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

晚明重要文官政治利益集团

东林党明朝末年以江南文官为主、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儒家政治集团。雏形是徐阶的“江南官僚集团”,于万历年间初见(《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东林”二字取自于顾宪成讲学之东林书院,是为东林党之先声。

雏形

江浙的官僚政治集团,其雏形很早就出现了。在嘉靖倭乱时,江南官僚弹劾浙闽总督朱纨,致使朱纨被革职,负气自杀;后上海徐阶又以通倭寇为名,扳倒严嵩父子,以徐阶为首的这批江南官僚或被认为是东林党的雏形。嘉靖末年的党争,亦由此而起。

万历年间的中国面临十五世纪后半叶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如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在这环境下当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进言而被贬的官吏回乡时,他们并未消极隐居而是志于世道,并为首重建东林书院,并组织一部分在朝、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批评时政,追求改革[1]

学问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学问调和了阳明学朱子学,主要是阳明学的守旧派,甚至是偏朱子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顾宪成认为当时王学末流中掀起的一股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之风,故而在《东林书院院规》中,明确地提出了“以性善为宗”的人性论,以针对着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法[2][3],并提出了“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等鼓励士人做实事、去虚谈的言论[4]。而另一创办人的高攀龙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环境,则产生了“现实”、“实事”的积极思想,把注意力从“至善”的道德原则转向了“治国平天下” 的“有用之学”,提出如“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等进步思想[5][6]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7][8]

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抱持着帝王的“一家之公”,不可侵扰“天下之公”的思想[9],又主张“知辅行主”、“崇 实黜虚”,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例如加强军权“京案”“行取”考察官员,澄清吏治,限制阁权,政归六部,停止矿税的掠夺等[10]

起伏

由于东林党人指责朝政“奸臣”,触动当时的专权阉党魏忠贤,魏忠贤借“梃击红丸移宫”等明末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造《东林党点将录》做为打击东林党的书籍,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东林六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龙周起元黄尊素东林七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思宗)即位,崇祯有鉴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的恶政,逼杀魏忠贤,贬斥了大量阉党官僚,魏忠贤被迫自杀,东林党余人才免遭魏忠贤的打击。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平反,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史称东林党争。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

尾声

明亡以后,部分东林党人如项煜周锺时敏等投靠李自成、也有党人如陈名夏房可壮钱谦益惠世扬等入仕清朝,其中钱惠二人俱先降而暗中反清。其余党人如史可法曾樱姜曰广解学龙陈子壮鹿善继吴钟峦刘宗周张肯堂陈潜夫等则或殉国成仁、或积极参与抗清活动,也有就此销声匿迹潜入地下抗清活动,如方以智等。

东林党人

早期东林党有三大首领,号称“东林三君”,即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其余的早期成员有薛敷教叶茂才东林八君子。后来又有所谓东林七君子东林六君子等人物。从东林党成员出任官职的经历分析来说,相当部分的早中期东林党人都有地方干练官员出身的背景[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研究书目

  1.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 乙编综述 > 第十一章明朝的学术思想)
  2. ^ 《小心斋札期》卷四
  3. ^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4. ^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故其讲习之馀,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
  5. ^ 《高子遗书》卷四
  6.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 乙编综述 > 第十一章明朝的学术思想)
  7. ^ 张秋香.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 — 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 (PDF).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200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8. ^ 黄宗羲《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戊戌,始会吴中同志于二泉。东林书院成,大会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规》... 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
  9. ^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知天下 公器,幽有百神管着,明有百姓管着,非惟天子欲与人而不敢,抑且欲与人而不能。”
  10. ^ 步近智:《明末东林学派的思想特征》,《文史哲》1985年第5期
  11. ^ 《明史.顾宪成传》:“顾宪成,䃼泉州推官。举 公廉第一”
  12. ^ 《先君赵冢宰忠毅公行述》:“讼狱执法,惟持其平。囚徒当年终有候听断者,悉令回家过节,约 期而至,竟无脱逃,人感其德,而畏其威如此。买物不酬官价,民甚称快”
  13. ^ 《东林列传》:“曾樱...出为 常州太守,清操正气闻于海内,其治行为天下第一。尝过东林书院与髙攀龙诸君子讲论道德,乡士大夫群推重之,奉为主席。”
  14. ^ 《 东林列传》:“是时东林大兴,(杨涟)每遇讲会必至无锡与顾宪成高攀龙诸君子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原,政暇即与邑之士子相勉励,讲 道论德无虚日。每问民疾苦,徒行阡陌间,以是遍知闽里利病,称当代神君云。五载举循良第一,在省垣四方货贿不敢窥其门。”
  15. ^ 《明史.顾大章传》:“顾大章三十五年任泉州府推官。温厚明恕,好善如不及,居官直道为怀,刚方不挠,有异绩。”
  16. ^ 《明史.黄尊素传》:“黄尊素,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
  17. ^ 《明史.周宗建传》:“周宗建,除武康知县, 调繁仁和,有异政。”
  18. ^ 《明史.周起元传》:“周起元,历知浮梁、南昌,以廉惠称。”
  19. ^ 《明史.冯从吾传》:“冯从吾,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
  20. ^ 《明史.刘宗周传》:“刘宗周...召为顺天府尹...未 几,都城被兵...米价腾跃,请罢九门税,修贾区以处贫民,为粥以养老疾,严行保甲之法,人心稍安...为京尹,政令一新 ,挫豪家尤力...周恤单丁下户尤至。居一载,谢病归,都人为罢市。”
  21. ^ 《明史.循吏传》:“陈幼学,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 调繁中牟...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馀人.. . 迁湖州 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22. ^ 《重修泾阳县志》:“袁化中,字熙字山东武定州人也。以进士宰泾阳,稍后于宁之翰而恺悌,乐易视士民如父子,与之翰同论者以为古召杜再出 也。自项忠毅公忠开广惠渠后,渠身去河益近,泾流汹涌沙石杂来,渠口塞而身亦中满,五县之水利于是大减,久之定量地分 水之制灌田不逾八百公顷。”
  23. ^ 《太谷县志》:(乔允升)任闻喜知县,二十二年调繁太谷,情操惠政为一时冠。 本县南酎泉渠岁久雍枯,允升督民夫开浚追侯城诸村田十余倾。 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在县五年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 天启中历官顺天府尹,刑部侍郎,尚书。崇祯初坐法戍边,未几卒,民立祠祀之
  24. ^ 《江西通志》:“升(李应升)在南康律己清严,公庭如水,兴复白鹿洞书院 ,立馆舍,招集人士,旬有小㑹,月有大㑹,㑹期亲诣洞宿,与诸生质疑问难,推明紫阳之教,一时从游学者千里应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胜屈原。”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