^ 《明太祖實錄》卷194。
  295. ^ 湯毓賢 2001,第31-33頁.
  296. ^ 徐红岚 1998,第219頁.
  297. ^ 佚名.   不分卷. 维基文库. 
  298. ^ 戴玄之 1990,第166頁.
  299. ^ 王清淮《中國邪教史》,群眾出版社,2007年,第191頁。ISBN 9787501438310
  300. ^ 李崇智 2004,第200-201頁.
  301. ^ 301.0 301.1 郭若愚 1981,第82-91頁.
  302. ^ 302.0 302.1 刘孔伏 1984,第47-50頁.
  303. ^ 303.0 303.1 章采烈 1986,第67-70頁.
  304. ^ 李崇智 2004,第201頁.
  305. ^ 周新國〈湖南常德發現「天佑通寶」錢〉,《西安金融》1996年第6期,第68頁。
  306. ^ 朱國禎《湧幢小品》卷3。
  307. ^ 鍾淵映.   卷八. 维基文库, 8. 
  308. ^ 徐红岚 1998,第227頁.
  309. ^ 李崇智 2004,第202-203頁.
  310. ^ 朱活 2003,第327-336頁.
  311. ^ 張良〈明興甲辰紀元考實〉,《歷史研究》2023年第1期,中國歷史研究院,第204-218頁。ISBN 9770459190232
  312. ^ 李新峰《紀事錄箋證》,中華書局,2015年。ISBN 9787101109825
  313. ^ 張廷玉.   太祖一. 维基文库, 1. 
  314. ^ 黃德榮〈雲南發現的北元宣光紀年文物及相關問題〉,《大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大理學院,第10-15頁。
  315. ^ 315.0 315.1 李崇智 2004,第205頁.
  316. ^ 316.0 316.1 316.2 316.3 316.4 李崇智 2004,第206頁.
  317. ^ 317.0 317.1 張廷玉.   景帝. 维基文库, 11. 
  318. ^ 318.0 318.1 318.2 318.3 李崇智 2004,第207頁.
  319. ^ 張廷玉.   穆宗. 维基文库, 19. 
  320. ^ 320.0 320.1 320.2 李崇智 2004,第208頁.
  321. ^ 汪小虎 2010,第61-65頁.
  322. ^ 錢海岳 2006,第5-6頁.
  323. ^ 李崇智 2004,第211-212頁.
  324. ^ 《明太祖實錄》卷249、卷255。
  325. ^ 張廷玉.   外國二 安南. 维基文库, 321. 
  326. ^ 《明太宗實錄》卷219、卷224。
  327. ^ 吳士連.   本紀卷之十. 维基文库, 10. 
  328. ^ 328.0 328.1 李崇智 2004,第221頁.
  329. ^ 《明宣宗實錄》卷61。
  330. ^ 330.0 330.1 李崇智 2004,第212頁.
  331. ^ 張廷玉.   張驥. 维基文库, 172. 
  332. ^ 332.0 332.1 李崇智 2004,第212-213頁.
  333. ^ 《明英宗實錄》卷208、卷209。
  334. ^ 李崇智 2004,第213-214頁.
  335. ^ 335.0 335.1 李崇智 2004,第214頁.
  336. ^ 《明英宗實錄》卷267。
  337. ^ 《明英宗實錄》卷277。
  338. ^ 《明英宗實錄》卷341。
  339. ^ 沈德符.   年號別稱. 维基文库, 補遺1. 
  340. ^ 340.0 340.1 李崇智 2004,第216-217頁.
  341. ^ 《明世宗實錄》卷550。
  342. ^ 《明神宗實錄》卷582。
  343. ^ 夏燮.   紀七十六. 维基文库, 76. 
  344. ^ 《明神宗實錄》卷256。
  345. ^ 李崇智 2004,第217-218頁.
  346. ^ 346.0 346.1 李崇智 2004,第218頁.
  347. ^ 347.0 347.1 張廷玉.   莊烈帝一. 维基文库, 23. 
  348. ^ 汪楫.   天啟七年十一月. 维基文库, 3. 
  349. ^ 李崇智 2004,第218-219頁.
  350. ^ 戴玄之 1990,第594頁.
  351. ^ 戴玄之 1990,第596頁.
  352. ^ 《明熹宗實錄》卷六十。
  353. ^ 戴玄之 1990,第598頁.
