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什么是形成共识的高质量论据?
有维基人根据维基百科的《共识》方针,认为维基百科的共识指的是在维基百科群体中普遍接受的意见或决定。逻辑上可以得出,查看群体中的支持比例是判断共识是否已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共识方针同时指出, 论点质量的权重高于论点所代表人数多寡的权重。
如何理解论述质量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说共识的形成只与论点质量有关,而与群体中的支持比例无关?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共识的含义本身所决定的。那么,如何理解 论点质量的权重高于论点所代表人数多寡的权重?
可以看出,在形成共识的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和说服是关键。因此,以形成共识为目的的论点质量与论点的说服力直接相关。所以,这种高质量论点更有可能最终在获得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被接受为共识。
因此, 论点质量的权重高于论点所代表人数多寡的权重
可以理解为,无论最初论点代表少数意见还是多数意见,由于高质量论点的说服力更高,更有可能在形成共识的讨论中,使得方案被一致同意或大多数人接受。在形成共识过程中,识别共识是否形成的最终方法必须是包括了解群体中的支持比例。
所以,完整理解维基百科的共识方针时,仅有少数人支持的“高质量”论点在没有获得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被接受为共识。另一方面,共识不是多数表决,51%的人倾向的选择通常并不足以形成共识。简单地说,高质量的论点更有可能说服他人,无论其最初的支持群体有多大。高质量的论述在以形成共识为目的的讨论中,能够通过其说服力将支持率由小变大。论述在群体内获得的最终支持程度也是衡量其质量的标准之一。
将共识置于正确性之上
共识的定义中仅涉及群体中普遍接受的意见或决定,并没有明确涉及正确性。共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或隐含正确性。即使多数人认同某个观点,它仍可能是错误的。有时,少数人的正确观点可能被多数人忽视,但这并不影响其正确性。这意味着,尽管共识在维基百科的编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总是直接与正确性相关联。
这就又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采用基于共识的决策过程而不是基于正确性的决策过程?
确定绝对正确性可能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存在持续争论或信息需要解释的领域。原因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客观判断正确或错误的,比如数学计算和形式化逻辑推导等。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有争论的话,维基百科的共识会倾向于正确的一方。大多数讨论具有更复杂的属性,如不同的价值观、对“正确”或“错误”的定义不同、词义解读的不同、相互冲突的观点(每个观点都自认为是唯一“正确”)等等。旨在形成共识的论据,其质量应更多地与其说服力相关,而不是其正确性。共识通常是我们做出这些决定的方式。维基百科的共识方针在指出“共识应采纳多数人的意见”
的同时,也强调“并与重要少数意见作出适当妥协。重大修改更应获得绝大多数的同意。”
即使在面临不确定性或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共识也能使维基百科有效运作。