  354. ^ 李崇智 2004,第219頁.
  355. ^ 計六奇.   張獻忠僭號改元. 维基文库, 18. 
  356. ^ 李崇智 2004,第220頁.
  357. ^ 吳偉業.   獻忠屠蜀. 维基文库, 卷中. 
  358. ^ 計六奇.   崇禎十七年甲申. 维基文库, 20. 
  359. ^ 夏完淳著、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ISBN 9787532562275
  360. ^ 李崇智 2004,第209頁.
  361. ^ 錢海岳 2006,第62-64頁.
  362. ^ 錢海岳 2006,第3553-3587頁.
  363. ^ 乾隆《揚陽縣志》卷之七〈風俗志·兵燹〉。
  364. ^ 錢海岳 2006,第1479頁.
  365. ^ 李崇智 2004,第210頁.
  366. ^ 錢海岳 2006,第287頁.
  367. ^ 李崇智 2004,第211頁.
  368. ^ 倪在田.   閩海遺兵. 维基文库, 7. 
  369. ^ 369.0 369.1 蔡美彪 1987,第133-146頁.
  370. ^ 370.0 370.1 370.2 370.3 370.4 李崇智 2004,第223頁.
  371. ^ 趙爾巽.   高宗本紀六. 维基文库, 15. 
  372. ^ 372.0 372.1 372.2 372.3 李崇智 2004,第224頁.
  373. ^ 趙爾巽.   穆宗本紀一. 维基文库, 21. 
  374. ^ 374.0 374.1 374.2 374.3 李崇智 2004,第225頁.
  375. ^ 375.0 375.1 王先謙.   順治四. 维基文库, 4. 
  376. ^ 王先謙.   順治三. 维基文库, 3. 
  377. ^ 戴逸《清通鑑》第二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23、757頁。ISBN 9787203039075
  378. ^ 378.0 378.1 378.2 李崇智 2004,第226頁.
  379. ^ 《清世祖實錄》卷32、33。
  380. ^ 《清世祖實錄》卷35。
  381. ^ 《清世祖實錄》卷36、卷42。
  382. ^ 錢海岳 2006,第4107頁.
  383. ^ 《清世祖實錄》卷45。
  384. ^ 李崇智 2004,第228頁.
  385. ^ 《清聖祖實錄》卷92。
  386. ^ 佚名.   吳三桂考. 维基文库. 
  387. ^ 吳敵 2002,第7-11頁.
  388. ^ 李崇智 2004,第229-230頁.
  389. ^ 李崇智 2004,第228-229頁.
  390. ^ 李崇智 2004,第229頁.
  391. ^ 李崇智 2004,第230頁.
  392. ^ 連橫.   列傳四. 维基文库, 4. 
  393. ^ 李崇智 2004,第231頁.
  394. ^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201頁。ISBN 9789575494353
  395. ^ 張興伯等〈談談白蓮教襄陽起義軍的布告與口號〉,《文獻》1980年第3期,第156-164頁。
  396.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室《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第五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9頁。
  397. ^ 397.0 397.1 李尚英〈嘉慶二年的王囊仙起義〉,《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86-89頁。
  398. ^ 李崇智 2004,第232頁.
  399. ^ 399.0 399.1 連橫.   列傳四. 维基文库, 4. 
  400.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第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340-341頁。
  401. ^ 戴玄之 1990,第826頁.
  402. ^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第188-189頁。ISBN 780543476X
  403. ^ 李純青《台灣問題研究》,華藝出版社,1992年,第39頁。ISBN 7800396851
  404. ^ 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3輯第1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2-153頁。
  405. ^ 405.0 405.1 姚舜安〈趙金龍領導的瑤民起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第62-67頁。
  406. ^ 李崇智 2004,第232-233頁.
  407. ^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卷二〈記臺灣張丙之亂〉。
  408. ^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第一卷,臺灣書房,2011年,第513頁。ISBN 9789866764745
  409. ^ 409.0 409.1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229頁。ISBN 9787801149336
  410. ^ 姚舜安〈蘭正樽、雷再浩領導的瑤民起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第74-79頁。
  411. ^ 趙爾巽.   列傳二百六十二. 维基文库, 262. 
  412. ^ 《太平天國史料彙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著,鳳凰出版社,2018年。ISBN 9787550626966
  413. ^ 汪斅灝《同治桂陽直隸州志》卷四。
  414. ^ 414.0 414.1 李崇智 2004,第233-234頁.
  415. ^ 羅爾綱 1991,第2403-2404頁.
  416. ^ 416.0 416.1 416.2 416.3 416.4 李崇智 2004,第234頁.
  417. ^ 毛帝勝《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白象文化,2022年。ISBN 9789865526276
  418. ^ 《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綜說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第28頁。
  419. ^ 羅爾綱 1991,第2420頁.
  420. ^ 羅爾綱 1991,第2407-2409頁.
  421. ^ 李崇智 2004,第233頁.
  422. ^ 422.0 422.1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1854─1864〉》,1985年,第121、126頁。
  423. ^ 駱寶善〈廣東洪兵起義略論〉,《嶺南文史》1983年第1期,第82-89頁。
  424. ^ 羅爾綱 1991,第2467頁.
  425. ^ 425.0 425.1 李崇智 2004,第235頁.
  426. ^ 羅文彬等纂《平黔紀略》卷一、卷二。
  427. ^ 秦寶琦《洪門真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272-278頁。ISBN 9787211022267
  428. ^ 田明曜《光緒香山縣志》卷六〈建置·壇廟〉。
  429. ^ 429.0 429.1 黃萬機 2004,第77-80頁.
  430. ^ 李崇智 2004,第236-237頁.
  431. ^ 濮文起〈劉儀順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93-96頁。
  432. ^ 羅爾綱 1991,第2521頁.
  433. ^ 余堯〈太平軍和藍大順起義軍在甘肅的活動〉,《甘肅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第104-108頁。
  434. ^ 同治《松滋縣志》卷六〈武備志·紀兵〉。
  435. ^ 同治《肥鄉縣志》卷九〈兵紀〉。
  436. ^ 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856頁。 ISBN 9787500444404
  437. ^ 高文遠《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3頁。ISBN 7227017281
  438. ^ 丁煥章《甘肅近現代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89頁。ISBN 7311002532
  439. ^ 連橫.   獨立紀. 维基文库, 4. 
  440. ^ 李崇智 2004,第237頁.
  441. ^ 李增平《中國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2頁。
  442. ^ 路遙〈「義和拳教」鈎沉〉,《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近代史研究雜誌社,第101-126頁。
  443. ^ 郭廷以 1987,第1062-1063頁.
  444. ^ 湯志釣編《陶成章集》,中華書局,2014年,第392頁。ISBN 9787101099843
  445. ^ 陳籙《止室筆記》,商務印書館,1917年,第185-186頁。
  446. ^ 高文遠〈西北豪傑馬麟〉,《中外雜誌》第59卷第2期(總第348期),1996年2月。
  447. ^ 張孝忠 1993,第102-107頁.
  448. ^ 李崇智 2004,第239頁.
  449. ^ 449.0 449.1 劉敏〈民國時期平民稱帝現象論略〉,《社會科學論壇》2022年第2期,第77-88頁。
  450. ^ 金輪海《農村復興與鄉教運動》,商務印書館,1934年。
  451. ^ 程玉鳳《劉茂恩回憶錄》上冊,學生書局,1996年,第448頁。ISBN 9789571507187
  452. ^ 路瑤《山東民間秘密教門》,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第457頁。ISBN 9787800929137
  453. ^ 三谷孝 1980,第442頁.

來源

  • 梁玉繩. 清白士集. 錢塘梁氏家. 1800. 
  • 金毓黻. 渤海國志長編. 遼陽金氏千華山館. 1934. 
  • 阎万章. 渤海「贞惠公主墓碑」的研究 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56. ISSN 0453-2902. 
  • 李家瑞. 用文物補正南詔及大理國的紀年 歷史研究1958年第7期. 中國歷史研究院. 1958. ISSN 0459-1909. 
  • 李征. 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 文物1973年第10期. 文物出版社. 1973-10. ISSN 0511-4772. 
  • 三谷孝. 關於江北民眾暴動(一九二九年) 一橋論叢第83卷第3號. 岩波書店. 1980-03-01. 
  • 郭若愚. 元徐寿辉起义军的铜印及其政权问题的探讨 上海博物館集刊1981年第0期. 上海博物館. 1981. 
  • 吳震. 吐魯番文書中的若干年號及相關問題 文物1983年1期. 文物出版社. 1983-01. ISSN 0511-4772. 
  • 张绍维、李莲. 东夏年号的研究 史學集刊1983年3期. 吉林大學. 1983. ISSN 0559-8095. 
  • 刘孔伏,薛新力. 谈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年号和国号 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984.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中華書局. 1985-09. ISSN 1101-8887. 
  • 伯顏(本名賈敬顏). 耶律留哥之天統紀年 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第3期. 遼寧社會科學院. 1985. ISSN 1001-6198. 
  • 章采烈. 论「玄宫之碑」的史料价值 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1986. ISSN 1003-854X. 
  • 蔡美彪. 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 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中國歷史研究院. 1987-06. ISSN 0459-1909.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 中華書局. 1987-5. 
  • 侯燦. 高昌樓蘭研究論集.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07. ISBN 7228010558. 
  • 戴玄之. 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12. ISBN 9570502444. 
  • 羅爾綱. 太平天國史. 中華書局. 1991-9. ISBN 9787101003932. 
  • 張廣達、榮新江. 于闐史叢考. 上海書店. 1993-12. ISBN 9787805697932. 
  • 張孝忠. 民初川西藏區八角事件是一場復辟帝制的鬧劇 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 西藏社會科學院. 1993-06. ISSN 1000-0003. 
  • 諸葛元聲. 滇史. 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4-10. ISBN 7805252505. 
  • 徐红岚. 中日朝三國歷史纪年表.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05. ISBN 7538246193. 
  • 王素. 高昌史稿統治編. 文物出版社. 1998-09. ISBN 7501010919. 
  • 陈光. 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01. ISBN 7540210311. 
  • 耿鐵華、楊春吉. 中原高句麗碑考釋 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 通化師範學院. 2001-02. ISSN 1008-7974. 
  • 湯毓賢. 紅竹尖聚義萬夫嶺勵志——陳吊眼抗元史跡勾沉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1年2期.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2001. ISSN 1673-1417. 
  • 吳敵. 嘉陵江洪化元年洪水問題 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西華師範大學. 2002. ISSN 1672-9684. 
  • 朱活. 元钱通论——兼谈元末起义军政权的铸币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S2期. 内蒙古金融学会. 2003. ISSN 2095-8501. 
  •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訂本). 中华书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黃萬機. 嗣統真主朱明月 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2期.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2004-12. ISSN 1000-8705. 
  • 錢海岳. 南明史. 中華書局. 2006-05. ISBN 7101044298. 
  • 王雲. 南詔大理國年號考 白族研究百年. 民族出版社. 2008-04. ISBN 9787105092178. 
  • 薛宗正. 龍興年號與李寶後西涼政權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新疆師範大學. 2009-3. ISSN 1005-9245. 
  • 黃會奇. 劉豫改元「阜昌」年代考 宋史研究論叢第10輯.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9-12. ISBN 7810976745. 
  • 汪小虎. 大明泰昌元年大統曆考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4期. 上海交通大學. 2010-10. ISSN 1008-7095. 
  • 許正弘. 劉豫阜昌改元始年小考 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2011-05. ISSN 1002-7963. 
  • 李華瑞. 西夏紀年綜考 西夏學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02. ISBN 9787532562244. 
  • 黃德榮、吳華、王建昌. 通海大理國火葬墓紀年碑研究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 民族出版社. 2012-07. ISBN 9787105119691. 
  • 別利亞耶夫、斯達諾維奇. 吉爾吉斯發現的「續興元寶」與西遼年號考 中國錢幣2012年第1期. 中國錢幣學會. 2012. ISSN 1001-8638. 
  • 吳超. 「永新」年號使用時間考 西夏研究2013年第2期. 寧夏社會科學院. 2013-04. ISSN 1674-8077. 
  • 辛德勇. 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 中華書局. 2013-07. ISBN 9787101090185. 
  • 杨树达. 汉书窥管(上) 楊樹達文集.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09. ISBN 9787532569656. 
  • 徐松. 宋會要輯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06. ISBN 9787532573011. 
  • 梁玉多. 渤海國編年史.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4-12. ISBN 9787207060051. 
  • 安琪. 阿嵯耶觀音與南詔大理國的祖先歷史敘事 中國研究2014年總第19期.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12. ISBN 9787509764770. 
  • 王苑. 安史之乱时期的墓志年号与河洛士人心态初探 殷都学刊2016年第1期. 安阳师范学院. 2016-03. ISSN 1001-0238. 
  • 明實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